资源简介 (共41张PPT)新课导入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西北部约180千米,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这里绿洲重现。左图为20世纪末多伦县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右图为如今多伦县境内的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沙源地变成了生态绿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二章 第二节(第1课时)结合资料,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认识其主要的分布特征。通过视频、文字材料,说出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土地退化的原因。定义: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一、生态脆弱区(一)生态脆弱区定义、分布及问题喀斯特地貌地区沙漠边缘地区干湿交替分布:生态脆弱性评价图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沙漠边缘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一旦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土地退化定义: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二)土地退化土地退化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指由于土壤侵蚀,表土失去粉粒而逐渐沙质化,或由于流沙(泥沙)入侵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的现象土地沙化数据来源: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土壤侵蚀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土壤盐碱化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持续退化乃至消失导致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的土地退化过程,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石质荒漠化(三)我国的生态脆弱区在我国的生态脆弱区图中,A、B、C、D、E、F分布是什么类型的环境问题?思考沙漠化沙漠化盐碱化红漠化石漠化石漠化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2.典型地区①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石漠化问题突出。结合视频和书本材料,说出石漠化的形成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如何造成石漠化?用思维导图表示。活动结合视频和书本材料,说出石漠化的形成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如何造成石漠化?活动土层厚度坡 度降水集中程度石漠化水土流失过度开垦多暴雨陡薄人口增加石漠化会带来哪些危害?继续完善思维导图。活动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广西石漠化地区涉及数十个县区,有近一半贫困人口长期在此生活。石缝里种植石漠化会带来哪些危害?继续完善思维导图。活动土层厚度坡 度降水集中程度石漠化水土流失过度开垦多暴雨陡薄人口增加贫 困耕地减少石漠化恶性循环南方喀斯特地区成为我国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我国11集中连片特困地区②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也是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21世纪初,北方农牧交错带80%以上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一)位置请描述北方农牧交错带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关系。思考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总体走向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相当。(大兴安岭—古长城) 农业生产通常要求年降水量不能低于400毫米,畜牧业则通过逐水草而居的流动生活降低对降水量的需求。在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一带,人类两种生产方式在这里交融,农田只能选择有水源可灌溉之处,散落在各处;畜牧业则放弃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依托定居农业维持放养型生产形式。由此形成了农牧交错带。 这里是是我国北方半湿润农区与半干旱牧区接壤的过渡地带,是历史上长期的农业和畜牧业两种经济和文化相互作用和交织的结果。气候暖湿,则农进牧退;气候干冷,则牧进农退。(二)变化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秦汉、唐宋和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气候暖湿时期,再加上政府垦荒政策的引导,大批农民越过长城一线,将草原开垦为农田,使农区北界向西、向北推移。土地退化是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三)土地退化的原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过渡地带,对降水变率极为敏感,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这是该带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1.自然原因我国的干湿状况1.估算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找出其年降水量最多与最少的年份及其数值。2.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对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思考1.估算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找出其年降水量最多与最少的年份及其数值。思考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50 mm,1967年降水最多约为500 mm,1965年降水最少约为130 mm。一般认为,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是旱作农业的低限,在300毫米以下时,农作物就会绝收。本带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之间,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较大,严重影响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降水较多时农耕业发展较好,但集中的暴雨会导致土壤侵蚀严重,降水较少时出现严重的旱灾,农牧业发展受限,加剧土地退化。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比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2.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对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思考且变率大(2)多大风:本带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季节。本带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鄂尔多斯市近46年大风日数时间变化趋势鄂尔多斯高原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例,大风(风速大于17米/秒或八级以上)天数年均超过40天,60%以上的大风集中在冬春季节,其中春季大风天数在10—30天。多大风天气小结自然原因多大风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土地退化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1)过度开垦2.人为原因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降水较多适宜农耕的条件好农区向牧区扩展降水较少农作物减产为了生计,扩大耕地面积农作物长势较差土壤保护作用减弱若遇大风、暴雨,则会加重土壤侵蚀本身生态环境脆弱垦区面积越来越大,并向西、向北扩展。土地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土地退化因为不断地垦荒,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耕地总面积在1988年到2000年间呈增长趋势,年增加耕地面积为3.61平方千米。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3万亩沙荒地(2)过度放牧: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但过度放牧的后果则是草场退化,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浑善达克沙地水草丰美,景观奇特,风光秀丽,有人称它为“塞外江南”,也有人称它为“花园沙漠”。那里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多,是候鸟的产卵繁育地,还有很多珍稀的植物和药材。浑善达克沙地近代由于气候的持续干旱和开垦,20世纪50年代,浑善达克沙地地区的牲畜量为100万头,到20世纪80年代末,增加到了1000万头。从20世纪70年代起,草场开始退化,到20世纪末,1/3的草场已成沙地,80%的草场退化,浑善达克沙地已成为近年来困扰北京的沙尘的主要源头之一。不合理开矿过渡樵采道路建设(3)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也会造成土地退化。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多大风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人口激增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工程建设结合课本27页活动回答下列问题。1.请根据图2.14和文字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潜在的自然因素。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请解释图2.16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活动1.请根据图2.14和文字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潜在的自然因素。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活动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导致草场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活动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请解释图2.16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就可以避免恶性循环。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