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超声波及其应用 讲义(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京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 超声波及其应用 讲义(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京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1.7 超声波及其应用
知识梳理
一、超声波
1、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它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在医学、军事、工业、农业上有很多的应用。超声波因其频率下限大约等于人的听觉上限而得名。
2、 超声波的特点
超声波在传播时,方向性强,能量易于集中。
超声波能在各种不同媒质中传播,且可传播足够远的距离。
超声波与传声媒质的相互作用适中,易于携带有关传声媒质状态的信息诊断或对传声媒质产生效。
3、超声波的主要参数
频率:F≥20kHz(在实际应用中因为效果相似,通常把F≥15kHZ的声波也称为超声波)。
功率密度:p=发射功率(W)/发射面积(cm2);通常p≥0.3W/cm2。
4、超声波的空化现象
超声波振动在液体中传播的音波压强达到一个大气压时,其功率密度为0.35W/cm2,这时超声波的音波压强峰值就可达到真空或负压,但实际上无负压存在,因此在液体中产生一个很大的压力,将液体分子拉裂成空洞一空化核。此空洞非常接近真空,它在超声波压强反向达到最大时破裂,由于破裂而产生的强烈冲击将物体表面的污垢撞击下来。这种由无数细小的空化气泡破裂而产生的冲击波现象称为“空化”现象。
超声波振动在液体中传播的音波压强达到一个大气压时,其功率密度为0.35W/cm2,这时超声波的音波压强峰值就可达到真空或负压,但实际上无负压存在,因此在液体中产生一个很大的压力,将液体分子拉裂成空洞一空化核。此空洞非常接近真空,它在超声波压强反向达到最大时破裂,由于破裂而产生的强烈冲击将物体表面的污垢撞击下来。这种由无数细小的空化气泡破裂而产生的冲击波现象称为“空化”现象。
5、超声波发展史——国际&国内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物理学上发现了压电效应与反压电效应之后,人们解决了利用电子学技术产生超声波的办法,从此迅速揭开了发展与推广超声技术的历史篇章。
1922年,德国出现了首例超声波治疗的发明专利。
1939年,发表了有关超声波治疗取得临床效果的文献报道。
1949年,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医学超声波学术会议上,超声治疗方面的论文。
二、超声波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的巨大能量还可以把人体内的结石击碎.
2.清理金属零件、玻璃和陶瓷制品的除垢是件麻烦事.如果在放有这些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3.用超声波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甚至水库大坝,检查内部是否有气泡、空洞和裂纹
4.人体各个内脏的表面对超声波的反射能力是不同的,健康内脏和病变内脏的反射能力也不一样.平常说的“B超”就是根据内脏反射的超声波进行造影,帮助医生分析体内的病变.
基础训练
一、单选题
1.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发生地震时,被困人员可以敲击周围坚硬物体求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震时会产生超声波 B.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更快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如图(a)所示,停在路旁的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图(b)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7秒,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若汽车是沿直线匀速行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发出信号到该信号被测速仪接收到间隔时间为0.45s
B.第二次发出信号到该信号被测速仪接收到的时间内汽车行驶了18m
C.汽车第一次按收到信号和第二次接收到信号之间行驶了102m
D.该汽车的速度是17m/s
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音调的高低与声振动的频率有关
B.优美的小提琴声一定是乐音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无关
D.医院对人体的B超检查是利用了次声波
4.图中有关声的应用,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是摩托车的消音器,其作用是在接收处减弱噪声
B.乙是噪声监测仪,0dB是指没有声音
C.丙是手按在小提琴上一根弦的不同位置,其目的是改变音色
D.丁是倒车雷达,其原理与蝙蝠在夜间正常飞行的原理相同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开会时将手机设置为静音,这是在声处减弱噪声
C.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D.“教学楼内请轻声慢步”,其中“轻声”是指声音的音调低
6.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鼓时,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 m/s
C.道路旁植树是在声处减弱噪声 D.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能量
7.2021年12月16日,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合唱团举行《再唱校歌》快闪活动,为同学和老师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下列关于快闪活动说法正确的是(  )
A.合唱队小号的声音明朗响亮,是指小号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B.鼓手击打鼓面后突然用手按住鼓面是为了改变鼓声的音调
C.合唱团优美的歌声在校园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D.表演结束,大家为合唱团精彩的表演鼓掌和欢呼,主要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8.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乒乓球被发声的音叉弹开表明音叉在振动
B.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
C.倒车雷达利用电磁波进行回声定位
D.
防噪声耳罩通过防止噪声产生的方式控制噪声
9.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  )
A.在公路两旁安装隔音屏:是在声处减弱噪声
B.分贝仪:反映接收到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C.蓝牙骨传导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听音乐,主要是利用固体传声
D.倒车雷达:利用的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10.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下列事例中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是(  )
A.用超声波电动牙刷刷牙 B.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 D.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二、填空题
11.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________而产生的。地震前通常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能感觉到次声波的是________。“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
12.如图是超声波加湿器,它是利用超声波能够传递______,将水滴击打成非常小的雾滴喷洒到空气中增加“湿度”,超声波______(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3.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个钓鱼的小儿面对路人的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这是因为他知道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______中传播。鱼儿听不见小儿招手的声音,其原因是招手时发出的是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在鱼的听觉范围以外。
14.如图所示为倒车雷达,倒车雷达是利用 ____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来工作的;如果倒车雷达发出信号后,0.01s接收到回声,已知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则障碍物距汽车为 ___________m;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音能传递 ___________。
15.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60s内振动了480次,你不能听到这种声,是因为它振动的频率是_______Hz,属于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三、计算题
16.如图所示,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平均速度为150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如图所示。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2s被探测仪接收到,求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1.7 超声波及其应用
知识梳理
一、超声波
1、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它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在医学、军事、工业、农业上有很多的应用。超声波因其频率下限大约等于人的听觉上限而得名。
2、 超声波的特点
超声波在传播时,方向性强,能量易于集中。
超声波能在各种不同媒质中传播,且可传播足够远的距离。
超声波与传声媒质的相互作用适中,易于携带有关传声媒质状态的信息诊断或对传声媒质产生效。
3、超声波的主要参数
频率:F≥20kHz(在实际应用中因为效果相似,通常把F≥15kHZ的声波也称为超声波)。
功率密度:p=发射功率(W)/发射面积(cm2);通常p≥0.3W/cm2。
4、超声波的空化现象
超声波振动在液体中传播的音波压强达到一个大气压时,其功率密度为0.35W/cm2,这时超声波的音波压强峰值就可达到真空或负压,但实际上无负压存在,因此在液体中产生一个很大的压力,将液体分子拉裂成空洞一空化核。此空洞非常接近真空,它在超声波压强反向达到最大时破裂,由于破裂而产生的强烈冲击将物体表面的污垢撞击下来。这种由无数细小的空化气泡破裂而产生的冲击波现象称为“空化”现象。
超声波振动在液体中传播的音波压强达到一个大气压时,其功率密度为0.35W/cm2,这时超声波的音波压强峰值就可达到真空或负压,但实际上无负压存在,因此在液体中产生一个很大的压力,将液体分子拉裂成空洞一空化核。此空洞非常接近真空,它在超声波压强反向达到最大时破裂,由于破裂而产生的强烈冲击将物体表面的污垢撞击下来。这种由无数细小的空化气泡破裂而产生的冲击波现象称为“空化”现象。
5、超声波发展史——国际&国内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物理学上发现了压电效应与反压电效应之后,人们解决了利用电子学技术产生超声波的办法,从此迅速揭开了发展与推广超声技术的历史篇章。
1922年,德国出现了首例超声波治疗的发明专利。
1939年,发表了有关超声波治疗取得临床效果的文献报道。
1949年,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医学超声波学术会议上,超声治疗方面的论文。
二、超声波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的巨大能量还可以把人体内的结石击碎.
2.清理金属零件、玻璃和陶瓷制品的除垢是件麻烦事.如果在放有这些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3.用超声波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甚至水库大坝,检查内部是否有气泡、空洞和裂纹
4.人体各个内脏的表面对超声波的反射能力是不同的,健康内脏和病变内脏的反射能力也不一样.平常说的“B超”就是根据内脏反射的超声波进行造影,帮助医生分析体内的病变.
基础训练
一、单选题
1.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发生地震时,被困人员可以敲击周围坚硬物体求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震时会产生超声波 B.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更快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答案】A
【详解】A.地震时会伴随有低频的振动,产生次声波,故A错误,符合题意;
B.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方式求救,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更快,故C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如图(a)所示,停在路旁的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图(b)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7秒,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若汽车是沿直线匀速行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发出信号到该信号被测速仪接收到间隔时间为0.45s
B.第二次发出信号到该信号被测速仪接收到的时间内汽车行驶了18m
C.汽车第一次按收到信号和第二次接收到信号之间行驶了102m
D.该汽车的速度是17m/s
【答案】A
【详解】A.由题意可知,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7s,根据图b找到P1、P2的间隔格数为9格,则每小格表示的时间为
由图b可知,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所用的时间为
t1=0.5×(0.3s×3)=0.45s
故A正确;
CD.由速度公式可得,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车收到时,汽车距离测速仪的距离为
s1=vt1=340m/s×0.45s=153m
由图b可知,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所用的时间
t2=0.5×(0.3s×2)=0.3s
由速度公式可得,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车收到时,汽车距离测速仪的距离为
s2=vt2=340m/s×0.3s=102m
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为
s=s1﹣s2=153m﹣102m=51m
故C错误;
这段距离用时为
汽车的速度
故D错误;
B.第二次发出信号到该信号被测速仪接收到的时间为
第二次发出信号到该信号被测速仪接收到的时间内汽车行驶了
故B错误。
故选A。
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音调的高低与声振动的频率有关
B.优美的小提琴声一定是乐音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无关
D.医院对人体的B超检查是利用了次声波
【答案】A
【详解】A.音调的高低与声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则音调越高,故A正确;
B.优美的小提琴声如果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学习、工作或生活,就是噪声,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为液体,在气体中最慢,故C错误;
D.医院对人体的B超检查是利用了超声波,故D错误。
故选A。
4.图中有关声的应用,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是摩托车的消音器,其作用是在接收处减弱噪声
B.乙是噪声监测仪,0dB是指没有声音
C.丙是手按在小提琴上一根弦的不同位置,其目的是改变音色
D.丁是倒车雷达,其原理与蝙蝠在夜间正常飞行的原理相同
【答案】D
【详解】A.甲是摩托车的消音器,与发动机相连,其作用是在声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乙是噪声监测仪,0dB是指刚刚引起听觉的声音,不是没有声音,故B错误;
C.丙是手按在小提琴上一根弦的不同位置,改变了振动体的长度,振动的频率也发生了变化,其目的是改变音调,故C错误;
D.丁是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来测量与障碍物的距离,蝙蝠在夜间正常飞行是利用回声定位,两者的原理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开会时将手机设置为静音,这是在声处减弱噪声
C.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D.“教学楼内请轻声慢步”,其中“轻声”是指声音的音调低
【答案】B
【详解】A.因为人耳听觉有一定的范围,即频率在20~20000Hz之间,且有传声介质和一定的响度,因此并非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开会时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手机停止振动,就不会产生声音,所以是在声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故C错误;
D.“教学楼内请轻声慢步”,其中“轻声”是指响度小,不是音调低,故D错误。
故选B。
6.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鼓时,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 m/s
C.道路旁植树是在声处减弱噪声 D.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能量
【答案】A
【详解】A.一切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敲鼓时,鼓发声,鼓面一定在振动,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B错误;
C.道路旁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故D错误。
故选A。
7.2021年12月16日,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合唱团举行《再唱校歌》快闪活动,为同学和老师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下列关于快闪活动说法正确的是(  )
A.合唱队小号的声音明朗响亮,是指小号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B.鼓手击打鼓面后突然用手按住鼓面是为了改变鼓声的音调
C.合唱团优美的歌声在校园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D.表演结束,大家为合唱团精彩的表演鼓掌和欢呼,主要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答案】A
【详解】A.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合唱队小号的声音明朗响亮,是指小号发出的声音响度大,故A正确;
B.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击鼓后马上用手按住鼓面,振动停止,阻止其继续发声,是为了使鼓声短促,故B错误;
C.声音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C错误;
D.声音可传递信,也能传递能量。表演结束,大家为合唱团精彩的表演鼓掌和欢呼,主要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A。
8.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乒乓球被发声的音叉弹开表明音叉在振动
B.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
C.倒车雷达利用电磁波进行回声定位
D.
防噪声耳罩通过防止噪声产生的方式控制噪声
【答案】A
【详解】A.振动的音叉带动乒乓球振动,故可以根据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故A正确;
B.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
C.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故C错误;
D.防噪声耳罩在人耳处控制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9.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  )
A.在公路两旁安装隔音屏:是在声处减弱噪声
B.分贝仪:反映接收到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C.蓝牙骨传导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听音乐,主要是利用固体传声
D.倒车雷达:利用的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C
【详解】A.为了减弱公路上汽车产生的噪声(例如汽车的喇叭声)对附近居民的影响,
可以在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这是从传播途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分贝仪反映的是该处声音的大小或者强弱,不能反映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骨传导是将声音通过人的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螺旋器、听觉中枢来传递声波,能在嘈杂的环境中实现清晰的声音还原,主要利用固体传声,声波也不会因为在空气中扩散而影响到他人,故C正确;
D.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方向性好的特点,通过反射回来的声波确定物体到车尾的距离信息,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10.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下列事例中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是(  )
A.用超声波电动牙刷刷牙 B.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 D.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答案】B
【详解】A.用超声波电动牙刷刷牙,这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这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故B符合题意;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这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这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1.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________而产生的。地震前通常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能感觉到次声波的是________。“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
【答案】 振动 大象 产生
【详解】[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振动产生的。
[2]因为地震产生的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而图中的大象听觉频率在1Hz~20000Hz,次声波的频率在大象听觉频率的范围内,所以大象会有较为明显的反应,次声波的频率没有在海豚和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海豚和人不能听到次声波。
[3]“掩耳盗铃”从物理学角度分析,既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了声音的接收。
12.如图是超声波加湿器,它是利用超声波能够传递______,将水滴击打成非常小的雾滴喷洒到空气中增加“湿度”,超声波______(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 能量 不能
【详解】[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超声波将水滴击打成非常小的雾滴喷洒到空气中增加“湿度”,是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的体现。
[2]超声波是声音的一种,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3.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个钓鱼的小儿面对路人的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这是因为他知道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______中传播。鱼儿听不见小儿招手的声音,其原因是招手时发出的是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在鱼的听觉范围以外。
【答案】 液体 次声波
【详解】[1]因为人的声音先经空气传播到水中,然后再经水传播而被鱼听到,所以气体和液体都可以传声。
[2]招手会产生次声波,但由于频率很低,不在鱼的听觉范围内,所以鱼不会被吓跑。
14.如图所示为倒车雷达,倒车雷达是利用 ____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来工作的;如果倒车雷达发出信号后,0.01s接收到回声,已知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则障碍物距汽车为 ___________m;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音能传递 ___________。
【答案】 超声波 1.7 信息
【详解】[1]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来工作的。
[2]由题可知,超声波到达障碍物所用的时间
又知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所以障碍物距汽车的距
s=vt=340m/s×0.005s=1.7m
[3]司机听到倒车雷达报警声及时停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5.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60s内振动了480次,你不能听到这种声,是因为它振动的频率是_______Hz,属于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答案】 8 次声波
【详解】[1][2]人类可以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是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是超声波。已知昆虫的翅膀在60s内振动了480次,则每秒钟振动8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8Hz,低于20Hz,故属于次声波。
三、计算题
16.如图所示,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平均速度为150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如图所示。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2s被探测仪接收到,求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
【答案】1500m
【详解】解: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
答: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为1500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