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学生实验:测量速度 讲义(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京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学生实验:测量速度 讲义(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京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1.4 学生实验:测量速度
知识梳理
一、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①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②快慢程度。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段③上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公式:平均速度的公式是(如:小明从家步行走到学校用时10分钟,已知小明家距学校1500米,那么,小明上学的平均速度为2.5m/s)。
二、瞬时速度
物体在某④或某一⑤的速度。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或者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
三、运动图像
1.路程时间图像: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纵坐标表示路程(s),横坐标表示时间(t),图像表示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如果是图像是一条直线,表示物体做⑥;直线的倾斜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
由图可以看出甲比乙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长,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但甲的速度大,乙的速度小。
2.速度时间图像: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纵坐标表示速度(v),横坐标表示时间(t),图像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甲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平行于横轴),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是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运动),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减速运动)。
四、测量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测量:在生活、生产实际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测量也是物理学中常见的测量。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是速度公式,常用工具有刻度尺、停表(或计时器)。
①这段路程;②平均;③路程;④时刻;⑤位置;⑥匀速直线运动
【重点一】平均速度概念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描述有可能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如: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以路面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以车里的人或物品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难点一】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
参照物的选择具有:一、任意性: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二、排己性:不能选判断的对象作为参照物;三、假定性:如果我们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的话就假定其不动,而是我们要判断的对象在动。
(1)只有选好参照物才能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或运动形式;
(2)同一个物体选取不同参照物时可能有不同的运动形式;
(3)要比较几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取同一参照物。
基础训练
一、单选题
1.小明为了“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用电子设备记录了每隔相同时间小车在斜面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与CD段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2
B.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与AC段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3
C.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偏小
D.为了测出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不能让小车从C点静止下滑
【答案】B
【详解】A.由图可知,AC段的路程和CD段的路程相等,小车在AC段所用的时间是CD段时间的两倍,由可知,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与CD段的平均速度的一半,即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与CD段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2,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AB段的时间与AC段的时间之比是1∶2,AB段的路程与AC段的路程之比是1∶3,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与AC段的平均速度之比为2∶3,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如果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所测的AB段的时间偏大,由可知,测得AB的平均速度会偏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小车从A静止下滑过程中,经过C点时有一定的速度,所以不能让小车从C点静止下滑,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关于测“平均速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为便于测量时间,应保持斜面较缓的坡度
B.用刻度尺和秒表一起测量出物体的速度,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C.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D.用算出的平均速度,可以粗略表示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答案】B
【详解】A.测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的坡度较缓时,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为便于测量时间,应保持斜面较小的坡度,即应保持斜面较缓的坡度,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测平均速度时,需要用秒表测量时间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把不便于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转换成便于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来进行测量,用到了转换法,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则小车在上半程所用的时间要大于下半程所以的时间,路程相同,时间越大,由公式可知,速度越小,故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得快
B.甲、乙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C.在10~20s内,以甲同学为参照物,乙同学是静止的
D.在0~20s内,乙同学的平均速度为10m/s
【答案】B
【详解】A.由图像可知,在0~10s内,甲同学运动的路程小于乙同学运动的路程,所以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甲乙两位同学在第15秒相遇,此时距离出发点100m,故B正确;
C.在10~20s内,以甲同学为参照物,乙同学是运动的,我们要把参照物想象成是静止的,故C错误;
D.在0~20s内,乙同学的平均速度为
故D错误。
故选B。
4.如图甲是小车M沿直线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N沿直线运动的v﹣t图像,由图可知(  )
A.M、N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M、N都以2m/s的速度匀速运动
C.0~6s内,M通过的路程大于N通过的路程
D.M的速度越来越大,N的速度不变
【答案】B
【详解】A.由图可知,M、N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M、N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v乙=2m/s,甲车的速度为
所以M、N两车都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因为M、N两车都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间相同,则两车通过的距离相等,故C不符合题意;
D.因为M、N两车都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均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
5.如图是小华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时,拍摄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每隔0.2s闪拍一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B.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通过的路程为4.5cm
C.小球在DF段做匀速直线运动 D.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0.15m/s
【答案】D
【详解】A.由图可知,该刻度尺1cm之间有10小格,所以分度值为1mm,故A错误;
B.B点读数为0.50cm,D点读数为4.50cm,所以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通过的路程为
故B错误;
C.由图可知,EF和DE这两段所用时间相同,EF的距离大于DE距离,由可知,小球在DF段做加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C点读数为2.00cm,E点读数为8.00cm,所以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通过的路程为
由于每隔0.2s闪拍一次,所以C点运动到E点所用时间为0.4s,由可知,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
故D正确。
故选D。
6.一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汽车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s﹣t图像中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在v﹣t图像中,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水平线;
A.图中的v﹣t图像,表示运动速度越来越小,故A错误;
B.图中的v﹣t图像,表示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故B错误;
C.图中的s﹣t图像,表示运动的路程不变,即静止,故C错误;
D.图中的s﹣t图像,表示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7.如图所示是一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20~30s时间内,物体的速度为40m/s
B.在整个40s时间内,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整个4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2m/s
D.在0~20s和30~4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相同
【答案】C
【详解】A.由图可知,20~30s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其速度为0,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物体在20~30s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物体在40s内不是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整个40s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80m,则物体的平均速度
故C正确;
D.在0~2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0m,则速度
此过程中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30~40s内物体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30~4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s2=80m-40m=40m
其速度
所以物体在0~20s时间内的速度比在30~40s时间内的速度小,故D错误。
故选C。
8.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0.4s
B.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0.75m/s
C.小球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CD段平均速度
D.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答案】D
【详解】A. 由图知A与D间有3个间隔,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时间
t=3×0.1s=0.3s
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路程
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
故B错误;
CD.由图可知,相同时间段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快,则小球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CD段平均速度,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9.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从A点到达B点和C点经历的时间分别为1.4s和2s,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和结果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为了测量时间方便,斜面倾斜度应该小一点
B.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45cm/s
C.小车通过下半段平均速度为22.5cm/s
D.小车在斜面上加速下滑
【答案】C
【详解】A.使斜面倾斜角度小一点,可以增大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便于测量时间。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A点到达C点经历的时间为2s,路程s=90cm。全程的平均速度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下半段路程s1=45cm,下半段时间
下半段速度
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由题意可知小车在上半段所用的时间,比下半段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多,说明小车做加速运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B
【详解】AD.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AD错误;
B.由图象可知,两人跑的全程都为40m,而且他们所用的时间都为8s,所以他们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相同,都为5m/s,故B正确;
D.由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华通过的路程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C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1.小红学习了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后,提出猜想:“同一物体离地高度一定时,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也越大”。她设计了以下实验。
(1)实验器材:除了图1所示的器材,她找到一个没有回零的停表(如图2),读数是___________s。因斜面坡度较大,为减少误差应选用的运动物体和刻度尺是_________。(选填字母)
A.滑块和分度值是1cm的刻度尺;
B.滑块和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
C.小车和分度值是1cm的刻度尺;
D.小车和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
(2)实验步骤:
①用木块支撑长木板搭成斜面;
②测物体在斜面顶端时前表面到斜面底端的距离;
③让物体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停表记下物体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
④把___________平移小段距离可增大斜面坡度,让物体放在斜面同一高度处测物体前表面到斜面底端的距离后自由释放,用停表记下物体从释放位置到底端的运动时间;
⑤由公式求出物体的速度,比较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得出结论。
(3)结合你的生活体验,此题中除了与坡度有关外,还可能与___________有关(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 110 B 木块向左 木板的长度
【详解】(1)[1]由图可知停表的分度值为0.1s,停表小圈的指针在1和2之间,靠近2,所以停表的读数为1min50s=110s。
[2]因斜面坡度较大,为减少误差应选用的运动物体的摩擦力较大才便于测量时间,同时为了距离测量误差较小,应选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3]探究物体的平均速度与斜面坡度的关系,需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实验中需不断改变斜面的坡度,所以把木块向左平移小段距离可增大斜面坡度,让物体放在斜面同一高度处测物体前表面到斜面底端的距离后自由释放。
(3)[4]根据知,物体平均速度的大小除了与坡度有关外,还可能与木板的长度、木板的粗糙程度有关。
12.在进行 4×100m 接力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如果听到枪声才计时,运动员的成绩将比实际成绩______(填“偏好”或 “偏差”),比赛过程中要想交接棒顺利进行,交棒人和接棒人在接力区内要处于相对______(选填“运动”或 “静止”)状态;某队跑完全程的成绩刚好为 40s,则该队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答案】 偏好 静止 10
【详解】[1]若终点计时员听到枪声才计时,则开始计时时,运动员已经跑出了一段距离,测得的时间偏小,成绩将比实际成绩偏好。
[2]比赛过程中要想交接棒顺利进行,则交棒人和接棒人在接力区内要保持相同的速度,
他们的位置相对不变,处于相对静止。
[3]某队跑完全程的成绩刚好为 40s,则该队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
13.为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骑车的速度为18km/h,合______m/s。他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骑行3km用了______min。
【答案】 5 10
【详解】[1]骑车的速度
[2]由可得他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骑行3km用的时间
14.如图(a)所示,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某次实验中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在某一段路程中每隔0.02秒的不同位置,在该路段中______球运动得快;(b)图中的图像描述的是______球的运动,这段时间内甲、乙两球的运动速度之比是______。
【答案】 乙 甲 3︰5
【详解】[1]甲乙两个运动小球通过相同的路程,甲球所用时间是
t甲=0.02s×5=0.1s
乙球所用的时间
t乙=0.02s×3=0.06s
t甲>t乙,根据公式 可知:v甲[2] 由(b)图中的图像可知,该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相同,所以描述的是甲球的运动。
[3] 甲、乙两球的运动速度之比是
15.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甲、乙、丙三辆小车的速度最大的是 ___________(选填“甲”“乙”或“丙”);经过5s时,甲、乙两辆小车相距 ___________。
【答案】 乙 10m
【详解】[1]由第一个图象可知,甲车的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说明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甲车运动的路程为20m时,所用时间是5s,则甲车运动的速度为
由第二个图象可知,乙车、丙车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且乙车的速度为
v乙=6m/s
丙车的速度为
v丙=4m/s
由此可知,甲、丙两车的速度是相等的,乙车的速度最大;
[2]由图象可知,5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为
s甲=20m
5s时乙车行驶的路程为
s乙=v乙t=6m/s×5s=30m
因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所以经过5s时甲、乙两车相距
30m﹣20m=10m
三、计算题
16.周末,小明和爸爸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到某景区游玩,经两个小时后到达离家40km
的某度假村,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往目的地。小明和爸爸离家5小时后,妈妈驾车沿相同路线直接到达目的地,如图是他们离家的路程s与时间t的图像。
(1)根据s﹣t图像可知,小明和爸爸在度假村休息了多长时间;
(2)爸爸骑车从家到度假村时的速度及妈妈的车速分别是多少;
(3)妈妈出发时,小明和爸爸距离景区有多远?
【答案】(1)2h;(2)20km/h,60km/h;(3)10km
【详解】解:(1)由图可知路程没有变化的时间段4h﹣2h=2h即为休息时间。
(2)由图像得:爸爸骑车从家到度假村的时间为t1=2h, 路程s1=40km
爸爸骑车速度
妈妈驾车行驶的时间为
路程s2=60km驾车速度
(3)小明和爸爸休息后,骑车行驶的时间为
路程
骑车速度

则妈妈出发时,小明和爸爸距离景区
s=s1'-s1''=20km-10km=10km
答:(1)小明和爸爸在度假村休息了2h;
(2)爸爸骑车从家到度假村时的速度为20km/h,妈妈的车速是60km/h;
(3)妈妈出发时,小明和爸爸距离景区有10km远。1.4 学生实验:测量速度
知识梳理
一、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①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②快慢程度。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段③上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公式:平均速度的公式是(如:小明从家步行走到学校用时10分钟,已知小明家距学校1500米,那么,小明上学的平均速度为2.5m/s)。
二、瞬时速度
物体在某④或某一⑤的速度。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或者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
三、运动图像
1.路程时间图像: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纵坐标表示路程(s),横坐标表示时间(t),图像表示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如果是图像是一条直线,表示物体做⑥;直线的倾斜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
由图可以看出甲比乙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长,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但甲的速度大,乙的速度小。
2.速度时间图像: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纵坐标表示速度(v),横坐标表示时间(t),图像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甲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平行于横轴),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是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运动),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减速运动)。
四、测量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测量:在生活、生产实际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测量也是物理学中常见的测量。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是速度公式,常用工具有刻度尺、停表(或计时器)。
①这段路程;②平均;③路程;④时刻;⑤位置;⑥匀速直线运动
【重点一】平均速度概念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描述有可能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如: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以路面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以车里的人或物品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难点一】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
参照物的选择具有:一、任意性: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二、排己性:不能选判断的对象作为参照物;三、假定性:如果我们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的话就假定其不动,而是我们要判断的对象在动。
(1)只有选好参照物才能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或运动形式;
(2)同一个物体选取不同参照物时可能有不同的运动形式;
(3)要比较几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取同一参照物。
基础训练
一、单选题
1.小明为了“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用电子设备记录了每隔相同时间小车在斜面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与CD段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2
B.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与AC段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3
C.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偏小
D.为了测出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不能让小车从C点静止下滑
2.关于测“平均速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为便于测量时间,应保持斜面较缓的坡度
B.用刻度尺和秒表一起测量出物体的速度,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C.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D.用算出的平均速度,可以粗略表示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3.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得快
B.甲、乙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C.在10~20s内,以甲同学为参照物,乙同学是静止的
D.在0~20s内,乙同学的平均速度为10m/s
4.如图甲是小车M沿直线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N沿直线运动的v﹣t图像,由图可知(  )
A.M、N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M、N都以2m/s的速度匀速运动
C.0~6s内,M通过的路程大于N通过的路程
D.M的速度越来越大,N的速度不变
5.如图是小华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时,拍摄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每隔0.2s闪拍一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B.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通过的路程为4.5cm
C.小球在DF段做匀速直线运动 D.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0.15m/s
6.一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汽车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7.如图所示是一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20~30s时间内,物体的速度为40m/s
B.在整个40s时间内,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整个4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2m/s
D.在0~20s和30~4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相同

8.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0.4s
B.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0.75m/s
C.小球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CD段平均速度
D.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9.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从A点到达B点和C点经历的时间分别为1.4s和2s,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和结果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为了测量时间方便,斜面倾斜度应该小一点
B.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45cm/s
C.小车通过下半段平均速度为22.5cm/s
D.小车在斜面上加速下滑
10.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填空题
11.小红学习了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后,提出猜想:“同一物体离地高度一定时,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也越大”。她设计了以下实验。
(1)实验器材:除了图1所示的器材,她找到一个没有回零的停表(如图2),读数是___________s。因斜面坡度较大,为减少误差应选用的运动物体和刻度尺是_________。(选填字母)
A.滑块和分度值是1cm的刻度尺;
B.滑块和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
C.小车和分度值是1cm的刻度尺;
D.小车和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
(2)实验步骤:
①用木块支撑长木板搭成斜面;
②测物体在斜面顶端时前表面到斜面底端的距离;
③让物体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停表记下物体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
④把___________平移小段距离可增大斜面坡度,让物体放在斜面同一高度处测物体前表面到斜面底端的距离后自由释放,用停表记下物体从释放位置到底端的运动时间;
⑤由公式求出物体的速度,比较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得出结论。
(3)结合你的生活体验,此题中除了与坡度有关外,还可能与___________有关(写出一种即可)。
12.在进行 4×100m 接力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如果听到枪声才计时,运动员的成绩将比实际成绩______(填“偏好”或 “偏差”),比赛过程中要想交接棒顺利进行,交棒人和接棒人在接力区内要处于相对______(选填“运动”或 “静止”)状态;某队跑完全程的成绩刚好为 40s,则该队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13.为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骑车的速度为18km/h,合______m/s。他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骑行3km用了______min。
14.如图(a)所示,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某次实验中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在某一段路程中每隔0.02秒的不同位置,在该路段中______球运动得快;(b)图中的图像描述的是______球的运动,这段时间内甲、乙两球的运动速度之比是______。
15.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甲、乙、丙三辆小车的速度最大的是 ___________(选填“甲”“乙”或“丙”);经过5s时,甲、乙两辆小车相距 ___________。
三、计算题
16.周末,小明和爸爸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到某景区游玩,经两个小时后到达离家40km的某度假村,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往目的地。小明和爸爸离家5小时后,妈妈驾车沿相同路线直接到达目的地,如图是他们离家的路程s与时间t的图像。
(1)根据s﹣t图像可知,小明和爸爸在度假村休息了多长时间;
(2)爸爸骑车从家到度假村时的速度及妈妈的车速分别是多少;
(3)妈妈出发时,小明和爸爸距离景区有多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