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生活中的透镜讲义(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京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7生活中的透镜讲义(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京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8.7 生活中的透镜
知识梳理
知识点1:照相机
如图所示,是普通照相机的剖面图。其中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内的感光胶片相当于光屏,物体到镜头的距离为物距,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等于暗箱的长度为像距。
观察远处的景物时,镜头和感光胶片之间的距离较小,所成的像较小;观察近处的景物时,镜头和感光胶片之间的距离较大,所成的像较大,但无论是远处还是近处的景物,如图所示,经照相机所成的像都是缩小的倒立像。
  拓展延伸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景物的光经过照相机的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被照景物的像。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景物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经洗印就可得到相片。(2)调焦环是相机上控制镜头伸缩的装置,它的作用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即调节像距:①拍摄近处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俗称拉长暗箱,此时像距增大,像变大;②拍摄远处的景物时,镜头往回缩,俗称缩短暗箱,此时像距变小,像变小。(3)数码相机是一种新兴的照相器材,它同普通照相机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底片,而是通过一种电荷耦合器件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记录下物体的像。(4)解答照相机成像问题时,物距、像距和像的大小变化关系是切入点,即解答这类题时可从“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这个角度入手。
知识点2:投影仪
如图所示,投影仪主要由放置投影片的载物台、凸透镜、平面镜、作为光屏的屏幕等组成。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凸透镜的作用是将投影片上的画面放大,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用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像成在屏幕上。通过将投影仪离屏幕远些,来增大像距,同时将凸透镜向下调,来减小物距,可以使屏幕上的像更大些。
拓展延伸 幻灯机的构造与投影仪类似,成像原理和投影仪相同。
易错警示 不明白投影仪使用过程中哪部分是物距,哪部分是像距,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变化如何影响像的大小变化,是本知识点的易错点。
知识点3:放大镜
放大镜也是凸透镜,是最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将放大镜放在物体上方适当的位置,透过放大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此时物与像在同侧。
拓展延伸 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放大的正立像,而且物体靠近放大镜时,所成像变小,物体远离放大镜时,所成像变大。所以要使放大镜所成的像变大,需要适当增大物体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基础训练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2.用照相机照相时,物体在胶卷上形成
A.缩小的倒立实像 B.放大的正立实像
C.缩小的正立实像 D.缩小的倒立虚像
3.如图甲所示,是王爷爷的小孙女,王爷爷用照相机给她照相时在胶片上得到的像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4.用投影仪放映幻灯片时,幻灯片和凸透镜(焦距为f)的距离应(  )
A.大于2f B.等于2f
C.在大于f小于2f的范围内 D.小于f
5.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像看得见,虚像看不见 B.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C.实像总是缩小的,虚像总是放大的 D.实像和虚像都能显示在光屏上
6.清晨,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透过树叶上的水珠可以观察到树叶清晰的叶脉,如图所示.这一现象中水珠可以看作
A.凸透镜,看到的是叶脉放大的实像
B.凸透镜,看到的是叶脉放大的虚像
C.凹透镜,看到的是叶脉放大的实像
D.凹透镜,看到的是叶脉放大的虚像
7.下列光学仪器成放大实像的是(  )
A.潜望镜 B.平面镜 C.放大镜 D.幻灯机
8.以下是小洋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
A.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B.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
C.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
D.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9.如图所示,纸筒A的一端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为了在A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B间的距离,这时(  )
A.眼睛应对着B端向筒内观察,看像是否清楚
B.适当旋转B,可在A上得到正立的像
C.应把B端朝着明亮的窗外,A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D.应把A端朝着明亮的窗外,B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10.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移动了位置,他和摄影者的距离变远了,为了使他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底片的距离应
A.变大 B.变小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11.集体照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人员都进入镜头,应采取(  )
A.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B.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
D.照相机和镜头都不动,人站近一些
12.下列有关透镜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近视眼可戴凸透镜片做的眼镜进行矫正
C.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与镜的距离必须大于两倍焦距
D.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天体,以确凿的证据支持了“日心说”
二、填空题
13.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透镜,呈现像的屏幕离透镜的距离比投影片离镜头的距离_______,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像。
14.生物课上,小明用一个放大镜近距离观察小昆虫,当他发现看不太清楚小昆虫时,正确的做法是_____(填“将放大镜离小昆虫稍远一点”或“放大镜离小昆虫稍近一点”).由于小明不小心将放大镜掉在地上摔掉了一小块,他用此放大镜_____(填“能”或“不能”)成一个完整的小昆虫的像.
15.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是___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是___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与像在透镜的____侧,成虚像时,物体与像在透镜的___侧。
16.下列几种成像情况: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电影银幕上成像、④放大镜中正立的像,其中属实像的有_____,属虚像的有______。(均选填序号)
17.清晨,草叶或树叶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时露珠好像一个_____,形成了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__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填“实”或“虚”)像。
18.如图所示漫画中,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请你根据照相机成像特点判断,像A处和像B处分别是图甲、乙、丙、丁中的哪个像:A___;B___。

三、综合题
19.烛焰上的发光点A发出a、b两条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点A'(如图所示)。
(1)小营判断:A'是发光点A的实像,她判断的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
(2)请在图中作出发光点A发出的c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传播光路图________;
(3)若蜡烛沿主光轴的水平方向远离凸透镜,烛焰经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将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8.7 生活中的透镜
知识梳理
知识点1:照相机
如图所示,是普通照相机的剖面图。其中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内的感光胶片相当于光屏,物体到镜头的距离为物距,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等于暗箱的长度为像距。
观察远处的景物时,镜头和感光胶片之间的距离较小,所成的像较小;观察近处的景物时,镜头和感光胶片之间的距离较大,所成的像较大,但无论是远处还是近处的景物,如图所示,经照相机所成的像都是缩小的倒立像。
  拓展延伸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景物的光经过照相机的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被照景物的像。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景物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经洗印就可得到相片。(2)调焦环是相机上控制镜头伸缩的装置,它的作用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即调节像距:①拍摄近处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俗称拉长暗箱,此时像距增大,像变大;②拍摄远处的景物时,镜头往回缩,俗称缩短暗箱,此时像距变小,像变小。(3)数码相机是一种新兴的照相器材,它同普通照相机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底片,而是通过一种电荷耦合器件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记录下物体的像。(4)解答照相机成像问题时,物距、像距和像的大小变化关系是切入点,即解答这类题时可从“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这个角度入手。
知识点2:投影仪
如图所示,投影仪主要由放置投影片的载物台、凸透镜、平面镜、作为光屏的屏幕等组成。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凸透镜的作用是将投影片上的画面放大,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用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像成在屏幕上。通过将投影仪离屏幕远些,来增大像距,同时将凸透镜向下调,来减小物距,可以使屏幕上的像更大些。
拓展延伸 幻灯机的构造与投影仪类似,成像原理和投影仪相同。
易错警示 不明白投影仪使用过程中哪部分是物距,哪部分是像距,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变化如何影响像的大小变化,是本知识点的易错点。
知识点3:放大镜
放大镜也是凸透镜,是最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将放大镜放在物体上方适当的位置,透过放大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此时物与像在同侧。
拓展延伸 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放大的正立像,而且物体靠近放大镜时,所成像变小,物体远离放大镜时,所成像变大。所以要使放大镜所成的像变大,需要适当增大物体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基础训练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答案】B
【详解】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故B正确;
凹透镜不能对实物成实像,故A错误;
凸透镜不能成正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要使底片感光,必须成实像,因为虚像不能使底片感光,故D错误;
故选B.
2.用照相机照相时,物体在胶卷上形成
A.缩小的倒立实像 B.放大的正立实像
C.缩小的正立实像 D.缩小的倒立虚像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用照相机照相时是采用了哪一光学元件的成像规律,并且是如何成像的.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3.如图甲所示,是王爷爷的小孙女,王爷爷用照相机给她照相时在胶片上得到的像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D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详解】照相机照相时,在胶片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D。
【点睛】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4.用投影仪放映幻灯片时,幻灯片和凸透镜(焦距为f)的距离应(  )
A.大于2f B.等于2f
C.在大于f小于2f的范围内 D.小于f
【答案】C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幻灯机是根据物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详解】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幻灯片相等于物体,屏幕相等于光屏。要在屏幕上成放大的清晰的像,物距应处于1倍、2倍焦距之间,所以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应该大于f,小于2f。
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幻灯机的制作原理及应用,首先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正确地对号入座。
5.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像看得见,虚像看不见 B.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C.实像总是缩小的,虚像总是放大的 D.实像和虚像都能显示在光屏上
【答案】B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虚像和实像的特点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详解】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综上所述,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物体放在焦点之内,在凸透镜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小,虚像越小,所以实像和虚像不可能都放大或缩小,而且实像看得见,虚像也看得见。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注意实像和虚像的不同:除了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出,而虚像则不能以外,还有实像时,物体与像一定分居透镜的两侧。虚像时,物体与像分居透镜的同一侧。
6.清晨,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透过树叶上的水珠可以观察到树叶清晰的叶脉,如图所示.这一现象中水珠可以看作
A.凸透镜,看到的是叶脉放大的实像
B.凸透镜,看到的是叶脉放大的虚像
C.凹透镜,看到的是叶脉放大的实像
D.凹透镜,看到的是叶脉放大的虚像
【答案】B
【分析】透明的物体都可以制成凸透镜,尽管材料不同,但是对光线的作用和成像情况都是相同的.露珠是一个凸透镜,露珠看叶脉跟放大镜的原理是相同的.
【详解】露珠中间厚,边缘薄,形成一个水凸透镜,叶脉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和放大镜的原理是相同的.
故选B.
7.下列光学仪器成放大实像的是(  )
A.潜望镜 B.平面镜 C.放大镜 D.幻灯机
【答案】D
【详解】AB.潜望镜是平面镜制成的,平面镜成的是等大的虚像,故AB不符合题意;
C.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不符合题意;
D.幻灯机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以下是小洋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
A.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B.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
C.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
D.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答案】B
【详解】AB.无论是平面镜成像还是凸透镜成像,其虚像的特点是: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正立,不能成在屏上,所以A是正确的,B是错误的;
CD.只有凸透镜可以成实像,平面镜只能成虚像,其实像的特点是:实际光线的会聚,倒立,异侧,可能放大也可能缩小,可成在屏上,所以CD是正确。
故选B。
【点睛】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而虚像则不能。
9.如图所示,纸筒A的一端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为了在A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B间的距离,这时(  )
A.眼睛应对着B端向筒内观察,看像是否清楚
B.适当旋转B,可在A上得到正立的像
C.应把B端朝着明亮的窗外,A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D.应把A端朝着明亮的窗外,B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答案】C
【分析】在本题的模型照相机中在纸筒B的右端为凸透镜,纸筒A的左端的半透明纸就相当于真实照相机的底片,在半透明纸上所看到的就是凸透镜前方的景物通过凸透镜所生成的像。
【详解】A.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应该对着A端向筒内观察而不是眼睛对着B端向内方向观察,让光线从纸筒B通过凸透镜才可以看到、看清楚物体的像;故A错误;
B.模型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适当旋转B,可在A上得到倒立的像,故B错误;
CD.为使半透明纸上得到的像更亮一些,要成像的物体就应该在明亮的地方,所以应该把模型照相机的B朝着室外面,A端朝着较暗的室内,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睛】照相机应用的是凸透镜成实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在调节上,符合物近像远像变大:像要变小,物距要增大,像距要变小,镜筒缩短。
10.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移动了位置,他和摄影者的距离变远了,为了使他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底片的距离应
A.变大 B.变小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B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大小有关,当焦距一定,物距不同时则成不同的像.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是物体离凸透镜越近,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离凸透镜越远,像也越大.根据被摄者和摄影者之间距离的变化,依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分析正确的调节方法.
【详解】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和摄影者的距离变远了,则相当于物距变大,被摄者的像将变小,其对应的像距也变小,为了使他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底片的距离应缩小,所以选项A、C、D都不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物体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离凸透镜越远,像也越变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1.集体照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人员都进入镜头,应采取(  )
A.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B.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
D.照相机和镜头都不动,人站近一些
【答案】A
【详解】集体照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镜头,说明像太大了,为了使全体人员都进入镜头,要减小像的大小,同时增大物距,减小像距。也就是增大人和照相机的距离,同时减小镜头和胶片的距离。也可以说是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2.下列有关透镜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近视眼可戴凸透镜片做的眼镜进行矫正
C.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与镜的距离必须大于两倍焦距
D.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天体,以确凿的证据支持了“日心说”
【答案】D
【详解】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故A错;近视眼需用凹透镜片来进行矫正,故B错;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应放在一倍焦距以内,故C错;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天体,以确凿的证据支持了“日心说”,故D正确;应选D.
二、填空题
13.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透镜,呈现像的屏幕离透镜的距离比投影片离镜头的距离_______,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像。
【答案】 凸 远 倒立 放大 实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特点: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原理来工作的,胶片、镜头、银幕分别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的蜡烛、凸透镜、光屏。
【详解】[1]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银幕相当于光屏,胶片相当于蜡烛。
[2][3][4][5]凸透镜成像时,物距2f>u>f,像距v>f,所以呈现像的屏幕离透镜的距离比投影片离镜头的距离远,银幕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点睛】(1)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2)照相机、投影仪的结构要和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一一对应。
14.生物课上,小明用一个放大镜近距离观察小昆虫,当他发现看不太清楚小昆虫时,正确的做法是_____(填“将放大镜离小昆虫稍远一点”或“放大镜离小昆虫稍近一点”).由于小明不小心将放大镜掉在地上摔掉了一小块,他用此放大镜_____(填“能”或“不能”)成一个完整的小昆虫的像.
【答案】 将放大镜离小昆虫稍远一点  能
【详解】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时,离焦点越近时,像越大,故要使看到的昆虫的像更大些,应将放大镜离昆虫远些;镜片掉了一小块,但其形状未变化,其它地方仍能折射光线,所以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像.
故答案为将放大镜离小昆虫稍远一点;能.
【点睛】此题考查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类似于将凸透镜的一部分遮住,其它部分仍能折射光线,使物体成像.
15.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是___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是___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与像在透镜的____侧,成虚像时,物体与像在透镜的___侧。
【答案】 实 虚 两 同
【分析】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能用光屏呈接,虚像不能;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从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进行分析: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详解】[1][2]实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光斑,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是否用光屏能承接是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实像能用光屏呈接,虚像承接不到。
[3][4]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与像在透镜的两侧,成虚像时,物体与像在透镜的同侧。
【点睛】实像和虚像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1)成因不同,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2)像的正倒不一样,实像一般是倒立的,而虚像是正立的;
(3)呈现效果不同,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
共同点:实像和虚像都能用眼睛看得到。
16.下列几种成像情况: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电影银幕上成像、④放大镜中正立的像,其中属实像的有_____,属虚像的有______。(均选填序号)
【答案】 ①③ ②④
【分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能成倒立的实像;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详解】[1][2]①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②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虚像;
③电影银幕上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④放大镜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其中,属于实像的是①③;属于虚像的是②④。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时要注意各个现象的形成原因,并注意区分。
17.清晨,草叶或树叶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时露珠好像一个_____,形成了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__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填“实”或“虚”)像。
【答案】 凸透镜 正立 放大 虚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露珠的特点;知道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详解】[1][2][3]露珠相当于凸透镜,叶脉在凸透镜的一倍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草地或树叶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实际大。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放大镜的制作原理,首先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18.如图所示漫画中,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请你根据照相机成像特点判断,像A处和像B处分别是图甲、乙、丙、丁中的哪个像:A___;B___。

【答案】 凸透镜 乙 丁
【详解】[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原理是物体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即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底片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3]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由此可以判断A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女孩的像;B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男的像。
三、综合题
19.烛焰上的发光点A发出a、b两条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点A'(如图所示)。
(1)小营判断:A'是发光点A的实像,她判断的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
(2)请在图中作出发光点A发出的c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传播光路图________;
(3)若蜡烛沿主光轴的水平方向远离凸透镜,烛焰经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将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A'是发光点A的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得到的像是实像 变小
【分析】(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
(2)发光点经凸透镜成的像是由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据此作图。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详解】(1)[1]由图可知,烛焰上的发光点A发出a、b两条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会聚于点A′,因为A′由实际光线会聚得到的像,所以A′是发光点A的实像。
(2)[2]发光点A发出的三条入射光线,其折射光线都要经过A′,如图所示:
(3)[3]若蜡烛沿主光轴的水平方向远离凸透镜,成实像,移动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点睛】关于实像和虚像的理解,关键是从定义和接收方法上,不能从字面理解,更不能相当然.知道并会用“发光点经凸透镜成的像是由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是(2)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