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第24课《石壕吏》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第24课《石壕吏》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能够准确翻译全文,并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和诵读的方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2.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文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如“吏来而捉人”等。
2. 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写作风格有所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学习效果。
3.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抽象概念和表达方式。
5. 练习法: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杜甫的生平,以及“三吏”、“三别”组诗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教师讲解
1. 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通过PPT展示杜甫的生平和“三吏”、“三别”组诗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爱国情怀和诗歌风格。同时,强调《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讲解课文
(1)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句读。然后引导学生纠正字音,强调重点词语的含义,如“捉人”、“戍”、“逾”、“一何”等。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逐句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强调翻译时注意保留原意,不改变原文语言风格。针对难懂的句子,如“吏来而捉人”等,进行重点讲解和例句分析。同时,注重传授翻译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三读课文,赏析文章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和风格。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和杜甫的个人经历,深入挖掘文章所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
(4)四读课文,感悟情怀
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深入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将这种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通过写作、表演等形式,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石壕吏》的重要性和文学价值。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三、学生活动
1.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小组内成员轮流发言,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和引导。
2. 分享心得
请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或提问。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 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三吏”、“三别”组诗中的其他篇目以及其他相关作品。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做好笔记,并写读后感或读书报告。通过拓展阅读,加深学生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4. 作业与检测
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给教师批改。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反馈给学生并给予指导和建议。同时,进行课堂小测验或默写等形式的检测,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六、作者介绍及背景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大多描写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哲理性和人道主义精神,被誉为“诗史上的一座巍峨的山峰”。
《石壕吏》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当时,安史之乱仍在继续,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离开长安,前往华州。在赴华州途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在路过石壕村时,他目睹了一个老妪躲避征兵的场景,深受触动。回到客栈后,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石壕吏》。
《石壕吏》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通过老妪的口述,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牺牲,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同时,诗歌也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表达了杜甫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人民至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石壕吏》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这首诗在后世广为传颂,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七、生字词解析
1. 捉人:抓人,指征兵、征发徭役等。
2. 戍:防守,保卫边疆。
3. 逾:越过,超过。
4. 一何:多么,何等。表示感叹语气。
5. 夜:夜晚,夜里。
6. 暮:傍晚,日落的时候。
7. 投:投宿,投奔。
8. 止:停留,住宿。
9. 妪:老妇人,这里是对这位老妪的亲切称呼。
10. 具:通“俱”,全,详细。
11. 存:问候,探望。
12. 惟:只,仅。表示强调。
13. 贱妾:旧时女子自称,这里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14. 暮暮:同“夜幕”,表示夜晚已降临。
15.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当时唐王朝官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16. 旦暮来而而归日暮:一两天之内,不远的将来。这里不宜解释为“一天天”,因为下文有“暮暮”,容易引起歧义。
17. 如:好像,如同。
18. 何:多么,何等。表示感叹语气。
19. 独:只,仅。表示强调。
20. 新:最近,刚刚。这里是指新近出现的事情。
八、原文与译文
原文:暮暮投宿石壕村,有吏来而而捉人。
译文: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村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来抓人。
原文:老翁逾墙走,老妪出门看。
译文:老翁听到动静,越墙逃走,老妇人出门查看。
原文:吏来而而捉人一男,才疏短衣裳。
译文:差役到村子里来抓人,抓到一个男子,身着破烂的衣服。
原文:县吏来而而而带走人,暮暮暮暮投宿。
译文:县吏来到老妇人家里,抓走了这个男子,当晚老妇人就将这个男子留宿在家中。
原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译文: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饭。
原文: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只听到低声哭泣的声音。
原文: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与老翁告别。
九、问题及答案赏析
问题1:《石壕吏》中诗人为什么选择“暮暮夜来”作为故事展开的环境?
答案1:选择“暮暮夜来”作为故事展开的环境,是为了突出官差征兵的频繁和残酷,以及老妇人的惊恐和无奈。
问题2:《石壕吏》中“吏来而而捉人”一句中连用三个“而”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2:“吏来而而捉人”一句中连用三个“而”字,作用是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使叙事更加紧凑有力。
问题3:《石壕吏》中“老妪”的形象有何特点?
答案3:“老妪”的形象特点是年迈、贫苦、机智、勇敢和富有同情心。她在被官差询问时,故意夸大自己的年迈和贫苦,以避免被征兵。同时,她敢于挺身而出,为家人挡住官差,表现出了机智和勇敢。在整篇诗歌中,她始终对人民疾苦深感同情,展现出了高尚的道德品质。
问题4:《石壕吏》中“独与老翁别”的“独”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4:“独与老翁别”的“独”字表现了诗人深深的哀愁和忧愤。这不仅是诗人对老翁一家的担忧和牵挂,更是对整个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通过这个“独”字,诗人将自己的心情融入到诗歌中,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感彩。
问题5:《石壕吏》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答案5:《石壕吏》的写作特色在于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了丰富的内容,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诗人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问题6:《石壕吏》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6:《石壕吏》的主题是社会现实中的不公与残酷,以及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牺牲。诗人通过描写官差征兵的场景,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问题7:《石壕吏》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案7:《石壕吏》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对比等。比喻如“暮暮夜来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推移;借代如“急应河阳役”,借代河阳,说明形势紧迫;对比如“老妪与老翁”,突出老妇人一家生存的艰难与危险。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问题8:《石壕吏》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有什么地位?
答案8:《石壕吏》是杜甫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唐诗史上的杰出诗人,杜甫用自己真实、深入的视角,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出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苦难和牺牲。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问题,更表现出杜甫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民至上的人道主义精神。《石壕吏》是杜甫诗歌创作中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品,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知识支架
一、背景与主题
《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当时,安史之乱仍在继续,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首诗通过描绘官差征兵的场景,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牺牲,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二、人物形象
1. 老妪:本诗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机智勇敢,富有同情心。在官差征兵时,她挺身而出,为家人挡住官差,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2. 老翁:老妪的丈夫,被官差抓走服役。通过老妪的叙述,表现出他的软弱和无奈。
3. 县吏:本诗中的反面人物,冷酷无情,只顾完成任务而不顾及百姓的生死。
三、语言与修辞
1. 语言特点:本诗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表现力强。杜甫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丰富的内容,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修辞手法:本诗中运用了比喻、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暮暮夜来而”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推移;“急应河阳役”运用了借代手法,借代河阳,说明形势紧迫;而“老妪与老翁”的对比则突出了老妇人一家的艰难与危险。
四、思想内涵
1. 社会批判:本诗揭示了唐代社会现实中的不公与残酷,以及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牺牲。通过描绘官差征兵的场景,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2. 人道主义精神: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展现出他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关注人民的疾苦和生死,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3. 和平理想:诗人通过本诗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他希望社会能够安定和平,人民能够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五、艺术特色
1. 叙事方式:本诗采用了叙事诗的方式,通过叙述老妪与官差的对话和交涉过程,生动地展现了事件的经过和人物形象。叙事方式简练明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形象塑造:诗人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各个人物形象。老妪的机智勇敢、老翁的软弱无奈和县吏的冷酷无情都得到了深刻的刻画。这些形象塑造使得诗歌具有鲜明的人物特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十一、整体感知
《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杰出现实主义诗歌。这首诗以简洁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揭示了安史之乱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牺牲,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通过对“暮暮夜来”的描绘,诗人展现出战争和苦难给人民带来的无尽痛苦和恐惧。通过对老妪、老翁、县吏等人物的刻画,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现实画面。
在诗歌中,诗人以客观的视角描述了官差征兵的场景,展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通过对官差和老妪等人物形象的刻画,诗人成功地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与残酷,以及对人性的挑战和考验。
在艺术特色方面,《石壕吏》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细腻的描写,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诗人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此外,诗人还运用了比喻、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总之,《石壕吏》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的现实主义诗歌。通过揭示社会现实中的不公与残酷,诗人呼吁社会关注人民的疾苦和生死,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希望社会能够安定和平,人民能够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这首诗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二、课文分析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通过对一个夜晚官差征兵的场景的描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苦难和牺牲。这首诗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描写和严谨的结构,被誉为唐代诗歌的佳作。
一、主题和背景
《石壕吏》通过描绘官差征兵的场景,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牺牲。诗人通过展现老妪一家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唐代社会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有力的控诉。这首诗的背景是安史之乱,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牺牲。
二、人物形象
在《石壕吏》中,诗人成功地塑造了各个人物形象,通过对他们的刻画展现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同阶层和人物命运。老妪是诗歌中的主要人物,她机智勇敢,富有同情心,为了保护家人而挺身而出。老翁则是软弱无奈的代表,被官差强行带走服役。县吏则是冷酷无情的象征,为了完成征兵任务而不顾及百姓的生死。
三、语言和修辞
《石壕吏》的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表现力强。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对比等,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语言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幅生动鲜明的社会现实画面。
四、思想和情感
在《石壕吏》中,诗人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他通过描绘官差征兵的场景,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表达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批判。同时,诗人也流露出对战争中人们的关切和对家国情怀的忧思。整首诗情感深沉,思想内涵丰富,展现出杜甫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五、结构安排
《石壕吏》的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诗人以“暮暮夜来”为背景,展开事件的叙述,使得诗歌情节紧凑有力。在结构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时间顺序和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使得整首诗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同时,诗人通过叙述老妪与官差的交涉过程,使得诗歌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综上所述,《石壕吏》作为杜甫的一首重要叙事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诗人成功地展现了唐代社会的苦难和牺牲。整首诗以其严谨的结构、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国情怀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石壕吏》不仅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文小结
《石壕吏》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讲述了作者在旅途中投宿,恰逢官府征兵,一位老翁和他的孙子因此被捕。老妇人急切地与官吏交涉,希望能代替她的儿子和孙子去服役,但最终还是被官吏强行带走。这首诗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冷漠,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深深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心理刻画,杜甫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使这首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作者其他名句及出处
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出自《春望》
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国家遭受战争破坏,城市和乡村的景象十分荒凉的画面。"国破"指国家遭受战争破坏,"山河在"表示自然景象依旧存在,"城春草木深"则暗喻人烟稀少,草木丛生。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悲愤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出自《望岳》
这句话描绘了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群山的壮丽景象。"会当"表示终将有一天,"凌绝顶"表示攀登到山峰之巅,"一览众山小"则表示俯瞰群山,显得格外渺小。这句话表达了诗人胸怀壮志,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决心和信心。
3.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出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欢欣鼓舞的心情。"白日放歌须纵酒"表示在明媚的阳光下放声歌唱,尽情饮酒庆祝,"青春作伴好还乡"则表示在年轻人的陪伴下,回家乡去。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收复失地的喜悦和思乡之情。
4.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出自《蜀相》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感慨和惋惜。"出师未捷身先死"表示诸葛亮出征未捷而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则表示这样的经历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