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表白寺镇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表白寺镇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份阶段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上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开元盛世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七国之乱
2.下列是东汉中期以后皇帝继位时的年龄。下列现象的出现与皇帝继位年龄幼小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岁)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A.经济文化更加繁荣 B.政治更加清明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出现了光武中兴
3.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4.东汉后期,由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官吏敲骨吸髓,再加上频繁用兵和自然灾害不断,造成了“人弃农桑,疲苦徭役”的恶果。最终引发了( )
A.黄巾起义 B.“楚汉之争” C.“八王之乱” D.大泽乡起义
5.《后汉书》中光武帝“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以收拢民心,取悦天下。”以下属于光武帝“还汉世之轻法”的措施是( )
A.实行盐铁专营 B.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C.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
6.“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交流通道被打开,中国丝绸是这条通道的主要贸易品。这种又薄又滑的地方丝织品,在地中海的供应量不断增加,随处可见,广受人们喜爱,它能让穿着者在众人而前显得光鲜。”这说明丝绸之路( )
A.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B.增进了中外各国的政治交流
C.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 D.促进东西方经济贸易的交流
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小明非常喜欢的唐诗。“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在汉代时被称为( )
A.西域 B.大秦 C.安息 D.新疆
8.以下史实不可能从《史记》中查阅到的是( )
A.商汤灭夏 B.商鞅变法 C.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 D.华佗发明“麻沸散”
9.下图是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考古学家断定该地图是汉文帝或汉景帝时期的地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纸本地图
A.蔡伦改进造纸术使该图得以保存下来
B.图上有道路等图形说明了它完整清晰
C.西汉时纸质书写材料的使用日益普遍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已经掌握造纸技术
10.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下列人物与成就相对应并符合题意,正确的是( )
①蔡伦——造纸术 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③华佗——麻沸散 ④祖冲之——《史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某大学考古小组想从东向西沿“丝路”考古,他们应该会先后经过的路线是( )
A.长安→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B.河西走廊→西亚→新疆→欧洲
C.长安→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河西走廊→长安→西亚→欧洲
12.卜正民在《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中指出:“这次战役首次显示,北方军队想要占领南方会面临怎样的困难——首先面对的就是需要进行长途跋涉,而且要适应水上而非陆上作战。曹操向北方撤退使其尽快统一中国的希望落空”这次战役指的是( )
A.长平之战 B.牧野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3.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诗词描述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
A.挟迫天子令诸侯,横槊赋诗慨而慷。———曹操 B.幸亏三顾茅庐,桃园结义关张。——诸葛亮
C.生子当如孙仲谋,赤壁大火漫长江。———孙策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
14.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由材料可知,三国鼎立( )
A.是东汉时期军阀混战的继续 B.政权割据,国家陷入分裂
C.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D.各自为政,阻碍经济发展
15.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回望历史,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16.易中天先生说,历中人物一般有三种形象,一是历史形象,二是文学形象,三是民间形象。下面对曹操的描述,属于历史形象的是( )
A.京剧舞台上的花脸奸臣 B.“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谋略
C.《三国演义》中的奸雄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诗篇
17.“乱世出枭雄”,占据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的曹操,在东汉末年异军突起,他增强实力的手段有( )
A.隐居山林,修身养性 B.三顾茅庐,招纳人才
C.招贤纳士,实行屯田 D.实行和亲,增进联系
18.《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可以佐证( )
A.北人南迁促进南方发展 B.南方生产技术水平高超
C.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9.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由于继位的晋惠帝毫无执政能力,西晋立即爆发了争夺中央实际控制权的斗争。这场斗争是( )
A.“八王之乱” B.“国人暴动” C.黄巾起义 D.大泽乡起义
20.历史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以下朝代中实现短暂统一的是( )
A.曹魏 B.孙吴 C.西晋 D.东晋
21.5世纪初至6世纪末,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这些政权都曾定都北京,史称“南朝”
B.政权更迭有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C.齐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社会安定
D.江东地区社会安定,实力也超过北方
22.383年,东晋军队在淝水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军队。这场战争在下列年代尺应该标注最为接近的位置是(注:每格为1世纪)( )
A.A B.B C.C D.D
23.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用汉服代替鲜卑服,孝文帝从前线返回洛阳时,在街头看到有人仍穿着鲜卑服装,就斥责留京贵族和官员没有制止这种现象。这表明孝文帝( )
A.注重经济发展 B.强调保留鲜卑传统
C.改革北魏官制 D.坚决推行汉化措施
24.与“淝水之战”相关的历史典故是( )
A.退避三舍 B.破金沉舟 C.揭竿而起 D.草木皆兵
2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图中A对应的朝代是( )
蜀 魏吴 十六国 A 东魏 北齐 北周
西魏
西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商朝 B.北魏 C.夏朝 D.东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25分,共计50分)
26.今天的“一带一路”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省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这条道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材料三 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凯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凯撒大帝简直“帅呆”了。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古罗马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材料四 “这条道路”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汇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大力向前发展。作为传递信息、传播精神、传承文化的通道,它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丝绸之路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1)结合所学知识,请将图中路线中的A、E两处填写完整。
(2)材料二体现了“这条道路”的双向交流,其中什么宗教在汉代传入我国 西汉在何时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又是什么 它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3)凯撒大帝的丝袍是通过材料二中的这条通道得到的,这条通道的名称是什么 对通道开通贡献最大的人物是谁
(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材料四中说“这条道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户数(节选)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 民食鱼稻, 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始,不忧冻饿, 亦亡千金之家。
材料三 “八王之乱”
材料四 西晋末,北方流民南迁人数激增,他们不但为常武地区增加了大批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北方的小麦南朝时在江南大量种植,一年稻麦两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常武地区经济的发展。
(1)材料一中人口发生怎样的变化 它折射出这段时期经济哪一发展趋势
(2)据材料二《汉书》所载的江南地区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什么
(3)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西晋末,北方流民南迁人数激增”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晋末年常武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5)比较材料二、四,概括古代中国江南的经济发展状况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8.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淝水之战示意图
材料二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贺兰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尉迟 尉
《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 ‘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材料四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与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材料五 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 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材料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 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示意图反映的这场战争交战双方分别是哪两个政权 这场战争的特点是什么 历史上还有没有和它具有相同特点的战争 请列举两例。
(2)材料一中战役的结果如何 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什么内容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材料二反映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5)材料四中的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有何意义
(6)材料五中,“孝文”为什么要“使其整体的汉化” 为实现“整体的汉化”他作了哪些努力
(7)根据材料六,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试卷第6页,共7页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项正确;开元盛世出现于唐玄宗统治前期,与刘秀无关,排除A项;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与刘秀无关,排除B项;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与刘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题干给出的表格数据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这一现象导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与皇帝继位年龄幼小有直接因果关系,C项正确;材料展示的是皇帝年龄,与经济文化更加繁荣无关,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政治更加清明,排除B项;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B项正确;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材料没有体现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排除C项;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正式开启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以丝绸为主要商品的贸易往来,材料体现不出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中“东汉后期,由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官吏敲骨吸髓,再加上频繁用兵和自然灾害不断,造成了‘人弃农桑,疲苦徭役’的恶果”,结合所学知识,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了,A项正确;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灭亡之后,西汉建立之前,排除B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排除C项;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巩固统治,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还实行轻徭薄赋,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兴修水利,允许胡人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根据题意,B项正确;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营的经济措施,排除A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交流通道被打开,中国丝绸是这条通道的主要贸易品。这种又薄又滑的地方丝织品,在地中海的供应量不断增加,随处可见,广受人们喜爱,它能让穿着者在众人而前显得光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贸易的交流,D项正确;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与题干内容“中国丝绸是这条通道的主要贸易品”不符,排除A项;中外各国的政治交流,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的是“中国丝绸是这条通道的主要贸易品”,排除B项;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与题干内容“中国丝绸是这条通道的主要贸易品”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两汉时期,西域是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A项正确;大秦是中国古人对欧洲的罗马帝国的叫法,排除B项;安息在今西亚的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排除C项;1757年,清朝彻底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乾隆皇帝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意思是“故土新归”。1884年,新疆成为我国的一个省,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据所学可知,《史记》叙述的是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而“华佗”是东汉时期的人物,因此《史记》中不可能查到,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商汤灭夏是《史记》叙述的时间段之中,A项不符题意,排除A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重大事件,B项不符题意,排除B项;汉景帝统治时期在汉武帝之前,因此C项不符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据“纸本地图”可知,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D项正确;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排除A项;图上有道路等图形并不能说明了它完整清晰,排除B项;西汉时纸质书写材料的使用并不普遍,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①对应正确;张仲景是东汉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②对应正确;华佗是东汉名医,他发明了“麻沸散”,能让病人在手术中失去知觉,③对应正确。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史学著作,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④对应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的路线是长安出发—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最远到达欧洲。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12.D
【详解】根据题干“这次战役首次显示……曹操向北方撤退使其尽快统一中国的希望落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役是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曹军远道奔走,兵士疲惫,军中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喜水战,最后曹军大败。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排除A项;牧野之战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B项正确;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A项正确;“幸亏三顾茅庐,桃园结义关张。”与刘备有关,排除B项;“生子当如孙仲谋,赤壁大火漫长江。”与孙权有关,排除C项;“三顾嫉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与诸葛亮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且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排除A项;三国鼎立时期,虽然国家处在分裂状态,但题干强调的是三国鼎立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且三国在竞争中发展,为以后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30年吴国将军卫温奉命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所以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C项正确;其余朝代不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当时曹操号令诸侯的策略,属于历史形象,B项正确;A项是民间形象,排除;CD项是文学形象,排除。故选B项。
1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东都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这样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C项正确;隐居山林,修身养性与曹操实力壮大无关,排除A项;三顾茅庐,招纳人才的是刘备,排除B项;实行和亲,增进联系与曹操实力壮大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材料大意是天下太平,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粮食布帛丰富,据此再结合题干“南方的情形”可知,材料可以佐证江南经济得到发展,C项正确;题干材料说明了由于南方政权安定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没有涉及北人南迁和生产技术水平高超的内容,排除AB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与题干“东晋后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晋惠帝的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史称八王之乱。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A项正确;“国人暴动”是西周镐京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排除B项;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排除C项;大泽乡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C项正确;曹魏只统一了北方,排除A项;孙吴占据南方地区,排除B项;东晋占据南方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公元5世纪到6世纪,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了四个王朝,其更替顺序是宋、齐梁、陈。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 。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B项正确;这些政权的都城在健康,排除A项;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社会安定,排除C项;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明显处于劣势,排除D项。故选B项。
22.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383年东晋军队在淝水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军队,处于3世纪后期,C处于3—4世纪之间,C项正确;A处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3世纪之间,排除A项;B项处于公元元年—公元1世纪之间,排除B项;D项处于5世纪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23.D
【详解】根据题干“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用汉服代替鲜卑服,孝文帝从前线返回洛阳时,在街头看到有人仍穿着鲜卑服装,就斥责留京贵族和官员没有制止这种现象”,表明孝文帝坚决推行汉化措施,D项正确;题干没涉及经济发展,排除A项;题干强调汉服代替鲜卑服,没涉及保留鲜卑传统,排除B项;题干没涉及北魏管制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2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王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D项正确;退避三舍源自晋楚争霸,排除A项;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排除B项;揭竿而起源自陈胜吴广起义,排除C项。故选D项。
25.B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王朝。534年,孝武帝元修为权相高欢所逼,西奔关中,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B项正确;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排除A项;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排除C项;东周时期又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6.(1)A:长安;E:大秦(欧洲)
(2)佛教;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丝绸之路:张骞
(4)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详解】(1)A、E:根据材料“丝绸之路主要路线”,再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即A:长安;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大秦欧洲,E:大秦(欧洲)。
(2)宗教:结合所学可知,最初佛教的传入是经过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到我国的;时间、最高长官: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历史上称为西域的新疆地区已成为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我国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3)名称:根据材料“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汇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大力向前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古代沟通中西方交往的道路是最早开辟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人物: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4)原因:根据材料“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汇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大力向前发展。作为传递信息、传播精神、传承文化的通道,它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丝绸之路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可以归纳为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7.(1)变化:从汉到宋,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趋势: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火耕水樨,渔猎山伐。
(3)八王之乱北方导致战乱频繁。
(4)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农作物的引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
(5)由相对落后到逐步得到开发(或:发展)。
【详解】(1) 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户数”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发生的变化是从汉到宋,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
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人口户数从汉到宋,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折射出这段时期的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中心南移,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生产方式:根据材料二《汉书》所载的“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可知,江南地区主要的生产方式是火耕水耨,渔猎山伐。
(3)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八王之乱”形势图可知材料三中“西晋末,北方流民南迁人数激增”的主要原因八王之乱北方导致战乱频繁,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
(4)原因:根据材料三“西晋末,北方流民南迁人数激增,他们不但为常武地区增加了大批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可知,西晋末年常武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根据材料三“北方的小麦南朝时在江南大量种植,一年稻麦两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常武地区经济的发展。”可知。西晋末年常武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方农作物的引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
(5)变化:根据材料二江南生活方式是火耕水耨,渔猎山伐和材料四江南经济发展,从而得出古代中国江南的经济发展状况出现的变化是由相对落后到逐步得到开发(或:发展)。
28.(1)前秦和东晋。特点:以少胜多。举例: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影响: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相对稳定的统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北魏孝文帝改革,改汉姓、说汉语。
(4)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使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5)说明: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6)目的:改变北魏的落后状态,巩固统治。努力: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姓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
(7)方式多样;内容以汉化为主;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
【详解】(1)政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特点:结合所学可知,淝水之战最后的结果是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举例:结合所学可知,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结果:结合所学可知,淝水之战最后的结果是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相对稳定的统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改革、内容:依据材料二“鲜卑姓改为汉姓表”,结合所学知识,鲜卑改姓汉姓、说汉语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4)作用:根据材料“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 ‘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再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向汉族学习,进行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使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5)说明:依据材料图片信息“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与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可知,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意义:结合所学可知,鲜卑族和汉族相互学习促进了民族融合,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6)目的:根据材料“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可以归纳为改变北魏的落后状态,巩固统治。努力: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汉化的措施有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姓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
(7)特点:根据材料“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以归纳为方式多样;根据材料“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 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以归纳为内容以汉化为主;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