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3.6《我们神圣的国土》 第三课时《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3.6《我们神圣的国土》 第三课时《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本课是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的第一个主题《我们神圣的国土》的第三课时《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教学设计
01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的第一个主题《我们神圣的国土》的第三课时。本课隶属于家国情怀这一学习主题,其对应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中的家国情怀。《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包含“辽阔的国土”“好山好水好风光”“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三个板块。本课承接上两课的学习内容,从国家辽阔的国土切入,然后聚焦各地气候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最后重点交流自然环境差异对当地的生产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旨在让学生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和地形的多样,理解自然环境差异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需要人们不断增加了解,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
02
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五年级学生的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视野不断开阔,他们在识别地图的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的,但尚缺乏系统学习。况且我国地域辽闹、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多样,气候差异很大,学生对各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方面认识也不够全面。教学时,要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探究式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差异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感知尊重自然、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等思想,进一步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03
教学目标
1.通过看、摸、找、赏等环节,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地形的差异。
2.通过经验交流、数据对比等方式,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气候的特征。
3.通过资料分析、合作探究,认识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通过“小谷粒游祖国”活动,完成旅行手册,激发家国情怀,学会相互尊重的生活方式。
04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播放文谷电视台“跟着小谷粒去旅行”节目第一期“跟着小谷粒游家乡”。
(一)提出问题
聚焦任务
1.创设情境:文谷电视台将拍摄第二期节目“跟着小谷粒游祖国”,我们要走出家乡,去祖国大地上旅行了,你想参与拍摄吗?
2.提出问题:你想去哪里?拍摄什么内容呢?
3.明确旅行路线及拍摄任务:
(1)转动幸运大转盘,确定各组旅行目的地
(2)学习伙伴“小谷”协助,确定拍摄任务
设计意图:创设“跟着小谷粒游祖国”的大情境,激发孩子的探索欲、表达欲、求知欲。本环节旨在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发孩子的学习期待,同时揭示本课学习的三大任务。
(二)探究发现
合作学习
任务一:探秘地形(地形复杂)
1.看:观察《中国地形分布图》的颜色,感知地形特点
出示中国地形图,中国地形图上的山脉把我国的地形都连在了一起,从颜色上看,有什么发现?
2.摸:触摸《中国3D地形图》,感知地形特点
通过用手触摸,感知地图有高有低、凹凸不平,从而感知地形的特点。
3.赏:欣赏复杂的地形视频,感知祖国地形之美
激情: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就是我们神圣的国土,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中国。
提问: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4.找:寻找游玩地的地形,感知当地的地形特点
在中国地形图上自主寻找旅行目的地对应的地形,感知旅行地不同,地形不同。
小结:本次旅行目的地就已经囊括了我国的四类地形,我国的地形真复杂啊。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摸、找、赏等环节,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地形的差异。将地形复杂这一抽象化的概念转化为学生可视、可触、可感的具象化认识,切实感觉到中国幅员辽阔,身为中国人,无比骄傲自豪。
任务二:探秘气候(气候多样)
1.经验交流,感受气候多样
展示教师国庆节去玉龙雪山穿着大棉袄的照片,提问:你们在慈溪穿什么?追问:你们有过像我这样的经历吗?什么时候去了什么地方,感受到什么样的气候?
2.小组探究,了解旅行地气候
根据提供的材料,小组交流旅行地的气候,分组汇报,感知不同的地方,气候不同。
3.数据强化,感知气候差异
小结:是啊,我国地域辽阔,有的地方长夏无冬,有的地方冬季漫长,有的地方四季分明,有的地方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有的地方雨量充沛,气候湿润。
设计意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小组探究、数据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同时也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我们神圣的国土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进一步感受祖国的美丽,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的祖国。
任务三:探秘生产和生活方式(各具特色)
1.图片展示,感知各地的生产方式
出示书本图例,同桌交流各地的生产方式。提问:为什么不同的地方生产方式不同,这跟什么有关系?
2.视频播放,了解南北生产方式差异
地理小博士讲解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问:你们了解到了什么?
小结: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造就了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随之而来的生产方式也各具特色。我们的家乡慈溪,地形气候适宜种植杨梅,又靠海而居,渔业发达。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观察,学生对各地的生产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读懂图的基础上展开交流讨论,借助地理小博士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从点到面,整合思维,“南米北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悟到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
3.录音播放,介绍各地的居住环境
音频:①东北雪乡的居民住火炕房
②福建闽江江畔的人以船为家
③陕北人民就地取材,凿洞而居。
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
揭题: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影响了各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就是“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
4.小组探究,揭秘目的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请大家根据提供的材料,探究旅行地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分工合作,完成旅行手册。
小结: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影响着各个地方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无论去到哪里旅行,我们都要入乡随俗,相互尊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因一方水土而幸福,一方幸福应尽一份责任,这就是家国情怀。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卫好我们热爱的这一方土地。
设计意图:通过听各地同龄人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各具特色,通过小组探究旅行目的地人们的特色衣食住行,完成旅行手册,旨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初步感知尊重自然、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等思想。
(三)延伸拓展
驱动实施
感谢各位小谷粒们,带上旅行手册去旅行吧,期待在接下来的“跟着小谷粒去旅行”节目中,看到你们的身影。
设计意图:围绕学习任务,促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将所学内容迁移应用,在完成旅行手册的同时,可以带上旅行手册去旅行,将活动延伸至今后的旅行生活当中。
05
板书设计
06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基于知识源于生活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创设情境文谷电视台“跟着小谷粒去旅行”节目,布置课前任务,了解自己家乡的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梳理后以文谷电视台小记者制作的“跟着小谷粒游家乡”的宣传片呈现,从家乡的美景、美食、居住、交通等方面介绍家乡,展示家乡的生活特色。这是从学生的熟知的生活入手,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以情境的创设为走向课堂中“跟着小谷粒游祖国”这个大任务作了铺垫。根据旅行经验,师生共同探讨旅行方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需要探秘的三个任务:探秘地形、探秘气候、探秘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探究任务 深度学习
本节课围绕“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各具特色”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PBL项目式活动:跟着小谷粒游祖国。
从选择典型地形: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高原)、新疆吐鲁番(盆地)、东北漠河北极村(平原)、海南岛三亚(山地丘陵)等地的旅游生活的策划,以点带面,发现探究,分析概括,总结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从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各具特色。这样,围绕学习任务,设计结构化的活动链,促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比较、分析、推断、辨析等探究式学习为主轴,展开学习过程,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三)实践迁移 提升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原本与学生的生活有一些距离,对此,我充分利用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的旅行经验,从文谷电视台旅行节目的“小谷粒游家乡”出发,在“小谷粒游祖国”节目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合作,通过完成旅行手册,对探究结果进行梳理,初步建立尊重文化差异的意识。学生围绕核心三大任务:探秘地形、探秘气候、探秘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分组探究,并分享探究成果。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地形气候等影响着当地的自然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着各个地方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不断增强,这需要人们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在真实的情境中达成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