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练习一、单选题1.为促进少数民族全面发展,新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等。这些政策有利于( )A.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消除各少数民族发展差异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D.推动基层自治的创新完善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C.满足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D.为了实现人民平等和民主3.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像法兰西、德意志等国一样建立单一的民族国家,只能立足于中国自己的民族土壤,创造出符合我们自身特色的民族国家。下列与“自身特色”相对应的是(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实现人民当家做主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4.1951年政务院发出了《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将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归绥”改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迪化改为乌鲁木齐(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这种做法( )A.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B.旨在确保少数民族的文化独特性C.宣告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正式形成 D.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5.1941年5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提出:“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6年,中共中央明确指出:“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但不应提出独立自治口号。”这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A.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积极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C.践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 D.扎实稳妥地推进少数民族工作6.195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在民族杂居地区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指示》中指出,处理关涉到少数民族工作问题时,必须和少数民族的委员充分协商。同年进行的新解放区土地改革中,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时间推迟或暂不进行。这些举措( )A.实现了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 B.有利于构建新型民族关系C.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 D.践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1961年4月,西藏各地乡-级基层普选开始,百万翻身农奴开始行使从来没有过的民主权利。1965年8月,西藏乡县选举工作完成,大约92%的藏区建立起了以翻身农奴和奴隶为主的基层政权。这体现的原则是( )A.信仰自由 B.依法治国 C.改革开放 D.人民民主8.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身份意识”,没有“民族认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这突出体现了( )A.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B.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C.民族区域自治的理想 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9.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针对西南民族问题采取了“派下去”和“请上来”相结合的政策。一方面派遣民族访问团深入西南民族地区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对少数民族的发展给予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组织少数民族国庆参观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国庆庆祝活动。这些举措有助于( )A.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B.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C.推动民族区域的基层自治 D.贯彻“三个离不开”的原则10.新中国1954年宪法关于行政区域划分部分,明确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性质,“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设立自治机关”。这些规定( )A.完成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关系C.奠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框架 D.实现了民族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目标11.1950年,邓小平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指出,“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少数民族的事应当由他们自己当家,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利”“如果我们只给人家一个区域自治的空头支票,……这是不行的。”可见,邓小平( )A.系统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念B.强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性C.以民族团结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D.强调民族区域制度是中国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12.据统计,1978年至2017年,我国各级各类内地民族班共培养了85万名优秀少数民族人才,其中大多数回到家乡就业。这在客观上( )A.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 B.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C.保护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 D.消除了国内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13.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大都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即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保持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因俗而治”政策的实施( )A.实现了各民族权利的一律平等 B.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C.为民族区域自治提供历史依据 D.实现了国内各民族的共同繁荣14.表为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统计表,这反映出( )时间 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旗)1958年 4 29 541988年 5 30 1132003年 5 30 120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贯彻 B.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受到重视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 D.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权利的实现15.为促进少数民族全面发展,新中国制定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这些政策有利于( )A.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B.消除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C.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推动基层自治的创新完善16.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国家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保护西藏历史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如修缮并加固布达拉宫、大昭寺等文化古迹,保护和传承藏刀工艺、格萨尔王说唱、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说明( )A.少数民族地区改变了文化落后的状态 B.保护文化遗产需要推陈出新C.国家尊重和保护民族地区文化的多元化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巩固和建设边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措施对边疆进行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建国的政治纲领,对民族政策做了全面规定。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进行培养民族干部,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原新疆学院改称民族学院。截至1952年6月,全国已建立各级民族自治区共130多个,自治区内少数民族人口约计450万人。——摘编自白江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材料二 民族工作在国家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党从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整体优势高度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的集中概括。……以促进民族团结为核心,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为目标,以社会治理现代化新理念为指引,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切实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转化为民族地区的治理效能。——摘编自陈亚联《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8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全面、具体的制度性规范。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国务院常设的民族工作部门。自设立以来,国家民委委员制不断完善。目前,有兼职委员单位32个,委员单位包括了国务院主要职能部门和涉及民族事务管理的重要单位。40年来,我国自治州和自治县(旗)的数量,分别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2个和59个,建立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数量也由原来38个增加到44个。《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工作部门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每年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意见和建议”。2008年,国家民委增设监督检查司。——摘编自雷振扬等《改革开放40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的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28年,蒙藏委员会作为管理蒙、藏民族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在南京成立,规定蒙古改革各盟公署及土司,制定了兴办教育等政策。1934年,蒙古各地筹设独立司法机关,其管辖范围由当地情形决定,不受旗行政区域的限制,各司法机关参用蒙人任职,但须由国民党中央任命。经济上“厘定征收蒙古土地”,筹设蒙古贸易公司及畜牧产品工厂。此外还撰制各种浅显之宣传品,以阐明“蒙古民族为整个中华民族之一部,三民主义为蒙古民族唯一之救星”。1931年,国民政府为缓解边疆危机,迫于无奈颁布《蒙古盟旗组织法》,“盟”在法律上取得了与“省”平级的地位,自治程度提高,但实际上在管辖对象上采取“属人主义”的“双轨制”,汉人仍归省县管理。——摘编自朱纲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政策研究—以内蒙古地区为例》材料二 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1947年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规定自治政府是实行高度自治的区域性民主政府,以内蒙古各盟旗为自治区域,区域内各民族团结一致,推选乌兰布为自治政府主席。次年,内蒙古民主改革运动开展,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不两利”——“不斗、不分、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其中由牧主牧民自行议定的“新苏鲁克”制,废除了封建特权,重视人的平等,规定了牧工和牧民的权利义务。1950~1951年,成立包头市回民区、鄂伦春自治旗及重新划定农牧界限,并在蒙汉杂居之地暂时搁置“旗县分立、蒙汉合治”的争端。——摘编自贾卓娅《内蒙古牧区民主改革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在内蒙古民族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实施的民族政策的进步之处,并简析其意义。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变与不变”材料一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作了明确规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区域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1979年,实施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计划,建设民族地区的科技队伍,推进了各民族的经济发展。1984年,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实现了法律制度和政治纲领的融合统一,为各民族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2000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广大西部少数民族迎来了发展机遇。2020年年底,在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基础上,推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发展生产和推动社会进步使各民族精神相依、人心齐聚,以强大的凝聚力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夯实基础。——摘编自林清新《中国共产党百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他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多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携手共建美好家园。在党的领导下和全国各地各界的大力支援帮助下,我国实施民族自治地方的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3个多民族省份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摘编自央广网《每日一习话》据材料,结合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演进与成就,以“变与不变”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中国实行一系列民族政策,团结少数民族,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项正确;“消除各少数民族发展差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选项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并不是基层自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据材料可知,为了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无关,排除A项;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而不局限于少数民族,排除C项;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平等与民主,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立足于中国自己的民族土壤,创造出符合我们自身特色的民族国家”可知,此处指的是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体现多民族特色的制度的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民族政策,不是国家制度,排除A项;据材料“立足于中国自己的民族土壤”可知,对应的不是人民当家做主,排除B项;据材料“自身特色的民族国家”可知,指的是民族政策,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与材料内容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4.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1951年(中国)。“归绥”“迪化”属于“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修改的目的则是禁止民族间的歧视与侮辱,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D项正确;名称的更改并不能直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修改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主要是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并非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举措,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不能体现民族区域自治的正式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材料“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但不应提出独立自治口号”体现的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解决民族问题,这为后来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1949年确立的,排除A项;践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是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后,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积极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非扎实稳妥地推进少数民族工作,排除D项。故选B项。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中央关于在民族杂居地区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一系列指示,充分体现了尊重少数民族权益,照顾少数民族实际的特点,有利于构建新型民族关系,B项正确;“实现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通过一个政策来判断,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当时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而材料为民族杂居地方,排除D项。故选B项。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西藏(中国)。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西藏地区进行基层普选,百万农奴翻身成为主人,行使民主权利,大部分藏区乡县建立基层民主政权,这充分说明改革后的西藏人民享有民主权利,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信仰问题,材料体现的是西藏地区人民享有民主权利,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西藏基层进行民主改革,藏区百姓享有民主权利,材料不涉及依法治国,排除B项;题干涉及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据所学当时我国还未进行改革开放,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排除C项。故选D项。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可知,材料反映了民族团结思想,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B项准确;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材料突出的是民族关系,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民族政策,不涉及其他国家,不能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D项。故选B项。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派遣民族访问团深入西南民族地区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对少数民族的发展给予指导和帮助”“组织少数民族国庆参观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国庆庆祝活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派下去”和“请上来”相结合的政策这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B项正确;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排除A项;这些措施有助于“民族自治”,而“基层自治”材料并未反映,排除C项;“三个离不开”原则是在1990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1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54年宪法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在整个区域体系中的层级和性质,从而为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奠定了制度框架,C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1956年底,A项史实有误,排除A项;B项符合民族关系的情况,但材料没有体现各民族之间相互的关系,排除B项;民族地区经济是不均衡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C项。1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据材料“少数民族的事应当由他们自己当家,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利”“如果我们只给人家一个区域自治的空头支票,……这是不行的”,可以得知邓小平强调民族区域制度是中国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必须落实到位,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邓小平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并没有系统阐释,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问题,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至201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据所学可知,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A项正确;B项应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排除C项;D项中“消除”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1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代政府大都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这实际就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区域自治,这为当今中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历史依据,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古代少数民族获得平等的权利,排除A项;材料与区域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古代国内各民族实现了共同繁荣,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200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58—2003年,我国自治区、州数量小幅增长,自治县数量增长迅速,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A项正确;仅仅是民族自治地方数量上的增长不足以证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视,排除B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在体认彼此生存发展的共性条件与历史基础上,秉持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维护意愿的复兴凝聚心态,题干所给的材料无法体现出来,排除C项;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权利表现在: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等,题干所给材料不能体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实现,排除D项。故选A项。1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当代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新中国实行一系列民族政策,团结少数民族,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C项正确;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特征,而材料只提到少数民族的多元,排除A项;“消除”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提到少数民族的政策,而不是基层自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西藏)。据材料“国家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保护西藏历史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及所学知识可知,藏族地区的佛教文化、藏刀工艺、格萨尔王说唱、藏戏等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国家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说明对藏族地区文化的多元化的尊重和保护,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而非文化落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保护西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7.(1)主要特点:政策多样;有法律保障;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以民族平等团结原则为基础:中央集中管理与地方自治相结合。(2)优势:符合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促进民族平等团结;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边疆地区。由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巩固和建设边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措施对边疆进行治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派遣民族访问团赴西南、内蒙、东北等民族地区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宣讲”可得出坚持党的领导;由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可得出依据宪法性文件全面治理;由材料一“为巩固和建设边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措施对边疆进行治理”可得出治理边疆措施多样;由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和侮辱”可得出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发展理念;由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可得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民族团结平等。(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时期。由材料二“‘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党从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整体优势高度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的集中概括”“以促进民族团结为核心,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为目标,以社会治理现代化新理念为指引,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切实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转化为民族地区的治理效能”并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等角度分析。18.(1)表现: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了一系列民族区域自治方面的法律制度);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体制机制建设(重视民族区域自治相关制度的建设;国家民委委员制不断完善);自治州和自治县(旗)的数量和涉及到的少数民族数量增加;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监督体系。(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2)意义: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答出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关于改革开放后我国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现,据材料“材料198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全面、具体的制度性规范”可知,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了一系列民族区域自治方面的法律制度);据材料“国家民委委员制不断完善”可知,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体制机制建设(重视民族区域自治相关制度的建设;国家民委委员制不断完善);据材料“40年来,我国自治州和自治县(旗)的数量,分别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2个和59个,建立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数量也由原来38个增加到44个”可知,自治州和自治县(旗)的数量和涉及到的少数民族数量增加;据材料“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工作部门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每年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结合所学可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监督体系。(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的意义,据材料“材料198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全面、具体的制度性规范”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同时国家有相关的政策倾向于少数民族集中地区,这会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会强化少数民族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这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民族交流。19.(1)特点:政策以“治边”为核心;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多个领域;政策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呈现出一定的破旧立新的特征;民主性与专制性并存;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任答三点即可)(2)进步之处:以地区发展和民众利益为出发点;注重化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充分考虑民族特性;给予充分的自治权。(任答两点即可)意义:为其他地区的民族区域自治起到示范作用;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缓和、化解民族矛盾;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统治。(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规定蒙古改革各盟公署及土司,制定了兴办教育等政策”可知,政策以“治边”为核心;根据材料“1931年,国民政府为缓解边疆危机”可知,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从材料中涉及的领域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多个领域;根据材料“但实际上在管辖对象上采取‘属人主义’的‘双轨制’”可知,政策存在一定的矛盾性;根据材料“规定蒙古改革各盟公署及土司,制定了兴办教育等政策”可知,民主性与专制性并存;根据材料“其管辖范围由当地情形决定,不受旗行政区域的限制,各司法机关参用蒙人任职,但须由国民党中央任命”可知,呈现出一定的破旧立新的特征和因地制宜的特点。(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中国。进步之处:根据材料“规定自治政府是实行高度自治的区域性民主政府”可知,以地区发展和民众利益为出发点;根据材料“以内蒙古各盟旗为自治区域,区域内各民族团结一致”可知,注重化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不两利’——‘不斗、不分、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可知,充分考虑民族特性;根据材料“其中由牧主牧民自行议定的‘新苏鲁克’制,废除了封建特权”可知,给予充分的自治权。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可从为其他地区的民族区域自治起到示范作用、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及巩固中国共产党的统治等角度进行分析。20.主题:民族政策的变与不变论述: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并实施了正确的民族政策。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便在解放区进行了实施民族政策的伟大实践,如1947年,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作了明确规定,五四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区域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改革开放后,实施了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计划,1984年,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2000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20年,在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基础上,推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了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民族政策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实践证明,民族政策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民族团结是不变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正确道路。【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描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演进与成就,以“变与不变”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根据材料“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多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携手共建美好家园”可得出民族政策的变与不变;其次,结合自治区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口支援计划、西部大开发等史实,进行撰写。要注意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主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即实践证明,民族政策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民族团结是不变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正确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