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7.1自由平等的真谛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7.1自由平等的真谛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它将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与法治精神融合在一起,主要是对中学生进行法治理念的教育,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活中的自由平等离不开法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理解自由的含义,明确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懂得平等的含义,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治精神:提高对自由平等的认识,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健全人格:培养自由平等意识,崇尚法治精神,追求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自由平等的内涵、意义。
教学难点
自由与法治的关系;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诗句欣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问: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对什么的向往?
教师导语:从古至今人们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里,充分自由地行动;摆脱不合理的束缚和限制,自由地施展才能;渴望不受他人的奴役和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生活。那你对自由有怎样的理解?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自由与平等的真谛。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诗句,能够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认真阅读课本P98-103找出答案,圈注关键词,并在疑难问题上做标记。
1、自由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意义?
2、为什么说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3、自由的含义及法律上的体现是什么?
4、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怎样?
5、平等在法律意义上的含义是什么?
6、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预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掌握本课重难点,并为后续教学作准备】
三、新知讲解:
第一目 无法治不自由
过渡:自由自古就是人们的追求,今天在座的同学们,你享受到自由了吗?前不久的五一假期里你享受到了哪些自由,我们先跟随小明去看看他享受到了哪些自由。
材料:小明的淄博烧烤之旅——“进淄赶烤”的愿望
思考:“五一”假期的 “旅游自由”带来了什么?
知识点1、自由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意义?
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教师:那自由有没有限制呢?
小明的淄博烧烤之旅——出发前的准备,我们接着来看老师可能给提出怎样的建议。
思考与讨论:上述建议是否限制了小明一家的“旅游自由”?为什么?生活中如果只追求无限制的自由,会有什么后果?
课件展示:假如学校没有这些规则的后果
教师点拨: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正如:火车有了轨道的限制,才能顺利地行驶;车辆有了红绿灯的限制,才能安全地通行。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知识点2、为什么说自由要受必要的限制?
①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②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③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材料:小明的淄博烧烤之旅——不和谐的音符
思考:你怎样看待烧烤摊上闹事者的“自由狂欢”和网络上“键盘侠”的肆意抹黑造谣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教师问:公民有言论自由,在现代网络发达的社会,大家都成了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大家是不是就不用守规则了呢?
教师讲解: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
同学甲说:“没有法治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同学乙说:“要想真正自由就不能受法律的约束!”
你支持哪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知识点3、自由的含义及法律上的体现是什么?
自由的含义: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②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过渡:那法治与自由有什么关系呢?
课件展示:小明的淄博烧烤之旅——淄博见闻
思考: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你认为平等吗?
出示身边的例子
①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②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拓展空间:在课堂学习中,同学们对法律意义上平等的两层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也有同学认为:“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与“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不是存在矛盾呢?
教师补充:不矛盾。因为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等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是需要帮助的特殊对象,所以对他们给予“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对他们人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也是对宪法精神和原则的体现和尊重。
教师: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条件上的平等)。因为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等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是需要帮助的特殊对象,所以对他们给予“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对他们人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也是对宪法精神和平等原则的体现和尊重。
知识点4、自由与法治的关系是什么?
①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②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
③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
④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深入分析,旨在警示学生要增强发展观念,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
过渡:我们刚才了解了自由,那接下来用我们的法眼看看平等。
第二目 法眼看平等
课件展示:观看视频人大代表比例变化
过渡:关于平等,人类从未停止过。我们看看以下人类追寻自由平等的足迹
知识拓展:图示--人类追寻自由平等的足迹
思考:从人类追求自由平等的足迹,到2023年全国两会代表比例的变化,分析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课件展示一组图片:
提问: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些变化和做法的意义
教师归纳:①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
过渡:平等与法治是什么关系呢?
知识点6.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①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②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由和平等的内涵以及法治对自由平等的规范和保障作用,让我们体会到了无法治不自由。我国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所有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课堂检测
1、为引导养犬人依法养犬、规范养犬、文明养犬,烟台市出台了《烟台市养犬管理条例》,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小丽爸爸对于条例中诸多条款很不理解,认为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如果你是小丽,应该这样劝说爸爸( A )
①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②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③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④法不责众,不必在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火车有了轨道的限制,才能顺利地行驶;车辆有了红绿灯的限制,才能安全地通行。这启示我们( A )
A.无法治不自由
B.有规则无自由
C.自由是没有限制的
D.自由就是无拘无束
板书设计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
教学反思
《自由平等的真谛》是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有一定高度和难度,理论性较强。因此,课堂上我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情感和领悟。通过歌曲导入、畅谈自由、拍案说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轻松领悟自由平等的真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