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三)(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安徽省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三)(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年安徽省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三)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时人称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人赞誉他为“书圣”,“他”是(  )
A. 王羲之 B. 钟繇 C. 顾恺之 D. 曹操
2.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摘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这段话可以看出,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维护其统治(  )
A.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 在全国推行秦国文字
C. 在全国推行秦国律法 D. 在全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
3.北宋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200多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北宋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这反映了北宋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是(  )
A. 分化事权 B. 机构臃肿 C. 重文轻武 D. 效率低下
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以下与台湾相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②台湾割让给日本
③清朝设置台湾府
④台湾正式建省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②①③④ D. ③①④②
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准备,为新的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新的革命斗争”是指(  )
A. 旧民主主义革命 B. 人民解放战争 C. 新民主主义革命 D. 社会主义改造
6.习近平总书记提议召开“新古田会议”:不忘初心,方能本色前行。下列符合“初心”要求的建党建军原则是(  )
A. 枪杆子里出政权 B.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C. 工农武装割据 D.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7.如图是日本陆军总兵力以及投入中国战场的兵力(单位:个师团)。图中现象反映出(  )

A. 国共团结抗战遏制了日军侵华步伐 B.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消极抗战
C. 抗战使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扩大 D. 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
8.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发展。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材料主要强调了(  )
A.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 土地改革中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
C. 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 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9.2012年秋季开学时,全国很多小学为一年级新生举行隆重的“开笔礼”仪式。开笔礼上,老师为孩子们戴博士帽,点朱启智,学生齐诵《弟子规》、齐唱《三字经》……开展这样的活动有利于(  )
①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精粹,传承传统文化 ②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校园
③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④把每个学生塑造成国家栋梁之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作用是(  )
A. 确立起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B.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发展的新模式
C. 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D. 维护了国家统
11.工业化使复杂的工艺分解成简单、对体力要求不高的工作,对农村底层及移民妇女加入劳动力市场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可见,工业化(  )
A. 促进了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 B. 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C. 有利于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 D. 提高了大众的文化水平
12.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准备条件。”该解说词描述的是(  )
A. 俄国农奴制改革 B. 苏俄新经济政策 C. 苏联斯大林模式 D. 美国罗斯福新政
13.下列表述属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的是(  )
A. 破坏性极强 B. 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C. 持续时间很长 D. 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4.赫鲁晓夫在回亿录中谈到10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 美苏冷战格局正式形成 B. 美苏都极力避免核战争
C. 美苏意识形态对立缓和 D. 美苏两国合作主宰世界
15.“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并以此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是(  )
A. 国际联盟 B. 欧洲联盟 C. 世界贸易组织 D. 联合国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分。
16.元代王祯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判断:______。
改正:______。
17.1872年创办的《国闻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判断: ______ ;
改正: ______ 。
18.1897年,创办于北京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判断: ______ ;
改正: ______ 。
19.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分。
20.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明多样】
材料一:
【文明交流】
材料二:公元前4世纪……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
——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达到中原。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明互鉴】
材料四:玄奘(602-664年),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历经艰辛,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鉴真(688-763年)。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很大影响。
(1) 分别写出材料一图中①②③④所在地区的文明的名称。
(2) “公元前4世纪”建立“帝国”的人是谁?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主要是什么人?这两个事件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3) 根据材料四、分别指出玄奘、鉴真参与的与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历史事件名称。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在国际交流中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印度、美国在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
项目 中国
(1952年产量) 印度
(1950年产量) 美国
(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材料二:1956年是一个创造了许多共和国“第一”的年份……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从总装配车间开出了厂房……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飞)机……第一次建立起自己的航空、机床、汽车和电子工业……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材料三: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亿两千万农户和五百多万个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已经变成集体经济。七万户的私营工业企业已经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将近二百万户的私营大中小商店,已经变为公私合营商店、合作商店、合作小组或直接变为国营商店。这是把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变革。
——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1957年6月26日)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 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发展的状况如何?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3) 有人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单说明理由。
(4)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历史在1956年发生了质变”的原因。
(5) 材料四出自于哪部法律文献?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2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与抗争。某校八年级黎明同学以“探寻中国救亡图存、富民强国之路”为主题,搜集到以下资料,设计出相关问题,请你与他一起进行探究。
【屈辱与探索】
材料一: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坠入近代的屈辱、彷徨与困惑。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的含义是什么?概括“维新之路”“共和之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的共同原因。
【抉择与奋斗】
材料二: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经过一系列斗争,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1927年,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终于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中国自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
(2) 中共一大确定的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材料二中“正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指什么道路?
【发展与富强】
材料三:
(3) 从图一到图二,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也走过一些弯路,请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举出两例即可)图二会议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使我国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收获与拓展】
(4)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收获到了什么道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题干中的“他”是王羲之。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王羲之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的相关史实。“书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王羲之的相关史实。
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秦始皇评论分封制的弊端,对此秦始皇在地方推行郡县制,A符合题意。B、C、D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统治措施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识记情况,需要学生识记相关知识点。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宋朝重视文官。结合所学知识,为了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C项正确;分化事权削弱了宰相的权力,题干未体现,排除A项;机构臃肿,从题干内容无法得出,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北宋的行政效率,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以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
4.【答案】B
【解析】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1895年,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让给日本。①③④②排序正确,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与台湾相关的历史事件的相关史实。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与台湾相关的历史事件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准备,为新的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结合所学可知,“新的革命斗争”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学生掀起了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拆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史实。把握五四运动的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6.【答案】B
【解析】古田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重申了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反对以任何借口削弱共产党对红军的领导,必须使共产党成为军队中的坚强领导和团结核心。古田会议决议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无产阶级政党的一系列问题,开辟了思想建党的成功之路,形成了党的建设独特的政治优势。因此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以习近平总书记提议召开“新古田会议”:不忘初心,方能本色前行为切入点,考查古田会议。
本题以古田会议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答案】D
【解析】A.“国共团结抗战遏制了日军侵华步伐”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
B.抗战初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积极抗战,排除B。
C.“抗战使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扩大”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
D.根据图示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中国战场投入了大量兵力,充分说明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体现了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C
【解析】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发展。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材料主要强调了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步骤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故选:C。
本题考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9.【答案】A
【解析】2012年秋季开学时,全国很多小学为一年级新生举行隆重的“开笔礼”仪式。开笔礼上,老师为孩子们戴博士帽,点朱启智,学生齐诵《弟子规》、齐唱《三字经》…开展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精粹,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每个学生塑造成国家栋梁之才的说法不现实,过于绝对。
故选:A。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把每个学生塑造成国家栋梁之才的说法不现实,过于绝对.
10.【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是资产阶级性质革命;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通过以上革命和改革,英国、美国、俄国和日本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知识点。
解答本题要熟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有关内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对农村底层及移民妇女加入 劳动力市场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可知,材料强调工业化推动了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城市人口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工人的劳动强度,故B不符合题意;大众的文化水平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工业化国家的变化的相关知识。工业革命使英国成长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注意识记工业化国家的变化的相关知识。
12.【答案】B
【解析】由材料“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准备条件。”可知,该解说词描述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故选:B。
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
13.【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了.这场危机从美国开始,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选项中A、B、D三项都是其特点,C项是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
故选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与影响,注意把握相关的知识点.
注意区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特点和影响.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并结合所学可知,美苏冷战争霸时期,出于本国利益考虑,在双方军事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核战争的爆发,面对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双方理性地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了危机,B项正确;
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古巴导弹危机反映的是美苏双方关系紧张,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美苏争霸,不是美苏两国开展合作主宰世界,排除D项。
故选B项。
本题要考查钴巴导弹危机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解答问题能力。理解并识记古导弹危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15.【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可知,该国际组织是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宪章》规定的联合国宗旨第一项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一战后于1920年成立的国家组织,排除;B项是区域性的组织,排除;C项是国际性的经济组织,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排除。
本题考查的是联合国的知识。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联合国的首要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16.【答案】√,√
【解析】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排版时,只要转动装有活字的轮盘,就可拣出有用的字,使拣字省时,省力,更加方便。
故答案为:
√。
本题主要考查王祯的《农书》的相关史实。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祯的《农书》的相关史实。
17.【答案】错;将“国闻报”改为“申报”。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申报》,要求识记基础史实并纠正错误说法。
【解答】
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故题干说法错误,将“国闻报”改为“申报”。
18.【答案】×,“北京”改为“上海”
【解析】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北京”改为“上海”
本题考查商务印书馆。把握能体现新式教育的开端的历史事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务印书馆的相关史实。
19.【答案】×,将“电气时代”改为”信息时代”
【解析】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将“电气时代”改为”信息时代”。
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特点以及影响的相关知识。
20.【答案】【小题1】①古代埃及;②古代巴比伦;③古代印度;④古代中国。
【小题2】亚历山大大帝;阿拉伯人;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小题3】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
【小题4】作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加强全球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等。
【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世界古代文明成就、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人的贡献、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中国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世界古代文明成就、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人的贡献、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中国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等知识。
21.【答案】【小题1】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小题2】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小题3】不同意;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并没有马上成为工业强国。
【小题4】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小题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大改造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大改造等相关史实。
22.【答案】
【小题1】(1)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而“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据所学知识可知,自救之路是指洋务运动,维新之路是指戊戌变法,共和之路是指辛亥革命。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是中国近代的自救之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是中国的维新之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是中国的共和之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过于强大;没有依靠人民群众;脱离中国国情。因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2)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材料二中“正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这条正确革命道路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经历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等。
(3)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可知,制定方针政策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符合中国国情;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曲折,是无数先辈艰苦奋斗的结果;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故答案为: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过于强大;没有依靠人民群众;脱离中国国情。
(2)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6)制定方针政策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符合中国国情;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曲折,是无数先辈艰苦奋斗的结果;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共一大、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共一大、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