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减少垃圾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的第二个话题。旨在通过探究活动“怎样才能让垃圾减量”,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进行垃圾分类,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变废为宝的创意实践活动展,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学会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2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善于学习,喜欢动手实践,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近年来,随着垃圾分类的深入开展、“无废城市”的创建等,学生对垃圾分类等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度和广度不足,对垃圾的环境危害、垃圾分类的意义等缺乏了解和思考。在教学时,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辩证地看待垃圾问题,从小树立环保意识。3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知道垃圾分类与减少垃圾的基本知识与方法。2.通过探究分析、讨论交流,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初步形成科学处理垃圾的意识。3.通过开展“变废为宝”活动,学会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4教学过程课前谈话:畅聊亚运赛事一、“无废亚运”齐关注1.观看视频,初步了解“无废亚运”。2. 交流讨论:什么是“无废”?小结:无废,不是不产生垃圾,而是在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中,尽量减少废物的产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新闻视频《无废亚运》,打破学生与“无废”的认知壁垒,交流讨论对“无废亚运”的理解,以获得学生对“无废”的认知起点。二、垃圾分类我知道(一)垃圾分类,初感受1.交流:对垃圾分类的认识。2.出示课前小调查,讨论:对家庭垃圾统计图的发现。小结:看来,在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中,垃圾产生是不可避免的。3.揭示课题那怎样才能减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话题——减少垃圾,变废为宝。(二)垃圾分类,再了解1.出示《家庭垃圾调查表》,给垃圾分分类。2.补充:药品的分类。小结:原来看似简单的垃圾分类也藏着不少学问呢!(三)垃圾分类,深体悟1.认识垃圾分类的意义(1)聊一聊:垃圾分类麻烦吗?(2)结合视频,说一说:为什么政府倡导垃圾分类?小结:是啊,科学处理垃圾就是要在源头就分类放置,有的直接再利用,有的经过处理再利用,才能大大减少垃圾数量,让很多垃圾变为资源。2.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1)世界各地有关垃圾分类的措施。(2)法治链接——。小结:可见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我们公民应尽的一份义务。设计意图由课前学习单切入,从“初感受”到“再了解”再到“深体悟”,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垃圾分类的内涵,深入挖掘垃圾分类的意义,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三、垃圾瘦身有方法(一)减少垃圾树意识1. 无废生活大选择(1)情景一:今天是小明的生日。早晨,小明陪妈妈去超市买东西。图片小结:使用环保袋,能有效地减少“白色污染”。(2)情景二:中午,小明一家去饭店过生日,菜单上的菜品琳琅满目图片小结:坚持光盘行动,能使厨余垃圾减少许多!(3)情景三:下午,爸爸妈妈带小明去书店挑生日礼物。他看到了喜欢的笔,可想到家里还有不少。图片小结: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购买,才不会产生过多的垃圾。(4)情景四:小明想买新书,但家里的书架上放满了许多闲置的课外书。图片小结:这样既避免了垃圾的产生,又能增进同学间的友谊,真是一举两得。2.无废意识记心间交流:为什么小明什么礼物都没买,他还是很高兴?小结:减少生活中的垃圾,为“无废亚运”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比任何礼物都有意义!(二)减少垃圾 我支招1.小组交流:金点子对对碰(1)交流:哪些垃圾能减少产生?(2)讨论:生活中可以怎么做?图片2.全班交流。3.补充:外卖中“无需餐具”选项。小结:要是平时能将这些金点子都用起来,相信一定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设计意图创设“小明‘无废的一天’”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游戏中唤醒学生减少垃圾的意识。通过小组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分享欲,加深学生减少垃圾的意识。四、垃圾变身有妙招(一)厨余垃圾能再生1.出示图片,关注亚运会产生的厨余垃圾。2.自主阅读:《厨余垃圾的自述》。3.拓展补充:慈溪沼气发电站。4.播放视频,了解“无废亚运”变废为宝妙招。5.讨论交流:对“垃圾”变身的看法。小结:看似无用垃圾,只要找到合理的方法,也可以循环利用。(三)回收垃圾可再用1.小组合作:超级变变变。图片2.全班分享交流:变废为宝小妙招3.图片欣赏:变废为宝作品展设计意图从课本的《厨余垃圾的自述》到亚运会的变废为宝妙招,“变废为宝”的理念由教材走向了学生的生活,旨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垃圾可以循环利用。“超级变变变”的小组活动,启迪学生智慧,在思维碰撞中,加强学生变废为宝的意识,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五、“无废”让生活更美好1.欣赏“无废亚运”图片展,再次感受“无废”理念。图片2.结合“无废城市”创建,加深“无废”生活意识。小结:从无废亚运的举办到无废城市的创建,背后倡导的是绿色低碳的方式,传递的是绿色发展的理念。3. 结合生活,交流如何践行“无废”生活。4. 齐读习近平爷爷的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结:让我们伸出双手,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共同守护这颗蓝色星球。设计意图从“无废亚运”到“无废城市”,旨在让学生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体会到“无废”背后蕴含的“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并愿意自觉践行“无废生活”。图片5教学反思《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核心素养之一的“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本堂课,我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学内容的适切选择、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一) 鲜活学习内容,唤醒责任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助于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时效性。“亚运”作为近期热门的话题,自然也受到了孩子们的热切关注。本节课,我通过拓展“无废亚运”这一新闻热点,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大事,逐渐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二)丰富学习活动,体悟责任“减少垃圾,变废为宝”这一话题本就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课堂中,我从学生的经验与需要出发,设计情景选择、小组交流等多样化的活动,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再认识、再建构,使责任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三)促进知行合一,践行责任“道德与法治”课程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减少垃圾、变废为宝”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学生深信不疑的行动。无论是“金点子对对碰”,还是“超级变变变”,都在帮助学生将无废意识践行到生活中,做一个真正的环保小卫士。课例设计者简介图片主要荣誉全国优秀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宁波市学科案例评比二等奖慈溪市教坛新秀二等奖慈溪市基本功二等奖编辑:劳媛媛一审:励娜终审:王喆琼阅读 3159 人划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