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化学 九年级 第一学期 人教版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组织方式 团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1 金刚石、石墨、C60 6.1 金刚石、石墨、C602 碳的化学性质 6.1 金刚石、石墨、C603 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 6.2 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4 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5 一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单元分析( 一) 课标要求了解几种基本的碳单质的结构,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思路和方法;知道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了解物质的多样性;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物质 的性质决定用途;了解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建立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并能在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 反应原理、装置及鉴别气体的方法;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二)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课题 1 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 (金刚石、石墨、与 C60 ) 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和碳的化学性质;课题 2 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 化碳的药品和装置,并能够正确操作制取二氧化碳;课题 3 通过实验探究碳的氧 化物的性质,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介绍。学生在前面章节中已经学习掌握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 语和有关氧气的知识,也获得了一些有关碳的知识,再学习碳及其氧化物是顺理 成章、水到渠成的。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之后深入、细 致地研究具体物质,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和现代科技,可以刷新学生在学习物质构 成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知识中产生的枯燥感,并为以后学习燃 料及其利用等内容打下基础,因此,本章节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本单元 实验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兼顾学科间的联系,所以在习题的设计中着力求体 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和培养。(三) 学情分析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与氧气有关的化学变化,学生的学习兴 趣正在被激发,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验能力,本次作业设计中力 求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来设计习题,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鉴于学生们对碳及其氧化物已经有一些基本的认知,但不全面,也缺乏理论 基础,本章节进行了具体的学习,在习题的设计中要体现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一面, 也要体现出一定的逻辑性,系统性。之前学生学习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已经掌 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相关知识,可通过回忆、对比分析等方法,归纳出实验室 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同时对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作出对比性总结。所以,练习题 的设计尽量配合这一理念,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高效学习掌握本单元知识服务。所以,在作业设计中力求体现探究性,尽量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力求 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单元学习作业目标(1) 知道碳元素常见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树立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反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观念。(2) 掌握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了解金刚石、石墨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理解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C60分子结构特点,了解活性炭和木炭的吸附性。) (掌握碳的基本化学性质,认识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理解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碳和碳的氧化物) (了解二氧化碳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实验装置,探究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利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学科观念解决问题,并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3) 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够利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反映性质的观念解决问题,并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性质 和用途。(4) 知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并能正确书写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决定反应装置,反应装置能体现出反应原 理。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本单元是我们学习了元素、化合物基础知识之后,第一次深入细致地研究物 质,如果本单元的知识掌握得好,学生化学学习会兴趣和信心会增加,在“双减” 形势下,合理设计作业的意义更加举足轻重。在本单元的作业设计中,我遵循:( 一) 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反映物质的组 成和结构的框架。(二) 化学反应原理决定采用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化学反应装置反映化学反 应原理,由此整理出本单元的课时主题和知识点如下图所示,再根据课时目标设计相关作业。反应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反应装置:图 1:单元课时主题和目标单元主题课时主题课时目标(第一课时:碳单质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及用途)(第二课时: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二氧化碳的制取)(第四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第五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五、课时作业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了解金刚石、石墨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并理解性质 和用途之间的联系,知道 C60 分子结构特点,了解活性炭和木炭的吸附性。选择题作业 1.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然根源于物质之中。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 的墨的主要成分是 ( )A.碳 B.硅 C.硫 D.磷1.参考答案 A2.时间要求:1 分钟3.评价设计:选择 B C D 是对碳单质用途认识不足,不了解墨汁的主要成分。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的作答,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崇敬感和 学习化学的兴趣,考查无定型碳中炭黑的用途。作业 2.下列有关物质和用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石墨有滑腻感,可用来做电极。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拨,可用来做保护气。C.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来吸附异味。D.金刚石的硬度大,可用来切割玻璃。1.参考答案 A2.时间要求:1 分钟3.评价设计;选择 B C D 的可能是审题不清,要求选择错误而不是正确的选项,A 的错误在于性质和用途之间没有因果关系。。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的作答,让学生巩固几种碳单质的性质与 用途之间的关系,通过 B 选项的甄别对前面所学到氮气知识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作业 3.测得某物质中只有碳元素,这种物质 ( )A.一定是碳单质 B.一定是石墨 C.可能是化合物 D.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碳单质的混合物。1. 参考答案 D2.时间要求:1 分钟3.评价设计;选择 A B C 的是对碳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掌握不清楚,而 C 的目的在于考查不同的单质混合在一起不是化合物,而是混合物。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的作答,让学生对碳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 单质加深认识,同时通过单质、化合物的概念辨析考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 能力。作业 4.下列有关金刚石和石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都能导电C.硬度都很小B.都是黑色固体D.都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可燃性。1.参考答案 D2.时间要求:1.5 分钟3.评价设计:本题旨在强化理解巩固金刚石、石墨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但是组成元素相同的单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金刚石和石墨不同物理性质 的掌握程度,同时明白它们有化学性质相似。填空题作业 5.C60 的发现使人类了解到一个全新的碳世界,请回答下列问题:(1) C60 属于 (填单质或者化合物)(2) C60 这种物质由 构成的。 (填分子或原子)(3) C60 具有与金刚石、石墨具有相似的 (填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 1.参考答案 (1) 单质 (2) 分子 (3) 化学性质2.时间要求:1 分钟3.评价设计: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1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书写单质 或化合物 从一个物质 构成元素判 断单质还是 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 的本质区在于 同种还是多种 元素组成的纯 净物 从纯净物的构 成元素多少判 断单质还是化 合物2 无意义或 空 白答 案 书写分子 或原子 构成物质的 微粒可能是 分子或原子 判断构成物质 的微粒是分子 还是原子的依 据 从物质的微观 构成角度判断 物质是分子还 是原子构成的3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书写化学 性质 物质的物理 化学性质相 同判断 不同物质可能 具有相似的化 学性质 碳元素组成的 不同单质化学 性质相似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由分子构成的碳单质 C60 ,强 化学生理解碳单质可以是由原子构成,也可以由分子构成,但化学性质相似。作业 6.木炭、焦炭、活性炭和炭黑的主要成分都是 它们是由石墨的微 小晶体和少量杂质组成的,没有固定的形状,所以叫做 。木炭具有吸 附性,是由于木炭具有 的结构,活性炭具有更强的吸附性,常用(作)。 。1.参考答案 (1) 碳 无定型碳 疏松多孔 防毒面具 (合理即可) 2.时间要求:2 分钟3.评价设计:木炭、焦炭、活性炭和炭黑都是含有碳单质的混合物,具有疏 松多孔结构,具有吸附性。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是对课本知识的巩固,通过此题的训练,加深 学生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理解。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学习掌握碳的基本化学性质,认识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理解碳 单质的化学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选择题作业 1.我国古代的书画用墨书写制作能够保存至今而不变色的原因是 ( )A.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拨。 B.炭黑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C.部分炭黑转变为更稳定的物质。 D.碳单质不溶于水。1.参考答案 A2.时间要求:2 分钟3.评价设计:本题旨在考查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另一方面训练学生 的因果推理能力 B D 虽然是碳的性质但是与题干不存在因果关系。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考查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是化学 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典型范例,同时考查学生对墨的主要成分的判断,进而理所当 然地排除掉 C 选项。作业 2.关于碳的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硬度大,结构稳定,不能燃烧 B.碳和氧气反应一定会生成 CO2C.碳在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时都放热 D.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不可能是混合物1.参考答案 C2.时间要求:2 分钟3.评价设计: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碳燃烧的条件及其产物的分析,相同的碳 单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而燃烧条件不同产物也可能不同,考查学生综合分析 的能力。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 本题旨在通过对碳燃烧的基本知识点的考查,把反应条件以及燃烧放热和反应产物联系起来考查,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体现“双减”背景下的一题多练。作业 3.在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中不能与单质碳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CO B.CO2 C.O2 D.CuO 1.参考答案 A2.时间要求:2 分钟3.评价设计: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碳单质还原性的认识,同时了解一些常见 的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明白具有还原性的物质由在化学反应中化合价上升,而与 之对应的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中有元素化合价下降。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目的在于判断出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有一定的 难度,学生可以从书本学到的知识直接判断,B C D 化学变化及方程式都学过, 可以直接排除,但要明白为什么不能是 A,就需要从化合价的角度理解氧化性和 还原性。通过对本题的进一步理解来加深学生对一氧化碳还原性的认识,是设计 本题要达到的另外一个目的。作业 4.按如图所示进行的实验,下列分析或结论正确的是( )A.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说明反应开始 B.实验结束应立即倒出粉末C.木炭能使氧化铜还原为铜D.固体减少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 CO2 的质量(B) (A) (2C+O2点燃2COCO2+C点燃2CO)1.参考答案 C2.时间要求:2.5 分钟3.评价设计 A 旨在考查学生是否明白开始时试管内存在空气,刚开始是气 体遇热膨胀出的空气。B 的设计旨在考查反应结束后的处理,是否意识到铜和氧 气会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反应重新生成氧化铜。D 旨在考查学生对反应物和产物 的分析能力,是否意识到生成的产物二氧化碳会与碳单质在高温下发生反应生成 一氧化碳。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碳单质还原氧化铜实验基本 实验原理的认识和基本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旨在考查学生基本的实验理论技能和 处理分析能力。推断题作业 5.如图,已知 A 是一种有毒气体,B 是一种气体肥料,写出图中物质转化的化学方程式: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参考答案: ① C + O2 点燃 CO2 ②③ C+ 2CuO 高温 2Cu + CO2 ↑ ④2.时间要求:4 分钟3.评价设计: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书写方程 式 能根据性质 判断物质, 推断物质的 转化 物质的性 质和物质 之间的转 化关系 能根据性质判 断物质,根据 物质推断转化 的条件4.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考查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及化学方程式的 书写,同时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和用途进行考查巩固,从而在“双减”背景下实现一题多练,一题多得。计算题作业 6.某学习小组用炭粉与氧化铜反应模拟冶铜的过程,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 物 40 g,完全反应后,冷却到室温,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31.2 g .试计算:(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2)有多少克氧化铜参加反应? 1.参考答案解 : ( 1 ) 产生二氧化碳 的质量 即为减少 的质量40g-32.2g=8.8g(2) 设参加反应 的氧化铜 的质量为 x。 C + 2CuO 高温 2Cu + CO2 ↑160 44x 8.8g= x=32g答 : 参加反应 的氧化铜为 32g。2.时间要求:5 分钟3.评价设计: 本题的关键在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 然后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氧化铜的质量。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应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常规题,本题 的设计旨在考查对碳单质还原氧化铜中物质质量变化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推理思 考能力,明白产物二氧化碳是反应前后固体外唯一的气体,即为质量的减少因素, 所以通过题目给出的数据直接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求 出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本题没有简单地给出反应物或者生成物的质量,而 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在“双减”背景下在题量不增加的情 况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考查训练多个知识点,达到一题多产的目标。第三课时课时目标:了解二氧化碳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明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探究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单选题:作业 1.选择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时,可以不考虑的因素是 ( )A.反应物的性质和形态 B.所制气体的颜色C.所制气体的性质 D.反应条件1.参考答案 B2.时间要求:1 分钟3.评价设计:选择装置的影响因素:反应物的状态和性质、反应条件、所制 气体的性质。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目的在于考查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然后才确定实验原理选择实验装置。作业 2.实验室制备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时一定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锥形瓶 B.长颈漏斗 C.集气瓶 D.酒精灯1.参考答案 D2.时间要求:1 分钟3.评价设计: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仪器的选用,利用实 验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和制取气体的性质选择合适的仪器,因为不需要加热, 所以排除加热的仪器 D。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设计这道题的目的在于学生能根据理论推理到实际, 在多个仪器中推理辨别,才能得出正确答案,不仅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同时训 练他们的推理能力。作业 3.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正确方法是 ( )A.加入石灰水充分振荡 B.把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C.把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内 D.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1.参考答案 B2.时间要求:1.5 分钟3.评价设计:验满在瓶口,检验在瓶内。A 和 C 涉及到的是二氧化碳的两个 重要性质,但与本题无关。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旨在检验学生对气体验满操作的理解和 应用,选项中涉及到二氧化碳的某些与题干无关的化学性质,在学生做出正确选 择的同时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判断和知识回顾。作业 4..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 CO2 气体的制取,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A. 调节弹簧夹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B .检查装置气密性C .二氧化碳验满 D .收集二氧化碳1.参考答案 A2.时间要求:1.5 分钟3. 评价设计:A 调节弹簧夹可以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B 检查装置气密性 的方法:长颈漏斗末端应伸到液面之下,缓缓推动注射器,长颈漏斗形成一段水 柱。C 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应放在集气瓶口。D 收集二氧化碳的 方法:向上排空气法进气管要伸入平底。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设计的目的在于考查制取二氧化碳中可能出现 的错误操作,让学生在筛选正确的选项中加深理解。作业 5.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形象地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 率。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应,测得瓶内气压 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碳酸钙粉末产生的CO2 质量多B.块状碳酸钙产生的CO2 质量多C.对比分析a、b 点可知,曲线①表示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D.对比分析 c、d 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块状碳酸钙需要时间短 1.参考答案 C2.时间要求:2.5 分钟3.评价设计:最终曲线①、②的气压相等,说明最终产生的CO2 质量相等,故 A、B 均错误;对比分析a、b 点可知,曲线①单位时间内气压大,说明单位时 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曲线①表示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故 C 正确;对比分析 c、d 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碳酸钙粉末所需的时间短,故 D 错误。故选 C。本题考查的结论是药品的接触面积越大,化学反应进行的越快。 做过题目后,学生应该升华总结出这个结论。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在当前数字化实验的的趋向下,不仅要求数字化实 验在教学中有所体现,在试卷中也会出现对学生数字化实验的理解和考查,本题 的设置不仅在于对有关知识点的考查,更在于引导学生对数字化实验的结果进行 观察思考,能看懂,能理解,最终能解决问题。填空题作业 6.复习回顾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的相关知识,填写一下空白。(1) 原料: 或 与 。①不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 的硫酸 钙,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②不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浓盐酸 ,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 有氯化氢气体而不纯。③不用纯碳酸钙或碳酸钠等代替大理石、石灰石的原因:它们与稀盐酸反 应速率 ,不容易控制和收集,且成本 。(2) 反应原理: 。(3) 发生装置:同分解 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原因:固体和液体混合,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气体) 。(4)收集装置: 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原因:二氧化碳 水, 且密度比空气的密度 ) 。(5)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将长颈漏斗插入 ,紧闭导气管的出口,从 漏斗中加水,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 ,则表明 ;若水面 ,则表明 。(6) 验满: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 (不要伸入 ) ,如果火 焰 ,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7) 检验:把气体通入 中,如果 ,则证明收集的气体是二氧 化碳。1.参考答案: (1) 大理石 石灰石 稀盐酸 微溶于水 易挥发 太快 较高(2) CaCO3 +2HCl=CaCl2 +H2 O+CO2 个(3) 过氧化氢溶液(4) 向上 能溶于 大(5) 液面以下 下降 漏气 不下降 不漏气(6) 口 瓶内 熄灭(7) 澄清的石灰水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时间要求:5 分钟3.评价设计: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1 无意义 或空白 答案 实验室制 取二氧化 碳药品选 择 知道正确 实验药品 及典型不 合适药品 实验室制取二 氧化碳气体的 正确药品和不 合适药品 知道制取二氧化 碳的原理,明白选 择合适药品的原 因3 无意义 或空白 答案 过氧化氢 制取氧气 的装置 过氧化氢 制氧与制 取二氧化 碳装置 过氧化氢制氧 与制取二氧化 碳发生装置相 同 反应物的状态和 反应条件决定制 取装置5 无意义 或空白 答案 验证气密 性的正确 方法 长颈漏斗 的使用与 验证气密 性 配有长颈漏斗 的容器如何进 行气密性的验 证 长颈漏斗下口和 出气口要同时封 闭才能进一步验 证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题设计目的在与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考查,从实验药品的选择,到实验原理以及实验装置、气体的 检验以及验满等,希望学生能通过完成本题达到全面检验,巩固、提高的目的。第四课时课时目标:考查二氧化碳的基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够利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观念解决问题,并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填空题作业 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有毒。 B.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1.参考答案 A2.时间要求:1 分钟3.评价设计:本题是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用途的判断。A 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 分之一,不具有毒性。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掌握 情况,以及光合作用对地球生命环境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作业 2.有一种物质,农民说它是“植物的粮食”;建筑师称它为“粉刷匠”; 消防员赞美它是“灭火先锋”;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它是下列哪种物质 ( )A. 二氧化碳 B. 氧气 C. 氮气 D. 稀有气体 1.参考答案 A2.时间要求:1.5 分钟3.评价设计:“植物的粮食”指气体肥料,“粉刷匠”意指与氢氧化钙起反 应,“灭火先锋”指的是二氧化碳能灭火,而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是指引起 温室效应的气体。所以选择 A。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难度较小,目的是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和作用, 推及对环境的影响,在目前素质教育和“双减”背景下,把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 起来考查,既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又能考查相关知识点,一举两得。作业 3.全球气候变暖正成为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下列四种气体中,不能造成 “温室效应”的是 ( )A.臭氧 (O3 ) B.二氧化氮 C. 甲烷 D.二氧化碳 1.参考答案 B2.时间要求:1 分钟3.评价设计:A C D 是课本上明确提到的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而二氧化 氮是空气污染物,是引起酸雨的气体。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难度较小,就是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回顾,希望 通过此题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在做题中加深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排除 的方法找到正确答案。但后续在讲解时还需明确,二氧化氮虽然不是造成温室效 应的气体,但是空气污染物。作业 4.据报道中国科学家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 为推进“碳中和”目标提供新思路;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措施,减少和抵消因人 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空气的一种重要污染物B.大力植树造林有利于实现碳中和C.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有利于推进碳中和D.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1.参考答案 A2.时间要求:1.5 分钟3.评价设计: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是空气污染物。B C D 都是碳 中和的具体方法。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难度不大,希望学生通过对题目的阅读理解减 少二氧化碳对于改善环境的意义,并了解减少和抵消二氧化碳的相关化学科技, 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只要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并进行推理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明白二氧化碳虽然对地球环境有不好的影响,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填空题作业 5.人工降雨飞机升空作业时,携带“焰条”和罐装固态二氧化碳。“焰条”是啤酒瓶粗细、长约三十厘米的圆柱体,内含碘化银成分。试回答: (1)干冰升华时 (填“吸收”或“放出”) 大量热,因此可作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干冰升华是 (填“物理”或“化学”) 变化。(2)碘化银 (AgI) 具有感光性,在光照下可反应生成碘单质 (I2 ) 和银单质, 从物质分类角度看,碘化银和二氧化碳都属于 。A.混合物 B.单质 C.化合物 D.氧化物(3)大雨过后,我们会觉得空气清新,这主要是因为 。作业 1.有关 CO 的说法正确的是A.气温大幅下降C.空气中氧气含量增加1,参考答案: (1) 吸收 物理B.空气中颗粒物大量减少D.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 C (3) B2.时间要求:3 分钟3.评价设计:第 1 题考查干冰降雨和制冷的原理,属于物理变化。第 2 题从物 质的组成元素判断出碘化银和二氧化碳都属于化合物,并注意氧化物与混合物的 概念。第 3 题只要合理推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B。4.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设计难度不大, 旨在”双减“背景下在题量不大的 情况下既能完成对预定知识点的考查又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在吸收课外知识的同 时完成作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本题的训练,希望能增加学生对人 工降雨及其原理的认识,理解二氧化碳属于化合物中的氧化物,同时通过排除推 理得出雨后空气清新的原因何在。第五课时课时目标: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选择题A.CO 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B.在炉火上放一盆水,可以避免 CO 中毒C.CO 中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所以它属于混合物D.CO 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 1.参考答案 D2.时间要求:0.5 分钟3.评价设计:通过对一氧化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考查,加深对一氧化碳的 性质的认识,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所以 A B 不选,而一氧化碳 是纯净物,所以C 也是错误的表述。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难度很小,就是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回顾,对课 本上提到的性质进行多点考查,同时通过 C 选项的设置表述结合 CO 考查学生对 化合物与混合物概念的掌握情况。与”双减”相互呼应谐和。作业 2.下列气体具有可燃性的是 ( )A.O2 B.CO2 C.CO D.水蒸气 1.参考答案 C2.时间要求:1 分钟3.评价设计:通过对常见气体的考查,加深对一氧化碳可燃性的认识。氧气 具有助燃性,而不是可燃性,故 A 不选。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难度不大,是对一氧化碳可燃性的考查,特别 注意 A 选项有一定的迷惑性,通过本题的训练,强化可燃性与助燃性的不同。作业 3.欲将 CO2 中混入的少量 CO 杂质除去,可将气体 ( )A.通过灼热的 CuO B.通过 O2 并点燃C.通过炽热的 C D.通过石灰水1.参考答案 A2.时间要求:1 分钟3.评价设计:CO 通过灼热的CuO,不仅可以把一氧化碳反应掉,而且产物中 又有二氧化碳生成,故选 A。而 CO2 中混入的少量 CO 通过氧气时,因为大量的二 氧化碳存在氧气浓度不足不会点燃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不选 B。通过炽热的 C 会把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与题意不符。通过石灰水又会把二氧化碳吸收掉,所 以 D 也不能选。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加深对一氧化碳性质的理解, 同时加强除杂的认识,这将是化学知识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引导学生建立化学 方法除杂的意识。作业 4.航天探测发现:金星是一个被浓密大气层包围的固体球,大气层的成分 之一是三氧化二碳 (C2O3 ) ,实验证明它的化学性质与CO 相似。下列关于三氧化 二碳 (C2O3 ) 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C2O3 是氧化物 B.C2O3 充分燃烧的产物是 CO2C.在一定条件下,C2O3 能还原Fe2O3 D.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参考答案 D2.时间要求:2 分钟3.评价设计:C2O3 与一氧化碳性质相似,一氧化碳燃烧的产物是 CO2,具有还 原性能还原 Fe2O3,推论处 B C 正确。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通过航天探测金星大气层成分情境探究,拓展了解 相关的科普知识,通过相关叙述,合理的推理,进一步加深对一氧化碳化学性质 的理解。此题不仅是对一氧化碳相关知识点的巩固,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 合理的推理引导。在当前“双减”情形下,一题多得,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实验题作业 5.根据如图所示,回答有关问题。(1)该实验中A 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能够说明上述反应已经发生的现象是 和 。(3)该实验装置中考虑不周全、缺漏之处是 , 原因是 ,弥补的措施是 。(4) 如 果 先 点 燃 A 处 酒 精 灯 , 后 通 人 CO 气 体 , 可 能 产 生 的 后 果 是 ,原因是 。△1.参考答案 : ( 1) CuO+CO = Cu+CO2(2) 黑色固体变红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 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会污染空气 在 C 处导管口套一个气球(或放一个点燃的酒精灯 合理即可) (4) 玻璃管内可能产生爆炸 在酒精灯加热的情况下一氧化碳与氧气产生化学反应2.时间要求:5 分钟3.评价设计:本题是对 CO 还原CuO 实验原理及现象的全面考查,同时对实 验装置中的疏漏之处进行分析弥补。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旨在考查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的同时,探 究实验现象和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避免实验出现意外,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操 作中的问题,把纯理论知识推向实践在思维上进行转化,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 能力打下基础。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一)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选择题作业 1.“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体现出钻石的什么性质 ( )A. 硬度大 B. 不溶于水C. 化学性质稳定 D. 熔点高1、参考答案 C 2.时间要求:1 分钟3.评价设计: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保存 的时间较长,所以说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难度很小,考查学生对碳单质金刚石的性质的 了解,明确不同的用途体现不同的性质。作业 2.“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 (两 者都是碳单质) ,具有疏松多孔结构。下列关于“碳海绵”性质的推测一定有错 误的是 ( )A. 碳海绵易溶解于水 B. 碳海绵是灰黑色固体,具有吸附性C. 碳海绵是混合物 D. 碳海绵可以燃烧 1.参考答案 A2.时间要求:1.5 分钟3.评价设计:碳海绵的成分是碳,碳不溶于水,故 A 错;碳是灰黑色固体, 有两种碳单质,是混合物,不选 B;碳海绵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吸附性,所 以不选C;碳海绵的成分是碳,碳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故 D 是正确的。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此题是对碳物质知识的扩展介绍,在丰富学生的知 识的同时需要学生在既有的知识上进行推理辨析,选出正确的结果,“双减”背 景下实现一题多产,一题多得。作业 3.下列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为了防止 CO 中毒,可以在室内放一盆澄清石灰水B.CO2 的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C. CO 和 CO2 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D. 大气中 CO2 的消耗主要是主要是依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1.参考答案 B2.时间要求:1.5 分钟3.评价设计:一氧化碳不易溶于水,选项 A 错误;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 应的气体,选项 B 正确;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比如: 一氧化碳可以燃烧二氧化碳可以灭火,选项 C 错误;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 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稳定的基本因素,而不是呼吸作用, 选项 D 错误。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是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综合考查,旨 在锻炼学生综合处理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目中既涉及到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 质,又有关于它对环境的影响,关于它们组成元素和性质的推断。在当前“双减” 背景下,更能训练出学生整合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业 4.如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 )①不能燃烧②不能支持燃烧③还原性④密度比空气大⑤密度比空气小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④⑤ 1.参考答案: C2.时间要求:1.5 分钟3.评价设计:图示实验现象为下面的蜡烛先熄灭,然后上面的蜡烛才熄灭, 这一现象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但不能证 明二氧化碳是否具有还原性。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此题是关于通过一个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几个性质,是课本上的经典实验。在此温顾它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本实验的理解掌握情 况,说明了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此题考查了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作业 5.某同学为了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前应该检验气密性B. Ⅰ 中鸡蛋壳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C. Ⅱ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 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也可以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1.参考答案 D2.时间要求:2 分钟3.评价设计:该实验是生成气体的实验,需检验气密性;把鸡蛋壳加入稀盐 酸中,鸡蛋壳会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鸡蛋壳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二氧 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鸡蛋壳和盐酸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 II 中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红,所以 III 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根据所学知识及实验,通过前两步 BC 即可 确认鸡蛋壳中含有碳酸钙,所以第Ⅲ步只是证明有酸性物质生成,并不能证明一 定是二氧化碳气体造成的,也可能是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此题是考查学生实验室二氧化碳的制取,结合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明白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也是碳酸钙。但本题并非实验室制取二 氧化碳的标准实验装置,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生活性。通过合理的选项设计考查了 实验现象,以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鉴定的知识,使本题达到知识性、推理性 的理想整合,在“双减”背景下更有价值。作业 6.已知:CuO+2C2Cu +CO2 ↑ 。下图表示一定质量的 CuO 和 C 固体混合物在受热过程中各物质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t1 时,开始发生反应B.固体中铜元素质量保持不变,金属铜被 C 从氧化铜中还原出来C.b 是 CuO 减少的过程 D. d 是二氧化碳的质量 1.参考答案 C2.时间要求:3 分钟3.评价设计: 由图像可知,t1 时反应物的质量开始减少,并有生成物产生, 所以,反应开始发生;t1 和 t2 时,铜元素都在固体中,质量不变,氧化铜中的铜 元素被 C 还原为金属铜;b 是反应物减少的过程,是 CuO 和 C 固体混合物,所以 C 错误。而 c d 为生成物铜和二氧化碳,由方程式得知铜的质量大于二氧化碳, 所以 c 是铜,d 是二氧化碳。所以,D 是正确。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是结合数学坐标来表达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中 各物质的质量变化,作为一种常见的题型,可以清楚的表明反应的发生时刻和各 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是数学服务于化学的一种体现,通过此题来训练学生通过 坐标图像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能力,提高多科目融合的综合理解解题能力。是“双减”方向上的一种好的题型。填空题作业 7.以下是碳原子的三种不同的组合结构,请观察思考完成完成以下各题。(1)图 1、2 代表的物质是 (写物质名称)。)图 1、2 和 3 分别代表碳 的 3 种单质,它们的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原因是构成它们的原子 不同。(2)一家珠宝店发生火灾,事故后发现钻石首饰都不见了,请从化学的角度 分析失踪的可能原因 。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该反应属于 (填“物理”或 “化学”)变化。1.参考答案: (1) 金刚石、石墨 排列方式 (2) 金刚石在火灾中燃烧掉了 C+O2 CO2 (3) 化学2.时间设计:2 分钟3.评价设计: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1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物质名称 与原子构 成 原子构成排 列结构不同 构成物质不 同 原子构成排列 方式不同构成 物质不同的角 度分析 认识到同种元素 因微观结构不同 可以组成不同的 单质2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探究原 因,书写 出化学方 程式 从高温条件 下碳的化学 性质不稳定 角度分析 从碳单质常温 下的稳定性和 高温条件下的 不稳定角度分 析 碳单质具有相同 的化学性质,在 高温的条件下都 可以燃烧。3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能区别物 理变化与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与 化学变化的 本质区别 新物质可以是 相同的元素原 子的排列方式 不同。 同种元素的原子 排列方式不同生 成不同的物质, 属于化学变化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设计紧贴课本,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同时,又有一定的推理拓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金刚石虽然坚硬 无比,但毕竟是碳单质,经不起高温火烤,认识物质的本质的普通性。通过金刚 石转化为石墨为化学变化,加深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的认知。所以,此 题虽然看似简单,但能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作业 8.“南极的冰化了”继南极出现西瓜雪之后,南极又一次显现出异兆,一 座面积接近伦敦都会区的巨大冰山从英国南极研究站附近的冰架崩离。据报道, 该冰山的面积约 1270 平方公里,在之前该冰山与南极还融为一体,但在近十年 前发现这座冰架出现了巨大裂缝,而在前几天时发现其中一条裂缝扩大了数百米, 使得该冰山完全与冰架分离。冰山从冰架上脱离是一种自然现象,即使没有人类 也会发生。之所以这条新闻引人注意,是因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冰川系统所 发生的一举一动都需要我们警惕这是大自然又一次发出的警告:地球正在变暖! 温室效应的影响已不容忽视。(1)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2) 为了减缓温室效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身边做起,比如说双面使 用纸张,双面使用纸张与减缓温室效应之间的关系是 。(3) 举一例你可以做到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的事情 。1.参考答案 (1)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2) 节约纸张,就是节约造纸所消耗 的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少浪费木材光合作用增强,温室效应降低。(合 理叙述即可) (3) 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少开私家车或其他合理答案)2.时间要求:3 分钟3.评价设计: (1) 由于大量含碳燃料的燃烧造成二氧化碳过多,形成了温 室效应; (2) 使用双面纸,节约了纸张,就等于减少树木的使用量,就可以保 护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就能使二氧化碳增长的势头变缓; (3) 多种树能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也可以减缓温室效应,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就会减少木材的砍伐,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也能减缓温室效应。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 构1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知道温室 效应 了解造成温 室效应的原 从造成温室效应 气体产生的原因 明白造成温 室效应的多因 角度分析 种因素2 无 意 义 或 空白答案 知道要减 缓温室效 应 节约纸张 可以减缓 温室效应 明白节约纸张和 减缓温室效应的 之间的关系 认识到低碳 生活可以减 缓温室效应3 无 意 义 或 空白答案 减缓温室 效应的具 体方法 了解减缓 温室效应 的方法 认识到减缓温室 效应的具体方法 明白低碳生 活人人有责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此题的设计旨在通过实例警示温室效应加剧对地球 环境的负面影响,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唤醒学生的使命感,积极寻求抑制或减缓温 室效应加剧问题的方法。从而在化学习题的训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唤起保 护环境的使命感。作业 9.如图所示,A ﹣ F 是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和收集装置。(1) 实验室制取和收集 CO2 时应选用 和 (选填字母) 两种装置 相连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可选用发生装置 A 或F.F与 A 相比较,其最主要的优点是(3) 若用装置 C 收集某气体,该气体应具备的性质是(4)检验集气瓶中 CO2 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实 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常用 来检验气体。1.参考答案: (1)A D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 (2)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3) 密度小于空气。 (4) 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则证明已经收集满了;澄清石灰水。2.设计时间:4 分钟3.评价设计: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1 无意义 或空白 答案 考查实验 装置 ,写 化学方程 式 实 验 装 置 推 断 药 品 并 写 出 化 学方程式 反 应 的 原 理 并 用 化 学 方 程 式 表达 反应装置和反 应原理考查2 无意义 或空白 答案 考查实验 发 生 装 置。 可 以 选 取 的 不 同 实 验装置。 比 较 不 同 实 验 装 置 的有缺点。 根据设备的优 点结合需要选 取实验装置。3 无意义 或空白 答案 考查排空 气法收集 气体 知 道 向 上 和 向 下 排 空气法 气 体 的 性 质 决 定 收 集方法 气体的性质和 收集方法的关 联性4 无意义 或空白 答案 确定气体 是否收集 满以及如 何检验 不 同 气 体 的 验 满 方 法 和 检 验 方法不同 根 据 气 体 的 性 质 确 定 如 何 检 验和验满 不同气体的验 满和检验方法 不同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是常规实验仪器与药品的考查题,也是近年 来中考的必考题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实验装置之间的辩 证关系,以及是否能够选择合适的药品和实验仪器,并考查二氧化碳的收集和验 满以及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考的方向。作业 10.2016 年 1 月 25 日,在广西浦北县泉水镇发生一起意外死亡事故,一家 三口夜里用火盆烧木炭取暖,紧闭门窗,次日发现三人不幸死亡。在探究该材料 的过程中,结合课本知识,同学们认为是一氧化碳中毒所致,但也有同学认为也 可能与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有关系。请你帮忙分析并完成一下问题。(1) 如果是一氧化碳中毒所致,请你帮忙分析产生一氧化碳的原因是 ,为什么会生成 CO,请写出相应的方 程式:(2) 如果是二氧化碳所致,请你帮忙分析致人死亡的原因 并写出这中情况下二氧化碳产生的方程式:(3) CO、CO2 就像孪生兄弟,有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A.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 B.它们只是组成元素相同C.它们都有毒 D.它们都是空气污染物(4) 有人认为,二者化学性质相差甚远,请给出一条支持他的一条理由 。其实,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此过程: 。1.参考答案: (1)碳燃烧不充分的时候,生成一氧化碳 2C + O2 点燃 2CO(2)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大于 10% ,会导致呼吸停止,以致死亡2CO+ 2O2 点燃 CO2 (3) B (4) CO 可燃而 CO2 不可燃 (合理即可)2CO + O2 点燃 2CO2 (或 CO2+C 高温 2CO)2.设计时间:5 分钟3.评价设计: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1 无意义 或空白 答案 了解碳不 完全燃烧 会生成一 氧化碳。 碳单质不完全 燃烧产物及相 应的化学方程 式的书写。 碳的不完全燃 烧会生成有毒 气体一氧化碳 用化学解释现 象2 无意义 或空白 答案 了解碳完 全燃烧会 生成 二氧 化碳。 碳单质的完全 燃烧产物及相 应的化学方程 式的书写。 二氧化碳没有 毒性,但超过 正常含量时, 会影响健康 用理论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3 无意义 或空白 答案 考查一氧 化碳和二 氧化碳的 性质不同 一氧化碳与二 氧化碳虽是不 同的物质,但彼 此有联系 一氧化碳与二 氧化碳可以相 互转化,转化 的方程式。 不同物质在一 定条件下可以 相互转化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从一个能引起学生探索兴趣的实例入手引入问题, 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预定知识的考查。该题目不仅 考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还引导学生思考根本原因,不仅引导出它 们的区别,还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知识模块和结构。计算题作业 11.某小组同学为了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甲、乙、 丙、丁四位同学用质量分数相同的盐酸与样品放入烧杯中充分反应来进行实验测 定 (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 ,测得数据如下表。甲同学 乙同学 丙同学 丁同学样品质量/g 10 10 10 10加入盐酸的质量/g 20 30 m 50剩余固体的质量/g 6 4 1 1请计算:(1)丙同学至少加______g 稀盐酸,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_。(2) 甲同学操作的实验中产生多少二氧化碳? (写出计算过程)1.参考答案: (1) 45 90%(2) 解:由表格中数据可知,甲同学实验中反应掉的碳酸钙的质量为 10g-6g=4g,设可产生CO2 的质量为x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100 444g x100 444g = xx = 1.76g答: 甲同学的实验中可产生 1.75g 二氧化碳。2.时间要求:5.5 分钟3.评价设计: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表格看明白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后石灰 中的碳酸钙完全被反应掉,剩余的就是样品中不溶于水的杂质。所以 10g 中碳酸 钙的质量为 10g-1g=9g 进而算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由甲乙同学实验数据可知 1g 碳酸钙需要 5g 稀盐酸,再由丙丁的实验数据可知 9g 碳酸钙至少需要稀盐酸 的量 45g,再加就是过量。通过甲同学实际消耗的碳酸钙的质量算出生成二氧化 碳的质量。4.作业分析和设计意图:本题是考试中最后一题的常规题型,结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原理,并转换为推测药品的用量和解决石块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问 题的探究计算,拓展了思维,并加深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的理解。(二)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序 号 类型 对应单元 作业目标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完成 时间了解 理解 应用1 选择题 (1) √ 易 改编 30 分钟2 选择题 (1) √ 中等 改编3 选择题 (3) √ 中等 改编4 选择题 (3) √ 中等 改编5 选择题 (3) (4) √ 中等 改编6 选择题 (2) √ 较难 改编7 填空题 (1) (2) √ 易 改编8 科普题 (3) √ 中等 原创9 实验题 (4) √ 中等 改编10 简答题 (2) (3) √ 中等 原创11 计算题 (4) √ 较难 原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