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哲学基本思想与辩证唯物论(含解析)—2024年高考政治大二轮复习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八 哲学基本思想与辩证唯物论(含解析)—2024年高考政治大二轮复习讲义

资源简介

专题八 哲学基本思想与辩证唯物论
主干构建
素养落实
政治认同: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定理论自信。
科学精神:辨识哲学的基本派别,厘清物质与意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学会运用主观能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公共参与:坚持以哲学为指导,提高自觉运用哲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核心考点一 哲学的基本内涵与基本派别
考向一 哲学与时代
1.(2021·江苏高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当古代世界走向灭亡的时候,古代的各种宗教就被基督教战胜了。当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的时候,封建社会正在同当时革命的资产阶级进行殊死的斗争。”这段话蕴含的道理是(  )
A.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新世界的诞生总是伴随着旧思想的瓦解
C.哲学不仅能解释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世界
D.哲学是对时代的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考向二 哲学与具体科学
2.(2022·江苏高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表明,空间上微观的随机性导出了宏观的决定性。微分动力系统的研究又揭示出,时间上微观的决定性呈现为宏观的随机性。气体分子一个一个随机活动于空间的局部,而整体上却遵从明显的规律……数学的严密论证帮助哲学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决定的必然性与随机的偶然性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材料告诉我们(  )
A.必须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
B.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指导
C.量的积累能够引起事物的质变
D.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基础
考向三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
3.(2022·江苏高考)面对同样一个鲜艳的苹果,饥肠辘辘的人看到的是美食,诗人联想到的是少女的脸庞,营养学家则会估量其中的维生素含量……苹果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同的存在。因此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的真实,存在的只是每一个人的感觉。这种观点(  )
A.否认了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
B.颠倒了客观事物和感觉的先后关系
C.没有看到人的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D.不懂得实践方式决定人的思维方式
考向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4.(2022·广东高考)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被称为旧唯物主义。恩格斯指出:“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产生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②旧唯物主义不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③对社会历史现象的唯物主义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
④旧唯物主义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命题感悟:高考多结合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结合名人名言等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中国化时代化。
1.哲学的内涵
内涵 注意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日常生活中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并不是哲学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并非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1)基本问题
(2)基本派别
阵营 基本形态 内涵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马克思主义哲学
(1)基本特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精髓:实事求是。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提醒]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从唯物论角度看,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认识论角度看,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1.(2021·辽宁高考,13②)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好奇。(  )
2.(2021·广东高考,13②)哲学的争论引领具体科学的进步。(  )
3.(2021·广东高考,13③)哲学是一种能生产知识的知识。(  )
4.(2020·江苏高考,31A)人的理性能够为客观物质世界确立自然法则。(  )
5.(2020·海南高考,14③)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中国的革命与实践。(  )
预测一 依托最新科技发现,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和考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1.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科学载荷“高能爆发探索者”和“慧眼”卫星三大科学装置,同时探测到迄今最亮的伽马射线暴,打破了多项人类观测宇宙伽玛射线暴记录,对于揭示伽玛射线暴的爆发机制具有重要价值。这反映(  )
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物质条件推动了认识发展
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
④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预测二 以诗词名言警句的形式,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
2.下列哪组命题能体现哲学两大阵营对立(  )
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②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境由意造,物由心生
③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④喜鹊报喜,乌鸦报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预测三 结合恩格斯的名言,考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2023·南通四模)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材料启示我们(  )
A.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具体方法
B.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
C.坚持在认识与实践的反复互动中探索未知
D.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核心考点二 世界的物质性与运动的规律性
考向一 意识的本质和主观能动性
1.(2021·江苏高考)下图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萤火虫 《萤火虫》(节选) 泰戈尔 在墨黑的夜空点燃自己 为远方的你送去一丝光明 那全部的幸福 都源自燃烧的我 暗夜中模糊的你
①生物的反应形式是意识产生的前提
②人的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
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④人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2·江苏高考)“我在室内弹琴,看见窗外鸽子飞,在这刹那间,飞舞的鸽子与室内的音乐产生了某种联系,彼此成为对方的背景:音乐是鸽子飞舞的伴奏,鸽子是音乐表达的内容。总之,鸽子与音乐产生和谐的美感。其实,它们隔了一层玻璃,鸽子与音乐根本就不相干。是什么把它们和谐在一起呢?是我。”这段话(  )
A.把想象的东西当作了真实,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割裂了音乐和鸽子的客观联系,是形而上学的表现
C.说明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说明人们通过合理化想象可以创造一个客观的世界
考向二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3.(2022·山东高考)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历法。阴历反映的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规律,能反映潮汐,可指导海事活动;二十四节气则是反映太阳周年视运动的“阳历”,能反映四季交替和气候特征,可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设置闰月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阴阳”和谐,融为一体。中国历法智慧所蕴含的哲理是(  )
①正确认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基础
②人对世界的认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③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④要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向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2019·江苏高考)近几年,徒步、登山和骑行等体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些项目既充满活力又新鲜刺激,既放松精神又锻炼身体,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参与者而言最重要的是(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体能局限
B.坚持从实际出发,理性评估自身状况
C.认识潜在的优势,抓住时机赢得胜利
D.劳逸结合,做到运动与休息相互协调
命题感悟:高考多结合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的成功案例,考查考生对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解和运用。
1.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要遵循社会规律
意识依赖于物质 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映象)
结论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提醒] 物质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
2.运动的规律性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关系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
方法论 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提醒] 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理论依据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具体要求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提醒]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辩证法要求: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归纳提升]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 方法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前挂后联] 唯物论思想在哲学模块的贯穿
①认为事物的联系、变化发展、矛盾是客观的,在辩证法中坚持了唯物主义思想。
②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在认识论中贯彻了唯物主义思想。
③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了唯物主义思想。
1.(2023·浙江6月选考,5)“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即古水”,强调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
2.(2023·全国乙卷,23①)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就能变革客观现实。(  )
3.(2023·全国乙卷,23③)思想观念具有能动性,不受制于客观现实。(  )
4.(2022·广东高考,13①)艺术作品是人仅凭灵感创作出来的。(  )
5.(2023·湖北高考,15③)要突破自然条件制约,积极主动推动矛盾转化。(  )
预测一 以文学艺术创作为载体,考查意识的本质和主观能动性
1.电视剧《红旗渠》真实再现了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改变祖祖辈辈缺水的历史,团结协作、攻坚克难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的故事,浓墨重彩地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和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由此可见(  )
①艺术创作是客观现实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②优秀艺术作品往往是对人民现实生活的复制
③创作者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虚幻的世界
④创作者的知识与情感对艺术创作有重要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预测二 结合最新的科技成就,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目前,我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组建的立体化监测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等不断赋能的作业指挥,高炮、无人机等组成的高端装备。2022年,全国人工影响天气累计增加降水约398亿吨,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提高到65万平方公里……千百年来“呼风唤雨”这种只在神话中才有的超能力,已然成为现实。人工影响天气(  )
①借助了科技力量,说明先进作业工具是人类提升“耕云播雨”本领的重要依托
②利用了自然规律,佐证了遵循事物运动规律会让天气朝着人类预定方向发展
③改造了物质世界,诠释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④遵从了客观联系,验证了通过实践能够将自在事物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预测三 以党和国家政策的制定为载体,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期增长目标是5%左右。这是客观分析、理性思考、战略谋划的结果,是站在全球高度、立足全球视野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务实、可靠、理性,不盲目、不保守、不冲动,是充分考虑国际环境变化、体现中国经济特点、符合中国经济实际、满足中国居民就业需要后确定的。从唯物论角度看,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期增长目标的制定(  )
①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表现
②表明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③坚持了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④表明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预测四 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进行重点部署。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智能机器人在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其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如果智能机器人全面超越人类智能,人类最终面对的是友好的合作伙伴还是企图控制人类的对手?如果智能机器人被滥用,对人类带来的潜在危险又会怎样?
某班同学就“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否可控”展开辩论,如果你作为辩论的一方,请综合运用经济和哲学的知识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八 哲学基本思想与辩证唯物论
核心考点一
典题精研
1.B [题干表明思想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新世界的诞生总是伴随着旧思想的瓦解,B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A不选。材料没有体现哲学不仅能解释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世界,也没有体现哲学是对时代的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C、D不选。]
2.D [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分动力系统、气体分子、数学的严密论证等帮助哲学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立统一观点,体现的是具体科学对哲学的作用,没有体现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D正确,B不选。A、C本身表达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主旨,排除。]
3.B [题干要求对“根本不存在客观的真实,存在的只是每一个人的感觉”进行理解,该观点把人的感觉放在第一位,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颠倒主观与客观的关系,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价值判断的主体差异性,A不选。C、D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设问无关,排除。]
4.D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故①排除。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滑向了唯心主义,夸大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故②排除。材料中恩格斯的话表明,旧唯物主义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了唯物主义解释,故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澄清微点
1.×。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源于人类实践,而不是源于对自然的好奇。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3.×。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认为“哲学是一种能生产知识的知识”是错误的。
4.×。该观点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产生于中国的革命与实践。
命题猜想
1.A [材料没有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③与题意不符。意识本身并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且材料体现的是认识世界,④不选。]
2.B [哲学两大对立的阵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体现矛盾对立统一,属于辩证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体现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属于形而上学;“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①④不选。]
3.D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不提供具体方法,A错误。题干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适用性,B不选。题干未涉及在认识与实践的反复互动中探索未知,C不选。]
核心考点二
典题精研
1.D [材料诗句表达了世人对萤火虫的赞美之情,表明人的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④正确。题干主要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特点和本质,不是在探讨意识的起源,没有涉及生物的反应形式是意识产生的前提,①不选。题干没有体现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③不选。]
2.C [题干中把鸽子的飞舞与音乐联想起来,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说明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C正确。鸽子和音乐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唯心主义,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一种人为联系,不存在割裂联系,B错误。这种合理化的想象,不能创造客观世界,D错误。]
3.D [实践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基础,①错误。 “阴历”和“阳历”反映的内容不同,指导的侧重点不同,这说明人对世界的认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②正确切题。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是因为人们尊重客观规律,规律才发生作用,③错误。 “阴历”和“阳历”反映的内容不同,指导的侧重点不同,但可通过设置闰月协调,使“阴阳”和谐,融为一体,这说明要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④正确切题。故本题选D。]
4.B [阅读材料可知,体育旅游项目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主要强调了参与者要理性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旅游项目,B符合题意;A中的“突破体能局限”违背了客观规律,说法错误;C强调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与题意不符;D主要强调运动与休息相互协调,与题意不符。]
澄清微点
1.×。这句话强调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2.×。人的思想观念属于意识范畴,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人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后,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变革客观现实。
3.×。思想观念具有能动性,但是受制于客观现实。
4.×。物质决定意识,艺术作品题材源于客观存在。
5.×。自然界是客观的,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自然条件制约”说法错误。
命题猜想
1.B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优秀的艺术作品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品,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升华,②排除。材料体现了创作者通过电视剧《红旗渠》真实再现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故事,并没有体现创造一个虚幻的世界,③排除。]
2.B [人工影响天气并不是让天气朝着人类预定方向发展,②排除。人工影响天气是人为事物的联系,不是将自在事物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联系,④排除。]
3.A [系统优化的方法属于唯物辩证法,不属于辩证唯物论,③不符合设问要求。“只要……就……”说法太绝对,④错误。]
4.正方观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可控的。理由: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不断提高科技水平,防范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各种风险。人类可以通过经济、法律、道德等各种手段加以规范和引导,促进智能机器人市场的健康发展,以造福人类。
反方观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不可控的。理由: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智能机器人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导致风险不可控。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等固有的弊病,市场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往往做出违背道德和违反法律的行为,导致风险不可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