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基础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有学者总结为: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实质是( )A.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B.强化对官员的监察C.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D.控制选官的话语权2.下表为我国关于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律及规定,这些规定( )时间 录用规定2005年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2018年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及其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2021年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机关录用一级主任科员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公务员的考察工作A.确立了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 B.沿用了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C.不断完善了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 D.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自律3.《晋书.段灼传》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日,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材料中反映了该制度( )A.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B.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D.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4.“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间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这段记载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A.以孝廉作为选官的标准 B.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推动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5.北宋朱彧谈到:“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在朱彧看来,当时选婿的标准是A.政治地位 B.家室阀阅 C.阴阳吉凶 D.外貌长相6.19世纪,西方各国确立了“政治中立”原则,要求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活动中,对政党政治采取公正超然的态度。不少国家都规定:文官尤其是高级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文官内部工会组织不得参加政党,文官内部工会组织不得同外部工会组织发生联系,等等。由此可知,“政治中立"原则A.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B.保障了政府的高效运转C.改变了公务员的阶级属性 D.导致文官与政党的对立7.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A.公平性 B.民主性 C.家族性 D.强制性8.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的本质含义是每一个修习儒家经典的士人都是官僚集团的一员。从这一角度而言,科举制A.扩大了统治基础 B.推动了儒学发展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集权9.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等文官考试法案。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文官任职令》《文官考试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等,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据此可知( )A.立法规范近代政府行政 B.近代公务员制度已经建立C.民国实现了政治近代化 D.官制改革借鉴了西方经验10.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确立后,确立了以考核录用、文官政治中立和职位常任等作为现代文官制度的核心原则,并为建立廉洁高效的制度运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形势下,撒切尔夫人又进行了朝向市场化的改革,精简高级文官,推行绩效功绩制等。据此推断,“新形势”是指( )A.国家干预经济急需改革 B.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 D.英国失去世界霸主地位11.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 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12.关于文官制度,在从1912年到1916年延续了五年之久的时间里,袁世凯政府颁布的有关法令较多,也较全面,从中央到地方均有具体的法规出台,对每一种官员的任用、惩戒、恤金、考试、保障、待遇都有具体规定。这说明袁世凯统治时期A.文官制度完全取代封建官僚体系 B.比较重视各方面法律制度建设C.最终完成废除封建官僚制度的任务 D.基本建立了文官制度体系13.1949年前,“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各级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由此可以看出“干部”这一概念( )A.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 B.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产物C.使干部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D.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产物14.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清末选官制度的变化 B.洋务运动的破产C.戊戌变法的失败 D.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15.北洋政府在官员选拔方面主要利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这种制度存在性别歧视 B.所有在文官职位上的人都必须经过考试入职C.这种文官制度优点不是太多,不值得称道 D.这种制度确保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16.晚清选官制度是国家整个政治体制的一次大变革和大调整,其规模、深度、广度为前代所无。以下对这次变革的错误判断为A.是清政府在面临各种复杂形势下作出的积极政治反应B.改变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政体C.不纯粹是政治舞台上的骗局和闹剧D.是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材料1:“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向诸位讲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是深感惊讶的。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1983,美国人事署长艾仑 坎贝尔(1)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的关系。材料2: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2)材料认为科举制的优点是什么?西方怎样克服选举之官的徇私舞弊的?18.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的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问题。材料一:(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 ——苏轼《私试策问 人与法并用》(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选官的方式及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有关中国古代“任人”和“任法”的制度,并指出“任人”制度产生的弊端。(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20.【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根据习惯的做法,文官历来由有权势的家族或人物举荐和任命,直到1854年,文官制度仍然是带有封建性质的政治恩宠制下的副产品。1854年,在财政大巨格莱斯顿的要求下,财政部的两位官员诺思科特和屈维廉拟就了著名的《诺思科特一屈维廉报告》,提出了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1)文官的遴选实行公开考试制度;(2)文官不能有政治偏向,不能有党派色彩;(3)文官的晋升依据工作实绩,而非资历,高级文官从文官内部提拔产生,停止从外部任命的做法;(4)文官的工作和服务实行统一的标准和做法;(5)文官按工作性质分为智能类和体力类(即白领和蓝领)。1855年,文官委员会成立,开始招募文官考试,这表明文官改革正式启动。1859年颁布的《退休金法案》时文官的资格作了具体的规定;只有持有文官委员会颁发的证书的文官,才有资格领取文官退休金。1870年,文官委员会指示在获得本部大臣同意的部(内政部和外交部除外)实施面向社会的文官招考。——摘编自海兴明《英国文官制度及其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的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改革的意义。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魏六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中“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涉及选官制度,“德行”“形名”“神韵”“文采”,体现的是各朝各代选官的依据和标准在发生变化,其实质是通过对人物品评,来控制选官的话语权,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豪强势力大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监察,排除B项;由“形名”“神韵”“文采”看不出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2.C【详解】据材料“我国关于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律及规定”可知,2005年只是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而2018年“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及其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和“2021年的录用规定上看,从一级主任科员到其它各层次的科员录用”,2021年“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机关录用一级主任科员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公务员的考察工作”,这些规定说明我国在公务员录用制度的规定不断完善,说明我国在不断完善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公务员选拔和任用制度,不是党管干部的原则,排除A项;材料只是从2005年开始,无法判断与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只有公务员的录取办法,没有公务员的监察与考核内容,无法保证其廉洁自律,排除D项。故选C项。3.D【详解】根据材料,西晋时在官员选拔上实施九品中正制,有人批评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上品皆显贵之子弟,寒门贫士仕途堵塞,也即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D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加强而非废除贵族特权,排除A项;士族把持政权,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以门第为选官标准,不利于选拔人才,排除C项。故选D项。4.B【详解】根据材料“……九品访人,惟间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B项正确;汉代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选官的标准,排除A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排除C、D项。故选B项。5.A【详解】根据材料“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可知,北宋达官显贵选拔女婿主要针对科场士人,由此可知,其择婿的标准是政治地位,A项正确;“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说明不重视门第、吉凶阴阳,排除B、C项;外貌长相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D项。故选A项。6.A【详解】政治中立原则有助于保持文官集团的稳定,保持政策的连贯性,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A项正确;“政治中立”原则并不能完全保障政府的高效运转,排除B项;“政治中立”原则没有改变公务员的资产阶级属性,排除B项;“政治中立”原则缓和李文官和政党之间的冲突,排除D项。故选A项。7.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官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定期定量向中央举荐人才,中央可随时“不拘一格”地征召人才等做法表明,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A项符合题意;地方官举荐和皇帝征辟等并未体现民主性,排除B项;家族性和“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符,排除C项;强制性只是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8.A【详解】根据“每一个修习儒家经典的士人都是官僚集团的一员”可知,科举制放宽了选官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故选A;科举制促进了儒学发展,但无法体现“都是官僚集团的一员”,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科举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点睛】9.A【详解】由材料可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均通过一系列立法来规范近代政府的行政工作,A正确;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排除B;民国时期中国始终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实现政治的近代化,排除C;材料体现不出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排除D。10.A【详解】撒切尔夫人针对文官政治进行改革,使文官制度市场化,根据所学知识,这说明国家干预经济问题重重,故A项正确;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只是推行文官改革的前提,并非主要的新形势,排除B项;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之无关,排除C项;英国失去世界霸主地位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11.A【详解】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从唐初“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到唐中期需经过户部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再到唐朝后期有过犯罪经历的举人,不得参与科举考试,否则严惩举送官和考试官,这些变化反映出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A项正确;唐代科举考试的审查、举送环节不断规范,不能说明“儒学衰败”刺激了科举变革,B项错误;科举并非唐代入仕的唯一通道,C项错误;科举报考资格的规范化,不能说明当时的社会流动性加强,D项错误。12.D【详解】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依据材料可知,袁世凯统治时期颁布了文官制度各个方面具体的法律法规,这表明文官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所以D项正确;袁世凯统治时期封建官僚体系一直在发挥作用,没有被完全废除,排除A、C项;材料只提及关于文官制度的法律法规,无法得出政府重视各方面的法制建设,排除B项。13.A【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背景。依据材料中对“干部”一词的解释可以看出其指代过于笼统,既指管理人员,又指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具体指向,故A项正确;“干部”一词是外来词语的引进,虽然在革命时代开始使用,但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产物,排除B项;仅仅从“干部”一词本身无法看出干部制度的弊端,排除C项;“干部”一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开始使用,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产物,排除D项。14.A【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留学生回国后可以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这主要是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说明当时选官方式不再以八股取士为主,A正确;B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排除;戊戌变法失败是在1898年9月,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5.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因而体现了性别歧视的特点,A项正确;有不少人在考试制度出台前已经入职文官职位了,故B项错误;尽管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各种不足,但它毕竟是我国人事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C项说法不正确;D项说法有夸大的成分,故错误。16.B【详解】选官制度的改革不会改变清朝的国家政体,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三项都是正确评价,不符合题意,排除。17.(1)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中国的科举制;(2)破除政党结党营私;实行两官分途,推广文官制度;【详解】(1)关系:根据材料“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可知,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中国的科举制。(2)优点:根据材料“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可知,破除政党结党营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官制度实行两官分途,推广文官制度。18.(1)标准:德才兼备。方式: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影响:积极:用考试的方式、以考试成绩为标准来选官,相对公平公正;扩大了国家选官用人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把选官用人权逐渐收归中央,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2)制度:“任人”如汉代察举制、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任法”如战国军功授爵制、隋唐之后科举制。弊端:任人唯亲,徇私舞弊,选官权为贵族门阀把持,不利于选拔人才.(3)趋势:选拔范围趋向广泛(全民);选官原则趋向公平、公正、公开;选拔标准逐渐以学识才能为主;选官权向中央集中.【详解】(1)标准:根据“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得出德才兼备。方式:根据所学从科举的方式角度回答。影响:根据所学可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角度概括。可从体现公平、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打击贵族垄断官场局面、加强君主专制等方面概括。(2)制度:根据所学可得出“任人”如汉代察举制、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结合所学可得出“任法”如战国军功授爵制、隋唐之后科举制。弊端:概括察举制的弊端即可。(3)趋势:根据所学可从选拔范围趋向广泛、选官原则趋向公平、公正、公开、选拔标准逐渐以学识才能为主、选官权向中央集中等方面概括。19.(1)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作用: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2)原因: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可知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可见文官选拔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古代文官选拔“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可知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作用:根据选拔特点推导本题答案要点。选拔优秀人才可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面向全社会选拔人才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官制度公开竞争,可以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2)原因:根据材料“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可知导致英国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原因之一是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可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结合所学,文官制度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结果。20.(1)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革除党派色彩;严格业绩考核,公平对待;官员分类,科学管理。(2)意义:以品行、能力作为选官、任官的标准,打破了英国传统的恩宠制,有助于提高行政官员的素质与行政工作的效率;打破了传统行政等级间不能逾越的界限,蕴涵了正直、公平和注重实绩的价值观;改革以和平且渐进的方式推行,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详解】(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官的遴选实行公开考试制度”“文官不能有政治偏向,不能有党派色彩”“晋升依据工作实绩,而非资历,高级文官从文官内部提拔产生,停止从外部任命的做法”“文官按工作性质分为智能类和体力类” 概括归纳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即可。(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官制度仍然是带有封建性质的政治恩宠制下的副产品”“1855年,文官委员会成立,开始招募文官考试,这表明文官改革正式启动”和结合第(1)问的原则、运用所学知识可从提高行政官员的素质与行政工作的效率;正直、公平和注重实绩的价值观;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特征”“英国文官改革的意义”。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文官的遴选实行公开考试制度”“文官不能有政治偏向,不能有党派色彩”“晋升依据工作实绩,而非资历,高级文官从文官内部提拔产生,停止从外部任命的做法”“文官按工作性质分为智能类和体力类”等。(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整体分析:本题引用英国文官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特征” “改革意义”的考查,难度相对简单。英国文官改革实质上资产代议制发展完善的体现,有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改变政府形象。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 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