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解读《云南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2015)》保山一中 魏 伟 编人民版必修(Ⅰ)政治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C)、历史作用和特点(B) 1.宗法制:⑴目的:协调继承权。⑵内容:①嫡长子作为各等级的大宗享有最高继承权;②其余诸子作为本等级小宗,被分封为下等级大宗;③大小宗之间上下、尊卑有序。⑶特点:父系血缘维系,由嫡长子继承。⑷作用:①利:维护秩序,巩固统治;②弊:只凭嫡长,不论贤能。2.分封制:⑴目的:加强统治。⑵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分封给王室子弟、功臣、贵族;②诸侯在封地内世袭统治,并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赋役;③诸侯、卿大夫、士逐级进行再分封。⑶特点:等级森严,宗亲维系。⑷作用:①利:拱卫天子,开疆拓土,传播文化;②弊:西周后期,诸侯壮大,威胁中央。▲(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大一统: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经济上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文化上文化专制钳制思想。)★秦的统一(C)1.经过:⑴东方六国,各个击破。⑵北击匈奴,收复河套;长城、直道,巩固边防。⑶南通灵渠,平定岭南。⑷通五尺道,抚西南夷。2.意义: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始皇帝的来历与皇权的至高无上(C)1.始皇帝:前221年,灭六国,建秦朝的嬴政在咸阳自封为皇帝。2.皇帝权力: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统治全国,独揽全权;随意立法,专制独裁;任免官员,生杀予夺。★秦朝中央官制与郡县制的内容及作用(B)1.中央官制: “三公”(丞相负责行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事)、“九卿”。 公卿在“朝议”上议政,为皇帝的裁决提供合理意见。2.郡县制:在地方设置隶属中央的郡(郡守负责行政、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尉负责军事)管辖各县(县令、县长)。3.作用:强化中央集权,垂直管理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调,不得世袭;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秦朝中央集权制对历史产生的影响(A)1.积极: ⑴加强国家中央集权;⑵压制地方割据势力;⑶提高政府行政效能;⑷维护社会秩序稳定;⑸利于经济文化发展;⑹“大一统”格局渐形成。2.消极:专制独裁不断强化。▲(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C)汉武帝利用其亲信、近臣集团监视、制约丞相及“外朝”,以加强君权,削弱相权。★唐朝三省六部制(C)⑴目的:加强君权,分割相权。⑵结构: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下辖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负责执行。★宋朝分割相权措施(C)设中书门下(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院(枢密使)、三司(三司使)分管民政、军政、财政。★古代王朝的监察机构(C)1.机构:⑴秦汉:御史大夫监察京官;⑵汉:刺史监察地方郡国;⑶唐:御史台监察京城刑狱;⑷宋:提刑司监察地方刑狱;⑸元:监察御史权力较重。2.实效:封建专制权大于法,不能有效防止渎职。★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C)1.世官制:贵族子弟世袭为官(世卿世禄)。贵族特权,不论贤能。2.察举制:⑴岁举孝廉(汉):看重人才品行,但由地方把持,尺度随意;⑵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由地方中正官给人才评定品级,作为选官依据。看重门第,忽视贤能。3.科举制:⑴确立:考取进士(隋唐)①利:选官权归中央;公平考试选才;打破门第特权;扩大选官范围;提高官员素质;形成读书氛围。②弊:形式较为单一,难查综合素质。⑵僵化:八股取士(明清)①弊:束缚学子思想;培养专制奴才;扼杀科技创新;阻碍社会进步。②利:标准化的考试,相对公平公正。★元朝的行省制度(C)1.内容:⑴“腹里”地区(首都周边)由中书省直辖;⑵在十大地区设行中书省,由中央的中书省、枢密院分别节制其行政、统军权力,下辖路,府、州,县;⑶藏区设宣政院管辖。2.意义: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交融;巩固国家统一;中国省制开端。★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A)1.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势力不断削弱;2.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取消;3.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所取代。▲(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B) 1.设置:⑴内阁(明成祖设);⑵军机处(清雍正设,封建专制的顶峰)。2.原因:废除丞相后,设置具封闭、隐秘性的皇帝私人的顾问、秘书集团专为皇帝办事,从而加强君主专制,减轻君主负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A)1.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保持文化传承。2.消极:⑴特权专制,不断强化;⑵争权夺利,内乱频出;⑶君权独裁,令多失误;⑷官僚膨胀,贪赃枉法;⑸奴化思想,盲从保守;⑹平民低贱,备受压制;⑺制度僵化,阻碍进步。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鸦片战争的背景(C)1.中英 综合国力对比:⑴中国封建社会没落:政治:专制腐败;经济:自然经济;文化:保守僵化;军事:消极防御;外交:闭关锁国。⑵英国资本主义崛起:政治:君主立宪;经济:工业革命;文化:振兴科教;军事:炮舰政策;外交:殖民扩张。2.中英矛盾日益激化:英国为打开中国国门,掠夺市场、原料、财富、殖民地而发动侵略战争,中国的禁烟运动成为其借口。★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C)1.鸦片战争(1840—1842)(逼签《南京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860年,英法联军劫烧圆明园;19世纪中后期,沙俄侵吞中国东北、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3.中法战争(1883—1885),打开中国西南门户。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逼签《马关条约》)。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匈联军攻占北京(逼签《辛丑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C)1.《南京条约》(1842):⑴内容:①割让香港岛; ②赔银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④协议关税。⑵危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马关条约》(1895):⑴内容: ①割让辽东、台澎地区; ②赔银2亿两; ③增开商埠(重庆、沙市、苏州、杭州);④在华设厂(资本输出)。⑵危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3.《辛丑条约》(1901): ⑴内容:①赔银4.5亿两(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②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华人迁出,外军进驻;③禁止中国人从事反帝斗争;④拆毁京津各炮台,列强驻军铁路沿线要地。⑵危害: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B)随着割地赔款的倍增,侵华势力的深入,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的主权逐渐丧失,受列强控制的程度逐步加深;而封建专制也遭到空前的冲击,中国在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也被动地向西方学习,艰难地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近代化:政治上民主法治化;经济上工业化;文化上崇尚科学与人文,生活方式上如衣食住行等的西化。)▲(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C)1.官军:⑴左宗棠收复新疆:打败英俄走狗阿古柏,收复新疆大部(1878);通过外交斗争,迫使俄国交还伊犁(1881);设置新疆行省(1884);⑵黄海海战(1894):北洋水师“致远”号舰邓世昌等爱国官兵殉国。2.平民:⑴三元里抗英(1841.广州):中国近代第一次人民自发掀起的大规模反侵略斗争。⑵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1945):丘逢甲、徐骧等领导义军坚持抗日;⑶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1900—1901.京津):既体现爱国主义又盲目排外。▲(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侵华日军的罪行(C)1.挑起“事变”发动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 二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2.占领中国大片领土;3.屠杀平民蹂躏妇女(南京大屠杀:30万人遭虐杀,1937.12.13);4.频繁使用生化武器;5.使用活人进行实验;6.扫荡、“三光”与无人区;7.移殖日侨掠夺资财;8.奴化教育培植汉奸;9.造成中国巨大损失(伤亡3500万人、损失6000亿美元)。★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主要史实及意义(B)1.史实:⑴抗日救亡运动(1931.9.18—1937.7.7):①东北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共组织抗日游击队、东北抗联(1936)进行东北抗战(1931—1945);②19路军进行淞沪抗战(1932);③东北军、29军进行长城抗战(1933.1-5);④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进行察哈尔抗战(1933.5);⑤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1935),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⑥北平学生开展“一二 九运动”(1935);⑦西安事变(1936.12.张学良、杨虎城)及其和平解决,国共走向合作抗日。⑵全面抗日战争(1937.7.7—1945.8.15):①第二次国共合作:I.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1937.8);II.国民政府发表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37.9)②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I.平津抗战(1937.7);II.淞沪会战(1937.8—11),粉碎日军“三月亡华”图谋;III.太原会战(1937.9—11),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抗战首捷);IV.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陪都)与南京沦陷(1937年冬);V.徐州会战(1938.1—5),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取得台儿庄大捷(抗战以来大胜);VI.武汉会战(1938.6—10),(规模最大);广州、武汉沦陷,抗战进入相持阶段;VII.枣宜会战,张自忠殉国(职级最高)(1940);VIII. 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正式对日德意宣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蒋介石就任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1941.12—1942.1);IX.远征军滇缅抗战(1942—1945),为保卫滇缅公路和西南大后方安全,援救英国盟军而入缅作战,首战失败后整军再战,最终收复滇西、解放缅北并打通中印(史迪威)公路。③共产党主导的敌后战场:I.洛川会议(1937.8),制定全面抗战路线;II.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1937.9),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III.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如: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IV.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938),指明胜利方向;V.百团大战(1940,华北),彭德怀指挥八路军,破袭交通,摧毁据点,突破封锁(主动歼敌,规模最大);VI.敌后战场局部反攻(1944);VII.中共七大(1945.4),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为抗战和革命胜利奠基;VIII.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1945.8)。④抗战胜利:I.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1945.7);II.正面、敌后战场全面大反攻(1945.8);III.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8.15);IV.台湾光复(1945.10);2.意义:⑴近代反侵斗争首次全胜;⑵彻底摆脱亡国灭种危机;⑶日占台澎地区得以光复;⑷战胜法西斯的功勋卓著;⑸国际威望地位显著提高;⑹废除列强部分侵华权利;⑺增强中华民族自尊自信;⑻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的主要史实(C)1.洪秀全组织“拜上帝会”发动金田起义(1851);2.永安封王建制,奠定政权基础(1851.9);3.定都天京(南京),建立太平天国(1853.3);4.北伐失败,西征、东征,达到全盛(1853—1856);5.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3):落后的平均主义,成为空想;6.天京内乱(洪秀全、杨秀清争夺权力,引发内讧),由盛转衰(1856.8);7.颁布《资政新篇》(1859):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具先进性,但在当时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成为空想;8.天京陷落,太平天国灭亡(1864)。★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与局限(B)1.作用:⑴显示农民巨大威力;⑵打击中外反动势力;⑶推动民主革命进程。2.局限:⑴不代表先进生产力;⑵缺乏科学理论武器;⑶争权夺利纪律涣散。▲(二)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C)与历史功绩(A)1.史实:⑴孙中山领导革命成功:①建立兴中会(1894,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②建立同盟会(1905,东京)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③提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作为革命纲领;④黄花岗起义(1911,广州);⑤武昌起义(1911.10.10),湖北军政府建立,但投机革命的旧军阀旧官僚趁机混入;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1912.1.1南京);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倡导国民主权、三权分立、民族平等等原则,实行责任内阁、议会共和等制度,但终成一纸空文。⑵袁世凯窃取革命胜果: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8)。2.功绩:⑴推翻清朝结束帝制;⑵打击列强侵华势力;⑶建立民国提升民权;⑷“民主共和”深入人心;⑸促进民族工业发展。▲(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B)1.史实:⑴巴黎和会,山东危机;⑵北京学生,游行抗议(1919.5.4);⑶上海工人,成为主力(1919.6);⑷罢免国贼,拒签和约。2.意义: ⑴彻底反帝反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⑵传播马列主义,为中共的成立奠基。★中共诞生及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B)1.史实:⑴五四运动促进马列主义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⑵中共“一大”,中共成立(1921.7,上海);⑶中共“二大”,提出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1922)。2.影响: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新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目标:共产主义;新基础:最广大的人民;新理论:马列主义。)★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C)1.国民革命,国共合作打击北洋军阀(1924—1927):⑴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黄埔军校(1924.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⑵国民革命军北伐(1926.总司令蒋介石),打败三大军阀,收回汉口、九江 英租界;⑶中共右倾错误,蒋介石、汪精卫趁机发动4·12、 7·15反革命政变(1927),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2.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1927—1936):⑴南昌起义(1927.8.1,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⑵八七会议(1927,汉口):确定土地革命、武装反抗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⑶湘赣边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1927.9,毛泽东);⑷井冈山会师(1928.4,毛泽东、朱德);⑸广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⑹四次反围剿胜利(1930—1933);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931,江西瑞金);⑻中共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4);⑼遵义会议,纠“左”拥毛,生死转折,中共成熟(1935);⑽会宁会师,长征胜利(1936.10)。3.全面抗战,国共合作打败日本(1937—1945)。4.解放战争,共产党打败国民党(1946—50年代):⑴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1945.8—10);⑵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1946);⑶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重点进攻(1946—1947);⑷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解放军开始反攻(1947.8);⑸解放区土地改革(1947.9);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军打垮国民党军主力(1948.9—1949.1);⑺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政府(1949.4);⑻解放华南、西北、西南和沿海诸岛(1949—50年代)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A)1.推翻“三座大山”反动统治;2.实现国家独立、人民民主;3.为国强民富扫清了障碍;4.冲击帝国主义反动阵线;5.鼓舞世界民族解放斗争;6.增强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1.史实:⑴七届二中全会(1949.3,西柏坡),中共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⑵人民政协一届全会(1949.9,北平),通过《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⑶开国大典(1949.10.1,北京)2.意义:摆脱“三座大山”压迫,恢复国家独立主权,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49年,人民政协一届全会代行全国人大职能;1953年起,自下而上逐级召开地方各级人大;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确定国体和政体,实行民主集中制,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确立人大制度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来源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9年,人民政协一届全会确立,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1.形成:1949年《共同纲领》提出;1954年“54宪法”确立为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6)、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西藏自治区(1965)。3.意义:有利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B)1.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2.中共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3.民主内容的真实性与民主形式的多样性;4.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C)1.“文革”(1966—1976):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2.对民主法制的践踏:革命委员会高度集权,中断各级人大,破坏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砸烂公检法,制造冤假错案。★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C)1.内容: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⑵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⑶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82宪法”,(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⑷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⑸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意义:逐步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于集中、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B)1.既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方向,又符合中国国情;2.是中共领导人民民主、国家安定、经济增长、民生安乐、文明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制保障。▲(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B) 1.理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确立:1980年代初,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确立。3.实践:⑴实现港澳回归:香港(1997.7.1),澳门(1999.12.20)相继回归。在中共领导下,颁布“香港(澳门)特区基本法”,建立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现港(澳)人治港(澳),高度自治。⑵改善两岸关系:①《告台湾同胞书》 (首倡“三通”即通航、通邮、通商),金门炮战终止(1979);②“叶九条”(1981):提议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③大陆海协会、台湾海基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1992);④《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1994);⑤“江八条”(1995):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⑥连战访问大陆(2005);⑦两岸直接“三通”基本实现(2008)。★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A)民族复兴要弘扬优秀传统,而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民族复兴要再现盛世辉煌,而国家统一是中华历代盛世的首要条件;民族复兴要提高综合国力,而国家统一是国家富强、人民安乐、文明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保障;所以,在中共正确领导和“一国两制”理论指导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环节,符合中国和全体华人的根本利益。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C)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三大外交方针:⑴“另起炉灶”:废除旧中国的外交,建立新中国的外交;⑵“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反击美国侵略霸权;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列强侵华余孽,再与西方平等建交;3.中苏建交(1949)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日内瓦会议(1954,瑞士):为争取朝鲜、印支地区和平,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美英苏中法)身份参与国际会议;6.万隆会议 (1955,印尼):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首次亚非会议成功,加强亚非团结,形成团结互助、反殖反霸的“万隆精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1.提出:1953、1954年,周恩来在与印度、缅甸领导人会晤时提出。 2.内容:⑴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主权和领土完整);⑵互不侵犯;⑶互不干涉内政;⑷平等互惠(利);⑸和平共处。3.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二)外交关系的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 第26届联大(1971.10)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驱逐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及其影响(B)1.中美关系正常化:⑴原因:①国际形势变化;②美中实力消长;③应对苏联压力。(共同利益)⑵经过:①“乒乓外交”(1971.3);②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7)③尼克松访华与《中美联合公报》(1972.2):强调“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④《中美建交公报》(1978):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⑤中美建交(1979.1)。2.中日建交:田中角荣访华与《中日联合声明》的发表(1972)。3.影响:缓和世界局势,加强国家安全;突破外交僵局,扩大外交范围;改善外部环境,促进国内建设;推动中西对话,利于改革开放。▲(三)新时期外交政策与成就★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C)1.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与“五常”(美、英、俄、中、法)首脑会晤(2000);2.从“上海五国机制”(1996)到上海合作组织(中、俄、哈、吉、塔、乌)(2001);3.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10,上海)。★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B) 认识到和平、发展是世界主题,实行改革开放与“不结盟”外交,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周边国家的新型区域合作,推动“多极化”趋势。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城邦制(C)1.地理环境:⑴多山,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受限;⑵环海、多岛,便于海外贸易、殖民。2.城邦制:⑴特点:①小国寡民状态,独立行使主权;②公民地位较高,君主专制难成;③商品经济维系,形成文化认同; (希腊神话和奥运会)④共同反抗外敌,加强各邦凝聚。 (希波战争)⑵影响:①利: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立,思想文化繁荣;②弊: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城邦间矛盾不断,内战频繁。★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B)1.自然条件:(见地理环境)2.社会条件:(见城邦特点)3.人文条件:公民素质较高,积极参政议政;珍爱自由平等,集体荣誉感强。▲(二)卓尔不群的雅典 ★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C)(前594年,前六世纪初)1.内容:⑴废除债奴,发展工商业;⑵公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参与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⑶四个部落的前三等公民参与四百人会议;⑷设置公民陪审法庭。2.作用:削弱贵族特权,提高平民权利,为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基。 ☆克利斯提尼改革(前506年):1.内容:⑴按地域划分十个行政选区;⑵各等级公民抽签入选“五百人会议”;⑶十将军委员会;⑷陶片放逐法。2.作用:奴隶主民主制国家确立。★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C)奴隶主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前443—前429年):1.所有公民可抽签入选除“十将军”以外的各级官职;2.扩大低等级公民在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等机构的权力;3.为公职人员和参政公民发放津贴。★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B)1.得(利):⑴扩大平民权利,削弱贵族特权;⑵促进希腊政治、经济、文化繁荣;⑶古代世界最健全的民主制;⑷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先河。2.失(弊):⑴妇女、外邦人、奴隶不得享有公民权;⑵原始的直接民主,仅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⑶民主缺乏科学的集中,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等导致权力滥用、误用,甚至沦为政客以权谋私的工具。 (如:苏格拉底的冤案)▲(三)罗马人的法律 (法律为奴隶主阶级专政服务)★罗马法的主要内容(C)1.法律条文:(实际运用)⑴从形式上分:①习惯法:以惯例为准则,由贵族所垄断。②成文法:颁布《十二铜表法》,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前449年)。⑵从适用范围和效力上分:①公民法:只限于罗马公民,偏重制定公法,私法不够完善;②万民法:扩大到全部自由民,公法、私法兼顾。(公法主要维护国家公众权益,私法主要维护个人合法权益。)2.法学观念:(理论指导)西塞罗的自然法精神:强调人类自然平等。★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B)1.对罗马:⑴共和国时代,公民法扩大公民权利,激发公民参政的意识和为国而战的狂热;⑵帝国时代,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缓和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罗马统治;⑶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有效规范国家和个人的行为。2.对后世:⑴影响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制建设;⑵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与近现代法律的先驱;⑶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学观念成为人类的普遍真理。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 ★光荣革命(C)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的议会以“不流血”的政变夺得实权。★《权利法案》(C)1689年,英国议会立法,全面限制王权。★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C) 1.责任内阁制度:18世纪中期形成,首相由议会下院中的多数党首领出任,组织内阁,负责行政,受议会(上院、下院)监督,对议会负责,国王统而不治。2.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因工业革命而壮大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权。★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B)1.形成以间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代议制,维护资产阶级专政;2.通过不成文宪法全面限制王权,世袭并终身任职的国王成为“虚君”,“统而不治”;3.实行责任内阁制,首相及其内阁行使行政权,议会行使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分权制衡,防止独裁。▲(二)美国1787年宪法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C)1.1787年宪法的内容:⑴联邦制;⑵总统制与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⑶保留黑奴制,带种族歧视。2.联邦制的权力结构:⑴联邦制:加强中央联邦政府权力,保留地方各州自治权力。⑵“三权分立”,权力制衡:①总统:最高行政权;②国会(参议院、众议院):最高立法权;③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B)1.异:英:国家元首为世袭君主,任期终身,但无实权;议会掌握实权,立法限制王权,选举产生政府;政府首脑为首相,由议会下院的多数党首领出任,组织内阁,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美: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均为总统,由在大选中获胜的民主党或共和党首领产生,任期4年,掌握军政实权,组建政府,对宪法和选民负责,因三权分立,受议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2.同:都是资产阶级专政国体下的资本主义政体;都实行政党制,并体现分权制衡和依法治国原则;都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三)民主政治的扩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C)(1875)1.总统掌握军政大权,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2.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负责立法并选出总统;3.内阁对参议院负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C)(1871)1.联邦制:加强中央联邦政府权力,地方各邦国保留部分自治权;2.君主立宪:①皇帝世袭国家元首,掌握军政大权,任命宰相,操纵议会;②宰相控制内阁,对皇帝负责;③议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B)1.异:英:国王无实权,议会掌权,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君主制)德:皇帝有实权,操纵议会,宰相和内阁对皇帝负责。(二元君主制)2.同:都是与封建贵族妥协而建立的资本主义政体;都保留任期终身的世袭君主;都有不成文或成文的宪法。★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B)1.资产阶级代议制以间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2.根据各自国情实际,分别确立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的资本主义政体;3.不同程度地动摇了君主专制并弘扬了启蒙运动以来的民主法治思想;4.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列强的崛起和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C)、重大意义(B)1.历史条件:⑴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但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⑵“欧洲三大工运”(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提供了阶级和实践基础,但其失败证明斗争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⑷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长期合作、研究实践、探索创新。2.重大意义:为工人阶级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有力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C) (1848)1.内容: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2.意义:是国际工运的第一个战斗纲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巴黎公社的主要史实及其经验教训(C)1.史实: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人民起义推翻第二帝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0)。⑵巴黎工人起义,驱逐资产阶级“国防政府”,建立巴黎公社并出台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措施(1871.3):①建立国民自卫军;②普选产生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下辖十委员会分管政务;③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其最高年薪不得超过一般技工的工资。⑶“五月流血周”,惨遭镇压(1871.5)。2.经验教训:⑴经验:以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⑵教训:①革命的时机尚未成熟;②缺乏统一的政党领导;③马克思主义贯彻不力。▲(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C) 1.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革命,组织建党(1900);2.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党(多数派)形成,列宁主义诞生(1903);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激化俄国国内矛盾,客观上推动革命时机成熟(1914);4.二月革命(革命第一阶段,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推翻沙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1917.3);5.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号召开展社会主义革命(革命第二阶段),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归苏维埃(1917.4);6.七月流血事件,资产阶级窃取全部政权(1917.7);7.列宁领导彼得格勒起义,攻克东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颁布《告俄国公民书》《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成立工兵农苏维埃政府,苏俄诞生(1917.11.6—7)。★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B) 1.突破世界帝国主义反动阵线;(突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开创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3.鼓舞世界各地民族解放斗争。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美苏争锋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C) 1.原因:⑴“二战”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矛盾加剧;⑵尽量维持雅尔塔体系下的相对和平;⑶美苏采用除战争外的“冷战”相互对抗;⑷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较量。2.形成:⑴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 (1946.3);⑵开始: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1947.3);⑶形成:(“北约”与“华约”的对峙)①资本主义阵营: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1947.6)和“北约”(1949.4),援助并控制西欧;②社会主义阵营:苏联通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9)、“经互会”(1949.1)和“华约”(1955),援助并控制东欧。★美苏“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B)1.美苏“冷战”和军备竞赛造成国际局势紧张;2.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3.两种社会制度相互借鉴并进行内部整改;4.两强对峙迫使“第三世界”逐步联合并崛起。☆“二战”后的冷战与热战:1.德国分裂(1949):美国扶植西德,苏联扶植东德,东德建柏林墙(1961);2.朝鲜战争(1950—1953):规模最大,中美交锋,朝韩对峙;3.美军直接介入越南战争(1961--1973):持续最长,美军败退,越南统一(1976);4.古巴导弹危机(1962):美苏险些热战,苏联撤走导弹。▲(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欧共体的形成(B)1.经过:⑴欧洲煤钢共同体:西德、法、意、比、荷、卢(1951.4);⑵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 ⑶欧洲共同体(1967)。2.特点:经济合作推动政治联合(成员国之间政治经济一体化)。★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C)1.原因:在美国大力援助下,通过“非军事化”与民主改革,依靠教育科技,拓展海外贸易。2.经过:战后初期逐步恢复,50年代高速发展,到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80年代后期人均GNP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C)1.兴起: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1961)由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联合发起。2.作用:坚持奉行独立自主、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亚非拉国家摆脱殖民统治争取独立;在两极格局下保持中立并争取和平发展;反对帝国主义、殖民霸权、种族主义的压迫;要建立民主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的振兴(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共的集体正确领导下,把马列主义与国情结合,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与建设。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提高国际威望。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与曲折中前进。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突出:粮棉产量世界首位,2007年成为世界第三经济体。▲(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B) 1.苏东剧变的原因:⑴“斯大林模式”的僵化;⑵体制改革措施不当;⑶经济困难,政治危机;⑷西方势力“和平演变”;⑸狭隘民族主义思潮。2.经过:⑴苏联解体:①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当,加剧经济政治危机(1985);②“经互会”、“华约”解散(1991.6—7);③《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1991.8),变苏联为松散的邦联;④“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夺权,苏共下台,社会主义体制改变;⑤《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取代苏联(1991.12)。⑵东欧剧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变更与国家重组(80年代末—90年代初)①南斯拉夫分裂;②捷克斯洛伐克分裂;③东德终结,德国统一。3.影响:⑴终结了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⑵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渐发展;⑶大国关系缓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⑷地区矛盾冲突加剧,恐怖势力抬头;⑸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教训。★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B)1.出现:(20世纪60、70年代)⑴美苏争霸日久,国力遭削弱;⑵美、西欧、日经济上三足鼎立;⑶中国崛起,中苏对抗渐升级;⑷第三世界加强,颇具影响力。2.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⑴原因: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②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③中、俄、日、欧盟实力渐壮大;④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⑵表现:“一超多强”①美国:维持霸权优势。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人权”为旗帜,试图实现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发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②欧盟:加快统一步伐。欧共体12国签订《马约》(1991,荷兰);欧盟成立(1993);欧元诞生(1999)。③日本:积极谋求霸权。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扩大在远东的军力,加紧谋求“入常”。④俄罗斯:逐步摆脱困境。从叶利钦到普京:合理调整政策,自主发展经济;打击车臣分裂势力,稳定局势;积极开展外交,抵制北约东扩。⑤中国:机遇、挑战并存。I.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II.挫败西方国家用“人权”反华的阴谋(1990-1997);III.参加APEC(1991),缓解亚洲金融危机(1997),加入WTO(2001),勇于担当大国责任;IV.和平外交赢得第三世界国家普遍支持。★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A)大国关系缓和,促进和平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所收敛;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渐趋公正;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推动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1解读《云南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2015)》必修一.doc 1.1.mp3 1.2.mp3 1.3.mp3 1.4.mp3 1.5.mp3 1.6.mp3 1.7.mp3 1.8.mp3 1.9.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