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课时1 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含解析)—2024年高考政治大二轮复习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十一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课时1 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含解析)—2024年高考政治大二轮复习讲义

资源简介

专题十一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主干构建
素养落实
政治认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析外来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吸收有益文化成果;理解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措施。
公共参与: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课时1 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核心考点一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考向一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2021·江苏高考)纪录片《奇妙之城》受到了广泛好评。该片有着浓郁的烟火气息,不仅探索了不同城市的文化,而且讲述了城市中众多年轻人的故事,描绘出一幅中国青年的奋斗图谱。正是这群积极奋斗的青年,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在感受不同城市文化的过程中审视自己、思考人生,从而获得一种精神力量。材料表明(  )
①城市文化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优秀文化能给人们提供精神指引
③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④文化融合可以增强文化的感染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向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2022·江苏高考)在汉语中,鸳鸯不仅是一种鸟,也被视为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象征。但是《红楼梦》被翻译成英文时,贾母的丫鬟鸳鸯常被译成“wild duck”(野鸭子),完全不能传达原有的词义。由此可见(  )
①文化在交流中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③中国的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树一帜
④中华文化具有自身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3·广东高考)“物勒工名”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勒刻在器物上面,便于管理者检验与追责,“以考其诚”。久而久之,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制度要求就内化为工匠的自觉意识,从而推动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物勒工名” (  )
①是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源
②可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鉴
③以满足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导向
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向三 中华民族精神
4.(2023·全国乙卷)2023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60周年。六十年来,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成为一面永不褪色、光芒永存的精神旗帜;“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响彻中国大地,成为鼓舞和激励亿万青少年成长进步的强大动力。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因为它(  )
①具有超越性,不受一定时期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②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③与时俱进,在不同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④适应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实践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命题感悟:高考多结合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备考中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维度把握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知识。
1.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内涵 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功能 引领风尚 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教育人民 文化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服务社会 文化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推动发展 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作用 对个人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民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经济、政治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时政术语]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什么 ①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②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连续性,具有包容性
为什么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为什么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怎么做 ①正确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 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③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④坚定文化自信,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⑤把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团结精神
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具有时代性特征
意义 ①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③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措施 ①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③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提醒]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20世纪20年代 伟大建党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
[时政术语] 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2023·全国新课标卷,18④)人们喜欢齐白石“岁朝图”,是因为该作品恪守传统风格,再现传统文化的清雅意蕴。(  )
2.(2023·浙江6月选考,20②)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
3.(2023·全国甲卷,21③)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案。(  )
4.中华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
5.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着眼点。(  )
预测一 依托具体的文化活动,考查文化的功能
1.没有商业广告,没有职业球员,贵州省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在台江县台盘村举行。比赛从黄昏持续到午夜,2万多人的现场几乎无人离席。乡村体育的火爆表明(  )
①人民群众是优秀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
②文化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③弱化商业干预就能强化文化的社会效益
④精神文明创建是文化繁荣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预测二 结合文化传承的具体实例,考查优秀传统文化
2.(2023·南通四模)“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水利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为世人所称道。“深淘滩,低作堰”“逢正抽心,遇湾截角”等治水理念和竹笼、杩槎、羊圈等河工技术是前人不懈求索而得,即便置于今天也极具价值。由此可见(  )
①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②人们可以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联系
③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预测三 结合具体事例,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3.(2023·南京二十九中模拟)国家移民管理机构戍守边疆纪念章主章由五星、长城关隘、盾牌、橄榄枝、雪莲花等元素构成,体现移民管理机构担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等使命任务。雪莲花寓意坚守、无畏、纯洁,象征戍边民警的忠诚信念、顽强意志和无私奉献。这一纪念章的设计(  )
①铸就了戍边民警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②蕴含了移民管理队伍的整体风貌和价值追求
③彰显了戍边民警扎根边疆建功边陲的品格气质
④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当代中国精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核心考点二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考向一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1.(2023·江苏高考)有学者认为,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交流中,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只有自信才会用逻辑讲述真实的故事;而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只有共情才能以情感传递共同价值。这一观点强调,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应该(  )
A.立足中国国情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B.在交流交融中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
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D.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2.(2022·江苏高考)2021年11月,“中华风韵”交响音乐会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奏响,女高音歌唱家凯莉和弗莱克表演了根据中国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咏鹅·咏雪》,小提琴演奏家胡盛华与纽约城市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合作表演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众多的曲目为观众带来充满东方魅力的音乐盛宴。材料说明(  )
A.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B.民族平等是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
C.文化创新必须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D.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考向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3.(2023·浙江1月选考)20世纪上半叶,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曾赴日、美、苏演出,引起轰动。京剧表演艺术由此得到这些国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与这些国家的戏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对这些国家的戏剧及其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知(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交流互鉴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三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4.(2021·江苏高考)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当年,东来西往的僧侣、商人和军队在这里歇息、补给,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这里既有早期印度风格的佛教洞窟,也有带有古希腊爱奥尼柱的建筑绘画。在很多壁画中可以看到鲜卑、粟特、回鹘、党项、蒙古等各民族的形象,以及西域传来的各种乐器。由此可见(  )
①文化发展要注重借鉴与融合
②各民族文化具有普遍的规律
③文化在相互的交流中得到传播
④文化创新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命题感悟:高考多结合重大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考查考生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交融的理解。复习备考中分别从为什么和怎么办两个维度正确把握外来文化,同时,多关注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
1.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民族性 多样性
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原因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作用 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要求 坚定高度的文化自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提醒] ①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多元化主要是指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文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②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2.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文化多样性的作用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
文化交流的意义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有利于文化交流,推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文化交融的意义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有利于文化交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3.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文化交流的要求 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文化交融的要求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1.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
2.人类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各国各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
3.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以外来文化为主,大胆吸收古代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
4.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会导致文化的趋同。(  )
5.(2023·全国甲卷,21①)马克思主义具有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开放性。(  )
预测一 结合文化出海的成功案例,考查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1.(2023·南京市二模)2022年夏天,国产电视剧《苍兰诀》爆红,该剧在全球上线后,海外关注度持续高涨。纵观这些年在海外市场走红的中国电视剧,它们题材各异,故事不同,但都有一个特点:用中国人独有的叙事审美,讲述了符合东方价值观的动人故事。这表明(  )
A.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B.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C.对待外来文化要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D.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预测二 结合中外文化交流融合,考查学生对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理解
2.(2023·如皋市3.5模)2023年3月27日,中西文化和旅游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开幕。在西班牙国家音乐厅,两国艺术家演绎了一系列融合中西音乐特色的经典和创新曲目,包括《阳光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友谊》《贵妃醉酒》《我爱你中国》《西班牙斗牛曲》《玫瑰探戈》等,以乐会友、以艺通心,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互融互鉴,深深感染了现场观众。由此可见(  )
A.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B.丰富文化的多样性,认同世界各民族文化
C.文化交流交融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展示中华文化的优越性
预测三 依托中外文化交流互动,考查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3.(2023·盐城一模)获得我国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大奖的《花儿与号手》以民族音乐剧的形式讲述长征故事。主创们秉承“好戏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出精品”的理念,克服音乐剧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采用歌剧、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音乐形式,将西北高腔山歌和江西赣南民歌完美融会,并巧妙融入了激昂的军乐,同时又将柔美的民族舞蹈与刚劲的西方现代舞进行融合,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这启示我们(  )
①探索和创新文化传播的形式是文化创作的目的
②文化创新与发展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经过反复推敲的艺术作品都可以成为新时代的艺术精品
④文化创新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时1 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核心考点一
典题精研
1.C [该片让观众获得一种精神力量,这表明优秀文化能给人们提供精神指引,②符合题意。该片讲述了城市中众多年轻人的故事,这表明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③符合题意。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故①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文化融合,④不符合题意。]
2.D [题干体现了中国的汉语文字翻译成英文时不能传达原有的词义,说明中国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树一帜,中华文化具有自身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③④正确。《红楼梦》翻译到国外是一种文化交流,但材料未体现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①不选。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但材料没有体现,②不选。]
3.D [ 材料说明“物勒工名” 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可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鉴,②④符合题意。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源是社会实践,①说法错误。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物勒工名”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4.C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表现,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雷锋精神历久弥新,不断鼓舞和激励着全国人民和亿万青少年,这表明它适应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实践需要,②④正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雷锋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然会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①说法错误。雷锋精神的具体内涵能够与时俱进,但其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不同时期有其共同要求,“在不同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说法错误,③排除。故本题选C。]
澄清微点
1.×。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年画”,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恪守传统风格。
2.×。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
3.×。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般性指导,而不提供具体方案。
4.×。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5.×。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
命题猜想
1.A [文化创造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统一的,③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繁荣根本途径,④错误。]
2.D [材料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未体现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①不选。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文化的地位,③不选。]
3.C [这一纪念章的设计体现了戍边民警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而不是“铸就了”,①错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④不选。]
核心考点二
典题精研
1.D [题干强调通过增强自信、推动共情来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说明应该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D正确。立足中国国情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只强调了文化自信和民族性,A不选。在交流交融中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只强调了共情和世界性,B不选。题干没有涉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C不选。]
2.A [外国歌唱家表演中国的歌曲,中国演奏家与外国交响乐团合作表演中国传统《梁祝》,说明各民族文化的共性,A正确。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B错误。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有助于促进文化创新发展,“必须”表述绝对,C不选。材料中没有涉及大众传媒的作用,D不选。]
3.A [材料强调中国的京剧与这些国家的戏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没有涉及文化交流互鉴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错误。中国传统文化有两面性,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④说法本身正确,但材料未体现,排除。]
4.A [敦煌既有早期印度风格的佛教洞窟,也有带有古希腊爱奥尼柱的建筑绘画,说明文化发展要注重借鉴与融合,文化在相互的交流中得到传播,①③正确。题干未体现各民族文化具有普遍的规律,②不选。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创新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不选。]
澄清微点
1.×。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2.×。人类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3.×。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4.×。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可以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将其融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中,目的是发展本民族文化,而不是照搬外来文化,更不是使文化走向趋同。
5.×。马克思主义吸收各种优秀或先进的思想文化,而不是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
命题猜想
1.A [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文化越是民族的,越容易走向世界,A正确。B、C在材料中未体现,不选。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与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没有关系,D不选。]
2.A [应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B错误。材料未涉及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不符合题意。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展示中华文化的优越性”表达错误,D排除。]
3.C [文化从实践中来,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文化创作的目的是为实践服务,①错误。③中“都可以成为”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实际情况,不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