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 民法与生活 长效热点探究 热点13 坚持司法为民 维护公平正义(含解析)—2024年高考政治大二轮复习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十三 民法与生活 长效热点探究 热点13 坚持司法为民 维护公平正义(含解析)—2024年高考政治大二轮复习讲义

资源简介

 长效热点探究 热点13 坚持司法为民 维护公平正义
热点缘由: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的二十大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中国特色司法为民之路越走越宽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更高需求。
命题方向1 以分析说明类题目,考查人民法院是否会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某公司在其公众号上发布产品宣传广告,广告中使用了工作人员甲某的照片,此照片经过处理展示为甲某的剪影。甲某发现照片后,认为公司未经本人许可使用照片侵犯其肖像权,要求撤销此照片。公司认为此照片无法辨认是甲某,并不构成侵权。双方为此出现争执,甲某要求该公司支付劳动报酬和相应的补偿,否则选择辞职,该公司同意甲某辞职,但该公司认为甲某未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并未建立劳动关系,不予支付劳动报酬及补偿。双方就此事仲裁不成,甲某又将该公司诉至人民法院,要求该公司支付劳动报酬并给予侵权补偿。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分析人民法院是否会支持甲某诉讼请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方向2 以原因类题目,考查人民法院作出某项判决的理由
2022年6月25日,上海一老人陆某某推倒一辆停放在小区里的摩托车,车主陈先生报警后坚持追究其刑事责任。经鉴定,摩托车损失为9 000多元。2023年1月24日,因老人去世,刑事案件由此终止,车主陈先生决定向老人的遗产继承人提起索赔修车款的民事诉讼。
2023年3月24日,此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法官表示,在开庭前,经人民法院调查核实,陆某某名下有一栋房产,目前仍未过户。被告因无正当理由缺席庭审,认定为放弃抗辩权。人民法院当庭宣判,支持原告陈先生提出的诉求,认定老人陆某某的确有故意推车行为,被告需要赔偿摩托车受损费用16 704元并承担诉讼费。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分析人民法院对此案件作出上述判决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方向3 以评析类题目,考查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缘起 村民郭某伐树被砸伤,同伴通知其村委会主任杜某。杜某急忙赶到医院,医生告知郭某伤情严重,有生命危险,需签字立即实施手术。因当时无法联系到郭某家人,杜某在医院出具的手术治疗知情同意书上签了字。手术及治疗结束后,郭某遗留偏瘫残疾。后郭某以杜某在手术单上签字致医疗事故发生为由,起诉杜某承担赔偿责任。
分歧 郭某认为:杜某未经本人或家人同意在手术单上签字,与医疗事故的发生构成因果关系,应承担侵权责任。杜某认为:自己是危及情况下的救人之举,郭某的残疾与自己签字无关,不应承担责任。
裁判 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杜某签字的目的,是为及时救治郭某,其签字本身并非违法行为,主观上亦不存在侵权故意。杜某对郭某的损害不具有过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遂判决驳回郭某的诉讼请求。
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对人民法院的判决结果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完成下面1~3题。
1.李某以自己名下机动车作为“抵押”,向魏某借款100万元,并将车辆及相关凭证交予魏某。后李某又向王某借款,王某因李某到期未偿还其借款,诉至人民法院,要求查封李某名下前述机动车,魏某对此提出异议。对上述案例认识正确的是(  )
①魏某实际占有担保物符合质押法定特征,享有质押权
②本机动车是此案债权债务关系的客体
③李某将机动车交予魏某实现了该车所有权的转移
④质权作为担保物权可以优先受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张某于2021年8月入职某餐饮公司,从事厨师工作,双方订立劳动合同的同时订立了一份《社保补偿协议》。2022年7月,张某因疏忽造成卫生安全事故,餐饮公司向其送达《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张某不接受。双方协商无果,张某以餐饮公司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和违反劳动合同为由向某区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对此劳动争议的正确认识是(  )
社保补偿协议 张某被公司聘用为合同制员工后,不要求公司为自己缴纳社会保险费。公司将每月社保费用折现为500元支付给张某,由本人自愿承担放弃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相关法律后果。 甲方:张某乙方:某餐饮公司 2021年8月6日2021年8月6日
①张某有权要求餐饮公司为其补交社会保险费
②餐饮公司不能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③缴纳社会保险费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法定责任
④张某若不服裁决可在规定期限内向市级仲裁委员会申请再次仲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雄和烈士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标杆,英雄的荣光不容亵渎。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作出重大贡献,受到广大人民的尊崇、热爱和景仰,属于英雄人物。在袁隆平因病逝世、举国悲痛之际,张某利用境外信息网络平台,公然发表、转推侮辱、诋毁袁隆平院士的推文共计9条,相关推文被他人留言10条,被转推36次,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引发公众强烈愤慨。
在经依法征询袁隆平院士近亲属的同意后,天津市检察院第二分院向天津二中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天津二中院经公开审理后,依法判决被告人张某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在国家级新闻媒体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天津二中院判决的正确性及其社会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效热点探究
考法探究
命题方向1
(1)人民法院应支持甲某的诉讼请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甲某辨认出自己说明该肖像剪影的可识别性,该公司未经甲某许可使用其照片谋取经济利益,因此该公司构成对原告肖像权的侵权行为,应当给予侵权补偿。
(2)双方虽没有订立劳动合同,但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因此双方已建立用工关系,该公司应当支付甲某劳动报酬。
命题方向2
(1)法律规定,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犯。行为人侵害他人的民事权利,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案中老人陆某某有故意推车行为,对车主陈先生的利益造成损害,应该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
(2)民法典规定,继承人不仅会获得被继承人的遗产,还需要承担被继承人未偿还的债务。本应由被继承人偿还的债务,应由继承人在继承的遗产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老人名下有房产,其继承人需要在继承的遗产范围内承担赔偿原告陈先生的摩托车损失。
命题方向3
民法典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该案中杜某无过错,其行为属于自愿实施紧急救助,不应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法院的判决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该判决体现了司法机关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实践,有利于弘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促进形成时代新风尚,做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预测押题
1.B [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不是机动车,②不选。机动车等价值较大的动产,其所有权的转移应按规定办理登记,所以李某将机动车交予魏某并没有转移该车所有权,只是转移了占有,③不选。]
2.A [张某因疏忽造成卫生安全事故,根据相关的法律和合同约定,餐饮公司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②不选。张某若不服裁决,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④不选。]
3.(1)正确性:张某的行为亵渎了袁隆平院士的事迹和精神,丑化其形象,贬损其名誉,超出了言论自由的合法范围,不仅侵害了袁隆平院士的人格利益,给其亲属造成精神痛苦,同时伤害了社会公众的民族和历史感情,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故判决张某在国家级新闻媒体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2)社会意义:既有力打击侵害英雄名誉、荣誉行为,维护英雄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引导全民尊法守法,又教育社会公众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