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 逻辑与思维 课时2 概念与判断(含解析)—2024年高考政治大二轮复习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十四 逻辑与思维 课时2 概念与判断(含解析)—2024年高考政治大二轮复习讲义

资源简介

课时2 概念与判断
核心考点一 准确把握概念
考向一 概念的特征
1.(2023·南通市二模)从概念的外延关系看,下图示例中正确的是(  )
考向二 明确概念的方法
2.(2023·徐州四模)2023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第一章总则中指出:黄河流域,是指黄河干流、支流和湖泊的集水区域所涉及的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的相关县级行政区域。“黄河流域”的释义(  )
A.用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划分方法明确了“黄河流域”的外延
B.采用种差加属概念的方法揭示了“黄河流域”的本质属性
C.同时揭示了“黄河流域”的内涵和外延
D.用语词描述了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
命题感悟:以选择题的形式结合具体情境,考查考生通过概念这一知识点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项目 内涵 外延
含义 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
作用 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概念的内涵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确定;反之,概念的外延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内涵也可以因此而确定
2.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 
[提醒] 对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还是反对关系的判断,关键是看他们对于属概念是否具有排中的性质。若有,即为矛盾关系;若没有,即为反对关系。
3.明确概念的方法
方法 遵循规则 逻辑错误
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 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 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定义不能用比喻 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 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 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 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1.同一个语词只能表达同一个概念。(  )
2.概念的外延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
3.男同学与学习优秀的同学存在种属关系。(  )
4.要明确概念的内涵,消除概念在内涵方面的歧义需运用判断方法。(  )
5.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  )
预测一 结合欧拉图,考查考生对概念外延之间关系的理解
1.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人们经常用图来表示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见下图)。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甲,可以用来描述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②图乙中,如果S是股份有限公司,那么P就应该是合伙企业
③图丙中,Q是法律体系,S是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P是地方人大制定的法规
④图丁中,Q是唯物主义,S、P分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预测二 依托下定义与划分的具体实例,考查考生如何明确概念
2.某班同学在学习民事权利与义务知识后,得出以下结论:
甲 人身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和身份权
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的专利有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丙 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商标权
丁 民事权利是指民法赋予的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特定利益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自由
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人身权的表述犯了“越级划分”的错误
②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是矛盾关系
③丙的观点多出了商标权,属于“定义过宽”
④丁结论中的“自由”是被定义项的属概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核心考点二 正确运用判断
考向一 简单判断
1.科学思维离不开逻辑。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根据所学逻辑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高中生是有理想的时代新人——全称肯定判断,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②甲是乙的同学,乙是丙的同学——“同学”关系是非传递关系
③概念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反对关系、矛盾关系——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④运动员需要锻炼身体,我不是运动员,所以,我不需要锻炼身体——犯了“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向二 复合判断
2.(2023·湖北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方某在电梯内劝阻一位老人吸烟,两人发生争执,老人因为情绪激动诱发心脏病,倒地死亡。视频记录显示,两人并未发生肢体冲突,老人也一直没有熄灭手里的烟。事后老人家属与方某在派出所就赔偿金额未能达成协议,于是到法院起诉方某,索赔40万元。一审法院认为,方某的行为与老人死亡并无必然因果关系,但考虑“公平原则”,判决方某补偿老人家属1.5万元。
一审判决后,当地媒体对案件进行了报道,随后事件发酵,扩散到全国,引起热议。网民甲说:“人死比天大,家属应该直接找当事人闹的,肯定赔的比法院判的多。”法科生乙说:“就我所学的民法知识,我觉得一分钱都不应该赔。”控烟专家丙对记者说:“这个判决让我很担心,将对热心劝阻吸烟者造成巨大冲击,会严重阻碍中国控烟的进程。”丁对戊说:“我觉得方某的行为不但没有错,而且应该鼓励。”戊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方某的行为没错我不反对,但鼓励我认为谈不上。”丁反驳说:“你既然不同意我的观点,却又承认方某没错,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老人家属认为一审法院判赔金额太少,依法提起上诉。二审法院最终撤销了一审判决,改判方某不承担侵权责任。事后方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后遇到在公共场所的抽烟者,我还是会理性劝阻的。”
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判断丁戊的对话中谁的话不合逻辑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感悟: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的形式要求考生运用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的知识对具体生活情景作出准确判断,提升考生逻辑思维能力。
1.判断的概述
含义 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表达 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基本特征 有所断定 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有真假之分 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
类型 简单判断 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复合判断 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
2.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性质判断(直言判断) 关系判断
含义 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结构 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 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种类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注意问题 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避免误用多重否定 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3.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含义 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
构成 联言支: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 联结项: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有时可以省略)
常用联结项 “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真假 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提醒] 联言判断不仅要求联言支同真,而且要求联言支之间有联系,不能割裂,否则,就无实际意义。如,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并且光沿直线传播。
4.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1)含义: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
(2)构成: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选言支。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作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
(3)种类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判断依据 选言支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可以同时并存(相容的选言支) 选言支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不相容的选言支)
常用联结项 “或者……或者……” “要么……要么……”“不是……就是……”
真假 选言支中有一个是真的或都是真的,则为真;选言支都是假的,则为假 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时,该选言判断为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为真,或都是假的,则为假
注意问题 ①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②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5.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1)含义: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
(2)结构:前件、后件、联结项。
(3)种类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逻辑要义 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 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 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
常用联结项 “若……则……”“如果……那么……”“只要……就……” “只有……才……”“必须……才……”“不……就不……”“除非……才……”“没有……就没有……” “当且仅当……”“当且仅当……才……”
真假判断 前件真,后件必真;前件假,后件不一定假 前件假,后件必假;前件真,后件不一定真 前件真,后件必真;前件假,后件必假
[提醒] 假言判断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1.语句是判断的思想内容,判断是语句的语言形式。(  )
2.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就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
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性质判断。(  )
4.“孔子不但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符合选言判断逻辑结构。(  )
5.“没有勤奋刻苦,就没有好的未来”,这是选言判断。(  )
预测一 依托具体情境,综合考查考生对性质判断的理解
1.鲁迅先生在评论《红楼梦》的价值时谈到,“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在上文中,“从前的小说”是一个单称主项
②《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颠覆了辩证思维的合理性
③“真的人物”,在文中作为谓项是不周延的
④《红楼梦》的创作展现出作者具有创新思维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预测二 结合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考查考生对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的辨别
2.2023年2月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文章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我国经济必须确保国家安全,确保基本民生,确保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总体正常运转。二是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要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以下从文中得出的正确判断有(  )
①联言判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
②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国家安全、基本民生得以保障,国民经济就会循环畅通
③选言判断: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④关系判断: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是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的内容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课时2 概念与判断
核心考点一
典题精研
1.C [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两者是矛盾关系,C正确。他物权是所有权之外的物权,两者是全异关系,A是交叉关系,错误。物权和股权同属财产权,两者外延关系是全异关系,B是属种关系,错误。他物权包括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两者是矛盾关系,D是反对关系,错误。]
2.B [题干明确的是“黄河流域”的本质属性,A错误。题干没有涉及“黄河流域”的外延,C不选。概念是通过语词表达,但不是用语词描述了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D错误。]
澄清微点
1.×。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2.×。概念的内涵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概念的外延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3.×。男同学与学习优秀的同学存在交叉关系。
4.×。要明确概念的内涵,消除概念在内涵方面的歧义需运用下定义方法。
5.×。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命题猜想
1.B [图乙中S和P的关系是交叉关系,但是股份有限公司和合伙企业是全异关系,②不选。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除了人大立法,还有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等,所以图丙中如果Q是法律体系,S和P的关系应该是反对关系,而不是矛盾关系,③不选。]
2.B [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是反对关系,不是矛盾关系,②错误。“定义过宽”是明确概念的内涵要避免的一种逻辑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概念外延要作出正确的划分,丙的观点犯了“划分不全”的错误,③错误。]
核心考点二
典题精研
1.A [①是全称肯定判断,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入选。甲是乙的同学,乙是丙的同学,在这里,甲既可能是丙的同学,也可能不是丙的同学,“同学”关系是非传递关系,②入选。③犯了“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不选。④结论中的大项是“锻炼身体”,是周延的,但在前提中是不周延的,犯了“大项不当扩大”的错误,不选。]
2.丁反驳的话不合逻辑。丁对戊说:“我觉得方某的行为不但没有错,而且应该鼓励。”这是一个联言判断,戊不同意丁的观点,戊认为这个联言判断是假的。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戊否定了要鼓励,即认为联言判断有的联言支不真,与承认方某没错并不自相矛盾。(参考答案)
澄清微点
1.×。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2.×。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3.×。性质判断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属于联言判断。
4.×。“孔子不但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属于联言判断。
5.×。“没有勤奋刻苦,就没有好的未来”属于假言判断。
命题猜想
1.D [“从前的小说”应该是“从前的所有小说”,是一个全称主项,①说法错误。其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也就是人物有好有坏,用全面的观点来看待这些人物,是论证了辩证思维的合理性,②说法错误。]
2.A [国家安全、基本民生得以保障是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故②表述错误。“既……又……”是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故③表述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