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虽有嘉肴》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虽有嘉肴》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熟读并背诵《虽有嘉肴》。
2.把握文意,明确中心论点。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熟读并背诵《虽有嘉肴》。
2.把握文意,明确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准确翻译全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出处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检查预习,点拨疑难
指名学生简单说说本文表意,其他同学可以适当补充。
(疑难处教师稍做点拨,例如“学学半”一句。)
三、简介《礼记》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西汉宣帝(前73-前49年在位)时,戴德、戴圣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中辑录了两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简称为《礼记》。
四、任务导学
任务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
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字形,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自读。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重音、停顿。
3.指导。
(1)首句要读出各分句内部的层次感(转折、假设),两个结句要读出惋惜、遗憾的感情。
第二句,“是故”后当作停顿,“学”“教”后亦当作停顿,“不足”“困”应重读,语速要渐缓,读出一种沉重感。
第三句,要在第二句的基础上有所奋起,语调要略微上扬,重读“自反”“自强”,读出一种振奋感。
第四句,是全文的中心,是经过前文层层推导出的结论,要读得语重心长。
第五句,是从前代经典《尚书》中发现了上述观点的佐证,“其此之谓乎”要读出一种欣喜的感受。(6)全文短短70字内出现了五个“也”,起到了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读出一种谆谆教诲之感。(7)注意以下语句的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
4.师生共读。
师生配乐朗读,读出最佳效果。
任务二 疏通文意,积累词句
1.小组合作译文。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讨论本文大意。
(指名各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指正、补充)
2.指名学生释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2)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任务三 背诵课文,明确中心论点
1.引导学生当场背诵。
2.明确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说出下面词句的意思。
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教然后知困(困惑)
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学学半(学同“敩”教导)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二、任务导学
任务一 品读课文,自主赏析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本文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举例分析。
明确:《虽有嘉肴》“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任务二 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小组讨论:“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三、积累拓展
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局,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明确:
1.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2.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3.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