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核心考点集训(青岛版)第4单元地球和地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核心考点集训(青岛版)第4单元地球和地表

资源简介

期末知识强化手册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地球和地表 知识点
思维导图:
温馨提示:图片放大更清晰!
知识点:
  第12课 地球引力
  1.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是地球引力。
  2.我们在进行“验证物体下落的原因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这一实验时,如果移走磁铁,曲别针会落到地面上;如果剪断细线,曲别针会被磁铁吸住;地球上的物体下落的原因是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3.生活中的物体下落现象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向上抛的物体无论被抛得有多高,最终都会落到地面上。
  4.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居住在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人都不会感到自己头朝下。人们把站立时头顶的方向叫上,把脚底的方向叫下。
5.地球引力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不利的一面:提不起重物,搬运重物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能自由地在空中玩耍等。
有利的一面:我们可以自由的在地上行走,交通工具可以按规划的路线行驶,我们的生活用品可以自由的摆放等。
假如没有地球引力,世界将陷入失重状态,变得混乱不堪,人类也无法在地球生存。
6.人类是怎样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的?
答:通过能量转化,将燃料的物质能转化为动能。从而使飞船的速度不断的加大,当飞船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时,即,地球的引力和速度造成的离心力相平衡时。飞船将不再坠落地面,而是绕地球旋转。
7.【实验名称】验证物体下落的原因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探究物体下落原因的实验)
【实验材料】曲别针、细线、透明胶带、磁铁等
【实验过程】
(1)将线的一端用透明胶带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拴曲别针,用磁铁慢慢接近曲别针,带动曲别针竖立并悬浮于空中。
(2)观察并思考:如果移走磁铁,回形针向哪个方向运动
(3)观察并思考:如果剪断细线,曲别针会向哪个方向运动?为什么?
(4)由此推想:地球上的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现象】
(1)如果移走磁铁,这种吸引力消失,曲别针会掉到地面,而不是落向其他方向。
(2)将竖立于地面的线剪断,此时在空中悬浮的磁铁虽与曲别针有一段距离,但会被磁铁吸引过去。
【实验结论】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是地球引力。
  第13课 地球内部有什么
1.科学家曾利用挖掘或钻探的方式深入地下探索。从地面到地心约6370千米,而现在最先进的钻探机钻探的深度最大也不超过20千米。
  2.科学家还利用监测到的地震波、磁力等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了推测,认为地球由外到内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地核3个圈层。
  3.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厚度从5千米到70千米不等,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4.地幔厚约2870千米,温度为1000℃— 3000℃。
  5.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半径约为3470千米,温度约为4700℃。
  6.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7.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
  制作目的
  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制作材料
  多种颜色的橡皮泥。
  制作过程
  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包在黄色球形的外面,代表地幔。
  3.用棕色的橡皮泥包裹住橘红色的橡皮泥,代表地壳。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作完成了。
  8.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岩浆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沉积岩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等产生的物质,经过搬运、沉积、成岩等作用形成的岩石,砂岩、页岩都属于沉积岩。变质岩是岩石在环境条件改变的影响下发生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类新的岩石,大理岩是石灰岩和白云岩等岩石的变质岩。
9.地球的每一层结构对应鸡蛋的哪个结构呢
答:鸡蛋分为蛋壳、蛋白和蛋黄3个部分,蛋壳最薄,蛋白稍厚一些,蛋黄的半径最大。地球最外层的地壳相当于鸡蛋的蛋壳,中间的地幔相当于鸡蛋的蛋白,地核相当于鸡蛋的蛋黄。
第14课 地震
  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害。
  2.我国发生的几次强烈地震
“7.28唐山地震”,“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  
3.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4.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害。地震发生后,除了会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山崩地裂、喷砂冒水等现象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
 
  5.地震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实验材料
  纸箱、木块、记号笔。
  实验过程
  (1)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成楼房。
  (3)在纸箱底部敲击,形成“地震”,使楼房倒塌。
(4)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6.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模拟地震产生的原因。
  实验材料
  毛巾、干树枝。
  实验过程
  (1)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用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
  (2)拿一根干树枝,慢慢地用力弯曲,体会手上的感觉,逐渐用力,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毛巾会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当将干树枝弯曲一定程度时会折断,听到“啪”的声响,同时手有强烈的"震感"。
  实验结论
  实验中,毛巾和干树枝相当于地壳的岩层,毛巾向中间挤压产生褶皱相当于岩层发生变形;当干树枝承受不了所用的力时就会快速地、突然地断裂,相当于地震。
  第15课 划伤、擦伤怎么办
  拨打急救电话时要保持镇定,告诉接线人员详细地址,以减少救护人员到达的时间;要说清患者的年龄、性别、主要症状等,特别是呼吸是否困难、意识是否清楚,以便让医护人员提前有所准备;在此期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最好不要反复拨打电话,确保电话畅通;可派人到与急救人员约定的地点等待,接应救护车并为急救人员指路。
  第16课 火山喷发
  1.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火山喷发时,岩浆喷涌而出,大地发出巨大的声响。
  2.圣·海伦斯火山在1980年喷发前,山顶布满积雪,美丽的景色吸引了众多旅游者。
  3.1980年5月18日的早晨,圣·海伦斯火山受地震影响突然喷发了。
  4.火山的喷发掀掉了400米高的山峰,喷出的火山灰和岩浆使周围的度假村、木材场和居民住宅遭到破坏。
  5.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壳运动破坏了地下的平衡时,岩浆受到挤压,向上运动,遇到薄弱的地壳,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6.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实验目的
  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材料
  三脚架、铁盘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在铁盘子里放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坑。
  2.往坑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坑口,倒放在铁盘子里。
  3.把铁盘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从土豆泥堆成的“山头”外溢的现象。
  4.思考:在这个模拟实验中,土豆泥相当于火山的哪个部分 番茄酱相当于火山的哪个部分 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
  番茄酱相当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球构造中的地壳,用酒精灯加热相当于地壳内部的温度升高、压力变大的现象。番茄酱受热后往外溢出,实际上是在模拟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喷发。
  第17课 地表的变化
  1.如今的黄土高原黄土裸露,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2.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3.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拨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的海洋生物的化石。根据这段资料,可以推测出青藏高原地带在远古时代有可能是海洋。
  4.水流的冲刷力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模拟水流的力量。
  实验材料
  托盘、沙子、碎石、草皮(可以用草绳碎屑和泥沙代替)、水、喷壶。
  实验过程
  1.用沙子、碎石等在托盘上堆起土堆、平原、峡谷、草地等地表模型,便于展开模拟。
  2.用喷壶洒水,观察草皮、沙子、碎石和水的运动变化。
  实验结果
  水流可以产生冲刷、搬运和沉积作用,改变地表形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