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知识点10 白天与黑夜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天,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2.地球始终不停地绕着一根假想的轴转北极星动,这根假想的轴叫地轴。地轴始终指 地轴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叫自转,约24小时自转一周。3.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做的傅科摆实验,证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4.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5.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其他星体(如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6.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日出的时间不同。东边的上海比西边的拉萨先迎来黎明。7.昼夜长短的变化(1)同一地方,夏至时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时夜最长、昼最短,春分、秋分时昼夜平分。(2)同一地方,从夏至到冬至,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从冬至到夏至,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11 四季更替1.一年中,许多星座逐日西移,一年后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而北极星的位置基本不变。2.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这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3.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地球处于近日点的时间在每年一月初,地球处于远日点的时间在每年七月初。4.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也在不停地自转。5.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春分、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6.随着季节的变化,每天正午时阳光的照射角度和每天的日照时间也在不断变化。(1)冬季,正午时阳光的照射角度小,每天总的日照时间短,因此气温低。(2)夏季,正午时阳光的照射角度大,每天总的日照时间长,因此气温高。7.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导致冷热有差别,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8.同一时间,地球上南、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12 影长与季节1.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会引起物体影长的变化。2.一天中,正午是阳光照射角度最大的时刻,也是影长最短的时刻。(1)早上和傍晚阳光斜射过来,影子较长。(2)正午阳光几乎从头顶上直射过来,影子较短。3.根据地理位置和日期的不同,北京时间12点整不一定是正午。4.古人就是通过测量正午时竖直物体的影子所在的方向,来测定南北方向的。由于磁偏角的存在,指南针所指示的南北并不完全准确。5.一年四季中,正午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在北半球,夏至影子最短,过了夏至影子由短变长;冬至影子最长,过了冬至影子由长变短。6.通过分析、比较一年中同一物体正午影长的数据,将一年中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总结出来,就是在得出结论。7.圭表由圭和表组成,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1)圭平卧在正南正北的方向,上面有刻度,表立在圭面的南端。(2)正午时表影正好投在圭面上,根据圭面的刻度,可以知道表影的长度。(3)用圭表测量出的连续两次表影最短(或最长)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就是一年。(4)人们经过长期的反复观测记录正午日影,首先测定一年中影子最长的位置,确立冬至;再把两次冬至之间的时间二十四等分,得出了二十四节气,并将影长长度刻画在圭上。使用圭表时,只要看正午表影的位置对应的刻度,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季节和时令了。13 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1.月球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公转周期约为一个月。2.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3.地球直径大约是12742千米。4.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多。太阳的体积大约是地球体积的130万倍。5.月球的平均直径大约为3476千米,约为地球直径的1/4。月球的体积大约是地球体积的6.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会形成日食。7.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时,地球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会形成月食。8.北京时间上午10点我们在学校上课,而在美国的小学生却因黑夜睡觉休息了,我们晚上休息时,他们那里正好是白天,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太阳从东方升起,东方比西方更早迎来日出。所以我们这里是上午,美国那边是夜晚;我们这里天黑了,美国那边天亮了。9.温度与阳光的照射角度有什么关系 阳光照射角度越大,地面物体温度越高,正午比早上和傍晚的阳光照射角度都大,所以正午温度比较高。10.一年四季每天的正午时分,旗杆的影长一样长吗 不一样。夏至时,旗杆的影长最短,然后逐渐变长至冬至达到最长,又逐渐变短至夏至达到最短,周而复始。11.学完本单元,试着解释“一年中,每天晚上同一时间,许多星座会逐日西移,北斗七星会绕北极星逆时针旋转。一年以后它们会回到原来的位置”的原因。这是因为地球在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而且公转周期是一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