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及范文:人的目光赋予事物以价值,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目光看待事物?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及范文:人的目光赋予事物以价值,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目光看待事物?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及范文:人的目光赋予事物以价值,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目光看待事物?
【作文题】
人的目光赋予事物以价值,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目光看待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题目解读】
首先,解读这道题的论题、前提与大意。
这道作文题目旨在探讨人与事物的关系。“人的目光赋予事物以价值”陈述了一个事实,人的目光能够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人应该怎样赋予事物以价值”,则提出了一个实践策略问题,“应该怎样”则要求寻找一个更合理更富有建设性的答案,这是写作需要回答的论题。
不妨说,“人的目光赋予事物以价值”是这个论题的前提,也就是说,正因为人的目光“能够”赋予事物以价值,所以有必要讨论“应该怎样”的论题。在这一前提之上,还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人需要赋予事物以价值。尽管会受人质疑,没关系,毕竟绝大多数人接纳这一基本前提,自然我们也允许绝少数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接着,阐述题目的内涵。
所谓“人的目光”是指人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与能力,是人对事物应有的态度与情感。它包括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判断力来把握事物的本质,评判事物的真假优劣;人也能够以审美眼光发现、拥抱美好事物等等。古希腊哲学家云: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目光能够赋予事物以价值,这是人所独有的禀赋,人生活在天地万物之中,就应该充分发展自己的这一灵性,如庄子所说的那样: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怎样的目光”名目繁多,往往导致行文杂乱无章,一般可以根据人的行为动机与事物不同性质进行适当分类加以阐述,最偷懒的办法是直接概括为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策略。
理性的目光。世界祛魅之后,我们迎来了一个多元社会,理性思维让我们保持清明的认识,凭借冷静的观察、可靠的证据、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论证来思考,引导自己认识真相,揭示事物的内在价值。
温情的目光。钱穆说对历史应该怀有温情与敬意,对事物也应如此。这种温情源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爱,让我们更能够因理解而共情,因欣赏而悦纳,因交融而臻于至善之美。
最后,反思人生困境,深入把握人与事物的关系。
因为一己之目光实在过于狭隘,我们很难突破自身局限;生活中不乏慧眼识珠的美谈,然而有太多的人买椟还珠;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喧哗与骚动,常常让人陷入迷茫与困惑之中,我们应该如何自处?不要让外界的纷扰占据你的头脑,而应该学会以自己的心去凝望万物、观照世界。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心外无物,心灵获得自由与安定,人与物也就融合无二了。
事物因为你目光的投射而熠熠生辉,反过来说,在赋予事物以价值的同时也成就你自己。
所以,不断拭擦你的目光,让你的心灵世界更加丰盈充沛,天地万物也就更加丰饶多彩。
【考场佳作】
抓 住 那 火 种
萨特认为,没有被视觉实践所确认的存在,是失去其意义的。这一对人之主体性的建构,强调了人的注视对于物体运转的解读与价值附加作用。
毋庸置疑,人的注视是主客观方面的桥梁;一方面客观物质的价值因我们的“发现”而得以彰显,从而被抽象化,进入“待改造”的实践加工车间。另一方面,诸如生产关系等社会历史的造物,更是由人的注视与人的生产而来,其价值也由人所定义。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人的目光因能产生价值,就有了创世的效用。对此我们必须意识到,通过注视外界,我们将自己置于关系的网中,于是正如我们自身具有观察者与建设者的双重身份那样,我们的注视也因而有了主体性与臣服性的双重性质,这决定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根本模式。
请循其本。就主体性而言,我们是注视行为的发出者,因而具有决定观察对象的权利,与为其作注,将其在价值的货架上标注价码的权力。于是,这一指令的简单性赋予了观察结果的复杂性:通过改变观察目的,切换视角,我们将事物柏拉图化,强调不同的特质,作出不同的价值裁断,号令事物为我所用,这一系列的归纳与演绎的耦合,造就了注视行为的复杂性与未知性。综上可以得出结论,看待事物,我们要变换并选择最佳立场。
而就臣服性而言,作为注视关系的受者,我们在与事物的互动中受其制约与影响。浅层地,受客观规律的约束,为最大化实践的功用,我们在开始感知时就已经做出了预设,“测不准原理”已然受限。预置的判断构成了吸引同质内容的数据引力场,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的价值判定。更深一步,我们在对事物的认知与改造中,获得了特定的社会身份,将之内化为我们的第二天性。换言之,我们注视的事物,决定了我们的身份。于是,综上,我们要尊重事物本身的质地。
于是,在主臣性汇流之后,我们又回到了原始的问题:我们应当用怎样的方式,达到上述看待事物的方式,实现所谓的“最佳”?
我的答案是,学习古希腊的斯多葛派,用古朴的二分法,将世界分为“可观的”与“可控的”。面对前者,使用物理立场,用敬畏的观瞻,不断认识到其价值,就像我们认识到太阳永恒的光热,并永远心有戚戚。面对后者,则可以借用与前者的互动中学来的结论,天马行空地注视,然后改造。我们必须怀有批驳心态,然后,更重要的是加以建设,不可让注视成为空中楼阁。正像我们可以伸出木枝,从天上引来火种。
维特根斯坦说,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但幸好我们还有注视。
点评
文章开篇从萨特引入,“注视”到“存在”再到“主体”,打开了“目光”与“价值”的思辨空间。接着从主客观两个维度,分析注视赋予事物以价值。“然而”一转,写出了“注视”的局限,以“注视”的主体性与臣服性的双重性质为总领,展开论述。最后提出怎么做才能最佳的问题?借助古希腊的斯多葛派,将世界分为“可观的”与“可控的”,找到了主体性和臣服性的相融相生。点睛之笔是以维特根斯坦的名言收尾,呼应开头,也回应作文材料。
本文紧紧围绕任务指令——我们应该用怎样的目光看待事物,观点鲜明,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作者擅长对核心概念进行分类解析,展开思辨,逐步打开思路,最后结论水到渠成。
以荷鲁斯之眼审视价值
生活中,我们的目光常赋予事物以价值。实是寄希冀于事物的价值能反作用于个体自身。亨利·伯格森也有类似观点:“人以原始自然的美好想象看待事物”,但以吾之拙见,应用何样的目光看待事物,仍是个需要辩证讨论的问题。其实,人更需要理性分辨之眼来审视事物。
人的目光实质是人判断价值的取向。因此,我们说“人的目光赋予事物以价值”,其实是个体基于自身的视角对事物的价值做出判断。然而,人自身的视角往往又会受到限制,正如伽达默尔之视域融合,人的视角会因经验主义等导向的作用而趋于融合和闭塞,毋庸置疑的是,这会产生我们所赋加价值的贬损乃至异化。就好像坐井观天之蛙天真的为头顶一片蓝天赋加价值,认为这就是天空的一切,但其实质则是沧海一粟,是目光短浅者须臾幻灭的乌托邦。
另一方面,人主观赋予事物的价值往往无法被外界所验证,从而产生自我认同的失准。马克斯·韦伯认为:“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在我们为事物赋加价值前,我们带上了有自我认同之偏狭的有色眼镜,这使我们为事物赋予的价值不再理性。当今社会下,盲盒问题成为其验证。爱好者产生了源自刺激、新奇感的附加价值,而旁观者却无法认同,最终落入了价值观相悖的困局。
因此,人要做到以理性目光审视事物和价值本身,人需要思考自己的视域是否被诸多限制所异化,也需要思考自己所赋予的价值能否得到自我、乃至外界的验证。人希望自己所赋加价值之物为自身带来价值,实现价值赋加的反作用,其前提便是价值判断之取向的合理性和被自我、外界验证的能力。人要警惕自己成为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不思考,无判断,也要有成为黑塞笔下的以理性目光审视一切的“荒原狼”的勇气。最终,我们的目光中既有一份相信其存在美好价值的希望,也有一份遗世独立之清醒的理性,而这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可贵。
但反观事物本身,有时事物往往具有其本体价值,而人之目光所及,实为对其价值的内化,有时我们的目光也仅是一份欣赏,一份接纳,甚至一份责任。我们想见证海洋的深邃,才有蛟龙探海,我们看见了明月的柔美,才会有嫦娥探月,而这也是实现价值的反作用的途径。
一颗宝石静置猫眼之上,理性目光审视事物更替。
点评
考生在审题时将“人的目光赋予事物价值”视为现象而非绝对客观真理,分析背后存在的原因:人为事物赋予价值是希望价值反作用于自己。开头首先援引亨利 伯格森的话“人类以原始自然的美好想象看待事物”,提出“人要以理性分辨之眼审视事物”的观点。(伯格森的原话是:“我们要抛开预设,接受对生命天然的不解。”考生引用得并不准确。)
接下来展开正反说理。先从反面分析“人的目光”的局限:一方面,“人的目光”注定是受到限制的,这种限制会产生人对事物附加价值的贬损甚至异化。另一方面,个体的价值观往往与群体相悖,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可以及外界的验证。然后,正面阐述“人要做到以理性目光审视事物和价值本身”这一主张的做法与意义。对理性目光的思辨中,能力与勇气兼有、希望与清醒并存,思考与行动统一,使议论饱满而有张力。
标题中的“荷鲁斯之眼”,是传说中“辨别善恶”的神圣之眼,在本文中应该是“理性目光”的象征,但是通观全文竟无片言只语提及,这是本文的一个疏漏。
目光与事物价值
与事物本身的客观绝对性相反,事物的价值往往被赋予主观内涵。“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看待事物的目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物的价值。
“事物的价值”即为该事物对人的影响程度或其利用的有效性。所以其发展轨迹是否能与人类所需所感共鸣就成为大多数人判断其价值的出发点。这一点在网络社会中尤为突出,人们对一事一物的多元主观化讨论逐渐成为网络媒体的商机,而在精神压力巨大的当下,冲突与争吵取代了原有的平等对话。造成不可挽回后果的同时,也将“人们该以怎样目光看待事物”的重要议题推上热潮。面对“思辨性”、“客观性”这类司空见惯的答案,有多少人能真正领会其中真谛?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场由于目光与价值偏差所造成的危机呢?
先以横向观之,即为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角度。工具理性主导的当下,人们的理性时常高于感性。而这种理性并非是理智与思辨的结合,而是对于利益私欲的锱铢必较。我们看待事物,从是否高尚是否雅致到它值多少钱,可以从中获多少利,事物的内在价值被削弱了,“物欲横流”似乎也粉墨登场。人性中的真善美也被磨灭,成为了“拜金主义”、“经验主义”的奴隶,加重了“内卷”与“躺平”的消极趋势。所以人不应当从利益、私欲的角度看待事物,而应该剖析事物本质,重构人与事物的关系。
再纵向而观,即客观事物发展的角度,人的主观思想变更不仅在于人与人,还有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思辨。人应该以发展眼光看事物,而不是专注于当时当事的有限价值。当代人常常把自己关在瞬间的牢笼中,却忽略了事物对未来的价值,使人心惶惶,因一点小变动就焦躁不安,因一点小利就沾沾自喜,从而造就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在诸神之争的当下,人们不必达成事物价值判断的统一,那样反而限制时代发展与思想革新。我们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应该有一种包容理解的“神性”,而不是执着于自我对事物的单一评判。他人对于事物的不同看法,也应当成就美美与共的格局,从而促使世界更友好更开放。
综上所述,现代人的目光赋予了事物以多元的价值,却也正因如此,使自身陷入了精神危机而惶惑、虚无,如何应对这场危机,于个人而言,秉持客观、理智与思辨的立场兼收并蓄,并以长远的目光看待世界之纷繁,以细腻的目光关心人类之疾苦,跳脱出固有欲望的局限,从而目光所及之处,漫野碧波,生机盎然。
点评
本篇模考作文最大的亮点是,紧扣现实生活,提出自己的主张与策略,很有现实针对性。开篇提出事物价值主观性特点与人的目光决定性作用之后,就展示了当下社会背景:网络时代的多元表达沦为商业炒作,巨大精神压力下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既自然引出了“应该用怎样的目光看待事物”这一作文论题,也揭示了该论题对于应对社会危机的重要意义。在接下来的主体论证部分,以“客观事物本质的角度”来应对工具理性利益、私欲的角度,以“客观事物发展的角度”批评现代人目光短浅画地为牢的弊病,以“包容理解的神性”来回应诸神之争的当下。最后总结上文,同时也为“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就个人的角度提供了应对之策。将社会问题与作文论题合二为一,显示了写作者思维的广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