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2 氧气1.学习观察和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2.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3.培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氧气的化学性质。对实验现象全面观察、记录、准确描述与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一)导入新课大气中的水形成了最初的海洋,35亿年前,一些细菌在阳光照射下学会了光合作用,水分子被拆开,氧气就此单独出现在世界上。从生命的诞生,到二叠纪巨型昆虫的出现。氧气帮助恐龙占领陆地,也带给生物能量。如果它在地球上消失五分钟,将会发生什么呢?所有生物的内耳会立刻爆炸,地壳会瞬间瓦解,大海会立刻蒸发。如果氧气加倍呢?人会精力充沛,车子超级省油,但昆虫会变得非常大。(二)新课讲授知识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溶解性 密度氧气 无色 无味 气体 不易溶于水 比空气略大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 g/L,比空气的密度(1.293 g/L)略大;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 L水中只能溶解约30 mL氧气;在压强为101 kPa时,氧气在-183 ℃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凝固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知识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1.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能支持燃烧)教师展示一瓶气体:猜猜这是不是氧气?如何验证?结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能支持燃烧)。由以上比较可知,氧气的检验方法: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瓶内气体为氧气。补充:(1)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利用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一现象可以检验氧气的存在,应注意支持燃烧即助燃,氧气没有可燃性。(2)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有两种可能:一是气体中不含氧气;二是含有的氧气量较少。木条复燃只能说明该气体中氧气含量相对较高,但不一定是纯净的氧气。2.硫与氧气反应(1)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2)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或在实验的集气瓶底部加少量水或碱液,用于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以减少空气污染。3.碳与氧气反应红热的木炭用坩埚钳夹持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时,要由上而下慢慢插入,以便使木炭和氧气充分反应,使现象更明显。如果伸入过快,会使大部分氧气逸出,导致木炭很快熄灭,现象不明显。学生讨论夹木炭的坩埚钳为什么要由上而下慢慢伸入集气瓶中 使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使现象更明显。硫和木炭分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说明什么?燃烧的剧烈程度和氧气含量有关,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4.铁丝与氧气反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呢?学生讨论(1)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的原因:可以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有利于铁丝持续燃烧。(2)铁丝的一端系一根火柴的原因:引燃铁丝。(3)集气瓶底部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的原因:防止铁丝燃烧时,高温熔化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4)待火柴快熄灭时,由上到下慢慢伸入集气瓶中的原因:以免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而使铁丝不能燃烧或燃烧现象不明显。比较木炭、硫、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反应现象记忆和描述物质燃烧现象时,可按照“一光、二热、三生成物”的顺序。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知识拓展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2.描述物质的燃烧现象,一般为“一光或火焰、二热、三生成物”。如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3.描述实验现象时注意准确性。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1.化合反应(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2)特点:多变一(3)表达式:A+B+……C2.氧化反应(1)定义: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2)特点:有氧气参加,氧气体现氧化性。知识拓展1.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不是专指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只是氧化反应的一种形式。2.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现象是指事物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而不是变化的实质。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等,就不属于“现象”的范畴了,而属于实验的结论。因此,要养成正确描述实验现象的习惯。(1)描述实验现象三忌①忌把实验结论当作实验现象来描述,我们所观察到的只是反应时的表面现象。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描述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就是错误的,正确的描述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②忌脱离实验实际。在学习中往往忽略去亲身实验并进行观察,或在实验中不注意观察,结果在描述时把黑色固体说成白色固体等。③忌片面描述实验现象。描述时,往往只注重其中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如硫在氧气中燃烧,只描述为“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或“发出蓝紫色火焰”都是不全面的,反应放出热量或吸收热量也属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2)描述实验现象时注意准确性①“烟”“雾”“气”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扩散产生的现象,如红磷燃烧产生白烟。“雾”是小液滴在空气中扩散产生的现象,如打开盛浓盐酸的瓶塞,发现在瓶口产生大量白雾,而不是烟。“气”是物质在通常状况下以气体状态存在,一般在有颜色、有气味时描述。(三)巩固练习1.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答案】D【解析】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选项正确;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选项正确; 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选项正确;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反应结论,不是现象,选项错误。故选D。2.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物质是( )A.Fe B.S C.P D.C【答案】B【解析】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A不正确;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B正确; C、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C不正确; D、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D不正确。故选B。3.对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易溶于水 B.在-183 ℃变为淡蓝色液体C.在-218 ℃时变为白色固体 D.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氧气物理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4.关于氧气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氧气可用来炼钢B.氧气可用来灭火C.氧气可用于登山或飞行D.氧气可提供动植物呼吸答案:B【解析】炼钢中利用氧气除去钢铁中的碳;氧气可以助燃而不能用于灭火;登山或飞行时由于高空缺氧而需要提供氧气;氧气可以供动植物呼吸进行新陈代谢。5.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A.空气 B.氧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答案:B【解析】氧气能够助燃,而氮气、二氧化碳则不支持燃烧;空气中存在氧气,但氧气浓度太小而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复燃必须是高浓度的氧气。6.下列有关氧化反应、化合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两种物质参加的反应是化合反应B.只有物质与氧气之间发生的反应才叫做氧化反应C.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D.有氧气参加,且由两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答案】D 【解析】:化合反应的反应物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生成物只有一种,故A错;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这里的氧可以是氧气,也可以是含氧化合物,故B错;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故C错。7.氧气与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氧气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B.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C.带火星的木条只要在含有氧气的瓶中就一定能复燃D.自然界中发生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金属的锈蚀都是氧化反应【答案】D【详解】A、氮气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是空气中含量第二位的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21%,不符合题意;B、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符合题意;C、带火星的木条在含有氧气的瓶中不一定能复燃,如空气中含氧气,但是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不符合题意;D、自然界中发生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金属的锈蚀,均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符合题意。故选D。8.下列化学反应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B.氧化汞汞+氧气C.大理石+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D.硫+氧气二氧化硫【答案】D【详解】A、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形式,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B、该反应不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C、该反应不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三种,不符合“多变一”的形式,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D、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故选:D。(四)课堂小结课题2 氧气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硫与氧气反应碳与氧气反应铁丝与氧气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本堂课实验较多,实验现象超乎学生的想象,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些结论学生可以通过现象分析得出,教师不应代替学生总结回答,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