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案31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前探究案【预习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结构。2.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知识梳理】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1.概念:由 与它的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2.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3.结构: 和4.功能:物质循环、 、 。5.生态系统的类型(课本必看P88): 、 。【练一练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练一练2】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B.人的作用突出,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C.有机物基本上保持在系统内部,基本上实现物质的自给自足D.抵抗力稳定性低,易受旱涝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课本必看P90)(1)无机环境:即非生物的 (空气、水、无机盐等)和 (阳光、热能)。注意:温度即非物质又非能量,故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生物群落类群比较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同化类型主要生物 绿色植物 动物 营 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特例生物 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微生物 寄生的微生物和植物,如菟丝子 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地位 生态系统的基石 生态系统 最活跃 的成分 生态系统 关键 的成分作用 制造有机物,储存 ,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加快生态系统的 ,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分解 ,供生产者重新利用提醒:①四种成分中除消费者外其余三种都是必备成分,其中最主要成分是 ,物质循环中关键成分是 。②自养生物一定 (填“是”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否”)生产者,反之也成立;消费者一定 (填“是”或“否”)异养生物,异养生物 (填“是”或“否”)一定是消费者,也可能是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课本必看P91)(1)食物链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 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②特点: 是食物链的开始,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2)食物网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 。②功能:生态系统 的渠道。【练一练3】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⑤【练一练4】关于如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图所示成分构成了生态系统B.该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了生物群落C.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D.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预习自测]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1)图中食物网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 ( http: / / www.21cnjy.com )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_____kJ和__________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__。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_________锐减或丧失。(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__和竞争。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 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_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兔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4)草原干旱时,兔摄取水分减少,体内细胞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引起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__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学案31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内探究案【探究目标】1.明确区分生态系统各成分并掌握其功能。2.准确判断食物链(网)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考点探究】考点一:对生态系统中相应成分和功能与代表生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判断【典型例题1】生产者是生态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思维拓展】1.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合成有机物,它包括 生物和 生物,化能自养型生物大多为微生物,如 等。2.硝化细菌是 生物,属于 ;寄生细菌属于特殊的 。3.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 。4. 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 ,应该说生产者 是绿色植物。5. 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 。6. 水、空气、矿质元素属 ;光能、热能属 。7. 异养生物可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 ,也可作 ;腐生的一定是 ;寄生的一定是 ;自养生物一定是 ;生产者一定是 生物。【归纳点拨】1.判断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键是什么?(1)判断生产者的主要依据是是否为 ,若为 ,则为生产者。(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是 ,即腐生生物,可能包括动物(如蚯蚓)。2.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可用下图表示:【变式训练1】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硝化细菌再利用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变式训练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自养生物,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营养级考点二:食物链、食物网中各生物之间关系的判断与应用【典型例题2】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结果: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能量(107kJ·m-2) 2.50 13.30 9.80 0.28 220.00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做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A.① ③ B.② ③ C.② ④ D.① ④【典型例题3】根据提供的捕食方面的信息构建食物链(网)古树上有红蜘蛛、蚜虫、草蛉、七星瓢虫 ( http: / / www.21cnjy.com )、麻雀、花喜鹊6种动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草蛉、七星瓢虫捕食红蜘蛛、蚜虫;红蜘蛛、蚜虫以植物的各器官为食物;麻雀、花喜鹊以红蜘蛛、蚜虫、草蛉为食。根据上述材料,画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以表示各生物之间的关系。【思维拓展】1.由例题2表中数据可推知,戊为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 营养级, 为第二营养级, 为第三营养级, 为第四营养级。③中表示的两种生物间为 关系,而乙和丙的关系为 ,所以③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2.例题2易错之处是将乙和丙当做两个营养级,因为二者之间的能量数值不符合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的特点,所以乙和丙不是两个营养级。3.题干中提供的信息方式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有多种,如下图中,图1和图2都是以每个营养级中有机物多少为依据,图1中的食物链是 ;图2中的食物链是 ;图3表示甲和乙之间为 关系,甲是 ,乙是 ,在食物链中,甲是 (高/低)营养级,乙是 (高/低)营养级;图4表示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A是 ,B是 ,C是 ,D是 ,其中的食物链是( http: / / www.21cnjy.com )4.表格数据形式直接呈现(能量值)构建食物链(网)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营养级 A B C DPg(kJ) 15.9 870.7 0.9 141.0所以根据能量多少和传递效率10%~20%可以确定食物链为 。5.表格数据形式间接呈现(重金属、DDT等浓度)构建食物链(网)如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残留有机汞的情况如下表:生物体 A B C D E有机汞浓度(ppm) 0.05 7 0.51 68 0.39有机汞存在 现象,即随着营养级的增加,汞浓度 ,两者在数值上呈 ,所以从表中有机汞浓度的大小可推知该生物营养级的高低,从而判断各生物能量值的大小。表中A有机汞浓度最低,属第 营养级,含能量也最多,C和E的有机汞浓度差不多,表明两者属 营养级,D有机汞浓度最高,属 营养级,含能量也最少,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网)是【归纳点拨】食物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举例如下)草→鼠→蛇→猫头鹰(1)组成:生产者,各级消费者,注意分解者 (是/否)参与食物链。(2)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从食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链的起点(生产者)数起的,即生产者永远是第 营养级;消费者是从第 营养级(即植食性动物)开始的;营养级和消费级 (是/否)一致。(3)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条数,一定是从 开始一直到具有食物关系的 营养级为止,中间不能断开。(4)动物的营养级有的可变,如狼吃兔时属于第 营养级,而吃狐时则可能是第 营养级或更高级。【变式训练3】下图所示是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图解,请据图分析回答。(1)该食物网含________条食物链,猫头鹰占有的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级消费者。(2)兔与鼠的关系是_____ __,蟾蜍与蜘蛛的关系是___ ___。(3)由于某种原因鼠突然死亡,短期内蛇和蟾蜍的数量变化情况依次是___ _____。【当堂检测】1.下图为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①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 ②H占据3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营养级 ③G和F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④如在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在H中浓度最高,其次是在D中 ⑤图中A、E均为生产者 ⑥一旦G的数量大量减少,该生态系统就很难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学案31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后拓展案1.如图所示是一个生态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的营养结构,若A包含五个种群(A1、A2、A3、A4、A5),B包含两个种群(B1、B2),则其营养结构实际含有食物链( )A.10条 B.15条 C.20条 D.25条2.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 5 条食物链B.在该食物网中,H 处于 3 个不同的营养级C.若 B 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 C 种群的数量下降 10%,则 H 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3.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A.绿藻上升 B.白鲢下降C.水蚤下降 D.乌鱼上升4.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①生产者 ②分解者 ③消费者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⑤食物链和食物网 ⑥物质循环 ⑦能量流动 ⑧信息传递A.①②③④ B.⑥⑦⑧ C.① ② ③ ④ ⑤ D.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5. 下图中甲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1)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 。(2)请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写出乙图中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3)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所示。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 。(4)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死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大米草死亡导致细菌数量增加,通过甲图的____________食物关系,引起沼蟹数量增加;同时因含磷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藻类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_________ 引起沼蟹数量增加,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5)上述事实说明,人类活动会引起生态系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生物种类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________,___ _容易受到破坏。6. 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http: / / www.21cnjy.com )(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 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年相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条件下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 ( http: / / www.21cnjy.com )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 、 。答案31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前探究案一、1、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2、生物圈3、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食物网4、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5、自然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练一练1】C【练一练2】C二、1、(1)物质 能量(2)横向答案自养 异养 异养腐生 能量 物质循环 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提醒:①生产者 生产者和分解者②是 是 否 分解者2、(1)①营养②生产者(2)①营养结构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练一练3】A【练一练4】D【预习自测】答案:(1)自我调节(或反馈调节) 抵抗力 分解者(2)10 400 增加 生物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3)捕食 900 偏高(4)升高 下丘脑 肾小管、集合管课内探究案考点一【典型例题1】D 解析: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和营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思维拓展:1、生产者 化能自养 光能自养 硝化细菌2、自养 生产者 消费者3、分解者4、生产者 不一定5、消费者6、非生物的物质 能量7、消费者 分解者 分解者 消费者 生产者 自养【归纳点拨】1、(1)自养生物 自养生物(3)以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为食2、【变式训练1】B【变式训练2】C 解析: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数动物是消费者,还有一部分是分解者;细菌大多数是异养生物,少部分是自养生物;同一种生物可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成分,如眼虫既可以是生产者,也可以是分解者。考点二【典型例题2】A 【典型例题3】【思维拓展】1、一 乙和丙 甲 丁 捕食 竞争3、丙 甲 乙 丁 丙 丁 甲 捕食 被捕食者 捕食者 低 高乙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无机物 A B4、B D A C5、富集 升高 正相关 同一 第四【归纳点拨】否一 二 否生产者 最高三 四【变式训练3】(1)7 第三、四、五、六营养级 次、三、四、五 (2)竞争 竞争和捕食 (3)下降、下降 解析:(1)该食物网共有7 ( http: / / www.21cnjy.com )条食物链。由于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以多个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导致了所占的营养级的级别和消费者的级别有多个。从植物开始为第一营养级,由此推知,猫头鹰可以是第三、四、五、六营养级,共占有四个营养级。从植食动物开始为初级消费者,由此推知,猫头鹰可以是次级、三级、四级、五级消费者。(2)兔与鼠均为第二营养级,以植物为食, ( http: / / www.21cnjy.com )属于竞争关系。蟾蜍与蜘蛛有二层关系,一是蟾蜍以蜘蛛为食,属于捕食关系;二是同以食草昆虫为食,属于竞争关系。(3)鼠突然死亡,猫头鹰因捕食种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较多,数量影响不大,但蛇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出现下降。蟾蜍成为蛇的惟一食物,其数量因蛇的过度捕食逐渐下降,蟾蜍下降也导致了蛇数量的下降。当堂检测1、D2、A 解析:考查食物网的相关知识,食物链有6条。所以A错。课后拓展案1、D 解析:从A到D有5条食物链;从A到B到E共有10条食物链,同样道理,从A到B到C到E也有10条食物链;共有25条食物链。2、C3、B4、C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5.(1)细菌(2)藻 ( http: / / www.21cnjy.com )类、大米草 食草虫、线虫、海螺 沼蟹、蜘蛛(3)一龄幼虫(4)减少 细菌→线虫→沼蟹(答案合理即可) 藻类→线虫→沼蟹(5)下降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6、【答案】(1)食物链(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多 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 (4)减少 增加(5)吸收营养物质 竞争阳光【解析】(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改为人工鱼塘后,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则该湖泊生物群落的食物链结构发生显著变化。(2)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寄生。从种间关系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一方面与养殖植食性鱼类有关,另一方面与浮游藻类争夺阳光、养料有关。(3)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生物量明显多于2007年生物量,主要原因是人工投饵输入大量的能量。(4)能量的传递是单向、逐级递减,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递效率为10%~20%。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类,与肉食性鱼类可以摄食鱼饵料相比较,肉食性鱼类的能量来源减少,与植食性鱼类竞争减弱,植食性鱼类相对增多。(5)水生高等植物与浮游藻类是竞争的关系,与浮游藻类竞争阳光和养料来抑制其生长。学案25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前探究案【预习目标】分清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和体液的关系理解内环境的涵义,学会判断哪些物质是内环境的成分理解内环境的的理化性质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意义【基础知识回顾】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 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 和 ,并把直接排入水中。2、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内环境)中细胞内液(存在于__________约占体液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体液 __________是存在于组织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大量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的直接生活内环境注意:消化道、膀胱等有孔道与外界相连,内部的液体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不属于体液,而是外界液体。3、三种细胞外液及细胞内液之间的物质转化关系(如下图)。二、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成分(90%)(1)血浆 (约1%):其中 含量较多。(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营养物质、代谢废物、 、等)(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 相似。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组织液和淋巴中的 含量比血浆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 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 。辨析:以下哪些成分属于内环境?①氨基酸、②氧气、③尿素、④K+、⑤血红蛋白、⑥血浆蛋白、⑦激素、⑧呼吸酶、⑨抗体、⑩载体、胃蛋白酶。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 ①概念: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 对 的吸引力。②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 。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 的含量有关。④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为 。(2)酸碱度: ①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 。②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血浆中存在 ,主要有 、 等。(3)温度:人体温度一般在 左右。内环境的作用:是 与 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将体内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过程补充完整。(2)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 ,与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是 、 、 、 。(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 作用,使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 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 ,经过调节使内环境的各种 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自我检测】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H2O2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2、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只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恒定不变,就可以维持稳态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学案25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内探究案【学习目标】1、分析内环境的三种成分的转化关系,理解组织水肿的可能原因。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以及破坏实例。【探究点一】体液和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的关系【例题1】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肝糖原的形成发生在③中B.图中①中含有胰高血糖素和血浆蛋白C.图中②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D.图中①②③④中氧气含量最高的是③【思维拓展】1、①~④中不属于内环境组分的是?试以图示表示出①~④四种物质的交换概况。2、①~④之间既彼此分离,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相互联系。②和③之间隔以___ _____,①和②之间隔以____________,②和④之间隔以___ _____,②的来源有__ ______,②的去向有____ ____。3、①~④中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C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4、试以简短语言概括内环境的作用:_____ _____________。具体而言,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系统有直接关系。【归纳点拨】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2、内环境的成分判断(1)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有: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③其他物质:激素、抗体、组织胺、递质、纤维蛋白原等。(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有:血红蛋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H2O2酶、呼吸氧化酶、转录翻译酶、解旋酶、DNA连接酶、聚合酶等,它们都存在于 中。注: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 (填“是”或“否”)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3、内环境中生理过程判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场所是 ,不是细胞内液。只要是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均不符合。4、 是体内细胞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能量交换的中间环节。所以说 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注:内环境是针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与外界直接发生物质交换,没有细胞外液组成的内环境;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内环境的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变式训练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与呼吸道交换气体只需通过毛细血管壁B.甲状腺激素、葡萄糖、氧气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C.血浆中的蛋白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液D.体内细胞只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变式训练2】 (2013·海南生物)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探究点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调节机制【例题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42-构成的缓冲体系C.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D.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思维拓展】1、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 (填“增加”或“减少”),尿量 (填“增加”或“减少”),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恢复正常。2、维持内环境酸碱度正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缓冲体系是 和 ,机体进行正常代谢活动的场所是 。3、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还是细胞外液? ;Na+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还是细胞外液?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 来维持的。4、血浆渗透压主要由哪些物质决定的?【归纳点拨】1、渗透压的决定因素:主要由 和 决定,其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是由 和 决定的。2.维持pH稳定的机制①正常人血浆pH接近中性,为 。②维持因素:存在缓冲对 。【变式训练3】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CO、HPO等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探究点三】对组织水肿问题的分析和理解【例题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D.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思维拓展】1、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会出现组织水肿,试分析其中原因。2、思考引起组织水肿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归纳点拨】综上所述,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有营养不良 ( http: / / www.21cnjy.com )、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细胞代谢旺盛、过敏反应、肾小球肾炎等,根本原因是组织液渗透压相对 ,导致组织液吸水,过多的水分滞留在组织中而使组织液增多。内环境稳态的内涵、调节及意义内涵调节 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能力大小意义【变式训练4】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1和结构2中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不同B.当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C液会减少C.当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大量累积在C液中时,B液会增加D.当人进食1小时后,A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迅速升高【当堂检测】1.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2. 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A.②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⑥3.多种因素会影响到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使生命活动偏离正常状态。下列各项中,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C.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D.甲状腺激素过少,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4.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血红蛋白、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不变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5.如图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为毛细血管壁、2为红细胞、3为血浆、4为细胞内液、5为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过敏反应的抗体主要分布在3和5中,3和5的成分有区别 B.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依靠自由扩散来完成 C.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 D.2中的氧气到达4需要经过4层膜,2处的氧气浓度高于4处课后拓展案1.人体皮肤表皮细胞所获得的氧气是直接从( )A.周围的空气中得到 B.周围的水中得到C.组织液中得到 D.血浆中得到2.如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B.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3.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4.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①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②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A.①属于血浆,因为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②属于组织液,①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的增多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5层磷脂分子层D.②与①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壁的选择透过性5.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B.合成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C.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D.食物中的淀粉消化分解成葡萄糖6.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7.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渗透压下降C.细胞代谢紊乱 D.血糖含量偏高8.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可以变化,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10.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由①②③④组成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二氧化碳等物质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11.(2013·海南生物)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12.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a表示______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____系统。(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 ( http: / / www.21cnjy.com )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______________层生物膜。学案25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前探究案【基础知识回顾】一、1、水 养料 氧气 废物2、细胞内 2/3 血浆 组织液 细胞间隙液 淋巴 细胞外液3、血浆 组织液 蛋白质 相似二、1、(1)水 无机盐 Na离子、Cl离子 蛋白质 气体 激素(2)血浆 蛋白质 少(3)盐 海洋辨析:①②③④⑥⑦⑨2、(1)①溶质微粒 水 ②浓度 ③Na离子 Cl离子 ④770千帕(2)①7.35~7.45 ②缓冲物质对 HCO-3 HPO2-4(3)37摄氏度3、细胞 外界环境(1)循环 细胞内液(2)内环境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3)调节 各个器官、系统 相对稳定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4、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自我检测】1.D2.B3.C 解析:动物体内,细胞生活的液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环境叫内环境,主要由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组成,其理化性质(温度、酸碱度、各种成分的含量等)必须维持相对稳定(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任何一种物质的含量过多(或减少),都将引起一系列疾病,如水分过多,可以导致水肿;尿素过多可以出现尿毒症;哺乳动物血液中的钙盐含量太低,动物会出现抽搐等。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下完成的。课内探究案【探究点一】体液和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的关系【例题1】D【思维拓展】1、③图略2、细胞膜 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巴管壁 细胞内液和血浆 细胞内液、血浆和淋巴3、①③ ③①4、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归纳点拨】1、2、(2)细胞内液 否3、细胞外液4、内环境 内环境【变式训练1】 B【变式训练2】 B【探究点二】内环境的 稳态及调节机制【例题2】C【思维拓展】1、减少 增加2、H2CO3、NaHCO3 Na2HPO4、NaH2PO4 细胞3、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主动运输4、无机盐和蛋白质。【归纳点拨】1、无机盐 蛋白质 Na+ Cl-2.①7.35~7.45 ②H2CO3和NaHCO3、Na2HPO4和NaH2PO4【变式训练3】 C 解析: 血液中含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探究点三】对组织水肿问题的分析和理解【例题3】C【思维拓展】1、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血浆的渗透压变小,吸水能力减弱,组织液中水分子回流的速率降低,组织液中水分增多,导致组织水肿。2、引起组织水肿的可能原因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导致,细 ( http: / / www.21cnjy.com )胞内蛋白质减少,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如长期饥饿、大头娃娃现象等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释放到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球肾炎: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蛋白尿)淋巴结发炎或淋巴结切除:导致淋巴回流受阻过敏反应: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大,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液【归纳点拨】升高2、内涵 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如体温变化,同一个人的体温在1日内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 ℃调节 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能力大小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2)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变式训练4】A 解析:A液为血浆,B液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淋巴,C液为组织液,1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血浆,2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两者不同;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入组织液,组织液增加;当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大量积累在组织液中时,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从周围吸收水分导致B液减少;当人进食1小时后,淀粉被分解成葡萄糖吸收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升高,为了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胰岛素分泌增加。【当堂检测】1.C2.A 解析:神经递质在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元的细胞内合成,激素在核糖体或细胞质中合成;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线粒体中,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因此①③⑥不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血浆或组织液中,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发生在神经元之间的组织液中,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3.A4.A5.D课后拓展案1.C2.A 解析:①为血浆,②为组织 ( http: / / www.21cnjy.com )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突触间隙的②中。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无蛋白质水解酶。3.B4.C5. A6.B 解析:内环境pH维持在适宜范围内,内环境稳态维持需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7.C8. D9.D10.D 解析 :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部的蛋白质,属于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抗体不进入细胞内;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11.D12.解析: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同时借助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呼吸系统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细胞代谢废物。(1)由图可知a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所以为呼吸系统;b吸收养料,所以为消化系统;c排出代谢废物,所以为泌尿系统。(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3)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易分解成CO2和H2O,CO2经呼吸排出体外,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首先需要穿过肺泡壁的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进入毛细血管(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再进入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层生物膜),共5层生物膜。答案:(1)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3)降低 NaHCO3 (4)神经—体液—免疫 (5)5细胞外液内环境注:补充完整左图。(1)透出毛细血管壁的某些小分子蛋白质及由小肠吸收的脂质不能重新透回血浆。这类物质只能由淋巴循环送回血浆。(2)组织液成分只能透入毛细淋巴管,不能由淋巴透回。(3)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相比,前者含 较多,其它成分 。淋巴循环外界环境淋巴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细胞膜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细胞内液外界环境中的物质消化系统营养物质呼吸系统02、C02、水气泌尿系统、皮肤水、尿素、尿酸、无机盐 系统血浆淋巴组织液学案28 免疫调节课前预习案【预习目标】能够准确完成免疫系统的概念图。准确说出免疫失调的例子,并阐明原因。能够画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图像。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 ( )2、免疫系统组成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位于: ( ) )免疫活性物质: 。( )3.T细胞、B细胞的来源与分化产生:骨髓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细胞造血干细胞 淋巴细胞细胞在骨髓中成熟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第一道防线由 和 构成免疫 (指 第二道防线由 和 构成。1.免 ) 免疫: 产生抗体疫 免疫(第三道防线) 免疫: 产生抗体2.抗原: 。如 、 等。特点:① 。( 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 等。)② 。③ 。这种性质取决于抗原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质叫做抗原决定簇,它是 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抗原分子在吞噬细胞的作用下,使其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才能发挥抗体的作用。)3.抗体:①化学本质: ②分泌抗体的细胞:4.体液免疫过程:病原体(抗原) 刺激记忆细胞刺激 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识别、处理 识别、传递 识别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浆细胞 抗体传递 增殖、分化5.细胞免疫过程:抗原刺激吞噬细胞 记忆细胞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T细胞 效应T细胞 与被抗原入侵的 宿主细胞释放 宿主细胞紧密接触 裂解死亡增强效应淋巴因子(如干扰素) 被释放至体液中的抗原被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清除6.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病原体—— 病毒;入侵细胞—— 细胞;危害: 。(2)自身免疫病——由于免 ( http: / / www.21cnjy.com )疫系统 ,反应 ,“敌我不分”地将 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例: 。(3)过敏反应——已经产生 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即 )时所发生的或 的反应。特点:发作 、反应 、消退 ,一般不会破坏 ,不会引起 ,有明显的 。三、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与清除体内 或 的细胞,以及 的细胞。四、免疫学的应用1.疫苗种类有两种: 和 。2.疾病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利用抗体的 性。3.器官移植:免疫功能的应用。减轻排斥反应的方法:长期使用 。【初试真题】1、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淋巴细胞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2、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A.浆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效应T细胞3、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条件之一是: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 ( )A.侵染部位 B.致病机理 C.抗原决定簇 D.传播途径学案28 免疫调节课内探究案【学习目标】能够准确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及联系。能够准确解释免疫异常现象。知识点一: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典例1】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精讲点拨]Ⅰ.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即: ,所以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哪种免疫,得看它吞噬的结果。Ⅱ. 溶菌酶的杀菌属于 免疫;唾液、泪液的杀菌属于第 道防线;血浆中的杀菌属于第道防线。Ⅲ. 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场所发生的免疫都是第 道防线。【变式训练】1、如图表示人体某种免疫过程,下列根据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细胞A是效应淋巴细胞B. 该过程是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C. 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D. 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2、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染时,体内的巨噬细胞将其吞噬、消化并清除。这种免疫是( )A.先天具有的 B.后天获得的 C.针对某种抗原的 D.通过抗体起作用的3、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免疫球蛋白与单细胞病菌结合,抑制该病菌繁殖的过程属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只有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C.当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等疾病D.一种抗原只能与一种抗体或效应B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知识点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典例2】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回答。( http: / / www.21cnjy.com )(1) ①表示 ,d是 细胞,图中属于反应阶段的是 (填编号)。(2) 与细胞f的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 。(3) 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填字母)。(4) 人体消灭结核杆菌的主要的免疫方式是图中的 (填编号)。(5)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 (填字母),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类型中的。[思考](1)图示A、B物质是否都能识别抗原?(2)哪些细胞能识别抗原?哪些能特异性识别抗原?(3)人体清除癌变细胞的免疫反应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精讲点拨]类型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发挥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作用对象举例 细菌外毒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对于胞内寄生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液免疫先起作用以阻止寄生物通过血液循环而传播,当抗原进入细胞时,细胞免疫起作用从而将其释放,再体液免疫清除。(1)切除胸腺——T细胞,记忆T细胞和效应 T细胞将不能产生, 免疫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 免疫。(2)骨髓遭破坏,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丧失,但输入造血干细胞, 免疫恢复。【变式训练】4、下列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B.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C.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中遗传物质一般未改变,而mRNA种类不同D.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知识点三:免疫调节的功能和免疫失调【典例3】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 )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B. 全身出现过敏反应C.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 D. 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思维拓展】正常情况下,神经元轴突末端的 释放 ,能与肌肉细胞膜表面的 特异性结合,引起肌肉收缩。重症 ( http: / / www.21cnjy.com )肌无力患者因体内某种 与该受体特异性结合,而影响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故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所以该病是 病而不是 病。【变式训练】⑴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称为溶血性贫血;⑵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量病菌亦可导致严重发病;⑶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它们依次属于:( )①过敏反应 ②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缺陷病A.②③① B.①③② C.①②③ D.③①②知识点四 免疫学应用和人体健康【典例4】近年来,在疫苗家族中增加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它们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的,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以下关于DNA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因为DNA疫苗具有抗原决定簇B. DNA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前必须经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C. DNA疫苗导入人体后效应B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D.接种后若感染此病原微生物,则体内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大量抗体[精讲点拨]Ⅰ、免疫预防是指利用疫苗起到预防作用,疫苗属于 ;而免疫预防是指注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记忆细胞寿命长,若发现同样的抗原入侵时,可以快速增殖分化,这就是预防接种的原理。Ⅱ、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Ⅲ、器官移植导致的免疫反应属于 免疫【变式训练】6.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A.造血干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7.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染后全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A.疫苗 B.外毒素 C抗原 D.抗体【当堂检测】1、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 ( http: / / www.21cnjy.com )细胞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和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B.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C.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D.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2、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医生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D. 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3、与被动免疫相比,下列关于主动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作用在受体(接受者)内维持时间较长 B.受体接受的是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C.可使受体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D.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学案28 免疫调节课后拓展案1. (2013·新课标全国Ⅰ)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 http: / / www.21cnjy.com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2. (2013·课标全国Ⅱ)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3. (2013·山东基本能力)人体健康与免疫息息相关。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接种疫苗所获得的免疫力不能遗传给后代B.感染病菌后发烧或发炎不属于免疫反应C.皮肤和黏膜对病菌的防御功能由后天获得D.免疫系统不会清除自身的衰老或异常细胞4. (2013·山东理综)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5.(2013·海南生物)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6. (2013·四川理综)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7. (2013·重庆理综)少数人注射 ( http: / / www.21cnjy.com )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8. (2013·海南生物)某种链 ( http: / / www.21cnjy.com )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9. (2013·重庆理综)研究发现豚鼠 ( http: / / www.21cnjy.com )血清对人淋巴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发挥作用的物质是L-天冬酰胺酶,它能将L-天冬酰胺分解,而淋巴瘤细胞自身不能合成该氨基酸,增殖被抑制。(1)为验证该酶对两种细胞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材料:正常细胞、淋巴瘤细胞、培养基(含细胞生长所需的物质)、L-天冬酰胺酶实验步骤:a.分组实验组:培养基+L-天冬酰胺酶+淋巴瘤细胞对照组:培养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适宜条件下培养后,观察细胞生长状态、检测L-天冬酰胺含量。实验结果(如下表):实验分组 生长状态 L-天冬酰胺含量培养液 细胞内实验组 ① 缺乏 缺乏对照组 正常 缺乏 正常结果分析:该实验利用了酶的________特性;表中①应为________;对照组细胞内L-冬酰胺含量正常的原因是________。(2)患者多次静脉注射该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源性酶后疗效降低,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反应;该酶口服无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理想的抗肿瘤药物应该具有的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案28 免疫调节答案课前预习案一、2.免疫器官 吞噬细胞等 T细胞 淋巴细胞 淋巴液 B细胞 血液和淋巴结中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 T细胞 ( 胸腺中成熟 )2、免疫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淋巴细胞系统 (位于: 淋巴液 B细胞 ( 在骨髓中成熟 )组成 血液和淋巴结中 )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3.T淋巴 B淋巴二、第一道防线由 皮肤 和 黏膜 构成非特异 免疫 (指 人类生来 第二道防线由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和 吞噬细胞 构成。1. 就有的对各种免 病原体的防御功能 ) 体液 免疫: 产生抗体疫 特异性 免疫 细胞 免疫: 效应体细胞 产生抗体(第三道防线)2.抗原: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 病毒 、细菌 等。特点:① 异物性 。( 自身细胞 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 癌细胞 等。)② 大分子性 。③ 特异性 。这种性质取决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抗原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物质叫做抗原决定簇,它是 抗体 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抗原分子在吞噬细胞的作用下,使其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才能发挥抗体的作用。)3.①化学本质: 蛋白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②分泌抗体的细胞: 浆细胞6.(1)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病原体—— HIV 病毒;入侵细胞—— T 细胞;危害: 免疫缺陷病(2)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 异常敏感 ,反应 过度 ,“敌我不分”地将 自身物质 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3)过敏反应——已经产生 免疫 的机体,在再次接触抗原(即 过敏原 )时所发生的 组织损伤特点:发作 迅速 、反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烈 、消退 较快 ,一般不会破坏 组织细胞 ,不会引起 组织严重损伤 ,有明显的 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三、监控与清除体内 已经衰老或 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 的细胞,以及 癌变 细胞。四、1.疫苗种类有两种: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2.疾病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利用抗体的 特异 性3.器官移植:免疫功能的应用。减轻排斥反应的方法:长期使用 免疫抑制剂【初试真题】1、C 解析:接种疫苗后,机体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产生记忆细胞,也分泌抗体;如果有同样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新的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二次免疫反应的机制,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2、D3、C课内探究案知识点一【典例1】D 解析:非特异性免疫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机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它通过皮肤、黏膜、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等构成了第一、二道防线,有效地抵御了进入机体的各种病原体或其他有害异体物质,对机体起到重要保护作用。但是,对一些致病能力强的抗原,还是依赖于特异性免疫系统的免疫作用予以消灭。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基础,是人人都有的一道天然防御系统,特异性免疫系统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然特异性免疫的形成,也会促进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精讲点拨:Ⅰ.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的结合物Ⅱ. 非特异性;一;二Ⅲ.一【变式训练】1、D2、A.3、B 解析:每一抗原分子表面常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个不同的决定簇,这就意味着:一种天然抗原特别是某些病原体,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后,能诱使机体产生针对该病原体上不同决定簇的多种不同的抗体。因此,一种抗原可以与多种抗体结合。知识点二【典例2】(1) 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 T 二(2)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3) b c d e g (4) ①②③ (5) b 免疫缺陷病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④⑤免疫类型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别,区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分水岭是T细胞,只有在体液免疫中多数抗原物质需要T细胞的呈递,因此细胞b就是T细胞,其他细胞的名称相继得出:细胞a为吞噬细胞,细胞c为B细胞,细胞d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效应T细胞,细胞e、g为记忆细胞,细胞f为浆细胞,物质A为淋巴因子,物质B为抗体,③为效应T细胞的作用,④为细胞免疫,⑤为体液免疫。“一”是对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的感应阶段。“二”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记忆细胞形成的反应阶段。“三”是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作用的效应阶段。(1)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具有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2)与抗体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缺一不可。(3)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浆细胞没有识别作用。(4)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抗体不能与之直接结合,需细胞免疫参与,方能予以消灭。(5)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使抗原的识别、呈递出现障碍,引起免疫缺陷病。[思考](1)淋巴因子不能识别抗原 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2)识别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3)细胞免疫[精讲点拨]类型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 B细胞 T细胞发挥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 特异性抗体 淋巴因子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举例 细菌外毒素 胞内寄生菌(1)细胞 体液(2)细胞【变式训练】4、B知识点三【典例3】A 解析:依据题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重症肌无力应该属于自身免疫病,由于体内存在的某种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所以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减低甚至丧失,但不影响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思维拓展】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受体 抗体 自身免疫 免疫缺陷【变式训练】5、A知识点四【典例4】B解析:DNA疫苗与适当的载体结合导入人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人体内表达出病原体的抗原蛋白质,刺激机体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抗体。因为该DNA疫苗是取自某病原体内,所以用它接种能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精讲点拨]Ⅰ、抗原 抗体Ⅲ、细胞【变式训练】6.B7.D【当堂检测】1、B2、A 解析:抗毒素就是中和细菌产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毒素的抗体。凝集素是植物或动物中提取出来的能凝集红血球的一种糖蛋白或结合糖的蛋白。抗体当然不能当作抗原而引起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3、A解析:A项,主动免疫是注射或口服疫苗产生初次免疫应答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再次接种引发二次免疫应答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在受体(接受者)内维持时间较长;B项,主动免疫是注射或口服疫苗,不是接受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C项,主动免疫是注射或口服疫苗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需要一段时间,不可能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D项,主动免疫是注射或口服疫苗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需要一段时间,不可能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课后拓展案DAAB 解析: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但不具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异性选择,A错误;图中内吞泡和溶酶体融合,将抗原处理成片段,所以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B正确;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C错误;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阶段都是对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阶段,不仅仅存在于体液免疫,D错误。AC7.B 解析:过敏反应是已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 项错误;青霉素注射后出现胸闷等过敏反应,且在下次注射青霉素后仍会出现相应症状说明青霉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由 T 细胞分泌的,C 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 项错误D9(1)L-天冬酰胺酶+正常细胞 专一性 抑制 能合成L-天冬酰胺(有合成L-天冬酰胺的酶)(2)免疫(拮抗) 酶被分解作用失活(3)对肿瘤细胞有专一性杀伤作用,对正常细胞无影响学案30 种群和群落课前探究案【预习目标】1.区分说出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有哪些2.了解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能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特点3.说出群落的特征及演替的方式,会判断生物的种间关系。【课本必看】1.(P61)看探究实验,明确①取样的方法有哪些?(与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相区分)②取样的关键是什么?样方法适用的生物是什么?2.(P63)种群的空间特征。3.(P65)数学模型的建构方法和意义。4.(P66)“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建构。5.(P67)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什么是环境容纳量?(P68)探究实验。6.(P72)资料分析,(P73)种间关系。7.(P75)探究实验, 明确生物丰富度是生物的物种数目的多少。8.(P79)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基础知识回顾】一、种群概念: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 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 的基本单位。如:一块棉田中的所有棉蚜。掌握种群的概念要注意三同:“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种生物”。和物种相比,谁的范围大?【练一练1】在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2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是( )A.一个群落 B.一个物种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练一练2】下列关于种群和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一个个体具有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B.两个池塘中的所有鲤鱼是同一种群、同一物种C.东北虎和华南虎两个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可以交流,所以它们是同一物种D.不同物种间有生殖隔离,所以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产生后代二、种群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①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 特征。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不同;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季节种群密度不同。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适用范围:双子叶植物及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和跳蝻a.样方法:取样方法: 法和 法取样的关键是 ,另外,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易太少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b.标志重捕法:计算方法:种群密度=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的标记个体数。注意事项: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练一练3】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练一练4】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 h ( http: / / www.21cnjy.com )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9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A.50只 B.42只 C.92只 D.160只(2)出生率、死亡率①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 的比率;②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 的重要因素。(3)迁入率、迁出率①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②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注意: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①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 ;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未来的变化趋势②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注意: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练一练5】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是( )年龄期 个体数甲 乙 丙幼年期 600 400 200成年期 400 400 400老年期 200 400 600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三、种群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包括三种方式,即 、 、 。【练一练6】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四、种群数量的变化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的建构(1)研究方法:观察研究对象,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意义:更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2、“J型曲线:(1)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理想环境或实验条件)。(2)公式: ,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的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3)特点:种群数量 持续增长 ,呈“J型增长3、“S型曲线:(1)产生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 ( http: / / www.21cnjy.com )密度增大时, 加剧,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 ,种群的增长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2)特点: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 值。思考: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4、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1)原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形式: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 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练一练7】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 ( http: / / www.21cnjy.com )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C.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J”型增长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实验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 mm×2 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注意:①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③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④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练一练8】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六、群落的结构和演替1.生物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 的集合。2.生物群落物种组成:(1)丰富度:群落中 数目的多少; (2)特点:不同群落 不同;(3)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用 进行采集调查。3.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 和 等;(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 。4.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 现象;(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分布。5.群落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 代替的过程;(2)类型①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② :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过后的草原。【练一练9】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 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 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C. 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练一练10】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当堂自测]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2.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3.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4.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学案30 种群和群落课内探究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说出种群特征及其关系 2.说出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并会解读相关曲线【探究点一】对种群数量特征的理解【典例1】(2013·浙江理综)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思维拓展:1.出生、死亡、迁入、迁出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吗?2.请根据你对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完成下列概念图 。【归纳点拨】(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2)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 。影响种群数量的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3)年龄组成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 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 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不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变式训练1】某岛屿上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探究点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典例2】(2013·课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国理综Ⅰ)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典例3】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试举一例: 。(2)如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苣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3)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块地中苣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株数/m2 0 2 3 3 4 12 4 2 3 3【归纳点拨】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适用范围:双子叶植物及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和跳蝻。注意事项:①关键是做到 。②样方大小适中:一般乔木100m2, 灌木16 m2 , 草本1m2③计数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注意事项: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公式:种群密度=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的标记个体数。【变式训练2】(2013·江苏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探究点三】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分析和应用【典例4】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捕捞后的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K值D.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6年后开始的【思维拓展】(1)上题中ab段种群个体数增加的原因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bc段由于种内斗争加剧,种群个体数 (填“增加”或“减少”),种群增长速率 (填“升高”或“降低”);d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为 ,种群数量达到 值。因此,①害虫防治应尽可能在种群密度达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 (填“K”或“K/”2)之前进行,避免过快增加;②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或砍伐量,又要使该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种群数量保持在 (填“K”或“K/2”)的水平上;③野生生物资源保护,应减小环境阻力,增大 (填“K”或“K/2”)值。(2)上题中ab段能否看成“J”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中,增长速率是怎样变化的呢?种群中“S”型曲线中,当种群的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吗?请画出“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增长率曲线和增长速率曲线【归纳总结】 “S”型曲线与“J”型曲线的比较项目 “J”型增长曲线 “S”型增长曲线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丰富有无K值 无曲线形成的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种群增长速率 一直增大联系 两种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引起的。阴影表示的意义:说明:①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而“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只研究了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②“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S”型曲线所反映的种群增长速率是先逐渐增大后又逐渐减小的。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就是“J”型曲线。【变式训练3】如图是某种生物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由此可以判断( )A.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B.B点时种群数量最大C.影响A点和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D.B点对应的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变式训练4】如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当堂检测】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 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2、(2013·山东理综)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m2。样方编号 1 2 3 4 5 6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__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_______点时收益最大。(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______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______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3. (2013·重庆理综节选)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__;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_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_______。(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______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学案30 种群和群落课时探究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区分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概念2、熟练运用竞争和捕食的观点分析生物数量的变化3、掌握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重要问题【探究点四】丰富度与种群密度【典例1】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样本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乙类群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样本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思维拓展]1、上表甲、乙类群中符合捕捞网要求的水母 ( http: / / www.21cnjy.com )类动物的种数分别是 、 ,甲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是 个/单位,乙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是 个/单位。2、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为什么不能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是 。[归纳提升]1、丰富度是 的特征,种群密度是 的特征。2、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方法是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 二是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主要有 。【变式训练】(2012·广东理综改编)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是一个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其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B.采集土壤小动物时要利用其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点C. 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D.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探究点二】竞争和捕食的综合应用【典例2】 (2013·海南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典例3】(2013·四川理综 ( http: / / www.21cnjy.com ))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归纳点拨]1、竞争的结果有 和 (用曲线图表示)。捕食的曲线图 。2、分析种群数量变化时要注意综合考虑 与 的共同影响。3、分析食物网时注意找如图的三角形,其中A与B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变式训练3】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探究点三】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典例4】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灭绝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逐渐提高[思维拓展]1、第3阶段群落中的植物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 (环境因素)有关,该地区动物(填“是”或“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 有关。2、上题中发生的演替方式为 ,这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受不受人为干扰?3、上题中发生演替是否为生物入侵?该过程是否为生物的共同进化的结果?共0条评论...[归纳提升]1、群落的垂直结构大部分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 现象。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植物的垂直分层分布与 有关,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物的垂直分层分布与 有关,植物在水中的垂直分层分布与 有关。2、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环境因素不同,生物常呈 分布。3、演替方式的比较类型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上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时间 经历的时间 经历的时间速度影响因素 自然实例【变式训练4】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当堂检测]1、下列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 )A.种群种类的多少 B.种群密度的大小C.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和劣势种群 D.各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2、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3、群落的特征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所不具有的,下列符合群落特征的是( )①识别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②不同类型的植物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③优势种是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④群落内的种间关系使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适应性进化A.只有一项 B.只有两项 C.只有三项 D.全部都是学案30 种群和群落课后拓展案1.(双选题)如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A.总能量增加 B.种群密度下降C.环境阻力不变 D.营养级能量降低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3.我国海关对入境地进口货物都进行严格检 ( http: / / www.21cnjy.com )疫,严禁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进入境内,若有害生物一旦进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结果是( )①某些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②其天敌数量较多 ③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④很快被淘汰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5. (2013·福建理综)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6.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8.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先选取样方再确定调查对象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用鲜艳的颜色标记被捕获的动物C.群落的水平结构常表现为群落中的生物呈集群分布或斑块状镶嵌分布D.火灾过后的草原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9. 如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图中曲线的标号与下列各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C )种群数量最大的点 ②种群增长速率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快的点 ③该种群迁入后环境阻力明显 ②增大是从哪一点开始 ④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捕获后种群数量应该在图中的哪一点① ② ③ ④A b a c dB d c b aC d b c bD c a d c10. (2013·海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物)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11、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2、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t1~t3时间内,甲、乙种群均呈“S”型增长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t4~t5时间内,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D.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13.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 I Ⅱ Ⅲ Ⅳ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14.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1)图甲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①A、B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②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 ____和_____ ____。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_型。④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 ( http: / / www.21cnjy.com )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水平,因为在此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其原因 。15.如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1)图中曲线_______说明该种群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_______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_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______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16. (2013·课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国理综Ⅰ)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型为________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_______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 (2013·海南生物)随着海拔 ( http: / / www.21cnjy.com )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法。(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________稳定性较低。(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学案30 种群和群落课前探究案【基础知识回顾】一、1、同种生物 进化 繁衍【练一练1】D【练一练2】C 解析: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种群基因库的所有基因有很多,控制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不止两个,有非常多种等位基因,而一个个体所含等位基因个数取决于染色体组的多少。如Aa是一组等位基因,但不代表A(或a)的等位基因只有a(或A),还可能有很多的a’、a"等(有可能是变异基因)在种群别的个体中存在,这些都是基因库中包含的,而个体却不可能同时拥有 。种群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两个池塘中的所有鲤鱼是两个种群。马和驴是两种物种他们可以交配产生后代骡子。二、(1)①数量 ②五点取样 等距取样 随机取样【练一练3】C【练一练 4】D(2)①总数 ②种群密度 (4)①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练一练5】A 解析:根据甲、乙、丙三个种群幼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的个体数判断甲为增长型,乙为稳定型,丙为衰退型。三、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练一练6】B四、1、数学模型2、(2)公式Nt=N0λt3、(1)种内竞争 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 (2)稳定 (3)K思考: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4、(2)波动【练一练7】D 解析: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限条件下的种群增长中,环境阻力的影响在c点处就开始表现了,而不是d点;在虫害防治中,应在出现虫害时就开始,因为到达快速增长(c点)后,由于种群增长很快将会增加防治所需的费用,也会为作物的生长带来不良影响;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率为0。五、 【练一练 8】D 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pH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不对。六、1、 种群2、(1)物种组成 物种数目 取样器取样法3、(2)食物 资源 (3)体表 (4)彼此有利4、(1)分层 (2)镶嵌 5、(1)另一个群落 (2)①初生演替 (2)②次生演替繁殖体【练一练9】C【练一练 10】D[当堂自测]1.D2.B3.A 解析:从图中个体数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能力,当外界环境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种群个体数量还是在K值附近波动,所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个体数量变化还是符合“S”型增长,所以答案是A4.C课内探究案【探究点一】对种群数量特征的理解【典例1】B[思维拓展]1、不是,是个体的特征2、[归纳点拨](1)种群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预测(4)出生率【变式训练1】D【变式训练2】B 解析:种植植物与不干预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比,生物数量及种类都明显提高,因此移栽植物会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错误;种植植物后小型土壤动物的明显增多B正确; 边坡甲实验时没有移栽乔木,但也有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自然长出乔木,C错误;群落演替过程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不会再继续加剧,D错误。【探究点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典例2】C【典例3】解析:(1)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生产、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及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如害虫防治。(2)取样调查要求随机取样才具有科学性。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顶角的所有个体。(3)要大胆舍弃特别悬殊的数值,取多组邻近数据的平均值。该块地中苣荬菜的种群密度为(2+3+3+4+4+2+3+3)÷8=3(株/m2)。答案:(1) 野生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等方面(2)只要是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顶角个体的均正确(提示:统计边角的原则一般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3)3株/m2[归纳点拨]①随机取样【变式训练2】B【探究点三】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分析和应用[典例4]D 解析:K值为种群数量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的点;当曲线斜率最大时,即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时,即为明显偏离“J”型增长曲线时;捕获量应该以剩余量等于K/2时为标准,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思维拓展](1)食物、空间充裕,天敌少 b 增加 降低 0 K ①K/2 ②K/2 ③K(2)不能,因为存在环境阻力。一直增加。不是最大。[归纳点拨]环境资源有限 有K值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 先增大后减少 由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数[变式训练3] C[变式训练4]C 解析:在K ( http: / / www.21cnjy.com )/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因此A错误;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因此B错误;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因此C正确。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因此D错误。[当堂检测]1、C2、解析:(1)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有人的主观因素;田螺的种群密度取各样方的平均值: (15+18+15+19+15+14) /6=16(只/m2)。(2)作物价值与防治的成本之间的差值为收益。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的密度越小,防治成本越高,但作物价值也大,反之,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的密度越大,防治成本越低,但作物价值也越低。所以防治成本为曲线I;选ABC三点中B点防治最好,此时两者差值最大,即收益最大。(3)进行生物防治以后,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鸭粪分解成水稻所需要的无机物,促进水稻的生长。答案:(1)随机取样 16(2) I B(3)农药 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 无机物3、解析 :(1)对植物和活动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较弱的动物,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结合题中材料,图中①表示一年生草本植物,②表示多年生草本植物,③表示灌木。决定种群密度最直接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中0→a,物种①的密度上升,数量增多,说明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c 段,群落由多年生草本阶段向灌木阶段过渡,灌木取代了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②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的水平,说明②能耐受灌木丛导致的弱光环境,并在该环境下保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c 点后,若气候条件适宜,高大的乔木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取代灌木的优势,成为该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2)该地区经过治理,增大了植被覆 ( http: / / www.21cnjy.com )盖面积,同时增加的植被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更多的碳元素(CO2),增加了农林产品的产出,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答案: (1)样方法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弱光 乔木 (2)碳元素(CO2)课内探究案(第二课时)【探究点四】丰富度与种群密度【典例1】C[思维拓展]1、7 9 41 272、土壤中小动物身体微小且活动能力弱 血细胞计数法或显微计数法【归纳提升】1、群落 种群2、取样器取样法 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血细胞计数法【变式训练】B【探究点五】竞争和捕食的综合应用【典例2】D【典例3】B解析: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越复 ( http: / / www.21cnjy.com )杂,信息交流越频繁,生态系统就越稳定;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防治稻田害虫,可以改变能量的流动方向,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精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慢且始终为稻田;弃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较快,且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能演替到森林阶段;卷叶螟的数量减少,拟水狼蛛摄食褐飞虱增多,褐飞虱的种群密度将下降。[归纳点拨]1.图略2、生物 环境3、竞争与捕食【变式训练3】A【探究点六】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典例4】C 解析:由题干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该树林中,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肯定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在三个连续的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故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思维拓展]1、光照 是 食物、栖息环境2、次生演替 受人为干扰3、否 是【 归纳提升】1、分层 光照 温度 光照2、镶嵌3、长 短 慢 快 人类活动 火山岩、冰川泥、裸岩 弃耕农田【变式训练4】B[当堂检测]1.B2.C3. D 解析:考查对群落特征的理解。题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涵盖了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结构、优势现象、营养结构等内容。以上四个问题均属于群落的特征,而种群并不具有。课后拓展案1.A2.D3.C4.B 解析:Y是“S”型增长曲线,在达到K值前,种群的数量都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5.D6.B7.C 解析:从两种群关系可看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a、b不可能是捕食,b也无法和a竞争,a的增长曲线是“S”型,而b一开始是“J”型曲线的增长,但随后受到a的制约。8.C9.C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种群增长曲线中“S”型曲线,d点为K值,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b点为K/2值,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环境阻力增大,所以迁入后在c点开始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捕获后种群数量应该在K/2值,对应的点为b点,所以C正确。10.A11.B12.A13.B 解析:考查的是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群的特征以及种群的数量变化。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由于这时种群数量不多,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因此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S”型增长,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且有毒物质积累,数量最先开始下降。14.(1) ①B ②种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斗争加剧 捕食者数量增加 ③增长 ④ 1/2 N 种群增长量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一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一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到破坏15、解析:(1)图中主要涉及“J”型增长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S”型增长以及K值变化。环境容纳量K值会随环境改变而变化,环境破坏越严重,K值就会越小。因此栖息地破坏程度较轻时,K值变化较小的为曲线Ⅰ;曲线ⅢK值趋近于零,因此栖息地破坏严重,不宜采取就地保护;图中阴影表明存在环境阻力(食物短缺,空间有限),生存斗争激烈,出现自然选择导致物种变化,实质可能导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2)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是指处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可存在相同的食物来源,因此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该营养级某种生物减少,流向该种生物的能量就会减少,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就会增加。(3)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功能,图中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功能。(4)“J”型增长数学模 ( http: / / www.21cnjy.com )型为Nt=N0λt,N0为起始数量,无法改变,λ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可通过合理计划生育等方式使其降低,从而使人口数量Nt减少,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答案:(1)I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 基因频率(2)增加 (种间)竞争 (3)信息传递 (4)λ16、(1)次生 土壤 (2)草丛 常绿阔叶林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17、(1)样方 标志重捕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恢复力 (4)垂直学案27 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课前探究案【预习目标】1.识记内分泌腺和相应的激素。2.弄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体会激素调节的特点。3.弄清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理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体会什么是反馈调节。4.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理解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过程。【知识梳理】1.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物的功能(1)功能: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2)人体内主要激素的比较内分泌腺 所分泌的激素 化学本质 靶细胞、靶器官 生理作用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多肽 垂体 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 促进水分的重吸收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蛋白质 甲状腺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生长激素 全身 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性腺激素 性腺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 胰岛素 蛋白质 全身 降低血糖含量胰高血糖素 肝脏 升高血糖含量卵巢 雌性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细胞的生成,刺激和维持雌性第二性征和正常性周期孕激素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睾丸 雄性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肾上腺 肾上腺素 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2. 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2)血糖调节的过程3.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1) ;(2) ;(3) 。4.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1)体液调节:激素、CO2等化学物质,通过 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是其主要内容。(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3)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①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接地受 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 可看作 调节的一个环节。②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 ( http: / / www.21cnjy.com ) 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缺少甲状腺激素则患 。5.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1)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2)体温恒定的调节【预习自测】1.促胰液素的作用是( )A.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B.促进HCl进入小肠C.促进胰液进入肠腺 D.促进食物的消化2.雅典奥运会期间,许多运动员服用了类固醇药物而被取消成绩或参赛资格,他们服用的药物可能属于下列的( )A.甲状腺激素 B.垂体激素 C.雄性激素 D.生长激素3.吃糖一小时后,在胰静脉的血液中,下列物质中会明显增多的是( )A.胰蛋白酶 B.胰淀粉酶 C.胰岛素 D.胰高血糖素4.如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与该图有关的正确叙述是( )A.寒冷会促使X分泌激素aB.Y除能分泌激素b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以及多种促激素,因而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C.缺碘地区人的血液中激素b含量低于正常值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作用,间接地促进自身的合成与分泌5.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B.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C.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D.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6.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学案27 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课内探究案【探究目标】分析血糖平衡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明确其调节中枢和调节方式,从而理解激素调节的特点。【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探究一:对血糖平衡调节的分析和理解【典例1】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升高②刺激X→①→下丘脑→②→胰岛A细胞是体液调节③激素可以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④靶细胞接受激素刺激后,促使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思维拓展】(1)作用于胰岛A细胞的刺激有两种:一是 传来的兴奋,二是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是 ,其生理功能是 ,升高血糖含量的激素还有 ,与胰高血糖素互为协同作用。(2)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是 ,调节方式是 。(3)写出刺激X使血糖含量升高后的反馈调节过程。(4)从上图可知,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用后就被 ,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 。【归纳点拨】1.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激素(1)胰岛素的作用——唯一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①促进 、 、 、 。②抑制 、 。(2)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促进 、 。(3)肾上腺素的作用: 。(4)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的 作用使血糖含量上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 作用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胰高血糖素可 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可 胰高血糖素的分泌。2.胰腺既有外分泌部——分泌 ,含各种消化酶;又有内分泌部——胰岛分泌调节血糖的 。若胰管受阻, (填“会”或“不会”)影响食物消化, (填“会”或“不会”)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经血液运输)。3.激素的特点(1)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 作用。(2)激素的本质是有机分子,功能上是信息分子。(3)激素只是改变细胞的代谢,并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一经作用后就被灭活。(4)激素随 运输到全身器官、细胞,但只有靶器官、靶细胞能识别并接受信息改变代谢。【变式训练1】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的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变式训练2】哺乳动物肝细胞内糖代谢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1)图中X物质为_________。在有氧条件下,该物质和水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该过程在_______中进行。(2)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后可合成_________,多余的葡萄糖还可转化成_______以储存能量。(3)胰腺中________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调节糖代谢过程,这反映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的功能。(4)用14C标记的葡萄糖研 ( http: / / www.21cnjy.com )究肝细胞内糖代谢的过程中,发现血浆中的白蛋白亦出现放射性。在白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中,依次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探究二:对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理解【典例2】如右图是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请回答:(1)图中的“刺激”可由哪些因素引起?(举两例)______ 、__ 。(2)激素Ⅰ、Ⅱ、Ⅲ分别是指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激素。(3)由图可见,在大脑皮 ( http: / / www.21cnjy.com )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__________的调节来控制甲状腺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反过来调节______ __和____ ____中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这种调节作用叫___ _调节。它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对机体维持__ ____具有重要意义。【思维拓展】(1)利用上题的相关信息解释“大脖子病”的成因。(2)负反馈调节的实例还有 。【归纳点拨】(1)下丘脑通过释放 激素调节垂体,垂体通过分泌 激素调节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 直接调节, 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① 具有调节、管理其他某些内分泌腺的作用。②垂体分泌激素的多少受 的支配。③ 对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有调控作用。(2)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会影响 分泌相应激素的活动。(3)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既有 调节,也有调节。【变式训练3】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小结】辨析正反馈和负反馈①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体内常见的正反馈现象:排便、排尿、分娩、凝血等。②负反馈:使机体(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探究三:对体温恒定的调节的分析和理解【典例3】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请写出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___ ___,B____ ____。(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当人体处在45 ℃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 。这种反射属于 反射。(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 _。【思维拓展】(1)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增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 量,减少 量,调节方式是 调节;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既增加产热量,又减少散热量,调节方式是 。(2)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 、 。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归纳点拨】(1)体温调节中枢是 ,感觉中枢是 ,调节方式是 。(2)在人体的 、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对温觉敏感的 感受器和对 敏感的感受器。(3)体温恒定的原因是人体的 量与 量达到动态平衡。产热来源主要是 (以 和 产热为多), 散热主要通过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变式训练4】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会发生骨骼肌不自觉战栗,这时( )A.温觉感受器兴奋 B.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C.躯体运动中枢兴奋 D.皮肤血流量增加探究四:对水盐平衡调节的分析和理解【典例4】当人吃了过咸的食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④摄水量增加 ⑤减少尿的排出A.①→②→④和①→③→⑤ B.①→②→③→④→⑤C.②→①→④→③→⑤ D.①→②→④或②→①→③→⑤【思维拓展】(1)上题中①→②→④是 调节,其感受器: ;神经中枢: ;渴觉中枢:;效应器:(2)上题中①→③→⑤是 调节,其激素名称: ;分泌部位: ;释放部位: ;靶器官: ;作用: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结果:降低 。【归纳点拨】下丘脑的地位和功能(1)地位: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2)主要作用①感受刺激: 感受器感受血浆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平衡。②传导兴奋: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③分泌激素:分泌 等激素进而作用于其他内分泌器官或细胞。④调节中枢: 调节中枢、 调节中枢、 调节中枢。【变式训练5】下丘脑细胞不具有的作用是( )A.形成渴觉,发出喝水的指令 B.合成并分泌某些激素C.合成并分泌某些递质 D.感受某些刺激,形成冲动【课堂小结】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类型(1)神经调节(反射)①模式: ②实例:狗吃食就分泌唾液的反射过程。(2)体液调节(激素调节)①模式:②实例:人进食后血糖升高,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3)神经—体液调节①模式一:内分泌腺为效应器实例:刺激动物的摄食中枢,会引起动物的血糖浓度降低。②模式二:神经—内分泌腺—内分泌腺调节实例:冬季鸡舍中每天用较强的光线照射14 h以上,能促进母鸡产蛋。【当堂检测】1. 以下为人体的体温与水盐平衡调节示意图,a、b、c、d代表各激素。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既有神经联系,又有血液联系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的分泌均会增加C.大量饮水后d的分泌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D.体温和水盐平衡的维持都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协调作用的结果2.某同学感冒发热39°C,伴有轻度腹泻。与病前相比,此时该同学的生理状况是( )A.呼吸、心跳加快,心肌细胞中ATP大量积累B.汗液分泌增多,尿量减少,血浆Na+浓度降低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D.糖原合成增强,脂肪分解加快,尿素合成增多3.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 A、B、C 依次是(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D.渴觉中枢、肾小管、抗利尿激素4.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a引起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b引起下丘脑分泌②抗利尿激素C.c引起下丘脑分泌③胰高血糖素D.d引起下丘脑产生④电位变化5.(2013·山东理综)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起皮肤__ __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__ __。(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____ ____,继而促进________ ,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____ ____,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_____ ___。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__ __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 ( http: / / www.21cnjy.com )除由于 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__ __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6、(2013·新课标全国Ⅱ) 回答下列问题:(1)清晨静脉取血测定正常人和胰岛 B 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浓度。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和 。(2)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饮入高浓度葡萄糖水。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时间静脉取血,测定血糖浓度(整个过程中禁食、禁水,不做剧烈运动),发现正常人与胰岛 B 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下降速率不同的原因是 。(3)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在该细胞的 和 这两种细胞器中进行加工的。学案27 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课后拓展案(A层)1. 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功能和激素间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垂体是人体体液调节的中枢B.甲状腺、性腺、肾上腺分泌激素都受垂体的控制C.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人和动物的生长,但侧重点不同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正好相反(A层)2.下列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激素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因而生长激素是一种高效的酶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平衡,它们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C.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时,只有反馈抑制下丘脑的活动才能使激素含量恢复正常D.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A层)3.关于人体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生理功能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和利用葡萄糖②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将葡萄糖转化为各种氨基酸③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为血糖④胰高血糖素能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B层)4.如图是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根据图中信息,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A.胰岛B细胞受损B.甲状腺被切除C.无法将血糖转换成肝糖原D.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A层)5.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在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B层)6.为提高生态补 ( http: / / www.21cnjy.com )偿的数额,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气候正义人士于2009年11月6日巴塞罗那会议后在哥本哈根进行绝食抗议。一位抗议者在绝食数小时后,下列有关他体内血糖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 B.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C.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 D.胰高血糖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B层)7.医生给呆小症、侏儒症和糖尿病患者分别口服相应的激素,有疗效的是( )A.呆小症和侏儒症 B.侏儒症和糖尿病 C.呆小症和糖尿病 D.只有呆小症(B层)8. 下列关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甲状腺激素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D.在研究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时,不可以直接将甲状腺激素添加在饲料中饲喂动物,因为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层)9. 如图表示人和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请据图回答:(1)①⑦在反射弧中可分别表示的结构是和(2)当图中的感受器感受到寒冷刺激时,图中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效应器的内分泌腺是 ,垂体受到来自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合成并分泌 。这种激素刺激内分泌腺合成并分泌 ,促进代谢,使机体抵御寒冷。(3)当人体内失水过多时,调节过程是 (填入图中相应标号),⑤代表的激素是 。(4)当图中的感受器感受到血糖含量降低时,图中的内分泌腺 和 ,它们分别分泌 和 ,使血糖含量升高。10、(2013·新课标Ⅰ全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 ATP。回答下列问题:(1)胰岛素从胰岛 B 细胞释放到细胞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运输方式是 ,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泌 ,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 。(3)脂肪细胞 (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有小幅度的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 。学案27 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答案课前探究案2.(1)食物中的糖类 二氧化碳+水+能量肝糖原 肝糖原、肌糖原脂肪等非糖物质 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尿糖3.(1)微量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4.(1)体液运输 激素调节(2)见课本31页表(2-1)(3)①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 ②神经系统 呆小症【预习自测】1. A.2. C3. C.4.A. 解析:题干中图示可知X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下丘脑,Y代表垂体,a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代表促甲状腺激素。当人体处于寒冷或紧张的情况下,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相应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也会增加。下丘脑作为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的内分泌腺,是机体内分泌调节的枢纽。在人体内缺乏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这时由于反馈调节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增强,但如果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多,则会间接抑制自身的合成和分泌。5.C.6.C.课内探究案【典例1】B 解析:胰岛A ( http: / / www.21cnjy.com )细胞可以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以达到升高血糖的目的,胰岛A细胞可以接受下丘脑的神经调节,也可以接受血糖降低的体液调节;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不起催化作用,随着体液达到靶细胞,使之原有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思维拓展】(1)下丘脑 血糖浓度降低 胰高血糖素 促使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进而提高血糖浓度 肾上腺素(2)下丘脑 神经—体液调节(3)(4)灭活 相对稳定【归纳点拨】1.(1)①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 葡萄 ( http: / / www.21cnjy.com )糖的氧化分解 葡萄糖转化为糖原 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 ②肝糖原分解 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2)肝糖原分解 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3)升高血糖 促进产热(4)协同 拮抗 促进 促进2.胰液 激素 会 不会 3.(1)调节 (4)体液【变式训练1】A【变式训练2】(1)丙酮酸 线粒体基质(2)肝糖原 脂肪(3)胰岛A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4)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典例2】(1)寒冷 紧张(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3)激素 下丘脑 垂体 反馈 稳态【思维拓展】(1)当环境中缺碘时,甲状腺 ( http: / / www.21cnjy.com )激素的合成受阻,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不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相反,促甲状腺激素大量产生,促进甲状腺增生。(2)血糖平衡调节、体温平衡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调节等【归纳点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促甲状腺 垂体 下丘脑①下丘脑 ②下丘脑 ③下丘脑(2)垂体和下丘脑(3)神经调节 激素调节【变式训练3】B【典例3】(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骨骼肌 (2)皮肤 蒸发散热(3)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 非条件(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思维拓展】(1)散热 产热 神经—体液 神经—体液调节(2)更多 更快【归纳点拨】(1)下丘脑 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2)皮肤 温觉 冷觉(3)产热 散热 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骨骼肌 肝脏 汗液【变式训练4】B【典例4】A 解析:人体内环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盐平衡的调节既受神经调节又受激素调节,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协调下,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平衡得以维持;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其兴奋时,一方面按①→②→④途径完成神经调节,另一方面按①→③→⑤完成激素调节,故A对。【思维拓展】(1)神经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下丘脑 大脑皮层 垂体后叶(2)体液 抗利尿激素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垂体后叶 肾小管和集合管 细胞外液渗透压【归纳点拨】(2)①下丘脑渗透压 ③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④体温平衡 水盐平衡 血糖平衡【变式训练5】A当堂检测1.C 解析: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多。2. C 解析:发热后,呼吸、心跳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快,但心肌细胞中ATP不会大量积累,A错。发热又轻度腹泻,汗液分泌增多,尿量减少,血浆中钠离子不会降低。发热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导致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发热时,代谢增强,加上轻度腹泻,糖原合成不会增强,D错。3. C4.C5、(1)毛细血管舒张 下丘脑(2)抗利尿激素(或ADH)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3)氧化分解(或氧化分解供能) ATP(或三磷酸腺苷) 肾上腺素(4)细胞外液 乳酸解析:(1)炎热环境下,下丘脑的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进行散热,同时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强。 (2)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当体内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3)血糖的去向有组织细胞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题目中是在长跑比赛中,所以血糖的大量消耗是用于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供能;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ATP;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 (4)由于运动丢失大量的水分,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血浆渗透压属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肌肉酸痛的原因是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结果。6、(1)肝糖原的分解 非糖物质转化(2) 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和被利用,胰岛 B 细胞功能不足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血糖浓度下降较慢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 内质网 高尔基体课后拓展案1.A2. D3. C 解析:胰岛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组 ( http: / / www.21cnjy.com )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氧化分解、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糖原分解(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4. D5. C6.C7. D8.D9、(1)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2)甲状腺(或甲状腺和肾上腺)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3)①③⑤ 抗利尿激素(4)肾上腺 胰腺 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10、(1)胞吐 协助扩散(2)增加 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降低血糖浓度(3)是 先升高,后降低学案3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前探究案【预习目标】1、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分清能量的去向。2、体验基本题型。【知识梳理】一、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课本必看P94)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 、 和 的过程。2.能量流动的过程(1)能量的输入①能量流动的起点是②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2)能量的传递①传递渠道:②传递过程(P94图5-6)思考:A.初级消费者摄入能量(a)= (b)+ (c),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B.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b)= (d)+(e)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量(e)= (f)+ (i)+ (j),即消费者同化能量若为两部分之和是b=d+e;若为四部分之和是b=d+f+i+j。(3)能量的转化和散失太阳能 有机物中(4)各营养级的能量去路: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而产生的能量,一部分形成ATP,被生物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另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②一部分被 利用;③一部分被 分解。[自测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通过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消费者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B.能量伴随着物质而循环流动C.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把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便获得了被捕食者的全部能量二、能量流动的特点1. :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可 。2.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传递效率大约为 。3.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 数值由低到高绘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三、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 ,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 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自测2]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生态系统中所接收的全部太阳能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D.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10%~20%[自测3]图中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 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 )A.200g B.250g C.500g D.1 000g预习检测1.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有误差的是( )A.B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不一定比A少B.若M表示各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当MA<5MB 时,生态系统可能会崩溃C.分解者细胞呼吸的产物中有CO2、H20、酒精和乳酸等D.B、C、D分解释放的能量可以供给A利用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便为食,则它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学案3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内探究案课堂目标:1、理清能量在食物链各个环节中的具体流动情况。2、掌握能量传递效率题型的解法。知识点一、能量流动过程的相关分析[例题1]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思维拓展:分析上题回答:1.兔同化的能量= - ,即粪便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2.兔同化的能量有哪些去路?(1) 。(2) 。(3) 。(4) 。3.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 。4.能量以 形式沿 从一个 (种群或个体)流动到另一个(种群或个体)。归纳总结:1.能量流动过程图解。2.能量最终都以 形式散失。3、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形状特点 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有时会出现倒金字塔形象征含义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 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每一阶含义 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变式1】实验调查得到某一森林生态系统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营养级和能量流动关系的图表。其中丁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储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为J/(cm2·a)。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Pg Pn R甲 62.8 25.6 37.2乙 12.5 5.7 6.8丙 464.6 186.3 278.3丁 41.6 16.5 25.1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以表示为 丙→甲→乙→丁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即四个Pg之和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9.9%D.在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可有可无【变式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甲同化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因细胞呼吸而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乙1→乙2…中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丙中有自养型生物D.甲同化的总能量等于乙和丙的总能量之和知识点二 能量传递效率的分析和计算[例题2]假如一个人的代谢过程中,其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同化量的1/2来自植物、1/2来自牛肉,并且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现在G千克植物通过食物链被摄入人体,问最多能使人体体重增加多少(不计人体呼吸作用所消耗的部分能量) ( )A.G/10 B.2G/11 C.G/55 D.G/280请写出上题的食物链:归纳总结:1. 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要确定食物链。设食物链A→B→C→D,分情况讨论。已知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时,“至少”需要量的计算要按 计算,“最多”需要量的计算则按 求解。2.能量传递效率是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变式3】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 )A.1.875倍 B.1.375倍 C.1.273倍 D.0.575倍当堂检测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与之不相符合的是( )A.食物链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基本相同B.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往返D.兔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同化的能量2、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有大型杂食性鱼类甲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食物1/2来自浮游植物乙,1/4来自草食性鱼类丙,1/4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丁。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和丁存在着竞争关系B.从理论上计算,甲每增加1kg体重,最少需要乙提供360kg的物质C.若湖泊中受到DDT污染,则DDT浓度最低的生物是乙D.此食物网中占有三个营养级的生物是甲学案3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后拓展案1.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B.食物链越短,终极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2.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B.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C.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初级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⑤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当狼捕食兔子并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B.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狼不可能获得兔子的全部能量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4.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一条食物链:甲→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丙→丁,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a、b、c、d(单位:kg/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丙种群个体所含有机物的平均值一定大于丁种群B.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等于a所含的能量C.若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20%,则b+c+d=0.2 aD.甲的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5.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有三条食物链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D.若c所含能量为5.8×109kJ,d含1.3×108kJ,则a至少约含4.5×107kJ6.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7.如图是某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该图中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箭头是( )A.①③ B.②③⑤C.①③④ D.②⑤8.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每年都会发生一定程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蝗灾,当地政府和农牧民常用喷洒农药的方法来杀灭蝗虫。2000年发生蝗灾时,新疆某地邀请来一批养鸭户,把几十万只鸭子放养到虫害严重的草原上,收到很好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利用农药灭虫,农药对蝗虫起选择作用,生存下来的蝗虫都是抗药能力较强的B.利用鸭子消灭蝗虫,根本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鸭子C.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鸭子是次级消费者,鸭子与草原上的牛、羊的关系是种间互助D.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减轻污染、保护其他生物9.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A.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C.若甲和乙中玉米的数量相同,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甲能养活10 000人,则乙能养活500人D.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DDT,则甲中的人比乙中的人体内DDT浓度低10.下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作答:(1)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 ( http: / / www.21cnjy.com )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__。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3)由图乙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图甲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________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学案3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前探究案【知识梳理】一、1、输入 传递 转化 散失2、(1)①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①食物链和食物网②思考:A、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以粪便的形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B、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流入分解者 流入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3)化学能 ATP 热能(4) ②下一营养级 ③分解者【自测1】C二、1、单向流动 循环2、逐级递减 10%~20%3、能量三、1、人工生态系统2、 能量流动【自测2】A【自测3】C预习自测DC课内探究案知识点一【例题1】D思维拓展:1、摄入的能量 粪便中的能量2、呼吸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未利用呼吸作用化学能 食物链和食物网 营养级 营养级归纳总结1、2、热能【变式1】C【变式2】A知识点二【例题2】B 解析:设人增重x千克(1/2)×x÷10%+(1/2)×x÷10%÷10%=Gx=G/55归纳总结1、20% 10%2、下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某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之比【变式3】B 解析:从C出发,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食物A∶B为1∶1时, C的能量为x,需要的A为(1/2)x×10+(1/2)x×10×10=55x。设当食物A∶B为2∶1时, C的能量为y,需要的A为(2/3)y×10+(1/3)y×10×10=40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 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40y,则y=1.375x。当堂检测1、A 解析:食物链中生产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消费者通过捕食获取现成的有机物,A错误。兔的粪便中含有的能量未被兔同化,仍属于上一营养级,D正确。2、B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营养结构和功能以及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由于甲、丁均以丙为食,故两者间不仅有捕食关系,还存在着竞争关系;DDT是通过食物链而富集的,营养级越低,体内DDT浓度越低,反之则越高;甲在此食物网中占有第二、三、四三个营养级。从理论上计算,甲增重1kg至少需要乙提供的物质量应按20%的传递效率,则甲增重1kg至少需要乙提供的物质量是:1/2÷20%+1/4÷(20%×20%)+1/4÷(20%×20%×20%)=40(kg)。课后拓展案1.C 初级消费者的多少,理论上并不影响相邻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因此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还是相对稳定的。2.C 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粪便不属于次级消费者自身的同化量;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第一营养级与各消费者同化能量的方式不同;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鱼所获得的能量不只是来自生产者,而可能更多地来自人工投放的饲料。3.A 兔子是第二营养级,狼是第三营养级,故狼捕食兔子后,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4.D 丙营养级有机物大于丁营养级而不是种群 ( http: / / www.21cnjy.com );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大于a所含的能量;能量在两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则b为0.2 a,c为0.04 a,d为0.008 a;生产者甲一定是自养型。5.B 图中共有c→d;c→e→ ( http: / / www.21cnjy.com )a;c→b→a三条食物链;a处的营养级最高,所以生物富集作用最严重;a“至少”获得的能量:按10%传递,选择食物链最长的计算;d消耗c的能量按最多为1.3×108kJ÷10%=1.3×109kJ,c剩余的能量为5.8×109kJ-1.3×109kJ=4.5×109kJ,按10%的传递效率,由c→b→a,得4.5×107kJ,故D正确。6.ABD 该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而非能量传递效率。7.C 农作物的能量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给人、鸡、猪、牛,而鸡、猪、牛的能量也可传给人;但人和鸡、猪、牛的能量不能传给农作物,这是由食物链的方向决定的。8.B 利用鸭子消灭蝗虫并非想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鸭子,根本目的是利用鸭子与蝗虫的捕食关系更好地消灭蝗虫,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9.D 对于一个个体来说,其从上一营养级获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量的多少取决于其摄入量及同化量的比例,故A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在10%~20%,与营养级高低没有联系,故B错误;假设每个人的能量为a,则甲图中玉米含有的能量为10 000a÷10%=100 000a,那么乙能养活的人数为100 000a×10%×10%÷a=1 000,故C错误;DDT在食物链中具有富集现象,即营养级越高,体内含有的DDT浓度越大,甲中人处于第二营养级,乙中人处于第三营养级,故D正确。10.(1)太阳能(或同化固定的能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营养级越高,可利用能量越少(或营养级高的物种,往往体型较大) (2)Ⅱ同化固定的能量 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y×10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25A/(1+4X)解析 (1)m1表示流入该生态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的能量,这部分能量是太阳能或同化固定的能量,m2表示从该生态系统散失的能量,即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由于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则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可利用能量越少,所以个体数量也越少。(2)若A表示图甲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固定的能量,C表示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而图乙中营养级Ⅱ同化固定的总能量为b,因此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y×100%。(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a,则 ( http: / / www.21cnjy.com )甲中直接提供给丙的能量为a×X×20%,由甲经过乙传递给丙的能量为a×(1-X)×20%×20%,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a×X×20%+a×(1-X)×20%×20%=A,因此a=25A/(1+4X)。中化学能(散失)学案29 植 物 的 激 素 调 节课前探究案【预习目标】1.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分析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3.比较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课本必看】1.(P46)图3-1达尔文设计的实验及结论?2.(P47)图3-2詹森设计的实验及结论?图3-3拜尔设计的实验及结论?图3-4温特设计的实验及结论?3.(P48)分析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明确植物激素的概念。4.(P48)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5.(P49)技能训练,设计实验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6.(P50)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7.(P54)比较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和主要作用,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课本必记】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实验:胚芽鞘向光性实验分析1、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1)现象(生长情况):① ②③ ④(2)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 照射使胚芽鞘的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 比 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2、1910年,詹森实验(1)现象:① ②(2)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3、1914年,拜尔实验(1)现象:① ②(2)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 造成的。4、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生长素运输)(1)现象: ① ②(2)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是一种 。温特把它命名为 。5、1934年,科学家首先从 人尿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得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直到1946年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就是IAA。别处还有苯乙酸、吲哚丁酸等物质也具有生长素效应。思考:关于向光性实验的总结——三部位(判断生长情况的依据)产生生长素部位 感光部位 作用部位(弯曲部位)横向运输部位 产生生长素是否需要光照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 。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比较植物激素 动物激素不同点 产生部位 无专门的分泌器官,由植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 由专门的内分泌腺分泌如甲状腺,胰岛,性腺等作用部位 不作用于特定器官 分泌进入血液并随血液循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相同点 ①由自身产生;②特点:种类多、微量、高效;③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化学本质: ,组成元素:2、产生部位:如: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着的种子(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3、分布: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 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4、运输方向:(1)极性运输:指生长素只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从植物 运输到 ,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称为极性运输。思考:运输时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2)非极性运输:在 中,生长素也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即横向运输。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理作用: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 ;(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生长)解释——向光性原因:单侧光照射, 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 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 ,从而造成 。2、生长素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既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 ,也能 ;既能 ,也能 ;既能 ,也能 ;思考:参考课本50页问题探讨图(分析根、芽、 ( http: / / www.21cnjy.com )茎的曲线)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 、 、 。3、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的典型例子:(1)根的向地性形成原因是:近地侧生长素浓度 于背地侧,近地侧生长素起 生长的作用,而背地侧生长素起 的作用,因此 生长快而向地生长慢。(2)顶端优势:①概念: 优先生长而 生长受抑制的现象。②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发育受到 。③应用:棉花打顶摘心等四、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长素类似物:人工合成的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如:2,4—D 等1、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①果实发育时生长素的来源:②应用——无子番茄的培育处理方法: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柱头③区分: 无子蕃茄:培育原理—— ,无子原因是无子西瓜:培育原理—— ,无子原因是 。思考:无子蕃茄和无子西瓜的无子性状能否遗传? 。(3)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4)做除草剂(杀死单子叶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杂草)判断:①②五、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2、[几种重要植物激素的归纳比较]激素 合成部位 分布部位 生理作用 应用生长素 嫩芽、嫩叶、发育着的种子 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促进生长、促进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①除草剂②浸泡插枝促进生根③无子果实培育④棉株保蕾保铃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促进细胞 ,解除休眠 ①促进矮生性植物茎杆伸长②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休眠,提早播种细胞分裂素 根尖 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诱导分化、防止叶衰老 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藏时间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 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促进叶、果实衰老和脱落 处理瓜类幼苗,能增加雌花形成率,增产乙烯 各部位均可产生,成熟果更多 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成熟的果实含量多 促进果实 落叶与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使果实提早成熟3、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例如: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五、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1、植物生长调节剂: 人工 合成的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 的化学物质。2、(1)用 催熟凤梨;(2)用一定浓度的 溶液处理芦苇,就可以使其纤维长度增加50%左右。(3)用 处理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大量的a——淀粉酶,这样就可以简化工艺、降低啤酒生产的成本。[点拨](1)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体积长大,进而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则通过促进细胞数目增多,进而促进生长。(2)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特点,其他植物激素没有。(3)生长素是促进果实发育,而乙烯则是促进果实成熟。(4)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而植物生长调节剂则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预习自测】1、如下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作实验,可使其发生向右弯曲生长的是 ( )2、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B.在太空中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C.植物的向光性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3、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A.a B.b C.c D.d4、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下列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 ( )A.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 D.生长素学案29 植 物 的 激 素 调 节课内探究案【学习目标】1、分析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相关实验现象及结论2、理解生长素的的产生、分布和运输3、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及实践应用【考点探究】探究一:生长素相关实验的图解分析【例题1】根据下图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④⑤为不透光的锡箔帽和套)( http: / / www.21cnjy.com ) ( )A.若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B.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②③进行对照C.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①⑥进行对照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①③⑤【例题2】将一玉米幼苗固定在支架上,支架 ( http: / / www.21cnjy.com )固定在温度、湿度适宜且底部有一透光孔的暗室内,从如图所示状态开始,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几天后停止于起始位置,此时,幼苗的生长情况是 ( )A.根水平生长,茎向上弯曲 B.根水平生长,茎向下弯曲C.根向下弯曲,茎向上弯曲 D.根向下弯曲,茎向下弯曲【思维拓展】1、【例题1】中判断胚芽鞘能否生长,关键看 , 判断胚芽鞘生长是否弯曲,关键看。2、若将【例题2】题干中“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几天后停止于起始位置”改为“固定光源,暗室和幼苗随支架缓慢匀速转动几天”, 幼苗怎样生长?3、若将【例题2】题干中“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改为“固定暗室和光源,设法让幼苗随支架缓慢匀速转动”,幼苗怎样生长?【归纳点拨】图解条件 相关结果遮盖类 ① ②暗箱类 ① ②插入类 ① ② ③ ④移植类 ① ② ③④中IAA的含量a b+c,b c旋转类 ① ② ③ ④横置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①中IAA含量比较:a b,c d(填“<”或“>”或“=”),都促进生长②中IAA含量比较:a b,c d(填“<”或“>”或“=”),a、c、d促进生长,b抑制生长梯度类 得出最适宜的生长素浓度2、方法总结(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 (2)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3)感光部位—— (4)单侧光的作用——(5)弯曲原因—— (6)生长素的作用——3、匀速旋转类试题解题技巧(1)旋转器水平旋转:旋转产生的向心力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心引力同时影响植物生长素的分布,又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度高,根将向着受到的离心力和地心引力的合力方向生长。(2)旋转器垂直旋转:可抵消地心引力引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植物向地侧生长素分布多,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的效应,而使生长素在向地侧与背地侧均匀分布,植物水平生长【变式训练1】依据图示,下列关于生长素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中可使其发生向右弯曲生长的处理只有甲B.图1中乙丙都不弯曲,其原理相同C.图2中丁向左弯曲,戊向右弯曲D.丁、戊都能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探究二:、生长素的的产生、分布和运输【例题3】如图胚芽鞘Y的弯曲情况将是( )A.向左 B.向右 C.向下 D.不弯曲【例题4】对下图的理解错误的是A.图一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左多右少B.图二中生长素含量D>C, B>AC.图三小麦幼苗的茎向圆心方向生长,根向圆心相反方向生长D.图一、二结构发生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而图三未发生。思维拓展:若用图一验证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应设置怎样的对照实验?图二和图三是否发生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根的基部和根尖哪是形态学上端?横向运输发生的部位?归纳提升: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有三种极性运输极性运输由 决定,不受任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因素影响,只要植物生活就进行,并且永远从形态学的 端运往形态学的 端;跨膜方式为 运输。非极性运输成熟叶子合成的生长素可以通过 进行非极性的运输;跨膜方式为被动运输。横向运输横向运输是受外界环境刺激发生的。如上题中图一:单侧光照射 生长素会在 发生由 侧向 侧的运输。上题中图二:重力影响 生长素会在 发生由 侧向 侧的运输。上题中图三:离心力影响 生长素会在 发生由 侧向 侧的运输。【变式训练2】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箭头表示单侧光)( )。A.②⑤⑦B.①②③⑤⑧C.①③④⑥⑦D.②⑤⑧思考⑧中a、b、c三点的浓度大小关系【变式训练3】如图取正在萌发的植物种子贴附在琼脂板上, 再将琼脂板插入透明盒内培育。五面遮光,仅从一侧给予光照。幼苗根的生长方向将是A.↘ B.→ C.↙ D.↓探究三:、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及实践应用【例题5】关于下图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fB.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fC.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状态下D.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E点以后区域【思维拓展】1、【例题5】曲线中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 ( http: / / www.21cnjy.com )浓度为 ,在AC段随生长素浓度的增高,促进作用 ;而CE段随生长素浓度的增高,促进作用 。2、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 。【归纳点拨】1.根、茎、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曲线解读(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 。(促进效果不同或抑制效果不同)。(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敏感性大小: > > ),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不同。(3)曲线在A′、B′、C′点以上的部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不同的 效果,而且A、B、C三点代表 点。(4)“高浓度”生长素是指分别大于A′、B′、C′点对应的浓度,“低浓度”是指分别小于A′、B′、C′点对应的浓度,高与低是相对而言的。(5)不要将AA′、BB′、CC′段理解为抑制阶段,这些阶段仍体现生长素的 作用,只是促进作用逐渐减弱。(6)A′、B′、C′点效果 。(7)实践应用浓度 生理作用 实践应用低浓度(适宜) 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植物发芽 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②促进果实发育,培育无子果实;③防止落果高浓度 顶端优势;抑制植物生长;抑制植物发芽 ①果树整枝修剪,棉花摘心;②田间除草;③根的向地性生长提醒 不要将AA′、BB′、CC′段理解为抑制阶段,这些阶段仍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逐渐降低。2.植物茎的背地性与根的向地性产生的机制如图所示,A、B为 运输,C、D为重力作用下的 运输。地心引力→ 分布不均匀→ 浓度高对生长素敏感性差→茎的负向重力性, 对生长素敏感性强→根的向重力性思考:向地性和背地性能够体现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是 。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 。【变式训练4】将一株正在生长的植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平放入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飞机的暗室内,暗室朝向地心的一侧开一个小孔,小孔附近放一光源(如图),一段时间后,该植物茎的生长方向是A.背地(心)生长 B.向水平方向生长 C.向光生长 D.无法确定探究四:其他植物激素【例题6】留树保鲜是通过延迟采收保持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品质的一项技术。喷施赤霉素和2,4-D对留树保鲜柑橘的落果率和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喷施赤霉素和2,4-D能有效减少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B.留树保鲜过程中赤霉素与2,4-D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C.喷施赤霉素和2,4-D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D.赤霉素、2,4-D与内源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特别提醒 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以及不同的生理过程,各种激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主次之分,如:(1)果实发育主要是生长素的作用,果实成熟主要是乙烯的作用。(2)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即体积增大,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即细胞数目增多,二者共同促进植株生长。【变式训练5】下图为种子发育过程、种子萌发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幼苗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种子含水量以及营养物质积累量的变化,据图分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有关植物激素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A.首先出现的是CK,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B.其次增加的是GA和IAA,参与有机物向子粒的运输与积累C.ABA促进种子贮藏蛋白的基因表达,并促进种子的脱水干燥,有利于种子的萌发D.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当堂检测】1、植物顶芽的生长素可以向生长素浓度比它高的侧芽部位运输。同时,缺氧会严重地阻碍其运输。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属于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2、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小块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中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琼脂被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如图所示。单侧光照射后,琼脂内生长素含量( )A.左右相等 B. 左多右少C.左少右多 D.左右均无3、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 ( http: / / www.21cnjy.com )酸来处理一段枝条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和位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处理甲中的A端,不可能在图甲中的B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B.处理图乙中的A端,能在图乙中的B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C.处理图乙中的B端,能在图乙中的A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D.处理图甲中的B端,能在图甲中的A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学案29 植 物 的 激 素 调 节课后拓展案(A层)1、图3-5表示一项关于生长素的研究实验,以下哪一项关于实验结果的叙述是正确的( )M长得比N快 B.N长得比M快M弯向一侧而N不弯曲 D.N弯向一侧而M不弯曲( http: / / www.21cnjy.com )图3-5 图3-62、图3-6中胚芽鞘Y的弯曲情况将是( )A.向左 B.向右 C.向下 D.不弯曲3、如右图,若做向光性实验测得胚芽鞘尖端向光—侧与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l:2,则胚芽鞘尖端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 )A、小于2m B大于1m,小于2mC、大于2m D.无法确定4、下表为用不同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茄子的花蕾以后植株的结实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对照组(未做处理) 经2,4—D处理平均结果率(%) 0.16 0.73 0.92 0.91 0.72平均株产量(Kg) 186 247 277 273 243平均单果量(Kg) 27 100 100 100 1002,4—D浓度(ppm) 1000 850 720 630该实验结果表明2,4—D能促进果实的发育该实验结果表明2,4—D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不同浓度的2,4—D对同种植物的结实情况影响不同该实验的对照组花蕾是经过授粉的,而实验组花蕾是未经过授粉的,5、为促进某种植物扦插枝条顺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生根,一技术员用几种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IBA)一种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插条基部,然后在沙床中培养,观察生根情况。从实验结果图来看,为促进枝条生根。在下列各项浓度值中,最好选用 ( )A、3 mg/mL B、6 mg/mL C、 9 mg/mL D、4.5 mg/mL6、分析右图,对生长素分布、运输生理作用等不科学的解释是( )左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快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长素浓度高低依次是D>C>B>AD、根部生长也表现出顶端优势现象7、下列各组激素中,其生理作用都是促讲植物的生长发育的是( )A、高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 B、细胞分裂素和高浓度的生长素C、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 D、高浓度的生长素和脱落酸8、下列各组激素中,与棉花落花、落叶无关的是( )A、生长素和赤霉素 B、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C、生长素和脱落酸 D、赤霉素和乙烯9、下列哪一个生产或实验过程不能使用吲哚乙酸 ( )处理扦插的月季枝条,促使其加快生根处理青色的香蕉,使其加速变为黄色处理去掉雌蕾的番茄花蕾,获得无子果实处理切去胚芽鞘尖端的燕麦幼苗,使其继续生长10 [2013·安徽理综]科学家温特做了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11.[2013·天津理综]下图为生长素( ( http: / / www.21cnjy.com ) IAA)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生物合成影响的示意图。图中GA1、GA8、GA20、GA29是四种不同的赤霉素,只有GA1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若图中酶1或酶2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相应的生化反应受阻。( http: / / www.21cnjy.com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IAA,该植株茎内GA1的合成可恢复正常B.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C.对酶1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该植株可恢复正常植株高度D.酶2基因突变的豌豆,其植株较正常植株高12. [2013·广东理综]如图为去顶芽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去顶芽能促进主根生长B.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C.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D.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13.. [2013·福建理综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探究茉莉酸(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离体培养的成熟胡杨细胞质壁分离的影响,将细胞分别移至不同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3天,结果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注:“+”表示有添加,添加后NaCl浓度为100 mmol·L-1,茉莉酸浓度为10-3 mg·L-1;“-”表示无添加A.胡杨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B.质壁分离的胡杨细胞液泡体积变小C.NaCl为自变量,茉莉酸为因变量D.茉莉酸对NaCl引起的胡杨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14.. [2013·浙江理综]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某种植物茎伸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A.茎伸长受抑制均由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引起B.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C.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无关D.该植物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15.. [2013·海南单科]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B.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16. [2013·全国新课标理综Ⅱ]已知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麦在萌发过程中可以产生α-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α-淀粉酶。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http: / / www.21cnjy.com )注:实验结果中“+”越多表示颜色越深。表中液体量的单位均为mL。回答下列问题:(1)α-淀粉酶催化______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_______。(2)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________,这两支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综合分析试管2、3和5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实验中G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4)综合分析试管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7、成熟叶中含有较多的脱落酸而不含细胞分裂 ( http: / / www.21cnjy.com )素,科学家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得知:脱落酸可抑制核酸、蛋白质的合成并提高核酸酶的活性,从而促进核酸的降解,使叶片衰老,而细胞分裂素则抑制叶绿素、核酸和蛋白质的降解,抑制叶片衰老,所以在生产中可利用细胞分裂素作保鲜剂。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1)实验原理:叶绿素逐渐丧失是叶片衰老最明显的特点,离体叶片很快就会出现衰老的特点,因此可通过_________来证明。(2)实验步骤:第一步:选取___________叶片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标记为甲组、乙组。第二步:在甲组叶片的局部位置涂上___________,在乙组叶片相同位置涂上等量的蒸馏水。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结果预测:甲组叶片失绿变黄时间比乙组长。(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案29 植物的激素调节答案课前探究案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1)① 向光弯曲生长 ②不弯曲、不生长 ③直立生长 ④ 向光弯曲生长(2)单侧光 尖端 背光侧 向光侧2.1910年,詹森实验(1)现象:①不弯曲、不生长 ②向光弯曲生长(2)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3.1914年,拜尔实验(1)现象:向右弯曲生长 向左弯曲生长(2)结论:分布不均匀4.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生长素运输)(1)现象: ①向右弯曲生长 ②不生长(2)结论:化学物质 生长素思考:尖端 尖端 尖端下面一段 尖端 否5.6.有机物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吲哚乙酸 C、H、O、N4、运输方向:(1)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下端 思考:主动运输 (2)成熟组织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解释——向光性原因:背光 向光 不均匀 向光弯曲2、促进生长 抑制生长 促进发芽 抑制发芽 防止落花落果 疏花疏果思考:根 芽 茎3、(1)高 抑制 促进 背地侧 (2)①顶芽 侧芽 ②抑制四、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应用:(2)①种子 ③区分: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柱头没有受精无法形成种子无子西瓜:染色体变异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思考:无子蕃茄不能 无子西瓜的无子性状能遗传(4)判断:①双子叶植物杂草 ②单子叶植物2、伸长 、 成熟五、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2、(1)乙烯利 (2)赤霉素(3) 赤霉素【预习自测】BD 解析 :无子番茄的获得需要在番 ( http: / / www.21cnjy.com )茄自然授粉前就进行,故A错;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始终进行,不因外因改变而变,故B错误;向光性是茎的体现,生长素对茎的向光侧和背光侧都起促进作用,而两重性强调“低促高抑”,故C错误;在最适浓度的两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故D正确。DA课内探究案考点一、生长素相关实验的图解分析【例题1】A 解析:本题是有关植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光性的分析。B,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③和不进行单侧光照射进行对照;C,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③和④进行对照;D,图中弯曲生长的应是③⑤。【例题2】B【思维拓展】1、是否有尖端 是否有单侧光刺激2、提示:根水平生长,茎向暗室孔弯曲生长。3、提示:根水平生长,茎水平生长。【归纳点拨】1、遮盖类①直立生长②向光弯曲生长 暗箱类①直立生长②向光(小孔)弯曲生长插入类①向右侧弯曲生长 ②直立生长 ③向光弯曲生长④向光弯曲生长移植类①直立生长②向左侧弯曲生长 ③ = 〉 版版旋转类后旋转类①直立生长 ②向光弯曲生长 ③向小孔弯曲生长 ④茎向心生长,根离心生长横置类①= = ②< <2、(1)胚芽鞘的尖端(2)尖端下面一段(3)胚芽鞘尖端(4)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5)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生长不均匀 (6)促进生长,促进细胞伸长【变式训练1】A考点二、生长素的的产生、分布和运输【例题3】D【例题4】D思维拓展:1.把尖端用云母片隔开2.是 根尖3.尖端[归纳提升]1.遗传物质 上 下 主动2.韧皮部 3.尖端 向光 背光 根茎 背地 近地 根尖茎尖 向心 离心【变式训练2】D 解析:①a、b浓度相同,故直立生长;②向右弯曲生长;③直立生长;④直立生长;⑤向右弯曲生长;⑥不生长也不弯曲;⑦只有暗室内的幼苗旋转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直立生长;⑧向小孔方向弯曲生长。思考b > c > a【变式训练3】A考点三、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及实践应用【例题5】A【思维拓展】1、g 增强 减弱2、大于f小于2f【归纳点拨】1.根、茎、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曲线解读(1)不同(2)根>芽>茎(3)促进 最佳促进效果(5)促进作用(6)既不促进,也不抑制2.植物茎的背地性与根的向地性产生的机制极性运输 横向运输 生长素 近地侧 茎 根思考:根的向地性 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变式训练4】C探究四:其他植物激素【例题6】D 解析:由图可知,喷施赤霉素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2,4-D各自单独使用都能有效的减少留树保鲜过程的落果,且能够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而二者共同使用时落果率反而低,也就表明二者与脱落酸在对落果的调控中的作用应该是拮抗的。故选D。【变式训练5】C 解析:通过图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察到在种子的发育期,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等共同起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在发育后期脱落酸起主要作用。在种子的萌发和幼苗期,先是赤霉素起主要作用促进种子的萌发,而后是生长素起作用;从而可以看出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体,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当堂检测】CBC 解析;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题甲图中A端为形态学上端,B端为形态学下端,乙图中B端为形态学上端,A端为形态学下端。甲图中处理A端可在B端探测到14C,处理B端不能在A端探测到14C;乙图中处理A端不能在B端探测到14C,处理B端能在A端探测到14C。课后拓展学案1、A2、D3、A 解析:据题图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生长素浓度为1 m和2 m时,促进生长作用相同。当浓度在2 m以下时,浓度为X的促进作用大于浓度为X/2时的促进作用,因此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小于2 m时,生长比向光一侧快,体现向光性。4、B5、D6、C7、C8、B9、B 解析:使青色生香蕉加速变为黄色,是促进果实成熟,属于乙烯的作用,故应选B。10. B 温特两个实验中的胚芽鞘是否生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决于琼脂块上是否放置过胚芽鞘尖端。该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扩散到琼脂块,再通过琼脂块进入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促进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该实验不能证明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和生长素的化学本质。11. C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在生命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中的应用。根据图解可知,适宜浓度的IAA可以促进GA1的合成,因此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的IAA,该植株茎内GA1的合成可恢复正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导致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下部,影响GA1的合成,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对酶1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植株内不能合成GA1,因此该植株不能恢复正常植株的高度;酶2基因突变的豌豆,茎内GA1含量增加,该豌豆植株较正常植株高。12. D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的基本知识。由图得到的信息“去顶芽植株主根长度小于正常植株主根长度”可推知去顶芽没有促进主根生长,A项错误;根据题图,不能断定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B项错误;生长素由顶芽向下运输属于极性运输,C项错误;由题图得到的信息“去顶芽植株+外源生长素主根长度与正常植株无显著性差异”可推知外源生长素与顶芽作用类似,均能促进主根生长,D项正确。13. C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验和实验设计的相关问题。分析表格知:培养液中另添加的成分为自变量,胡杨细胞的状态为因变量;由实验结果可知:茉莉酸对NaCl引起的胡杨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质壁分离时,胡杨细胞液泡失水,液泡体积变小。故C项错误。14. B 本题主要考查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照和赤霉素对某种植物茎伸长影响的相关实验分析。对比1组和4组、4组和5组,推知茎伸长受抑制与光照时间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有关;对比5组和6组,推知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因素之一;实验结果没有表明植物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15. D 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部位可以不同,如胚珠产生的生长素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A正确;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B正确;细胞生命活动可以正常进行是由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D错误。16. 答案:(1)淀粉 麦芽糖(2)少 带胚的种子保温后能够产生α-淀粉酶,使淀粉水解(3)诱导种子生成α-淀粉酶(4)GA浓度高对α-淀粉酶的诱导效果好解析:本题以GA(赤霉素)对α ( http: / / www.21cnjy.com )-淀粉酶产生情况的影响的实验表格为信息载体,着重考查与酶相关的知识。(1)在α-淀粉酶的催化下,淀粉被水解为麦芽糖。(2)对比1号和2号试管,1号试管剩余的淀粉量少,其原因是带胚的种子保温后能够产生α-淀粉酶,使淀粉更多地被水解。(3)分析题表实验结果:在试管5中,虽然加入足量的GA,但没有加种子,淀粉不能被水解,说明GA不能直接水解淀粉;试管2中,虽然有去胚的半粒种子,但未加入GA,被水解的淀粉少,而试管3中加入GA溶液和去胚的半粒种子,实验结果是颜色较浅,被水解的淀粉较多,说明GA能诱导种子生成α-淀粉酶。(4)分析试管2、3、4的实验结果可知,随着GA浓度的升高,淀粉被分解的量增多,说明GA浓度与其对种子产生α-淀粉酶的诱导效果呈正相关。17、答案:(1)用细胞分裂素来处理离体叶片,记录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2)发育状况相同、同样大小、同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植物的 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记录两组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 (4)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细胞分裂素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抑制叶绿素、核酸和蛋白质的降解,进而抑制叶片衰老,所以可用细胞分裂素来处理离体叶片,记录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来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2)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于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应考虑到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影响相同且是适宜的。实验过程的设计应考虑前后过程的逻辑关系。(4)实验结论即是本实验要证明的内容,即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单侧光学案26 神经调节课前探究案【预习目标】1、掌握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2、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一个神经细胞内的传导)、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3、准确叙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基础知识回顾】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1)神经元的结构② (分枝多而短)③ 外包髓鞘⑤ (末端分枝④ )(2)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 ,并 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思考]图中圈内结构为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1)基本方式—— :在 的参与下,人或动物对 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 的应答。(2)结构基础—— :由 、 、 、和 组成。[思考](1)感受器实质是 ,效应器实质是 。(2)一个最短的反射弧由 个神经元构成(请用图示表示)。(3)反射活动完成的前提条件是 和 。【自我检测1】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C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二、兴奋的传导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 后,由 状态变为 状态的过程。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 ,也叫 。(2)传导过程:静息电位: →刺激→动作电位: →产生 →电荷移动→ →兴奋不断向前传导。(3)兴奋传导的特点: 。[思考](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2)K+ 和Na+的跨膜运输方式是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 实现的( http: / / www.21cnjy.com )(2)神经递质: 、多巴胺、氨基酸类等(3)传递过程:①过程:兴奋→ →突触小泡释放 →突触间隙→ 或 。②特点: 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 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 或。思考:(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的信号转换是 。(2)与神经递质形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 。(3)一个反射活动需要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4)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 和 。(5)递质释放的方式为 ,体现细胞膜的 特性,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上的识别。【自我检测2】如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A.刺激a处,会导致b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变化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产生兴奋D.刺激a处,b、c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1)高级神经中枢: (大脑、脑干和小脑)。(2)低级神经中枢: 。2.各部分结构名称以及其主要功能(1) :有 中枢、 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2) :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 。(3)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4) :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5)脊髓:调节 的低级中枢。【自我检测3】小张因饮酒过多导致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伦次、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出现这些症状是由于相应中枢受到影响,它们分别是( )A.大脑、小脑、脊髓 B.小脑、大脑、脊髓C.大脑、小脑、大脑 D.脊髓、小脑、大脑四、人脑的高级功能1.位于人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除了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部世界的 以及控制机体的 外,还具有 、 、 和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2.言语区(1)W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 。(2)V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 。(3)S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 。(4)H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 。3.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 ,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2)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 和 。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4.短期记忆主要与 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 的建立有关。[思考](1)V区和视觉中枢发生障碍后的区别?(2)H区与听觉中枢发生障碍后的区别?【自我检测4】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学案26 神经调节课内探究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能够根据反射弧模式图理解神经冲动的方式、结构基础、解决反射弧异常情况、判断反射弧的受损部位。根据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图,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制和特点。【探究点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典例1】图为神经—肌肉链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是 (填①~⑦编号)。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 (填①~⑦号)。3、若切断M、N两点,刺激P处 (填“能”或“否”)引起肌 肉收缩,该活动 (填“能”或“否”)称为反射活动,原因是。只保留⑥神经元和肌肉,正常时用电极刺激P点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部分受损时,再刺激P点,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如果 ,表明传出神经受损。如果 ,表明肌肉受损。如果 ,表明部位b受损。【归纳点拨】1、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2、肌肉群中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离体肌肉受到刺激也会产生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3、反射活动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4、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变式训练1】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A. 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变式训练2】如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B.若①处受破坏,刺激③仍能引起④的反射活动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刺激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①②⑤【探究点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典例2】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A.②→①→②→③→② B.②→③→②→①→②C.③→②→①→②→③ D.③→②→①→②→③[拓展提升]请在下图中画出若某动物离体神经纤维在两端同时受到刺激,产生两个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两冲动传导至中点并相遇后的情况。备注:电流的流动方向就是指针的偏转方向【典例3】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中的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归纳点拨】正常情况下对细胞而言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是钾离子,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是钠离子,即外液钠离子浓度高而内液钾离子浓度高;维持这种正常渗透压要靠主动运输方式, 神经细胞也不例外。2、静息电位形成是钾离子外流的结果 ,其外流跨膜方式为协助扩散。3、动作电位形成是钠离子内流的结果,其内流跨膜方式为协助扩散。4、影响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大小的因素分别是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和钠离子浓度差。【变式训练3】如图表示枪 ( http: / / www.21cnjy.com )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变式训练4】将记录仪(R)的两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 )【当堂检测】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材料,如图所示。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1、2、4、3、4 B.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1、3、4、2、4 C.在a、b两点中央刺激会出现1或4现象 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1、3、4、2、42.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电位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 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C. 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D. 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3、(2013·海南生物)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学案26 神经调节课内探究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能够根据突触结构模式图理解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机制和特点。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特点【探究点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典例4】如图是突触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括号内写标号)。(1)用箭头在图下方的长框中标出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2)⑤中所包含的化学递质是 或,这些物质可与① 作用改变_____离子通透性;结构①的形成与细胞结构中的细胞器有关,结构⑤的形成与细胞器 有关。(3)⑤出细胞的方式为 ,这个过程穿过 层膜。(4)神经元的内环境是 ,维持Na+、K+浓度在细胞内外的差异,与( ) 的代谢活动密切相关。若⑦内的氧分压为A,二氧化碳分压为B,⑦外的氧分压为A’, 二氧化碳分压为B’,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A 于A’,B 于B’。【拓展提升】(1)神经递质移动的方向: ;兴奋传导过程: 。①轴突 ②突触小体 ③递质 ④突触间隙 ⑤突触小泡 ⑥突触前膜 ⑦突触后膜(2)突触中的信号转换: 。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换: 。突触前膜中的信号转换: 突触后膜中的信号转换: 。(3)突触中兴奋单向传递的原因: 。(4)若将电流计两端连接在突触之间(如图),刺激b和c,指针分别偏转几次?根据指针偏转次数,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归纳总结]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比较比较项目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信号传导方式兴奋的传导方向(特点)传导时间是否需要能量2.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1)在神经纤维上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 方向 的偏转。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 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的传导速度 (填“大于”或“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 方向 的偏转。②刺激c点,兴奋 (填“能”或“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 偏转。3.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情况不同,引起效应器的不同效果(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 或 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2)异常情况1: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 。(3)异常情况2: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或神经递质被某种药物争夺,则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膜 。【变式训练5】如图表示一种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若在图中箭头处施一强刺激,则图中a、b、c、d、e能检测到兴奋的有几处( )A.2处 B.3处C.4处 D.5处【探究点四】探究或验证兴奋的传导方向实验【典例5】中国寓言中有“火中取 栗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故事:猫从火中拿取板栗时,因火烧爪而快速缩回,虽然板栗拿到了,但爪子还是被烧了,而偷到的板栗却被猴子吃了。假设如图为 “火中取栗”的反射弧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1)要确定这个反射弧中E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感受器还是效应器,可用电刺激的方法进行测定。测定与判断的方法是 。(2)如果不用实验,可据图判断E是感受器还是效应器,判断的依据是 。(3)假设E是猫爪中的感受器,写出猫“火中取栗”时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用有关字母与箭头表示)。(4)给你提供必要的实验用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等,请设计实验方案,以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在相邻两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并预期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a.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方法步骤: 。结果和结论: 。b.探究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法步骤: 。结果和结论: 。[归纳总结](1)常用实验器具——电刺激设备、 (或电位测量仪)。(2)选 和 的部位——在神经纤维上选一刺激点,用A表示,测量部位应选在刺激点两侧,用B和C表示。①若在传出神经纤维上,可通过观察 的变化和另一侧的 来确定传导方向;②若在神经元之间,则在 和 神经上各选一点,用A′、B′表示,先在A′处刺激,B′处测电位变化,再 来确定传导方向。(3)探究性还是验证性实验——探究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若验证性实验结论则:在神经纤维上 传导,在神经元之间 传递;若为探究性实验,则需分情况讨论: 、 、 三种情况。【变式训练6】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图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 。[当堂检测]1、(2013·海南生物)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如图中甲表示缩手反射示意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http: / / www.21cnjy.com )(1)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其中f和e是属于__________(填“1个”或“2个”|)神经元,若在c处给予一个刺激,则在a、b、c、d、e、f四处能够测到电位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丙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给予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3)在甲图中有___________个乙图这样的结构。乙图B中有接受A中物质的受体,它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A能与突触后膜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4)反射时间的长短关键取决于兴奋在乙中的传导,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5)已知A释放的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物质立即被分解。某钟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案26 神经调节课后拓展案1.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当①受到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C.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2.据报道,上海科学家破解神经元“沉默 ( http: / / www.21cnjy.com )突触”的沉默之迷。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大胆推测上海科学家对此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如图如果A接受刺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会引起E收缩B.神经细胞C与D的兴奋是同步的C.在B处,兴奋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D.一般情况下,E中细胞将消耗蛋白质分解释放的能量4.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B.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5.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6.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b神经元的活动不受大脑皮层控制B.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C.若在Ⅰ处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正外负→内负外正→内正外负D 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7.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8.如图表示用电表测量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表现为正电位B.左图装置测得的电位对应于右图中的B点的电位C.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再次恢复到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9.如图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示意简图,图中神经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②、③都是兴奋性神经元,且这些神经元兴奋时都可以引起下一级神经元或肌细胞的兴奋。和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请回答:(1)给神经元①一个适宜刺激,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A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这是因为刺激使神经元①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 进入 ,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导致神经元②产生兴奋。(2)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 ( http: / / www.21cnjy.com )处 (填“能”或“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 。(3)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 ( http: / / www.21cnjy.com )激,在C处 (填“能”或“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 。学案26 神经调节课前探究案【基础知识回顾】一、1、神经元(1)细胞体 突起 树突 轴突 长而少 神经纤维(2)兴奋 传导[思考] 突触2、(1)反射 突触 中枢神经系统 内外环境 规律性(2)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思考](1)传入神经末梢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2 图略(3)刺激 完整的反射弧【自我检测1】D 解析:人看见酸梅引起唾液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泌而非吃到酸梅,这属条件反射过程,需大脑皮层参与,A正确。这一反射过程中,感受器位于视网膜上,效应器是唾液腺,B正确。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的是感受器,并不是神经中枢,C错误;在突触部位,兴奋传递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二、 外界刺激 相对静止 显著活跃1、(1)电信号 神经冲动(2)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电位差 局部电流(3)双向传导[思考]1.(1)静息电位: K+ 外流 动作电位:Na+ 内流(2)协助扩散2、(1)突触 轴突 线粒体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2)乙酰胆碱(3)①轴突 神经递质 兴奋 抑制 ②单向 轴突 树突 细胞体思考:(1)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高尔基体 、线粒体(3)突触的数目(4)兴奋 抑制(5)胞吐 流动性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特异性受体【自我检测2】A三、1、(1)脑(2)脊髓2、(1)下丘脑 体温调节 水平衡 (2)脑干 呼吸中枢(3)大脑皮层 (4)小脑 (5)躯体运动【自我检测3】C四、1、感知 反射活动 语言 学习 记忆 思维2、写字 看懂文字 说话 听懂话3、(1)刺激(2)贮存 再现4、神经元 新突触[思考](1)看不懂 看不见(2)听不懂 听不见【自我检测4】C 解析:A、B、D都与语言中枢有关,属于人体的高级神经活动。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是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神经活动。课内探究案(第一课时)【探究点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过程【典例1】1. ④⑤⑥2. ③②①3. 能 否 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4 . 刺激P点,在a处不能记录到电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 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 刺激P点,在a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变式训练1】A 解析 :此题考察反射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构及其功能。有感觉,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完好。有运动障碍,则很有可能是传出神经或神经中枢的前根受损。至于效应器,其部位不在腰椎部。【变式训练2】C【探究点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典例2】 A[拓展提升]图略【典例3】 D 解析:动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电位的产生是由于Na+内流导致,如果减少溶液S中的Na+的浓度,则会导致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流量减少,而使峰值降低。【变式训练3】 C【变式训练4】 D 解析:适宜的刺激使神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细胞产生兴奋,兴奋向两侧传递。将两电极均置于细胞外,当兴奋传至电流表的左侧电极时,两个电极之间就有电位会形成电流;当兴奋传至电流表的右侧电极时,两个电极之间也会形成电流,两种情况下的电流方向相反。[当堂检测]1.D2.C3.B课内探究案(第二课时)【探究点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典例4】 解析:当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冲动传到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透性发生变化,使Ca2+大量进入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融合而将递质排至突触间隙,并继而与突触后膜的递质受体结合而使介质中的Na+大量涌入细胞,而使膜发生极性的变化,完成一次神经传导。图中①为突触后膜受体,③为突触后膜,⑤为突触囊泡,⑦为线粒体。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和氨基酸类物质三类。答案:(1) ←(2) 乙酰胆碱 多巴胺 受体 突触后膜 核糖体 高尔基体(3) 胞吐 0(4) 组织液 ⑦线粒体 小 大【拓展提升】(1)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①②⑤⑥③④⑦电信号 →化学信号 →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 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3) 神经递质只能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 2 1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归纳总结]1.比较项目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信号传导方式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特点) 双向 单向传导时间 短 长是否需要能量 需 需2.(1)2次 相反 不(2)小于 2次 相反 不能 1次3.(1) 兴奋 抑制(2) 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3)不兴奋或抑制【变式训练5】 C【探究点四】探究或验证兴奋的传导方向实验【典例5】(1)用电刺激E端,如A有反应,则E为感受器(2)因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导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从突触的结构分析,E是感受器(3)E→D→C→B→A(4)a.电刺激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证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b.先电刺激①处,测量③ ( http: / / www.21cnjy.com )处有无电位变化;再刺激③处,测量①处有无电位变化 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归纳总结】(1) 电流计(2) 刺激 测量 ① 效应器 电位测量仪 ② 传入 传出 在B′ 处刺激,在 A′处测电位变化(3)双向 单向 双向 单向中A→B 单向中B→A【变式训练6】A 解析:据图确定实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观测指标有两个,一个是肌肉是否收缩,另一个是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而后一指标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不偏转、偏转一次、反向偏转两次;A处刺激后,即使观测到肌肉收缩、电流表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偏转两次,也只能证明兴奋由A向肌肉单向传导;B处刺激后,若能观测到肌肉收缩、电流表反向偏转两次,能证明兴奋由B向肌肉和向左侧电极双向传导;C处刺激后,若能观测到肌肉收缩,证明兴奋由C向肌肉传导了,同时由于C点位于两电极中点,若只有C向肌肉的传导,可见到电流表偏转一次,若是双向传导,则可见到电流表不偏转,因此也可证明是单向或双向;D处刺激后,若能观测到肌肉收缩,电流表偏转(不管几次),都能证明是单向或双向。[当堂检测]1. B2. (1)感受器 1个 a、b、c(2)D(3)2 糖蛋白(蛋白质) 一定的流动性(4)突触中通过递质的传导比神经纤维上通过电信号的传导慢(5)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课后拓展案1.D 解析:A是感受器,B是传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兴奋不能由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所以效应器不能产生反应2.D3.C 解析:在突触处,传来的电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刺激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形成电流,即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一般情况下,肌肉E收缩消耗的能量来自葡萄糖的分解。4.C5.D6.A解析:脊髓等低级中枢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动要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A项错;伸肌肌群中既有感觉神经末梢也有运动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肌肉组织,因此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B项正确;若在Ⅰ处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C项错;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完成的应答反应,其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仅刺激传出神经而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D项错。7.C8.C解析:图中起点和终点的电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是负电位,说明测定的是细胞膜内的电位。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其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左图装置测定的应为静息电位,相当于图中的A或D点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9. 解析:(1)给神经元①一个适宜 ( http: / / www.21cnjy.com )刺激后,神经元①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导致神经元②兴奋。(2)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反向传递。(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可以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因此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C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答案:(1)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特异性受体(2)不能 由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3)能 兴奋从A处传到神经元③,再传到神经元①,故在C处能测到膜电位的变化学案33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课前探究案【预习目标】熟记物质循环过程图,明确各箭头的含义。识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起着的作用。理解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知识梳理】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理解(1)循环的对象: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 ,而不是 。(2)循环的过程: 。(3)循环的范围: 。2.特点: ;反复出现, 。3.实例——碳循环(1)循环形式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 形式循环。②在群落内部通过 关系以 形式流动。(2)循环过程①碳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②碳进入无机环境的生理过程: 、消费者、 的③产生CO2的非生物途径:(3)环境问题:平衡打破会造成 。[自测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C元素究其根源来自 ( )A.食物中的碳 B.大气中的CO 2 C.燃料中的碳 D.生物环境中的碳[自测2]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 ( )①光合作用 ②呼吸作用 ③蒸腾作用 ④化能合成作用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 、指令、 与信号等。2.信息的种类类别 含义 来源 感受对象或部分 传递形式 实例物理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 传递的信息 (光、温度、湿度、磁力等)和生物(声、颜色、形状等) 动物的眼、耳、 等器官,植物的或细胞中光敏色素等物质 过程 萤火虫的闪光、植物五颜六色的花化学信息 生物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 生物的代谢活动 动物,如昆虫的性外激素、哺乳动物的气味等 信息素 昆虫的性外激素、狗利用其小便记路行为信息 生物通过其 特征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的信息 动物的特定行为特征 同种(种内互助)或异种(种间斗争)动物个体 动物的 表现及行为 鸟类等的报警行为、昆虫的舞蹈、鸟类的求偶行为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实例见教材P106资料分析1和2)(2)种群: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实例见教材P107资料分析3)(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 关系,以维持 。(实例见教材P107资料分析4和P107中草、兔子、狼之间信息传递关系)4.信息传递的应用(1)提高 的产量。(2)对 进行控制。[自测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自测4]具有警戒色的生物会向其他的生物发出不能捕食的信息,警戒色从信息传递的类型分析属于(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生物信息 D.行为信息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 相对稳定的能力。2、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 能力;其调节机制: 调节。3、表现种类(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伤害)的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 ,营养结构越 ,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 ,抵抗力稳定性就 ,反之则越低。(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自测5]要使一个生态系统保持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最主要的是需要( )A.增加生产者的个体数量B.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个体数量C.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但对外来物种的引入要十分慎重D.减少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个体数量学案33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课内探究案课后拓展案【学习目标】1、分析碳循环图解,明确物质循环。2、明确信息的种类和意义,阐明信息传递功能和负反馈的内涵及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3、分析稳定性的分类、大小、破坏和对稳定性保护措施。探究一:碳循环图解分析典例1:分析下面碳循环示意图并据图回答问题:(1)从微观上看,过程①是在细胞内 中进行的;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 中进行的。(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①是 ,除此之外,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还可通过进入生物群落;②表示的是 关系,④表示 。(3)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是 (至少回答两个方面)。思考:(1)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 。(2)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成分—— 和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4)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 、 、 。(5)生物富集作用:食物链越长,营养级越 ,有害物质浓度越变式训练1: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的生理作用和重要环节分别是( )①蒸腾作用 ②光合作用 ③呼吸作用 ④生产者 ⑤消费者 ⑥分解者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探究二: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典例2: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②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③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④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拓展: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特点范围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 生物圈途径 多种地位 生态系统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易错点拨:对信息传递有关知识点辨析不清(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同而不同。如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 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 信息。(2)鸟类或其他动物报警,若通过声音(尖叫)则属于 信息,若通过特殊的动作(突然飞起)则属于 信息。(3)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心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对光、重力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 信息。(4)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这一特点则判断为 信息。(5)范围——同种生物个体之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外激素、蜜蜂舞蹈及孔雀开屏等);异种生物之间(物理、化学、行为中警示作用)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有物理信息中光、磁等)。(6)方向—— ,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不同。变式训练2: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积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探究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典例3:在一片动物种类繁多的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目基本稳定,那么,下列哪项与之不相符(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B.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C.各类生物所含的能量值基本不变D.各种群年龄组成维持增长型拓展: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如下图:说明: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g表示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作用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变式训练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当堂检测:1、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C.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2、下列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A.植食性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植食性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中获得含氮养料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3、生活于树木茂密的森林中的鸟类,最可能通过哪种方式传递信息( )A.飞翔行为 B.声音鸣叫C.性外激素 D.鲜艳的羽毛4、在下列四个生态系统中,它们的非生物成分和日照状况无太大区别。其中的生物成分如下表:生态系统编号 第一营养级的种群数 第二营养级的种群数 第三营养级的种群数① 20 30 15② 20 10 2③ 1 10 5④ 10 30 1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不易遭破坏和最易遭破坏的分别是(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③5、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相反关系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6、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答案33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课前探究案【知识梳理】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元素 化合物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生物圈2.全球性 循环利用3.CO2 食物链和食物网 有机物 化能合成作用 生产者 分解者 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温室效应自测1: B自测2: B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情报 数据2. 物理过程 无机环境 皮肤 叶、芽 物理化学物质 特殊行为 异常3.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种群的繁衍 调节生物的种间 生态系统的稳定4.农产品和畜产品 有害动物自测3:D自测4:A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结构和功能 2.自我调节 负反馈 3.多 复杂 强 高自测5:C 解析:生态系统中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主要由种类决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课内探究案 课后拓展案探究一:碳循环图解分析典例1:(1)叶绿体 线粒体 (2)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捕食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3)①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森林覆盖率;②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诸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量解析:(1)过程①是绿色植物利用大气、水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CO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内的叶绿体。过程③通过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将碳返回到大气中去,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2)由图解可看出碳从无机环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的。极少数特殊生态系统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②表示生物群落中的捕食关系。图示中④表示动植物尸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有机碳转化为无机碳返回无机环境中。(3)从图中看出,导致大气中CO2增多的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素可能是①过程减弱或在一定程度上受阻,即绿色植物减少,也可能是⑤过程增强,即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因此减少温室效应应从这两方面考虑。思考:(1)无机环境 (2)生产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 分解者 (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5)高 高变式训练1:B探究二: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典例2:D拓展: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反复循环 双向性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食物链和食物网易错点拨:(1)行为 物理 (2)物理 行为 (3) 物理 (4)化学(6)双向变式训练2:C 解析: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积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属于化学信息。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属于化学信息。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属于化学信息。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属于物理信息。探究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典例3:D 解析:根据题意:森林中消费者、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者的种类和数目基本稳定,可知该森林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其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即各种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一般变化不大,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其功能相对稳定,即物质、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动态平衡。所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D项是错误的,各种群年龄组成维持稳定型。变式训练3:B 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个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成分和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大,相应地,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小。题中A、C、D选项中的生态系统,都是向着成分和营养结构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而B选项中生态系统是趋向单一化方向(只让牧草生长)发展,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当堂检测:CABAB 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恢复力稳定性,它们均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大,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小。C 解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图C初级消费者种群数量恢复到相对稳定的时间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NO.25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doc NO.26神经调节.doc NO.27通过激素的调节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doc NO.28免疫调节学案.doc NO.29植物激素调节学案.doc NO.30种群和群落学案.doc NO.31生态系统的结构.doc NO.3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doc NO.33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