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3.1 维护秩序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3.1 维护秩序 教案

资源简介

维护秩序的教案
【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观点是认同的,也知道社会运行要有各种各样的规则,这是本课教学重要的学情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秩序与规则的相关概念也有所了解,但由于他们看待事物还比较浅显,不够深入,因此,帮助学生理解维护秩序与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是本课着重考虑的因素。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社会规则,正确认识社会规则、社会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2.道德修养:树立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
3.法治观念: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规则。
4.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能维护社会秩序,适应社会规则的变化。
5.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重点难点】
(一)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增强学生规则意识,做遵规守则的好少年。
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遵守公共秩序的规则意识,
引领学生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某中学门口混乱不堪。来接孩子的家长和车辆将学校大门堵得水泄不通。下雨时情况更加糟糕。
并启发学生思考:
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
学生思考,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新课讲解】
(一)新课讲解
教师活动:一、社会生活有秩序
1.社会秩序的种类:
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
2.展示图片,说一说:
图片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
3.播放视频《导游提成黑幕大揭秘》
思考:(1)旅游业中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
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尊严,破坏人际关系,影响社会秩序和城市形象;
(2)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状况?
需要制定相关的规则,旅行社和商家要自觉遵守规则,维护秩序。
4.提问:社会秩序有什么作用?
(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2)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证。
二、维护秩序靠规则
1.什么是社会规则?
2.社会规则的类型有哪些?
道德、纪律、法律等。
『提示』 分为成文的和不成文的两类:
风俗习惯、部分道德规范及部分法律规范、宗教规范是不成文的;法令、条例、规章和大部分法律、重要的教规是成文的。
3.展示漫画《上下楼梯不靠右行》
思考:上下楼梯靠右行是哪一种规则? 如果不靠右行会怎么样?
是一种行为准则;如果不靠右行可能会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
规则在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使人们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4.展示图片:《小心中国式过马路》
思考:中国式过马路会有什么危害?
危害行人的生命安全,扰乱社会秩序。
图片反映了规则有什么作用?
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对于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5.社会规则的作用有哪些?
(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6.暑假你去了哪里旅游,请选择一个你去过的旅游景点,说说该景点旅游要遵守哪些规则,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课堂小结】
(一)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收获了: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维护秩序靠规则,若违反规则则会付出代价,有序是一种美,规则也是一种美。社会秩序作为社会生活有序化的状态,不仅保障了人们安居乐业,也保障了社会的正常运行。作为社会成员,我们既已学习了规则,就要自觉遵守规则,为创建良好的社会秩序而努力。 师生共同 总结归纳 归纳概括本节课的重难点,能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从而实现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布置作业】
(一)布置作业
1.乘车时要自觉排队,依次上车;游览时要爱护公物、文物、古迹和花草树木;观看电影时,不能高声喧哗。这说明( B )
①社会正常运转需要秩序 ②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③社会秩序仅指公共场所的秩序 ④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下列场景与社会秩序种类对应正确的是( C )
A.小明利用周末帮助父母做家务——维护了公共场所秩序
B.小福坚持每天观看《新闻联播》——维护了社会管理秩序
C.刘师傅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流程加工零部件——遵守了生产秩序
D.小林登机前自觉接受安检人员的检查——遵守了交通秩序
3.《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或者在其他列车的禁烟区域吸烟,按照违法行为的情节和后果,对吸烟行为人处500元以上2 000元以下罚款;对吸烟导致列车火灾等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规定( D )
A.一定能确保良好的乘车秩序B.表明列车内吸烟是犯罪行为
C.限制了乘车人的人身自由D.有利于增强公民的规则意识
4.2022年12月13日,“通信行程卡”服务正式下线。中国通信院发布关于删除“通信行程卡”相关数据的通告。这告诉我们社会规则( D )
A.限制人们的自由
B.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C.是一成不变的
D.应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5.《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活动时,应有规则意识。下列同学的表现与此相符的是( C )
A.小林游玩时在古城墙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B.小飞在图书馆的图书上乱写乱画做标记
C.小云乘车时排队买票
D.小辉在动物园跨越护栏与梅花鹿合影留念
能力关
6.下列选项与题6图主题相符合的有( B )
题6图
①公共场所不喧哗 ②耐心排队不插队 ③践踏花草破坏绿化 ④禁烟场所不吸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我们要重视并遵守规则。下列名言中符合题意的是( A )
A.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B.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C.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D.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8.2022年12月2日上午,陇南市开展“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活动。活动通过有奖问答的形式进行,交警向广大群众细心讲解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及严重后果,要求大家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抵制交通违法陋习。这说明( C )
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社会秩序 ②社会秩序保障社会规则的实现
③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④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这段话表达的观点是( A )
A.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B.社会秩序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C.社会秩序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D.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素养关
10.题10图是不同生活场景中的一些提示语。
题10图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C )
①违反社会规则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
②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
③生产秩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④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在博物馆、公园、交通路口等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警示图标(题11图)。它们是有关部门为维护社会秩序而设立的,并据此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说,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社会秩序无处不在。
题11图
(1)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有哪些?(4分)
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4分)
(2)结合实际,谈谈我们为什么要遵守社会秩序。(6分)
1.B2.C3.D4.D5.C6.B7.A8.C9.A
10.C【解析】图中信息说明了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同时也说明了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包括纪律、道德、法律等,②④正确;①错误,违反社会规则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违反法律会受到法律处罚;图中未涉及生产秩序,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1)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4分)
(2)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③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6分)
【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学生的生活,结合学情分析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注重三个方面。第一,践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第二,创设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搭建活动平台;第三,尊重了学生的表达意愿,给学生更多发言展示的机会。教学设计更接地气,体现了活动引领教学的理念,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时教学设计以教学设计原理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坚持引领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探究法开展活动型教学,在学情分析的视角下动态优化教学设计,兼顾预设与生成;学习共同体在生活情境中交流展示突破教学重难点,践行学进去、讲出来。基于以上分析,预判能够顺利完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追求“营造快乐的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习的幸福体验,实现学生的知行统一”育人理念,展现了“激情、灵动、理性、思辨”的教学风格,以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法治素养和生活智慧为己任,做好学生的成长导师,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反思教学设计的过程,我认识到法治意识教育要引导学生认同法律权威,落脚点在形成和强化学生遵德守法的自觉性,做到知行统一;规则教育需要开发教学资源、创设有效情境,进一步培育公德意识和法治素养;在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实践中建章立制,让学生确实体会到规则的客观存在和价值,为其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