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议论文写作「五段三论式」技法精讲【本质定位】我们把议论文归结为“五段三论式”或者叫“五段三论+1式”。1.“五段”就是文章写足五段(也可超过五段,但仍为五部分);2.“三论”既指全文分引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又指本论部分主要论述段分起始、展开和终结三部分。本论部分的这一特点又称为“主论三分法”。3.“+1”指主体三论之后还可以加一个“当然”段。【基本模式】论题论点:文章首段要精彩,可引用古诗名言引论或开门见山,直接指出论题;或概括现象、事实,引出论题;或介绍前人观点、前人看法、材料要点,从而引出自己的观点。本论:论点最好放在段首,并且保持几个分论点的句式一致,便于阅卷老师查看。无论用何种论证方法,都一定要加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否则不符合议论文文体特征。论述段一: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一,论证可以不举例,而是采用纯分析的说理论据展开。论述段二: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二,最好采用举例论证,首选作文题提示中的例子来分析论证,也可辅助几个自己举的例子,字数要比前例少。如作文题提示中没有列举例子,则采用自己举的典型的例子来分析论证,注意举例时不要忘记结合论述,否则会模糊文体特征,影响得分。论述段三: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三,最好联系实际举例,这是写作的时代意义所在。联系实际的内容可以是学习、生活或社会的任何一个方面。目的是提高思想认识,或明确是非正邪,或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揭示某种疑难困惑,总之要给人以启发。结论段:或总结上文,突出中心论点;或指出希望,给人启发、鼓励;或发出号召,抒发感叹,感染读者。引论段要精彩,结尾段要有力。【要点剖析】1.首段:引论,针对生活现象、作文材料,引出论题或论点;或者针对论题,在介绍论题含义的基础上引出论点。在此处生活现象与作文材料概述要简练,突出要点。同时,概述生活现象、材料,要有过渡句,然后再引出论点。过渡一般有三个方向:对概述材料的分析肯定,正面引出论点;对概述材料的分析否定,从反面引出论点;对材料分析后换一个角度引出新的观点。2.中间三段:本论,全文的论述主体。首先围绕中心论点确立几个分论点,一般是三个分论点。作为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应该做到内容充实,根据应试时间限制的特点、规定字数的特点,三个分论点的安排要既能在规定时间规定字数完成写作,又能体现议论文论据充分的基本要求,使得文体特征展示清晰,同时还能使议论文在结构安排上得以合理分配。一般有三种方法:(1)分解中心论点或中心论题,构成总分关系。(2)多层次、多侧面设计问题,使中心论点具体化和立体化,一般从概念内涵、条件、原因的角度设问,或通过假设设问。(3)逐层深入设计问题,或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来确定分论点,或从时间先后或依人的认识过程来确定分论点。确立了分论点,以分论点引领主论的每一段。每一段应包括三个论述层次:①起始部分,摆出本段分论点(也可以是某一角度的论题),称为“段首中心句”;②展开部分,围绕中心句提供事例论据或道理论据;③终结部分,对论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具有三部分的论述段,我们称之为“完全段”。3.“当然”段:以“当然”领起,或者论述论点的另一方面,或者辨析表面相似的概念的内涵区别,使全文论述显得辩证。这一段可有可无,看中心论点和论述而定,文字要简短,两三句话即可。4.结尾段:结论,或总结上文,突出中心论点;或提出希望,给人启发、鼓励;或发出号召,抒发感叹。这一模式的本论三段可灵活运用,一是三段内容上可以并列,可以递进,也可以正反对照;二是三段的前两段尽量运用完全段,按“起始、展开、终结”来写,后一段可以议论分析或概括举例,写成不完全段。【特别注意】1.论点:要正确鲜明,具有针对性,表明自己对现象与问题的见解和认识,对论题的判断或推断。分论点指向中心论点。2.论据典型:观点与材料一致,有说服力。3.议论突出:在论点表述、论据叙述和论据分析表达三个方面都要体现出议论的意味。4.每个分论点都要经过四个环节的内容,完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遵循论述规律,论述中心论点时,首先要提出分论点,这是第一个环节,它要从某个角度具体阐释观点;其次在提出一个概括性、抽象性很强的观点后,一定要对这个分论点进行扣题性的解说;再次,第三个环节是述例,就是使用事实论据阐述前面提出的分论点;最后,第四个环节是引申挖掘,就是将前面三个环节归结起来,引申到抽象的规律性,挖掘出事物的普遍性。这个四环节的具体要点,详见下表:环节 具体要求 可行性的具体做法 注意事项分论点 扣住话题、扣住题目、 扣住中心论点 将题目或话题的关键词嵌在分论点的句式中 概括性要强引语 1.能概括话题、题目 2.能诠释分论点 3.能选准例子扣到话题的切入点 4.引出话题牵涉到事例的范围 利用话题中关键词的同义词、近义词、诠释语等达到扣题符合题意的要求 要少而精述例 1.使用那些准确、概括事例的词语 2.这些词语必须是扣住话题 3.切入点的关键词 4.概括性要强 5.指向性要强 利用同关键词的同义词、 近义词、诠释词,所有词语的指向都是话题、题目、论点、观点,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线 层次要分明、合情合理、符合事实引申挖掘 脱开个例, 引到同一类例子的共性上去总结共同的规律和事物的普遍性 起到以此类推的作用 不要重复引语中的语言,不要重复概述事例的语言【佳作展示】熟悉也可能是一种危险心理学上有个理论,人对未知具有天生的恐惧,随着对未知事物熟悉程度的加深,恐惧会逐渐下降。熟悉,让人感到安全。【概述生活常识或生活现象,以引出论题或论点。】但是,熟悉往往也预示着危险。【反向立意,确立中心论点。】熟悉也是一种危险,因为它往往让人失去警惕。我小时候喜欢游泳,自恃水性还不错。然而,家人始终严禁我私自下河游泳,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那时,我对此不以为意。某日,我在河边嬉戏时,我凭着对自己水性的自信,决意下河一试深浅。然而,刚一踏入河中,我发现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实则湍急异常。一不留神,我被急流冲倒,转瞬间便被冲走十余米。幸得在河道拐弯处,一位路人及时将我拉上岸,否则我恐怕已命丧江底。上岸后,惊魂未定的我回想起家人的劝诫,此刻才深感其中的深意。那份熟悉的自信,使我失去了应有的警惕,让自己身陷险境。【从“为什么”的角度,由中心论点引出分论点。按照完全段的要求展开论述:分论点+自身经历+结论。】熟悉也是一种危险,因为它往往让人失去冷静。前秦国主苻坚在建国之时,与前凉、前燕等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他戎马倥偬,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当全国只剩下偏安一隅的东晋未统一时,他以为自己久娴战阵,对征战之事无比熟悉,便不顾东晋君臣团结的事实,不听自己群臣的谏劝,执意发动对晋作战。在战争中,又自以为勇猛过人,恃勇轻进,不等后方几十万军队集结就率领先锋八万余人进逼淝水,结果大败而还。熟悉,让人失去冷静,最终导致失败。【确立分论点二,按完全段的要求,引用历史故事展开论述。】熟悉也是一种危险,因为它往往让人陷入思维定式。物理学家泊松致力于研究光的本质,支持“粒子说”。他做了很多光学实验,自以为掌握了所有结果。但当年轻的菲涅耳提出验证光波动性的方法时,泊松通过计算得出,光通过圆形障碍物会在阴影中心出现亮斑。他回忆起自己的实验并没有出现亮斑,于是嘲笑菲涅尔的理论。然而,菲涅耳在关键时刻使用新观察手段观察到了亮斑,证明泊松是错的。最终,“波动说”胜利,那个亮斑被称为“泊松亮斑”,成为对泊松自负的讽刺。熟悉,让人陷入思维定式,不能发现真理。【确立分论点三,按完全段的要求,引用科学研究故事展开论述。】当我们在感受着熟悉给我们带来的安全感和方便时,同时也要想想,这些“熟悉”有没有让我们失去警惕,有没有让我们失去冷静,有没有让我们陷入思维定式。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我们才能获得成功。【结论段总结上文论述,向人们提出告诫,照应开头部分的中心论点。点评:这篇作文有三个亮点。一是观点新。“熟悉是一种危险”,立意角度有新意,让人眼前一亮。二是思路明。三个分论点紧扣中心,思路清楚,主旨突出。三是材料新。三个材料分别取自生活、历史、科学,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名 家 示 范主题:责任【学习导入】“责任”一词,仅仅是听闻便使人感到沉重。实际上,世间万物皆有需承担的责任。太阳的责任是每日的升起与降落,为大地带来光明;雨水的责任是滋养庄稼,滋润土壤。而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如何与“责任”和谐共处,并从中获得快乐,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梁启超先生就曾对“责任”发表过一番精辟而深刻的议论。【原文批注】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梁启超①人生甚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病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甚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甚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连用问句,引出论题】文章首段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人生什么最苦?作者通过否定常见的人生之苦,如“贫”“失意”“老”“死”,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认为“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才是最苦。文章开头巧用设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比喻论证】用“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来比喻责任未尽的苦楚和不自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感受到一股沉重的压力,如同巨石压顶。论证方式形象鲜明,深入浅出,易于理解。②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举例论证,层层递进】对于未解除责任的情况,作者进行了分类列举,并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家庭、社会、国家等层面进行论证。总结前两段,作者通过多角度、多种论证方式,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是人生最苦的事”,完成了对本文标题前半部分“负责任最苦”的论证。③翻过来,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乃越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设问开头+引用论证】接下来,作者巧妙地转换论题,提出了“尽责任最乐”的观点。通过设问的方式,自然地引领读者进入本段,使得前后文衔接得当,逻辑清晰。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借助古语和俗语来深入剖析“尽的责任越大,得到的快乐也越多”,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令人信服。④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本段引用先贤孟子、曾子的经典名句,充分展现了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对于责任的深刻理解。进一步提升讨论的层次,使读者更加明白,优秀的人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无尽的快乐。只要他们每天都尽职尽责,即使责任并未完全解除,他们也能从中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快乐。这段论述的加入,使“尽责任最乐”的观点更加完整,更加无懈可击。⑤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对比论证,总结全文】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借助他人的理论观点,强调了“卸却责任”的观点。这里所指的“卸却”,实际上是指未尽到应有的责任,将责任丢开不管。虽然这种行为暂时避免了责任的负担,但是痛苦和问题并不会因此而消失。与此相反,“解除”则意味着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从而摆脱了所有的负担。通过对比这两种不同的责任态度,作者总结出全文的核心观点:只有尽到更大的责任,才能获得更大的快乐;而尽到较小的责任,只能获得较小的快乐。然而,如果选择逃避或推卸责任,那么就等于自投苦海,永远无法真正体验到快乐的滋味。【总结赏析】梁启超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他的这篇《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虽然篇幅不长,但内涵丰富,展现了他对“责任”的独到见解。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承担着各种责任,如作为子女的责任、作为学生的责任和作为公民的责任等。这些责任有时会给我们带来沉重的负担,让我们苦不堪言。然而,责任同样能带给我们快乐。当我们顺利完成计划、考试取得好成绩或人生阶段没有遗憾时,那种轻松、愉悦和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总而言之,《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是一篇富有思想性和启发性的佳作。它提醒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挑战和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成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