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主题班会----防震科普地震常识 课件(共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全教育主题班会----防震科普地震常识 课件(共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DISASTER
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2]在震中区,地震波直接入射地面, 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教师: XXXX
时间:2024
防震科普,携手同行
目录
CATALOG
01
地震基本知识
02
家庭防震准备
03
不同场所避震方法
04
震后自救要点
05
震后救灾措施
地震基本知识
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01.
守护美好家园 减轻灾害风险
THEME SAFETY EDUCATION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2]在震中区,地震波直接入射地面, 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地震的大小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来表示。地震越大,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多。
一般小于3级的地震属于弱震,人们不易感觉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3级到5级左右地震属于有感地震,不会造成破坏;
5级以上地震才有可能造成破坏。目前,世界上最大地震是8.9级。
将地震折合成炸药的能量来计算,5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炸药 .
地震的多少
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而且多到一天就要发生一万多次,一年约有五百万次。世界上许多地方都经常在发生地震。。
这些地震绝大多数很小很小,不用灵敏的仪器很难察觉到。
这样的小地震约占一年中地震总数的99%,剩下的那1%,约五万次,才是人们可以感觉到的。
其中造成破坏的约有一千次,达到强烈破坏程度的平均每年十几次。
至于更为强烈的地震,平均每年大约一次。总的规律是越小的地震越多,越大的地震越少。
因此并不是一有地震发生,就会造成灾害,绝大多数地震对人类并没有多大影响。
我国主要地震分布区
我国地处全球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带主要分布在
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
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海地区;
西南—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
西北—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
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半径约6300多公里
地核约3400公里
内核厚度约1200公里
外核厚度约2200公里
地幔厚度约2900公里
地壳厚度约33公里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绝大部分发生在地壳中。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家庭防震准备
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02.
守护美好家园 减轻灾害风险
THEME SAFETY EDUCATION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2]在震中区,地震波直接入射地面, 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根据政府或有关部门的防震要求,准备食品和饮料
检查和加固住房
在地震危险区、多震区、已发布地震预报地区的居民须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做好家庭防震准备

查看房屋质量
01
看一看自家住房是怎样的,有没有不利抗震的地方?摸清周围环境的情况。
02
住房的建造质量好不好?是否年久失修?不利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
03
住房的结构是否有利抗震?女儿墙、高门脸等笨重的装饰物品应拆掉。
做好家庭防震准备
合理放置家具、物品
把墙上的悬挂物取下来或固定住,防止掉下来伤人。
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
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
阳台护墙要清理,花盆杂物拿下来。
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
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
加牢睡床。
做好家庭防震准备
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
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
进行家庭防震演练
练习“一分钟紧急避险”。进行紧急撤离与疏散练习。
从唐山等震区人们的感受来看,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一般约有十几秒钟的预警时间,大震的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颠动、地声、地光,建筑物的晃动等。
大震的预警现象和预警时间
预警现象
地光明亮而恐怖。
地声强烈而怪异。
地面和房屋的上下颠动及水平晃动。
抓住时机 科学避震
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
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抓住时机 科学避震
大多数地震是有感或轻度破坏地震,所以遇震时一定要镇静,并就地躲避。
不同场所避震方法
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03.
守护美好家园 减轻灾害风险
THEME SAFETY EDUCATION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2]在震中区,地震波直接入射地面, 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1.避震要点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2.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3.三角空间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
炕沿下
坚固家具附近
墙角
内墙墙根
厕所
厨房
储藏室等
4.避震注意事项
千万不要跳楼!
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阳台上去!
5.在学校怎样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老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必要时应在教室外上课。
6.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
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
7.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避震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
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玻璃柜台;
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
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8.在户外怎样避震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
高烟囱、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9.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燃气泄露时: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遇到火灾时:
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行。
9.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毒气泄露时:
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
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狭窄的街道;

危旧房屋,危墙;

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

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10.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
11.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
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震后自救要点
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04.
守护美好家园 减轻灾害风险
THEME SAFETY EDUCATION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2]在震中区,地震波直接入射地面, 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1.如果被埋压怎么办
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已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2.震后自救
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01
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02
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03
震后救灾措施
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05.
守护美好家园 减轻灾害风险
THEME SAFETY EDUCATION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2]在震中区,地震波直接入射地面, 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迅速有效地组织抢救被埋人员;
加强社会治安。
恢复医院功能或建立新的医疗救护点;
迅速排除险情;
指挥部发出通令;
迅速恢复与外界的通信联系;
实行交通管制,清理路障;
震后救灾
救人方法
挖掘被埋压人员时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
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
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
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救人原则
救近,后救远;
先救易,后救难;
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
震后救灾
积极投入恢复重建工作
按规定服用预防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防疫灭病。
在灾后特殊环境下怎样生活
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
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
DISASTER
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2]在震中区,地震波直接入射地面, 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教师: XXXX
时间:2024
演示完毕,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