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应用专题二:赏析修辞手法及效果课件(共34张PPT)-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语言文字应用专题二:赏析修辞手法及效果课件(共34张PPT)-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应用
专题二:赏析修辞手法及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点
比喻、 比拟、 借代、夸张、
对偶、 排比、 设问、反问、
反复
1、九种必须掌握的修辞手法及特点
对比 引用 双关 反语
顶真 通感 用典 互文
2、了解其他几种修辞方法
修辞运用解题技巧
3、将修辞手法结合文句,进行内容和效果的分析。句不离段,对某一句话修辞手法的理解,得把这句话代入原文语境,这才是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根本。
1、要找准修辞手法,这是大方向,不能错;
2、对这一修辞手法的本质性理解,包括其作用,要有专业术语的识记。
语用修辞考点主观题答题“黄金三要素”
明确指出修辞用法
是什么
(修辞名称)
解读修辞手法
有什么
(内容解读)
分析修辞手法效果
(效果分析)
  1、定义: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识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2、结构:本体(被比喻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3、条件
1、比喻
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如: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高尔基《海燕》)
例句中“海燕”和“闪电” 两者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二者形状相似,具备比喻的二个条件。
比喻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①生动形象,突出特征。
③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
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答题思路
③效果分析: 相似性表现,也就是分析效果一-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②比喻内容 (构成) :将什么 (本体) 比作什么 (喻体);或“本体是X X”“喻体是X X”“喻词是X X”
[注意]分析相似之处时,内容一定要全面,相似性有几点需要答几点,无关文字不写。分析效果还要结合划线句子或者上下文从局部细节放大分长张
1、定义:
拟人
2、比拟
2、种类
拟物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包括两类:一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描述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比拟作用
答题思路
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分析句中的体现拟人的具体部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某某 (事物) 人格化,将(  )拟写成(  );
②赋某某(事物) 予人的情态、动作、思想等;
3、借代
1、定义
2、种类
3、作用
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部分(局部)代整体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特征代本体
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具体代抽象
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形象(器物)代本体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专有名称代泛称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
2、种类
3、作用
4、原则
超前夸张
扩大夸张
缩小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等)处说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等)处说。
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说二者是同时出现的。
③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答题思路
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之大/之深/之强... 或.... 之小/之弱....
②突出了......怎么样的特点,
5、对偶
1、定义
2、种类
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正对
反对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
铁肩挑道义,妙手著文章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流水对
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意思是紧密连贯的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作用
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具有音律美,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吟诵和记忆;语句凝练概括,抒情酣畅淋漓,表意集中,富有表现力和概括力;能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也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更加强烈褒贬分明。
从形式上看,对偶有严对和宽对之别。 (1)严对 又称工对,即工整严格的对偶。要求相对称的两项字数相等,词类相同,句式的语法结构相同,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反或符合格律,相对应的字不用同一个字。
如:律诗中的颔联(三四两句)或颈联(五六两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宽对 即要求宽松的对偶,它可以冲破一些严格的要求,格式上放宽了一些,只要结构上 基本相同,音韵大致和谐即可,而且相对应的字可以是相同的字。
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6、排比
1、定义
2、种类
单句排比
成分排比
分句排比
复句排比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排比的主要修辞效果是:
第一,结构相同或相似,具有相对的整齐美。
第二,往往重复某些词语(提示语)来把各项连成一个整体,可以增强语言的旋律美。
第三,排比的各项 意义相关,语气一致,而且排比的项数没有上限,可以尽情发挥,增强语言的气势。
因此,用这种方式来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来说理,可以把道理说得深刻透辟;用来 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周密详尽;用来状物,可以把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而且可以收到 节奏和谐、情绪激昂、语气通畅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
答题思路
①先讲构成:  .....和......” 都是......的格式,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为成分(单句、分句)排比。
②再讲表达效果:  形式上 (“增文势”) , (先分析句子特点) ,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内容上 (“广文义”),一气列举了 x种..... ,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 (或:通过每句的关键词语具体分析表达的内容),突出了.....,表达了.....·情感。
7、设问
1、定义
2、作用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常用于表示强调作。
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自问自答
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问而不答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答题思路
③表现了作者对  的思考,也很自然的引出下文
①开头设问:点明写作对象 (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带动全篇,引出下文。
[注意]
②中间设问:承上启下,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③结尾设问: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①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   的注意和思考
......
......
8、反问
1、定义
2、作用
反问也叫反诘、诘问、激问。是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的修辞手法。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或者加强语气进行强调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问而无答
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
太阳难道会从西边出来吗?
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问而有答
敢于这样做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地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反问
1、定义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
2、种类:
9、反复
连续反复
间隔反复
1.连续反复? 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当中没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
例: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间隔反复? 反复的词语或句子,不是连续出现的,其间有别的词语或句子使其间隔开来。
例:①她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喜欢。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 ,我喜欢。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相互对待,我喜欢。
②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①、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从句式看是排比,从语句重复看是反复,这是两种辞格的综合运用。
②、反复与排比的区别: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的作用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
③、反复和重复不同。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贫乏,语言累赘;反复则是一种常用的积极表达手段。
3、运用反复要注意的问题
③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4、反复的作用
①用于说理文章,起强调作用;
②抒情写景,感染力强;
1、辽宁省名校2023-2024九月联考海拉尔因何得名,众说纷纭,我倒倾向于因这里几千年来流淌着海拉尔河而得名一说。
海拉尔位于内蒙古境内,是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一座地级城市,也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区。在酷暑难耐的八月,这里却凉风习习。一望无际的绿茵茵的大草原起伏蜿蜒,犹如波涛汹涌的茫茫大海,而一群群牛羊如点点白帆,一顶顶蒙古包如海上时隐时现的屿、礁,一辆辆旅游大巴就像飘荡在海域的一艘艘小船。抬头远眺,富有诗情画意的蓝天白云,一下打开了我想象的空间。那天,是纯色的蓝,没有一丝杂质,好像一张硕大的苍穹,与碧绿的草原交相辉映。那云,如魔术师手中任意幻化的白色的丝絮,一会儿如万马奔腾,一会儿似江海横流。一会儿静如处子,一会儿又凌空劲舞。这天这云,只有在甘南草原上可以见到,但甘南的景色如小家碧玉,没有这里大气恢弘,令人荡气回肠。
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改写成“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起伏蜿蜒,上面有一群群牛羊在吃草,蒙古包时隐时现,旅游大巴来来往往”,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典例演练:
比较原句与改句,其不同点主要有两点:原句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格,且大量使用了“绿茵茵”“一顶顶”“一辆辆”“一艘艘”等叠词。“犹如波涛汹涌的茫茫大海”“如点点白帆”“如海上时隐时现的屿、礁”“就像飘荡在海域的一艘艘小船”是将草原比喻成茫茫大海,牛羊群比喻成海上的点点白帆,蒙古包比喻成海上的屿、礁,旅游大巴比喻成海上的小船。使得大草原的美景更加生动形象,如在眼前;且几个比喻句句式相同,构成排比,更增强了表达效果。“绿茵茵”“一顶顶”“一辆辆”“一艘艘”等叠词除了突出草原的特点外,更使语言富有音律美。改句则显得较为平淡,表达效果较弱。
①原句连续运用四个比喻句,将草原比喻成茫茫大海,牛羊群比喻成海上的点点白帆,蒙古包比喻成海上的屿、礁,旅游大巴比喻成海上的小船,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大草原的美景。
②原句运用“绿茵茵”“一顶顶”“一辆辆”“一艘艘”(后三者形成排比句)等词使语言富有音律美。而改句则显得较为平淡,表达效果较弱。
【答案】
···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021全国甲卷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使表达生动形象,活泼俏皮
[参考答案]
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量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喜爱之情;
时令正值5月。这是新疆花朵初放的季节。最令人怜爱的是绿色草原上那些如米粒般大小的小小黄花。初看它们又小又少,只能用珍稀二字来形容。但刚走了两天,它们竟变了,开得如此不羁,犹如下了一场黄金之雨,颗颗金粒撒得遍地都是,绿色的草原变成了一色的金黄。还有来凑热闹的野郁金香呢,它们也开了。热烈的景象,会让观者一时忘了呼吸。而稍加冷静后,任谁都不能不发出一声又一声的欢呼!最终,我们都不由自主地、不约而同地一齐躺在开满野花的草原上,享受这如绣锦般醉人的质感。
燕子时而会掠过我们的身边。在可可托海的一个餐饮广场,随意挑一个遮阳亭,坐在下面就餐,一抬头,就会看见燕子的精致小窝。特别让我们兴奋的是,在别的地方较难见到的彩虹,在这里几乎与我们如影随形,一会儿是单彩虹,一会儿是双彩虹,有时居然会落到山前的草地上,让我们恍惚间仿佛身处童话世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①采用比喻手法,将草原上的小小黄花比喻成“颗颗金粒”,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黄花颜色金黄,耀眼夺目。
②采用拟人的手法。把野郁金香当作人来写,赋予野郁金香以人的言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草原上的热烈景象,表达出对野郁金香的喜爱之情。
【解答】
3、辽宁省名校2023-2024开学联考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
 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 ① 。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 ② ;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 ③ 。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2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槐蝉”是借代,代指高官显贵。
A.借代,用“管弦”代指音乐。
B.借代,用“桑梓”代指家乡。
C.借代,用“蛾眉”代指杨贵妃。
D.比喻,是否定喻,“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
故选D。
5、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 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
  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2021新高考1卷】
6、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在所难免的。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①设问:用“失败意味着什么”设问,自问自答,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强化回答内容的效果;
②本题排比解答见修辞分析之排比真题再现。
[2022新高考 卷]
   7、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根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桂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 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 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反问具有明知故问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反问进行简要分析。
①画横线的子明明要表达诗人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体现江南冬景的迷人之处。
②但是它却用反问的方式进行表达,借此强化读者的认识。
8、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的怎么得了!
……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l)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
解析:本题虽属于“鉴赏”题,但这种鉴赏的基点是狭义修辞的作用,所以答案也应从反复和排比的作用着眼,灵活处理。
“便”字和“领取”的分别连用,从修辞上讲都是反复,但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却有所不同。
“便”字连用,造成一种动感。副词“便”,既可以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又可以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文章连用“便”字,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中间连标点符号都省略了,读起来一气贯通,好像一个个节气从眼前飞速掠过,给人以时光飞逝的真切感受。这几个“便”字确实用得巧妙。只要求能回答“紧凑地衔接”和“强调时光快”这两点即可。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的怎么得了!
“领取”一词的连用,从句子的角度来看是属于排比,它造成的是一种气势,层层铺开,逐步扩大,从秋冬到四季,从四季到生活,对点明本文的主旨起到强化作用。只要答出“铺开扩大”和“强化主旨”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
(l)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