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梦回繁华》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4.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人民的聪明才智。[学习重点]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习难点]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刚才听了著名歌手李玉刚演唱的《清明上河图》,那么,你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有多少?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丰富的构图、逼真的场景、繁多的画面闻名于世,是我国国宝级画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文章--《梦回繁华》,去领略中国画的博大精深。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毛宁,1975年生,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从女神头像到钟虞铜人——试论先秦人物雕塑的风格演变》。2.背景资料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中国北宋时期的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建、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距今近900多年的历史。画纵24.8cm、横528.7cm,作者采用了俯渺法描绘全图,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画中细致地描绘了汴河上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群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人物生动传神,牲畜、房舍、舟船、城郭、桥梁、树木、河流至等臻至妙,惟妙惟肖。三、预习设计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汴京( ) 绢( )本 田畴( ) 料峭( ) 跋涉( )( ) 漕( )运 舳舻( )( ) 酒肆( ) 沉檀( ) 摩肩接踵( ) 络绎( )( )不绝 摄( )取 遒劲( )( )2.解释下列词语⑴题跋:⑵设色:⑶料峭:⑷跋涉:⑸遒劲:⑹舳舻相接:⑺摩肩接踵:⑻络绎不绝:3.阅读课文,回答问题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特征是什么?四、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完成问题1.文章开头写到了哪些内容 有什么作用 2.《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3.第3段中“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作者将《清明上河图》比作什么 有什么作用 4.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5.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说明对象的 五、课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汴梁( ) 冗杂( ) 田畴( ) 摄( )取 纤夫( ) cù ( )拥qiu( )劲 接zhǒng( ) 酒sì( ) bá( )涉2.下列选项中,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田畴 驮队 翰林 长途拔涉 B.宏敞 桅杆 踏青 舳舻相接C.摄取 考订 擅长 磨肩接踵 D.冗长 酋劲 城郭 春寒料峭3.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⑴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⑵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漕运:____________________⑶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脚店:____________________⑷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城郭,自成一家。工: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三月份正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时候,大家要注意保暖,加强锻炼。B.下班的人潮,车水马龙的路人,川流不息的街道,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C.虽然是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但从各地赶来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D.明星演唱会现场观众人头攒动,摩肩接踵。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B.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C.一年一度的杜鹃花节,吸引了不少游人,真是一个度假的好地方。D.推进校园足球普及工作,对促进青少年强健体质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B.当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你走来,他给你的印象是爽直、纯洁、豪华、富丽。C.“啊,萤火虫就在我的手上。”影子兴奋地告诉盲孩子:“你把它接过去,它一点也不烫手,真的不烫手。”D.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 是在某处的山里吗 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吗 7.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分)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距开封城南二十多公里的朱仙镇就已有了木版年画。明清两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坊最多时达三百余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矿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制颜料,磨出的颜料色彩十分纯净,以之印制的年画明快鲜艳,久不褪色,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简练粗犷,造型古朴夸张,艺术风格独特。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2.进一步查阅《清明上河图》的有关资料,深入了解这幅名画。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梦回繁华》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4.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人民的聪明才智。[学习重点]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习难点]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刚才听了著名歌手李玉刚演唱的《清明上河图》,那么,你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有多少?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丰富的构图、逼真的场景、繁多的画面闻名于世,是我国国宝级画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文章--《梦回繁华》,去领略中国画的博大精深。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毛宁,1975年生,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从女神头像到钟虞铜人——试论先秦人物雕塑的风格演变》。2.背景资料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中国北宋时期的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建、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距今近900多年的历史。画纵24.8cm、横528.7cm,作者采用了俯渺法描绘全图,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画中细致地描绘了汴河上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群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人物生动传神,牲畜、房舍、舟船、城郭、桥梁、树木、河流至等臻至妙,惟妙惟肖。三、预习设计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汴京( ) 绢( )本 田畴( ) 料峭( ) 跋涉( )( ) 漕( )运 舳舻( )( ) 酒肆( ) 沉檀( ) 摩肩接踵( ) 络绎( )( )不绝 摄( )取 遒劲( )( )2.解释下列词语⑴题跋:⑵设色:⑶料峭:⑷跋涉:⑸遒劲:⑹舳舻相接:⑺摩肩接踵:⑻络绎不绝:3.阅读课文,回答问题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特征是什么?四、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完成问题1.文章开头写到了哪些内容 有什么作用 2.《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3.第3段中“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作者将《清明上河图》比作什么 有什么作用 4.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5.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说明对象的 五、课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汴梁( ) 冗杂( ) 田畴( ) 摄( )取 纤夫( ) cù ( )拥qiu( )劲 接zhǒng( ) 酒sì( ) bá( )涉2.下列选项中,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田畴 驮队 翰林 长途拔涉 B.宏敞 桅杆 踏青 舳舻相接C.摄取 考订 擅长 磨肩接踵 D.冗长 酋劲 城郭 春寒料峭3.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⑴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⑵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漕运:____________________⑶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脚店:____________________⑷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城郭,自成一家。工: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三月份正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时候,大家要注意保暖,加强锻炼。B.下班的人潮,车水马龙的路人,川流不息的街道,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C.虽然是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但从各地赶来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D.明星演唱会现场观众人头攒动,摩肩接踵。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B.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C.一年一度的杜鹃花节,吸引了不少游人,真是一个度假的好地方。D.推进校园足球普及工作,对促进青少年强健体质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B.当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你走来,他给你的印象是爽直、纯洁、豪华、富丽。C.“啊,萤火虫就在我的手上。”影子兴奋地告诉盲孩子:“你把它接过去,它一点也不烫手,真的不烫手。”D.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 是在某处的山里吗 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吗 7.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分)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距开封城南二十多公里的朱仙镇就已有了木版年画。明清两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坊最多时达三百余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矿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制颜料,磨出的颜料色彩十分纯净,以之印制的年画明快鲜艳,久不褪色,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简练粗犷,造型古朴夸张,艺术风格独特。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2.进一步查阅《清明上河图》的有关资料,深入了解这幅名画。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三、1.biàn juàn chóu qiào bá shè cáo zhú lú sì tán zhǒng luò yì shè qiú jìng2.⑴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⑵(绘画)涂色,着色。⑶微寒。⑷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⑸雄健有力。⑹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⑺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⑻(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四、1.开头写了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绘画题材的拓展。目的是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2.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3.作者把《清明上河图》比喻为“一部乐章”,把画面开卷处比喻为慢板、柔板,把画面中段比喻为快板、紧板,把后段比喻为尾声,形象生动的突出了《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引出下文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说明。4.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两方面。5.(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作画时间。(2)介绍《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3)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五、1.biàn rǒng chóu shè qiàn 簇 遒 踵 肆 跋2.B(A项,拔一跋;C项,磨一摩;D项,酋一遒)3.⑴必经之道⑵旧时指国家利用水道调运粮食⑶供人临时歇脚的小客店⑷善于(画)4.B(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5.C[解析]C.搭配不当,应把“好地方”改为“好时节”。6.D(A项,“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名,应将引号改为书名号;B项,“十七、八岁”表约数,应将顿号去掉;C项,将冒号改成逗号。)7.①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十分兴盛②朱仙镇木版年画十分讲究用色(意思对即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梦回繁华》(第1课时)导学案 (学生版).doc 《梦回繁华》(第1课时)导学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