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课标要求、教学方式简介本课时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内容。它在本单元中是最后一课。汉在秦完成统一、建立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基础上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对封建制度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根据 2017 版课标(2020 年修订)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汉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本课将会使用大量文献与文物史料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培养家国情怀及民族文化认同;本课采用叙述式、问题式及史料实证教学模式。2.教材分析(1)本课主题分析教材的单元标题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引言对本课的定位为“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根据单元定位和课标规定,本课教学主旨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要通过对两汉兴亡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为什么要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怎么样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意义?在落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2)本课内容分析本课针对统编版教科书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内容设计,从内容上看,本课上承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下启第 5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本课共包含四目内容: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2.西汉的强盛;3.东汉的兴衰;4.两汉的文化。从纵向上来看,本课涵盖两汉四百余年历史,时间跨度大。从横向上看,本课内容涉计经济、政治、军事及文化等方面,内容庞杂。本课讲述西汉与东汉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认识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使学生明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时代特征。另外,每一目内容包含一个学习聚焦,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本目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内容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对本课已有初步的学习,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并且,本阶段的学生对探究历史内在的本质、规律较有兴趣,因而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是,高一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历史学习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对于汉代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缺乏深入认识,不能理清治国理念、治国举措与时代变革的关系,对历史人物缺乏辩证全面评价的方法和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丰富的教学材料,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4.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秦汉朝疆域图明确汉代疆域的四至及汉代疆域的扩大(时空观念);(2)探讨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与两汉兴衰的原因,尝试总结历史教训。能够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认识两汉巩固封建多民族国家统治的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3)使学生了解两汉创造的璀璨文明成就,激发对中华文明的敬仰之情,涵养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心。(家国情怀)5.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2)难点:多角度认识两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联系6.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课程导入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淮书》 图一:西汉时期的驷马安车 汉初经过秦末战乱、楚汉相争,国家经济残破,以至于天子出行的车马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面对这样一种情况,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是怎么做的呢?他的后继者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将国家推向鼎盛,并让汉朝的国祚绵延400多年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课,解开历史的面纱! 第一幕 汉兴:无为而治下的西汉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面对秦末天下残破的局面,汉初的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后来汉初的几位帝王亦是如此。 一、文景之治 材料一:(文帝)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信息? 信息:“三十而税一”体现出汉文帝时期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小农经济发展,使得国家逐渐从秦末战乱中恢复。 材料二:汉高祖称帝后,有鉴于秦亡经验,遂在政策上采取道家“黄老治术”、“无为而治”的理念。 休养生息政策自汉高祖开始,历经几代皇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 问题设计:什么是“休养生息”政策,其结果如何? 同学们进行概括总结。 “休养生息”是指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奉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等。文帝、景帝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二、汉承秦制 材料一:“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天下。”——《汉书·高五王传赞》 材料二(晁)错为御史大夫,说上曰:(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逆。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史记·吴王濞列传》 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问题: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分封异姓诸侯王来拱卫汉室。但是有的诸侯王却“尾大不掉”,以至于抗衡中央。 图二:七国之乱示意图 教师补充:汉景帝时期削减诸侯封地,引发吴、楚等七国的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过渡:西汉经过70余年的休整,百姓安居乐业,一改之前秦末残破之景象。但是,威胁西汉中央集权的因素依然存在。文帝、景帝之后的汉武帝采取了何种举措,让西汉走向全盛呢?让我们走进下一节——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大一统。 第二幕 汉盛:武帝统治下的西汉 一、中央集权 教师活动: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填写表格,找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举措。 举措结果 政治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确立察举制为新官吏选拔制度选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对巩固统治、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刺史部,分设刺史,监察区域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和控制任用酷吏整治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不法行为 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对物价进行调控对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增加政府收入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公园前136年,设五经博士【教师活动】解释“推恩令”。 推恩令:让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的人,就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 【教师活动】讲解“内外朝制度”。 “中朝”: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 “外朝”: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 【教师活动】通过材料学习察举制 (武帝)元光元年诏:“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元封五年诏:“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 【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分析察举制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特点:由地方向中央推荐,自下而上;以“孝廉”为标准 【教师活动】根据材料,指出汉武帝时刺史的特点。 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 【学生活动】官卑而权重(或秩卑而任重);中央派遣并直辖 二、汉武帝开拓疆域 1、帝国版图 材料一: 图一:秦朝疆域图 图二:西汉疆域图 小组活动(一):应劭生活在东汉末年,他在《风俗通义》中谈到:高祖践祚(皇位),四海乂(治)安。世宗(刘彻)攘夷辟境,崇演礼学,制度文章,冠于百王矣。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并根据教材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对比秦朝和西汉的疆域,梳理刘彻在“攘夷辟境”方面有哪些贡献? “攘夷辟境”的贡献:1.北拒匈奴;2.凿空西域,开拓“丝绸之路”,促进民族交流;3.治理东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4.开拓疆域,奠定现代中国辽阔疆域的初步基础。 张骞通西域 图三:张骞出使西域壁画(莫高窟壁画) 材料二: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 。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学生活动:评价张骞通西域 3、西域都护府 材料三: 图片三: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 思考西域都护府的设立的意义以及对当今的影响? 意义: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当今影响:自汉代开始,新疆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新疆属于中国在国际上的铁证,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将被新疆的各族人们所唾弃。 教师总结:从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我们感受到了一位雄才大略,奋发有为的帝王形象。刘彻在位 54 年,他的治国策略在让大汉王朝威名远播的同时,也让国家本身伤痕累累。 过渡: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谥法解》认为“谥者,行之迹”。威强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克定祸乱曰,以兵征故能定;我们知道汉武帝的谥号是“武”,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谥号中间也有个“武”字,那他有着什么的经历呢?让我们继续开始东汉兴衰。 第三幕 汉衰:危机四伏的两汉 【教师活动】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通过教材学习西汉灭亡的背景。 一.王莽政权——西汉灭亡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役沉重,社会动荡。 (2)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灭亡:①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 ②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葬政权被推翻。 【教师活动】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通过教材学习光武中兴的背景。 二.光武中兴 (1)背景 材料一:光武长于民间,颇达情伪,见稼穑艰难,百姓病害, 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身衣大练,色无重彩,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宫房无私爱,左右无偏恩。 ——《后汉书·循吏列传》 ①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②刘秀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学生活动】 (2)措施 ①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处贪污腐败。 ②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牌。 ③思想上:重视儒学。 (3)结果 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三、东汉衰亡 材料一: 材料一能得出什么历史信息? 学生活动:都是少年天子,有的甚至才刚1岁,是东汉中和后期的政权不稳因素之一。 【教师讲解】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逐渐长大,不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各谋私利,相互争斗,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公元 184 年,张角兄弟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起义最后被镇压,但是却极大地动摇了日渐腐朽的汉朝统治。黄巾之后,各地军阀自募兵勇,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请同学们思考,导致东汉走向衰败的原因有哪些,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回答。 生:(1)原因:①政治上: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党锢之祸: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评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 ②经济上: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③农民起义冲击其统治基础,豪强势力、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军阀割据。 第四幕 汉蕴:灿烂辉煌的文化 材料一: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通过材料一的阅读,结合课本谈一谈这是个什么样的书? 学生归纳: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 3000 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史记》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教师:除了《史记》之外,东汉中期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还有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九章算术》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课后思考:《史记》的文章传承至今是否有改动,或者有无疏漏之处? 板书设计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汉兴:无为而治下的西汉 “文景之治” 汉承秦制 二、汉盛:武帝统治下的西汉 1.中央集权 2.汉武帝开拓疆域 三、汉衰:危机四伏的两汉 1.西汉的灭亡 2.新朝建立及王莽改制 3.“光武中兴” 4.东汉的衰败 四、汉蕴:灿烂辉煌的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的导入来培养学生理解史料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探索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向学生展示史料,让学生了解文景之治西汉统治者实行的政策,锻炼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自我提取史料关键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如:秦末的战乱与汉初政策的关系。加深学生在学习这一目的印象,并与后面的章节相呼应。 设计意图:通过向学生展示史料,表达刘邦分封诸侯的初衷,同时锻炼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从材料中总结出当时汉景帝时期诸侯王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设计意图: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不仅是课堂教学,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完成历史课程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阵地,历史教科书是达成学科教育目的的主要工具。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感知、理解和运用。本节通过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归纳教科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历史概念,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知识,使学生在历史分析中能够更好地厘清逻辑关系,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秦代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分析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重要历史意义。从直观上看,西汉疆域面积要远大于秦代。汉武帝时期西南、东南基本与现代疆域相当,北抵阴山,东至朝鲜,向西打通河西走廊,对于西汉疆域的拓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到汉宣帝时,西域纳入中国版图。视觉冲击和比较分析往往更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深化学生对汉武帝开疆拓土作用的理解。在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地图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包括对汉朝周边的部族政权有个初步的认识。 设计意图:单独对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意义,并且让学生了解开拓西域对当下的影响,进而启发学生的家国情怀,驳斥国际社会上新疆分裂的舆论,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国家主权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展现出刘秀的个人魅力,并结合历史地图呼应本章节“中兴汉室”的主题。 设计意图:用图表呈现中汉中后期和皇帝的年龄统计表,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皇帝年龄小,寿命短。并且通过教师讲解展示出西汉中后期巨大的社会危机。最后以问题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思考两汉政权走向灭亡的原因。从课程内容来说,这样的设计将本节课内容整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对两汉四百余年整体把握。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史记》创作与传承的研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能力,锻炼学生对史料真实性进行辨析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