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包括“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三个子目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过程,以及这一时期的南方开发和民族交融的史实。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史上国家分裂、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3世纪初爆发的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西晋统一局面昙花一现,西、北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东晋、南朝时,江南得到一定的开发。北朝时,黄河流域各民族相互交往,民族交融进程加快。6世纪后期,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单元的整体要求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本课是本单元的第1课,其主要任务在于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并在此基础上,依托史料分析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认识到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为隋唐的统一、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搭建准确的时空框架,厘清历史发展脉络,同时加强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及阅读文学作品、观看影视作品,对本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过程把握不清楚,对这一时期的南方开发和民族交融等史实缺乏深人的探究和思考。因此,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准确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大致过程是学好本课的基础。同时,通过阅读史料,分析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认识到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为隋唐的统一、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运用历史地图、思维结构简图等方式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强化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文字、图片等史料,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开发的原因和历史影响,培养史料实证的意识。
3.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推动民族交融方面的影响,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
难点: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认识民族交融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材料一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从某些角度来看,这也确是事实。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等于三十年战争给德国的灾害加十倍。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古代的五铢钱从周朝的后期即已流通,至汉朝更为普遍,通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在许多地方因之绝迹。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在这期间内有公元309年的大旱灾,大河流都可徒步通过;而又有公元369年的疫疾,长江下游北岸的广大地区人民因之相继死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80页
教师设问:你认可材料一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这个观点吗?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究竟如何呢?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分裂动荡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设计意图)依托材料,层层设问激疑,引入本课内容,激起学生学习欲望。
【学习新课】
(一)分裂与统一
1.三国与西晋
教师设问:观察教材第26、27页两幅地图《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幅图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分析引发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参考答案:变化-由三足鼎立局面到西晋统一全国。关键因素-赤壁之战后,魏国实力的迅速强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220年以后,魏、蜀、吴政权先后建立。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266年,曹魏权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西晋政权的建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国内短暂的统一。
材料二 西晋司马氏是在一批士族官僚的支持下,通过政变而取得政权的。因此建国后所制定的政治、经济措施,自然是保护士族地主利益的。五等爵制的制定和九品中正制的蜕变是门阀形成的政治条件。······这时,曹丕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中正官一职被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僚所把持,这一制度成为他们培植门阀家族势力的重要工具。······经济上士族不仅享有依品占田和荫客,而且有的门阀多占土地劳动力也被默许。······故西晋一朝奢侈成风。何曾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其子何劭日食二万钱······大族王恺、石崇互比奢侈,王恺用干米糖洗锅,石崇用白蜡当柴······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新版)》(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年,第322-324页
教师设问:西晋建立政权主要依靠的是哪一群体?这一群体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群体-士族地主。特点-政治上垄断人才选拔权、经济上占有大量田地和劳动力、生活上奢靡成风)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西晋政权建立所依靠的士族地主,源于东汉三国以来的豪强地主。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使世家大族开始垄断人才选拔权,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到了西晋时期,统治者以法律、制度形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将他们的特权固定下来。他们间形成了高低不同的门第,又相互以门第相夸,门阀政治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垄断人才选拔权,在经济上占有大量田地和劳动力、在生活上奢侈腐化。门阀的形成使皇室与士族之间的矛盾斗争逐渐加剧。
材料三 晋武帝在位的二十五年(二六六至二九零年)是西晋皇朝相对安定的时期。他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安抚流亡,减免徭役和规定男女及时婚配,使国家户籍上的户口很快增长。在二六六年以后的十五年间,北方的户数和人口数都增加了一倍以上,这是当时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标志。边地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大量的内迁,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安定的一个方面。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62页
材料四 晋武帝司马炎发动攻吴战役,消灭吴国,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西晋灭吴前后,在政治和法律上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和措施。在职官的设置上,中央的尚书台、中书机构和门下省占据重要位置。西晋对宗王进行分封,同时又实行宗王出镇的措施。在灭吴后,又罢除了郡国兵。晋武帝实行的这些措施和制度,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但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实行也隐藏着祸患,尤其是宗王出镇的措施。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第
81页
教师设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西晋政权实行的制度和措施。(参考答案:国家出现短暂的统一安定局面,为社会经济恢复和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宗王出镇等措施,导致西晋中央集权的弱化,激化了各类矛盾,短命而亡,使中国再次陷入分裂)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西晋政权实施宗王出镇的措施,导致诸侯王实力大增,严重威胁中央王权,最终导致“八王之乱”。这场内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加之,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北方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西晋走向衰落。公元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西晋政权覆灭后,我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
2.东晋十六国
教师设问:观察教材第29页《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南北方政治格局的基本态势如何?北方出现的割据政权有什么特点?北方的政权割据局面是怎样结束的?(参考答案:基本态势-北方割据政权林立;南方出现东晋政权,形成局部短暂统一的局面;局势相对安定。特点-北方割据政权多是少数民族建立。结束-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西晋政权覆灭后的第二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与此同时,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史称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政权是西晋门阀士族统治的继续和发展。逃到南方的门阀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材料五 司马睿得以称帝,王导及其族兄王敦功劳最大,故东晋称帝,一直待王导以殊礼。······所以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在政治上,门阀士族几乎把持了全部朝政,故终东晋一代,一直是瑯邪王氏(王导等)、颍川庾氏(庾亮,庾冰等)、谯国桓氏(桓温等)、陈郡谢氏(谢安等)等几个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乎没有什么权力,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东晋初年的这两次士族与皇权对抗的内乱,说明士族门阀的势力是强大的,在这两场斗争中,中央虽然险胜,但并非全凭己力,而是依靠其他士族的力量,这种形势,使东晋皇室一直难以摆脱门阀的控制,而皇权同门阀的斗争,门阀内部的斗争,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东晋一朝在士族的倾轧、妥协中苟存,在北伐、统一的问题上很难有所作为。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新版)》(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5-337页
教师设问:“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东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发展状况如何?这一状况对东晋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参考答案;发展状况-门阀士族的权力进一步膨胀,甚至左右皇权,门阀士族在东晋发展到顶峰。影响-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政权不稳,东晋政权逐渐走向衰落)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门阀士族权力进一步膨胀,使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进一步加剧,东晋政权逐渐走向衰落。此时的中原地区情况如何呢?
材料六 东汉末年,中原群雄混战,原据北土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匈奴、鲜卑、羯、氐、羌诸族乘机大举内迁,先后建立起二十多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这段期间的民族迁徙范围广、人数多,不仅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徙入中原,而且原居内地的汉族人口亦大量流向凉州、塞外和东北地区,与当地的鲜卑、氐、羌等族杂居。······与此同时,北方各族也大多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过渡,徙入中原寻求耕地谋生者日众,其间既有自然迁徙,亦有强制迁徙,从而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关汉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载《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
2期
教师设问:依据材料,指出东汉以来北方民族迁徙的大致方向,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大致方向-少数民族内迁中原,汉人也大量流向边疆。影响-民族矛盾激化的同时民族交流增多,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教师讲述:这一时期,北方出现的割据政权大部分是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多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过渡)4世纪下半叶,北方前秦政权建立,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著名的淝水之战打响。
3.南北朝并立
教师讲述:淝水之战后,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进一步加剧,南方的东晋政权走向衰败。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近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庶族地主的兴起以及门阀士族的日益腐朽,门阀制度渐趋衰落。与此同时,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北方再次进入分裂时期。
教师设问:观察教材第30页《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并结合教材内容,指出淝水之战后北方政权演变的大致过程。(参考答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一北周灭北齐一隋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前秦政权覆灭后,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揭竿而起,导致北魏覆灭。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公元581年,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脉络;
(设计意图)本环节问题的设计主要围绕重大的时间节点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概念展开,借助教材上的历史地图和相关史料,旨在引导学生梳理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过程。例如:门阀士族制度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学生对此了解较少。通过提供史料,使学生理解西晋、东晋和南朝时期门阀士族制度发展概况,进而深化对门阀士族制度在这一时期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本环节指向的是:(1)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2-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2)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3)时空观念素养水平3-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间段的史事进行概括和说明,准确把握相关史事的时空联系。
(过渡)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候还出现大规模的流民浪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带动了江南开发。
(二)江南开发
1.晋人南渡
教师讲述: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到东晋时期,我国北方战乱频繁不断,中原汉人纷纷南渡,避地而居。一部分人南渡入闽,他们千里迢迢自洛阳来,筚路蓝缕的中原晋人,部分定居在今晋江南岸,他们为寄托对故土怀念,遂把栖身之地的这条河流命名为晋江,晋江市由此得名。晋江市名称的由来是晋人南渡影响的缩影。
材料七《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未······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ǒ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部编本《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8页
教师设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晋人南渡的历史影响。(参考答案: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出现政治稳定、农业发达、粮食丝帛丰富的政治经济现象)
2.江南开发
材料八 在“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发生之前,西晋的经济中心主要在北方,“五族内迁”为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且低廉的劳动力与原材料。“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中原士族、手工业者大量南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南、北方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趋于平衡。
-李晶:《“五族内迁”:掀起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高潮》,载《中国民族报》2015
年7月3日
材料九 作为“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的这批高级士族,既是中原士族的精英,又是一批在当时的江南代表先进生产关系的组织者及管理者。他们在东晋建国之初保持着立国创业的良好精神面貌,为建立新的家园而奔走不息。
-周松柏、刘齐全:《由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看当前的西部大开发》,载《贵州文史丛刊》2001年第2期
教师设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东晋以来南方经济获得初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产生怎样的历史影响?(参考答案:原因-东汉和三国时期江南地区有一定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移,把北方进步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带到南方;南方统治者重视。影响-南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缩小了南北方之间的差距,为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必要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加之,南方的统治者的重视,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同时,北方的经济也在逐渐恢复和发展,这些都为后来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问题设计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提供福建省晋江市名称由来的相关史料,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时期南方开发的原因和历史影响。学生逐渐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方经济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加深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理解。本环节指向的是:(1)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2-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2)唯物史观素养水平3、4-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过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口的频繁迁徙和定居,使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
(三)民族交融
1.交融之因
材料十 从东汉末起,我国天气有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三国时期,气温降低已很明显。如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邯郸临漳县)种橘,只开花而不结果,说明当时温度下降,已影响植物生长。······而在南北朝时期南朝曾在南京覆舟山建有冰房一事更说明了那时南方冬季气温已十分寒冷。气温的下降,必然影响植被分布状况的改变,导致西北地区草原面积的减少,这就无形中缩小了游牧民族活动迁徙的范围。对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这无疑是有着严重影响的。面对此种情况,内迁是他们不得已而作出的生存选择。
-张鹏立:《魏晋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内迁的历史地理因素及影响探析》,载《广西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材料十一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第三次为宋辽金元时期,而魏晋南北朝是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个时期,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因与汉族长期错居杂处,在汉族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并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渐与汉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体制,最后多融合于汉族。而在南方,由于大批北方汉人南迁及少数民族出居平地,也造成某些杂居局面,使一部分与汉族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逐渐汉化,也有一些迁居或以其他途径进入民族地区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但由于汉族人数众多,文化较高,故在整个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汉化则表现为主要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却是局部的。
-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与融合》,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7年第1期
教师设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自然气候、战乱、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汉人与少数民族杂居)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发生显著变化,这一变化对民族的分布格局产生很大的影响。频繁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北方的农牧业生产,加之北方长期战乱,北方汉人大量南迁。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内迁,逐渐主导中原地区。各民族之间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加快。
2.交融之道
教师讲述:这个时期,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因与汉族长期错居杂处,在汉族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逐渐与汉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体制。而在南方,大批北方汉人南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推动了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人口频繁迁徙和定居,使各族人民共同生产生活,形成交错杂居的局面,民族隔阂逐渐被消除。改革也是民族交融的重要途径。4世纪后期,北魏政权建立,统一了北方。
材料十二 北魏为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起来的。由于拓跋焘“奋征伐之气”,于是“南夷负荷,北蠕削迹,廓定四表,混一戎华”,北方又趋统一。到公元471年,拓跋宏继位,北魏历史已经经历约一百年了。拓跋宏就是孝文帝。孝文帝即位之初,北魏的阶级矛盾尤其是民族矛盾已十分突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纠缠在一起,危及北魏政权的继续统治。
-赵野春:《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载《西北民族
研究》2003年第2期
教师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参考答案:北魏政权建立已久,北方基本完成统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政权统治面临极大威胁;北魏统治者受汉族文化影响)
教师讲述:为了加强和巩固统治,5世纪末,孝文帝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农业上实行“计口授田”和“均田制”的土地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贵族豪强对土地的兼并;在地方制度上实行“三长制”,尽量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减少逃亡流离;在赋役制度上实行租调制,尽量使百姓的负担趋于合理;这一时期,北魏政府还非常重视官吏队伍的整顿,惩治贪官污吏,使百姓的利益少受侵害。这些改革措施缓解了社会矛盾,稳固了政权统治,也为接下来的改革奠定基础。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后,他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材料十三 他首先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便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接着就开始了全方位的汉化改制,如: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语为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以实现鲜卑与汉人融为一体;他又定姓族,建门阀,扶植重用汉族士族门阀势力,使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合流;同时,还修定律令,实行法治,以及尊儒崇经,恢复礼乐,兴办学校,选贤任能等。这样,就从政治经济体制到社会生活习俗,乃至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把本民族完全融入了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
-管芙蓉:《“胡服骑射”与“孝文改制”-三晋古代民族融合的历史丰碑》,载《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概括北魏孝文帝在民族交融方面改革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历史影响。(参考答案:措施-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崇儒尊经。影响-说汉话,有助于打破语言障碍,便于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交流学习;改汉姓,减少了民族隔阂,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与汉族通婚,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交往;大力推崇汉文化,用儒家思想治国理政。这些措施大大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增进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3.交融之果
材料十四 这种全盘的汉化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鲜卑与汉族的界限,改变了鲜卑与其他民族的界限。这样,大家只要处在北魏政权下,就无所谓夷夏之分,如此一来就消除了统治者的自卑心理,政权也变得堂而皇之了。······从历史发展来看,虽然后来又经历了东魏一北齐鲜卑化的老路,但随着西魏-北周对东魏-北齐的统一,“华夏混一”观逐渐形成,各族人民已无区分谁为夷狄、谁为华夏的必要。在这种情况下,北周杨坚从鲜卑手中夺取政权,建立了隋朝。
-赵野春:《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载《西北民族
研究》2003年第2期
材料十五 南方民族大融合后,使得数百万劳动力纳入封建经济体系,其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也必然逐步与汉人接近。因此,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共同开发南方的过程,使江南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有所发展,为隋唐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基础。
-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与融合》,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7年第1期
材料十六 民族大融合的实现,使汉族接受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新鲜成分,所以在经济、文化上不仅没有衰落,而且变得更加兴盛,充满活力。隋文帝能够顺利完成统一事业,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应该是南北统一的重要条件。因此,历史上强盛的隋唐大帝国的出现,正是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实现为坚实基础的。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第
388页
教师设问:结合材料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分析民族交融的历史影响。(参考答案: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推动江南开发,南北经济的差距缩小,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加速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民族和文化认同感增强,大大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文化融合加深,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这些都为后来结束分裂、重新走向统
一、繁荣奠定基础)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从长远来看在发展北方经济和推动民族交融方面有重大意义,但在短期内也产生明显副作用。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军人揭竿而起,导致北魏覆灭。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过程中充满曲折和反复。任何强制手段对民族交融的促进作用都是有限的,各民族相处要遵循“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加强民族交流与交融。
(设计意图)本环节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北魏孝文帝关于民族交融方面改革的影响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本环节指向的是:(1)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2-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2)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3)家国情怀素养水平4-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改革,体会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教师设问:结合本课知识,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你对材料一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这一观点的认识。(参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处于秦汉和隋唐两个大一统时代之间的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人民生活疾苦,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在大一统国家的分裂中也蕴含着重新统一的契机,民族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这一切都在近四百年的政权更迭动荡中呈现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振兴的希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