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包含“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以及南方经济开发的情况。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从曹丕称帝至隋朝统一的360多年间,先后有30多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国家的大分裂、社会的大动荡,给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中原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是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这一时期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单元的整体要求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本课涉及课程标准中的三个关键词: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其中,政权更迭仅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但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理应包含隋唐时期,教材限于篇幅,没有涉及,教学中应适当拓展。教材没有严格按照时序阐述这一时期历史的演进,特别是将“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分列两目,照顾了空间性,淡化了时间性。教学中要注意搭建准确的时空框架,必要时,可考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本课内容相对庞杂,涉及的朝代较多,要注意利用历史地图、大事年表等工具,帮助学生建构历史时空体系。另外,本课内容涉及民族交融的历史,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素材,教师应当加以利用。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等内容均有所了解。但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的了解更多集中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八王之乱、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点”的层面,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容易受到《三国演义》等文艺作品的影响。这需要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通过史料实证,系统掌握历史史实,准确认识历史规律,进一步培养家国情怀。三、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家分裂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2.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对相关史实进行解析和价值判断,理解民族交融对于隋唐统一的历史影响,进一步增强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3.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分析区域发展对于国家统一的作用。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厘清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了解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难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影响。五、教学过程播放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介绍诸葛亮的有关史事片段,视频最终定格在易中天。教师设问:同学们了解这个人吗?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补充讲述: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成败得失。他特立独行的话语表达和思维方式在“品三国”中,发挥到了极致,并且树立了妙语连珠、充满活力的说史风格,曾一度被媒体誉为“生猛史学和麻辣史学”。《易中天品三国》通过电视和平面媒体传播,广为人知。但是,我们对于这种“快餐文化”中的历史信息要抱有一定警惕,避免被错误的历史知识误导。由三国鼎立开启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争连绵不断。这是一场灾难,还是新生前的阵痛?从秦汉大统一到隋唐大统一是简单的重复,还是更高层次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到底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设计意图)互联网时代,历史信息无处不在,有时候历史知识甚至被当作消费品传播。在用《易中天品三国》导人新课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辨别历史知识真伪,培养学生基本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媒介素养。本课为第二单元第1课,导人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置于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来考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对隋唐盛世的奠基作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学习新课】(一)从分裂到统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材料一 在当时的曹、刘、孙三角形势中,只有刘、孙联合,才能敌得住曹的压力,才能存在。曹操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都比刘、孙任何一方火得多,刘、孙不联合就敌不住。刘、孙两方面的有识之士,对此也是都有认识的。诸葛亮、鲁肃在这方面是代表人物。刘备、孙权也都能这样做。-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二版)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19页教师设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三个地方政权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相对均衡;蜀汉和孙吴两方政治家的长期经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国势衰微,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100年的战乱时代。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的胜利和曹操的失败告终,天下三分大势已定。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了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灭亡,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或“孙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延续和结果。材料二 曹操于官渡战前,在许昌一带举办屯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曹丕建魏后,扩大屯田的规模,并兴修了水利工程,开辟了水稻田,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在政治上,曹操不问家世而提拔了一些人。在三国中,他手下的人才最多。-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59页教师设问:三国鼎立时期曹魏政权在推动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参考答案:开展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发展北方农业和社会经济,创新选官用人机制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国中,曹魏占据中原腹地,实力最强。蜀、吴两国为扩充实力,积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大大促进了原本落后的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了与南方各少数民族的交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为西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教师讲述:266年,曹魏权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西晋政权的建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国内短暂的统一。2.西晋统一材料三 晋武帝在位的二十五年(二六六至二九零年)是西晋皇朝相对安定的时期。他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安抚流亡,减免徭役和规定男女及时婚配,使国家户籍上的户口很快增长。在二六六年以后的十五年间,北方的户数和人口数都增加了一倍以上,这是当时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标志。边地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大量的内迁,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安定的一个方面。······这十六年间诸王的互相残杀,史称“八王之乱”。它使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造成了人民的大量死伤和流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八王之乱”的最后几年,各地流民和内迁的少数民族纷纷起来反晋。······三一一年,刘聪军终于攻占了洛阳。三一六年,又攻占了长安。晋怀帝及其嗣君晋愍帝,先后成为刘氏的俘虏,西晋亡。-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62-164页教师设问:西晋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西晋的统一为何如此“短暂”?(参考答案:历史意义-西晋的统一,结束了东汉末以来军阀割据与国家分裂局面;为社会经济恢复和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原因-西晋政权政治上优待世家大族,经济上加强对各族人民的剥削,激化了各类矛盾,短命而亡,使中国再次陷入分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西晋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秦汉之后又一次大一统。但灭吴后的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氛之中,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因此自西晋建立,政风就十分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而西晋时期大量游牧部落内迁,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为西晋亡国和十六国建立埋下伏笔。(设计意图)本目所涉内容较为散乱,需要学生调动初中所学历史知识,在阅读教材基础上,拓展阅读有关材料,把握“三国鼎立”“民族交融”“西晋统一”“南方开发”等几个要点,感受从三国到西晋、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脉搏。本环节指向的是:(1)时空观念素养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2)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过渡)西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阶段。“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北方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开启了东晋与南朝的统治。(二)从北方到南方:东晋与南朝1.“王与马,共天下”材料四 元帝能够做皇帝,建立东晋政权,是靠了中原豪族和东南地方豪族联合力量的拥护。对元帝在江南建立政权帮助最大的是北方豪族王导。王导是东晋初年豪族集团中一个比较有眼光的政治人物,他首先劝元帝从下邳移镇建康以争形势。元帝初到建康的时候,又穷又没有兵。江东的豪族都看他不起,不和他合作,不拥护他。这时,王导和他的从兄王敦(时任扬州刺史都督征讨诸军事假节)尽力拥护元帝。江南豪族看见北方大豪族王家都拥护元帝,于是也才来拥护。-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第90页教师设问:东晋为什么会出现“王与马,共天下”局面?对皇权有何影响?(参考答案:原因-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政权,势单力薄,主要依仗世家大族特别是王导家族的势力。影响-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皇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西晋灭亡后,317年,晋王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政权,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但东晋稳定后重用原北方南迁来的世族,压抑南方世族。当时晋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导为丞相,让王敦专政军事,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于北方世族持续侵犯江南经济并打压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南北世族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冲突长期存在。加上世族歧视寒族、与朝廷分庭抗礼,使得东晋一朝始终动荡不安。因为北方外患威胁仍在,东晋朝廷依赖世族及方镇的支持以稳定局势,这给了一些实力派世族叛变朝廷、夺取政权以可乘之机。材料五 从东汉以来,世家豪族就在事实上占有人口,但直到曹魏末年和西晋武帝时,才在法律上先后取得政府的承认,而且明确地承认世家豪族领下的人有免除租役的特权。这是世家豪族极大的胜利。······西晋时期,世家豪族独占政府官位的特权也形成了,当时所实行的“九品中正”法更加巩固了世家豪族在这方面的特权。······世家豪族有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特权,独占了政府的官位,依他们的特权和政治上地位的高低,他们间便形成了高低不同的门第,他们又互相以门第相夸,东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就在这时逐渐形成了。-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第53-55页材料六 户口分割和大土地占有构成门阀豪族的经济基础,以此为基础,门阀豪族在政治上和社会上也就取得特殊地位,成为封建贵族阶级。······士庶,即门阀豪族和平民,这两个阶级的对立是非常森严的。······因为士庶之分,是“实自天隔”的,所以士庶是不能通婚的。······不但不通婚,而且是不相交接的。就是对于出身庶族已经做到大官的,门阀豪族仍自矜门第,不肯与交接。文献中,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可说明这种情况。-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第185-187页教师设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世家大族)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士庶之分有何危害?(参考答案:原因-魏晋政府为巩固统治基础,在经济上给予豪族经济特权;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使豪族垄断官位。危害-士族坐享政治经济特权,造成社会不公和士族本身的腐朽;士庶之分带来士庶对立,威胁统治)教师讲述:士族制度是东汉世家豪族发展的延续,魏晋的九品中正制是导致士族形成的直接原因。东晋是士族势力发展的鼎盛时期,南朝士族渐趋没落。东晋时士族势力平行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一度演化成门阀政治。士族为维护自身利益,修撰族谱,禁止与非士族的寒门联姻,拒绝与寒门往来。经济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来南方立国创业,他们在南方建立的田庄、山墅,对江南的开发起了推动作用。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但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是一群社会寄生虫。2.宋齐梁陈的更迭材料七 宋初政治之安定,是与晋末人民起义的影响分不开的。刘裕是人民起义军的敌人,但通过和人民起义军的战争,使他了解要想安定他的政权,就必须整肃政治,打击豪强,保护人民的生活。他的儿子文帝,也能继续他的政策,才取得元嘉之治。当然,元嘉时期也只是动乱中的小康,并非太平盛世。-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第169页教师设问:元嘉之治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刘宋统治者吸取东晋农民起义的教训,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势力,稳定社会秩序)教师讲述:420年,东晋权臣刘裕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于他,刘宋建立,其后萧齐、萧梁、南陈三朝相继而立,从420到589年,南方地区先后出现的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合称“南朝”。南朝是继东晋之后,由汉族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为中原先进文化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在南方兴起了建康、江陵、扬州、成都等大城市,中国南方取得了很大发展。南朝时期的建康城和同时期的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3.江南的开发与南方的民族交融材料八 为了逃避胡族杀戮的灾祸,北方汉人大量地向南逃亡。这是继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南移后,汉人又一次的大量南移。······长江流域,虽然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南方立国以来,有了数百年的开发的历史,但直到西晋末年,一般地说,仍然是落后于黄河流域的。在晋室东渡的时候,长江流域仍然存在着“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湿,无有蓄积之资”,耕作技术原始,生产量少的落后现象。这次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对于南方来说,起了很大的开发作用,南下的劳动人民把北方进步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都带到南方去,把南方此前未垦的荒地开垦起来。耕牛的使用在南方更加推广了。-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第91-93页材料九 还有一层,陶潜的《桃花源诗》,大家当他是预言,其实这怕是实事。自东汉之末,至于南北朝之世,北方有所谓山胡,南方有所谓山越。听了胡、越之名,似乎是异族蛰居山地的,其实不然。试看它们一旦出山,便可和齐民杂居,服兵役,输赋税,绝无隔阂,便可知其实非异族,而系汉族避乱入山的。此等避乱入山的异族,为数既众,历时又久,山地为所开辟,异族为所同化的,不知凡几,真是拓殖史上的无名英雄了。-吕思勉:《中国通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第355页教师设问:东晋时期的北民南迁有什么影响?(参考答案:将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南方农业发展,为江南的开发提供了人力和技术支持;密切了汉族与南方各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民族交融)材料十 南朝时扬州地区人口较东汉中期增长4倍以上,而赣江特别是湘江流域南朝时代人地关系与东汉中期差别不大,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前文所描述的南方各地区环境状况:官方记录的水旱灾害主要发生在扬州地区,而湘、赣流域甚少;成群的野生动物更主要出现在湘赣流域,而扬州区域相对较少。史实还表明,六朝时期,扬州区域水利工程兴建如火如茶,湘赣流域却不见有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设。-何德章:《六朝南方开发的几个问题》,载《学海》2005年第2期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分析,作者认为南朝时南方地区发展有何特点?材料中作者得出历史结论的方式,你是否认可?为什么?(参考答案:特点-南方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扬州地区发展最充分。态度-认可。原因-孤证不立,依靠多重证据得出的历史结论更为可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先秦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自西晋末年起,北方长期战乱,经济遭到破坏。东晋南朝的江南地区得益于社会的相对安定,以及北民南迁带来的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土地得到开发,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取得明显进步,商业也比北方活跃。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4.东晋与南朝的北伐材料十一 北伐统一中原是东晋的政治旗号,通过北伐以攻为中也是东晋的策略,但北伐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东晋缺乏这些力量,又不能通过损害地主阶级切身利益去取得,这成了一个矛盾。祖逖北伐自行招募军队,筹集器仗,只领取了少量的财物,避开了矛盾。庾氏兄弟想通过分割士庶地主的物质利益来满足北伐的需要,激化了矛盾,结果北伐无成,自己也忧忧而死。-施光明:《东晋北伐三论》,载《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第3期教师设问:东晋北伐无果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朝廷安于现状,北伐决心不够坚定;缺乏统治集团内部的物质支持;当时尚不具备统一的条件)教师讲述:东晋与南朝的统治阶级,一度都有统一北方的意图,多次进行北伐。东晋和南朝之交,南方政权一度将势力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军事力量不占优势,南方政权疆域退回到淮河乃至长江一线,统治区域不断缩小,南方政权在南北对峙中劣势明显,统一的历史重任最终落在了北方政权肩上。(设计意图)从课程标准来看,东晋南朝的历史,重点在于掌握区域经济开发和南方的民族融合。通过深入探究南方士族制度、江南经济开发和民族交融等历史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建立起东晋南朝与北朝历史的时空联系。例如: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引发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南方地区经济地位在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引导学生探究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的有关史实时,可通过史料,帮助学生认识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避免学生对南朝经济发展的刻板印象和以偏概全,逐步养成史料实证的意识。本环节指向的是:(1)唯物史观素养水平3、4-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2)时空观念素养水平2、4-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3)史料实证素养水平3-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三)从纷争到交融:十六国与北朝1.民族政权并立与淝水之战材料十二 旧史中有“五胡十六国”之说。五胡,即指匈奴、鲜卑、氐、羌、羯。······十六国的创立者,并非都是胡人,他们统治下的人民,总的说来,也还是以汉人居多。西晋灭亡后,司马氏的政权东移,偏安于东南,史称东晋。东晋的统治,几乎是与十六国相始终的。-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二版)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60页教师设问:东晋建立后,北方及西南地区为何会出现“十六国”局面?(参考答案:东汉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西晋执行错误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尚不充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自304年成汉、前赵建立起,至439年北魏灭北凉为止。在100多年间,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各地方政权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战争中,原有的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相互学习,彼此差异慢慢缩小。这一时期民族的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材料十三 所以当时,苻坚要想伐晋以图统一,他手下的稳健派,如王猛,如其兄弟苻融等都是反对的。而苻坚志得意满,违众举兵,遂以383年大败于淝水。北方异族,乘机纷纷而起。而慕容垂据河北为后燕,姚苌据关中为后秦,最大。苻坚于385年为姚苌所杀。子丕、族子登,相继自立,至394年,卒为姚苌之子姚兴所灭。此时侵入中原的五胡,已成强弩之末。因为频年攻战,死亡多,人口减少,而汉族的同化作用,仍在逐渐进行,战斗力也日益衰弱之故。-吕思勉:《中国通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第346页教师设问:据材料,你认为前秦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参考答案:原因-前秦政权内部不稳定;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东晋统治阶级内部团结,执行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统一的条件尚不具备。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国家或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淝水之战的失败,使得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东晋的胜利稳定了东晋王朝的统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文化。(过渡)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陷入混乱。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改革。2.孝文帝改革与北方的民族交融教师讲述: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某些制度变迁的路径是国家与社会经济个体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博弈。简言之,就是一种制度的变迁既不全是自发力量实现的诱致性变革,也不全是国家力量强制的结果,而是国家与社会各界力量博弈的结果,这也就决定了产权变革的方向和内容。材料十四 北朝的魏,在太武帝被杀后,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和鲜卑族内部矛盾都显著地发展。四七一年,魏孝文帝即位,冯太后当权,开始有意识地采取步骤,促使鲜卑族汉化。魏孝文帝奉行并发展了这个政策。四八四至四八六年间,北魏在官员待遇上实行俸禄制,在土地制度上实行授田制。这都是为适应汉族社会情况而进行的改革。四九三年,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洛阳。此后,他下诏禁胡服胡语,并把鲜卑姓改成汉姓,鼓励鲜卑人跟汉人结婚。这一汉化政策,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阶级对北魏政权的拥护,扩大统治的基础。-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73页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分析,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因素有哪些?根据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参考答案:因素-长期战乱,人心思定;冯太后及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统治者意图缓和阶级矛盾,恢复社会秩序,巩固统治。改革内容-政治上,整顿吏治,颁俸禄制,改革官制,迁都洛阳;经济上,行均田制;文化上,尊孔子、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材料十五 均田制是在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限制土地兼并、发展生产、增加赋税收入、巩固封建统治而采取的一种国家土地所有制形式。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土地制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均田制的推行,使广大农民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和一定数量土地的使用权,这对于安定人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无疑是起了积极作用的。-吉成名:《均田制述论》,载《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参考答案: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孝文帝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巨大推动作用。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改革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材料十六 但是,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因此,迅速汉化、士族化的鲜卑权贵们飞速地腐化了,他们比奢斗富,相互攀比,贪污受贿,极力聚敛,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教师设问: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孝文帝改革的“全盘汉化”;改革导致统治集团迅速腐化,失去游牧民族原有的活力,且激化了社会矛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孝文帝改革的负面影响很快显现。因改革而强大起来的北魏,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分别被北周和北齐取代。北魏的灭亡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历史上任何一个落后的民族在向先进民族学习的过程中,切忌全盘照搬,不加扬弃,一定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摄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加强精神引导,道德训诫,惟其如此,方可国富民强,长治久安。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介于秦汉和隋唐两个大统一时期之间,既是秦汉时期社会矛盾集结激化的产物,又是隋唐统一、强盛的渊源,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最活跃、建立民族政权最多的时期之一。三国两冒南北朝时期,大规模的以少数民族封建化为主要特征的民族交融,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进一步壮大和巩固,为隋唐大一统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人口的大量迁徙,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从而使我国封建经济区域延及周边地区,为隋唐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