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物态变化》(2课时)单元复习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物态变化》(2课时)单元复习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备课纸
课 题 单元复习《第二章物态变化》 课时 2-1 日期
教学目标 1.掌握物态变化规律及特点,会画熔化、凝固、沸腾图象。 2.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并能解释。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开放、探究,创新能力,学生自己摄取知识,加强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物态变化规律及特点,对熔化、沸腾图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加强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一、复习导入 不知大家在预先的复习中是否注意到物态变化这部分知识里涉及到图片和图象较多,今天就让我们首先通过对图片和图象的识别来挖掘物态变化的内在关系,并解释生活实践中的诸多问题。 二、看图片归纳物态变化 播放电脑幻灯片: 提问1:冰袋降温说明什么? 提问2:塑料盆成形是什么物态变化? 提问3:冰与塑料这两种固体有何区别? 提问4:沙漠中的仙人掌针状叶子有什么好处?影响蒸发的因素是什么? 提问5:汽化还有什么方式?蒸发与沸腾有什么区别? 提问6:“白气”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壶嘴旁反而没有“白气”? 提问7:烧水时的液化气它是如何装入罐中?看图片?液化的方法是什么? 提问8:请同学继续看图片,舞台上的白雾,是怎样形成的? 提问9:冬天铁丝网上的白霜是怎样形成? 请学生总结归纳物态变化。 三、例题讨论 例题1:一杯很烫的热水,要使其很快冷却,怎么办?你准备采取哪些做法?请至少说出两种做法。并指出所应用的物理知识和原理。 例题2:用图像来描述物理现象,是物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简单明了。如图所示是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你能从图中读出哪些物理信息? 例题3:小明用图中的小试管B装有水,悬放在烧杯A的水中。当A中水沸腾时,B中的水______沸腾。 思考:有什么方法能使试管B中的水沸腾?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回答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液态。它需要吸热。 回答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它需要放热。 回答3:冰是晶体,塑料是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熔点,熔化(凝固)吸热温度不变,而非晶体吸热温度升高。 回答4:叶子表面积小,减少蒸发保持水份。液体的表面积,温度,液体上方空气流动。 回答5:沸腾。学生讨论回答。 回答6:液化,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它需要放热。壶嘴过温度较高。 回答7: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的方法是:(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回答8:干冰升华迅速吸热。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升华是指电物质由固体为气态。 回答9: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讨论:①用嘴吹,加快蒸发吸热。 ②用两个杯子来回倒,加快蒸发吸热。③放入冰箱,降低温度。④放入冰块,熔化吸热。 学生思考:①甲是晶体,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是48℃。②初温相互同为40℃。 ③甲熔化时间约4分钟。④甲在48℃可以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学生思考回答:不沸腾,B中水达到沸点后,与A中温度相同,不能吸热沸腾。 学生讨论、回答:①给A加密封盖,增大A中气压,提高沸点。②给B加盖,同时抽气,降低气压,降低沸点。③将A中水找为比水沸点高的液体。④给A中水加盐,提高水的沸点。 学生总结归纳 练习、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课纸
课 题 单元复习《第二章物态变化》 课时 2-2 日期
教学目标 1.掌握物态变化规律及特点,会画熔化、凝固、沸腾图象。 2.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并能解释。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开放、探究,创新能力,学生自己摄取知识,加强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物态变化规律及特点,对熔化、沸腾图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加强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一、回顾六种物态变化 二、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随处可见,你们知道大自然中的云、雨、雪、雾、露、霜都是小水滴的化身,它们不停运动变化形成巨大的循环系统。播放水循环电脑幻灯片。同学们找找看这里又包含了怎样的物态变化? 三、生活实践中的物态变化 那么生活实践中同学发现有什么现象与物态变化有关? 四、例题讨论 重新温习前一节课例题3。 例题1:小明将盐撒在A烧杯中,观察到A、B中的水沸腾了,他同时将数据记在下表中。 时间t/min012345678温度tA/℃909294969899999999温度tB/℃909294969797979797
(1)根据表格中所给数据,作出A、B中水的沸腾图象。 (2)由图象可以判断出:A的沸点是_____℃,B的沸点是_____℃;在沸腾中A的温度______,B的温度______(选“升高”,“降低”或“不变”) (3)据此可以判断,实验时,水面上方的气压_______标准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小明观察沸腾时看到A、B中气泡上升情 况如图甲、乙、丙、丁所示,则:在A、B中水沸腾前,气泡上升情况是_____图。 在A、B中水沸腾时,气泡上升情况是_____图。 例题2:专家研究表明,气温不同,积雪的厚薄不同,对行车的危害也不一样。当积雪厚度在5-15cm,气温在0℃左右时,汽车最容易发生事故。因为在这种条件下,路面上的积雪常会呈“夜冻昼化”状态,此时,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以避免“夜冻昼化”现象,即在气温相同的情况下,融化了的积雪不再结冰,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提出问题: 。 猜想与假设:针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并说出你猜想的理由。 猜想: ;理由: 。 设计实验方案:针对你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实验方案及主要步骤: 。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问: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布置作业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讨论回答相互补充: 学生甲:冰山熔化为水。 学生乙:水蒸发为水蒸气。 学生丙:水蒸汽遇冷液化为露。 学生丁:水蒸气遇冷凝化为霜。 学生戊:水蒸气遇冷变为小水滴和小冰晶,形成云。 学生己:冰升华为水蒸气。 学生举手争先回答,找生活中的诸多实例,并加以说明。 (1)实物投影,学生所画图象 (2)99℃;97℃;不变;不变。 (3)小于。 (4)b图;a图。 并讨论说明原因。 在相同气温条件下,为什么水不再结冰了? 在气温相同条件下,撒盐后水的凝固点降低了。 因为撒盐后水不结冰了。 请同学课后讨论完成。 学生总结归纳,提出疑问。 练习、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设计的,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学生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活动量比较大。这一节课侧重课堂的师生对话交流,从精选的题目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让学生讨论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