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

资源简介

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列举并描述物质的一些基本物理属性,如质量、密度、颜色、硬度、导电性等。
学生能够理解不同物质的物理属性可能不同,并学会利用这些属性鉴别物质。
学生能够掌握测量物质物理属性的基本方法,如使用天平测量质量、使用量筒测量体积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和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及种类。
利用物质的物理属性鉴别物质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物质的物理属性可能不同,并学会利用这些差异进行鉴别。
掌握测量物质物理属性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准确地进行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物质的物理属性的定义、种类、测量方法等内容。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不同种类的金属块、塑料块、木块等。
分组讨论材料:每组一份包含不同物理属性的物质表格,用于讨论和比较。
四、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提问:“你们知道物质有哪些基本的物理属性吗?”(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物理属性)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物理属性,看看它们是如何描述和区分不同物质的。”
【新课讲解】(25分钟)
1. 知识点详细讲解(10分钟)
讲解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包括质量、密度、颜色、硬度、导电性等。
举例说明不同物质的物理属性可能不同,如金属导电性好、塑料轻便等。
师生对话,讨论如何利用物质的物理属性鉴别物质,并强调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对话,使学生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和种类,为后续的实验探究和案例分析打下基础。
2. 实验探究:测量物质的物理属性(15分钟)
实验目的:学会使用天平、量筒等器材测量物质的质量、体积等物理属性。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不同种类的金属块、塑料块、木块等。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量每个物质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V1)。
(3)将物质块放入量筒中,记录总体积(V2)。
(4)计算物质块的体积(V = V2 V1)。
(5)根据测量结果,比较不同物质的物理属性,如密度等。
注意事项:强调测量时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如读取天平和量筒的示数时要平视、避免误差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加深对物质的物理属性的理解。
【学生互动环节】(15分钟)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利用物质的物理属性鉴别不同种类的物质,并填写物质表格。每组需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和鉴别方案。
讨论交流:其他同学对汇报内容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物质的物理属性的理解。
【总结提升】(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物质的物理属性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提问并解答学生在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提升,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解答疑问,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 下列属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是( )
A. 密度 B. 质量 C. 体积 D. 形状
2. 下列关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密度越大的物质,其质量也越大
B. 硬度越大的物质,其密度也越大
C. 导电性越好的物质,其电阻率也越大
D. 弹性越好的物质,其形变后恢复原状的能力也越强
3. 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是( )
A. 用金属制作导线 B. 用塑料作为插座外壳的材料
C. 用水银作为测温物质制造温度计 D. 用铝合金作为制作飞机的材料
4. 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
A. 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白酒和白醋
B. 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黄金和黄铜
C. 用测硬度的方法鉴别石蜡和大理石
D. 用测密度的方法鉴别煤油和植物油
(二)填空题
1. 用天平测量一个铁块的质量为79g,用量筒测量其体积为10cm ,则该铁块的密度为_______g/cm 。
2. 用天平测量一个塑料块的质量为15g,用量筒测量其体积为20cm ,则该塑料块的密度为_______g/cm 。
3. 一瓶未知液体,用天平测出其质量为m,用量筒测出其体积为V,则该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
4. 用天平测量一个铜块和一个铝块的质量相等,而它们的体积不相等,则_______块的密度大。(填“铜”或“铝”)
六、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学生互动环节和总结提升四个部分,使学生了解了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和种类,掌握了测量物质物理属性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能力强,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物理属性并比较差异,加深了对物质的物理属性的理解。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使用天平和量筒时存在操作不规范、读数不准确等问题,今后需要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和指导。
3. 学生互动环节设计的小组活动和讨论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协作和沟通,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在小组讨论中,也发现部分学生过于依赖其他成员,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今后需要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思考。
4. 课后练习的设计覆盖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在填空题部分,发现部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应用存在困惑,今后需要加强密度公式的讲解和训练。
5.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此外,还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和工业应用场景,使物理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在讨论物质的物理属性时,可以引入更多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