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测量物体的质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及其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学会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掌握基本的测量技能。了解常见的测量误差和减小误差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测量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质量测量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2. 教学难点: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托盘天平的调平技巧和测量时的注意事项。三、教学准备托盘天平及砝码、各种小物体(如螺母、橡皮、铅笔等)、实验记录表。多媒体课件,包含质量的概念、单位、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等。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提问:“我们在购物时,经常会关注商品的什么信息?”(引导学生回答“质量”)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新课讲解】(25分钟)1. 知识点详细讲解(10分钟)讲解质量的概念,强调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介绍质量的单位,如克(g)、千克(kg)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师生对话,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质量单位应用,如食品包装上的净重标识。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对话,使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和单位,为后续的测量实验打下基础。2. 实验探究: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15分钟)实验目的: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器材:托盘天平、砝码、小物体。实验步骤:(1)调节托盘天平,使其平衡。(2)将待测物体放在左盘,估计其质量后,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3)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平衡。(4)读取并记录测量结果。(5)重复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注意事项:强调使用托盘天平时的规范操作,如轻拿轻放、用镊子取砝码等。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对质量测量方法和托盘天平使用的理解。【学生互动环节】(10分钟)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物体质量的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并比较不同物体之间的质量差异。讨论交流: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测量结果和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加深对质量测量方法和误差处理的理解。【总结提升】(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质量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提问并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提升,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解答疑问,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五、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1kg的棉花比1kg的铁块质量小B. 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C. 把铁块加热后,再锻压成铁片,质量变小D. 宇航员从地球到月球,质量不变2. 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下列各项中不必要的是( )A. 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B. 调节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C. 称量时左盘应放置待测物体,右盘放置砝码D. 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一定要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3. 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将被称物体和砝码放错了位置,若天平平衡时,左盘放有100g和20g的砝码各1个,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4g,则物体的质量为( )A. 124g B. 122g C. 118g D. 116g4. 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A. 500kg B. 50kg C. 5kg D. 0.5kg(二)填空题1. 质量是表示物体_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的质量单位有_________和_________。2. 托盘天平在使用前应把天平放在_________上,再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_________处,若指针仍偏左,此时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端调节。在测物体的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_________盘(填“左”或“右”),如果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应把盘中的砝码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一些,天平才能平衡。3. 一块橡皮的质量约为8g,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6g,则一个橡皮的质量约是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的_________倍。4. 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当加入最后一个最小砝码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这时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最小砝码,取_________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学生互动环节和总结提升四个部分,使学生掌握了质量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 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能力强,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存在不规范操作,今后需要加强实验技能的培训和指导。3. 学生互动环节设计的小组活动和讨论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协作和沟通,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4. 课后练习的设计覆盖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5.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此外,还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和应用场景,使物理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