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十二课
1.植物学家发现,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片能够源源不断的产生养分;在黑暗中几乎不能产生养分。
2.植物体的养分可能来自于阳光、二氧化碳和水
3.绿色植物的叶和根吸收外界的水和二氧化碳,并通过阳光,在绿叶中制造其生存所需要的养分,同时释放氧气,这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绿色植物会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地球上的能量和物质无法循环。人和动物将缺少食物和氧气,最终也无法生存。
5.绿色植物生存的意义:(1)人和动物离不开绿色植物,人和动物必须依靠绿色植物提供的氧气生存。
(2)人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绿色植物。
(3)绿色植物维持着大气成分的平衡
(4)调节气候、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
6.阳光下绿色植物真的能释放氧气。
第十三课
1.动物所需要的能量都是从食物中获取的。
2.有些动物只以植物为食物,叫植食性动物;有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称为肉食性动物;而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我们称它们为杂食性动物。
3.蝗虫吃植物,蛙吃蝗虫,蛇吃蛙,鹰吃蛇,它们分别从各自的食物中获得了物质和能量。
4.像这样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根据食物关系,可以把一些动植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像一条有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
5.食物链一般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结束。
6.在自然界中,很多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并不是单一的,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掉多种食物,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
7.如果食物链中的某种生物由于外界因素影响而造成数量减少或增多对其他生物的生存有影响吗?有影响。被它吃的生物在一段时间内会增加或减少很多,以它为食的生物会相应减少或增加但最终生物数量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第十四课
1.池塘能为这些生物生存提供所需的阳光、水、空气、土壤、温度等;池塘中各生物之间有完整的食物链和复杂的食物网。
2.像池塘这样为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食物等必备条件,我们把这样的生活环境称为栖息地。
3.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也会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见池塘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
4.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如水草),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也会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没有了水草,一些吃草的鱼可能会饿死,水鸟吃不到鱼就会飞走,食物链会被中断, 另外水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如果缺少了氧气其他生物将会无法适应无氧环境而大量死亡。
5.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也会对这里生存的动植物造成影响。如温度降到0度以下,鱼虾会躲到冰层下面,一些候鸟野鸭、白鹤会飞到南方去。青蛙、蛇会冬眠。 水生植物在冰下长期得不到阳光也会逐渐死去,引起连锁反应,从而使池塘遭到破坏。
6.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也会对这里生存的动植物造成影响。可见,池塘中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7.像池塘这样的栖息地,由水草、鱼、虾和各种细菌等生物以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称为生态系统。
8.栖息地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土壤、水、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食物等条件。
9.科学家经常随机取样且选择多个观察地点,这样做的意义是使收集到的样品数据,更加具有代表性,使得出的结论更准确,能够在最大可能性上减少误差。
10.栖息地有森林、草地、大树、海洋等。
第十五课
1.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类生物突然减少或消失时,会对生态系统带来一系列的影响,甚至整个生态系统会被破坏。
2.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态平衡。
3.狼数量大量减少,则羊、兔、黄鼠的数量短期内会增加,造成植被减少,草地荒漠化,结果导致草原生态系统被破坏,牧民们养的羊因缺少食物而无法生存。
4.生态瓶密封是为了保证所观察的生态系统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
5.生态瓶的采光,以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否则瓶内水温过高,会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6.生态瓶中的水草等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合成有机物,为鱼类、螺类等动物提供食物和氧气,而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河水、沙砾中的微生物能将动物粪便分解滋养植物的生长。
7.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即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
8.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结构越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弱
9.留民营村位于北京市东南郊,大兴区长子营镇境内,被誉为 "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留民营通过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生产结构,形成了利用生物能、太阳能,串联种植、养殖、加工、产供销一条龙的生态体系。
第十六课 角马的迁移
1.燕子南飞是为了适应季节的变化。
2.角马迁移是为了为了追逐水源和青草。
3.藏羚羊、斑马、非洲大象、大雁都具有迁移的习性。
4.动物迁移是因为气候、食物、空气、水源等环境发生了变化,动物们为了生存,食物和繁殖而进行迁移。
5.冬眠是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是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生理现象。
6.除角马外,藏羚羊、斑马、非洲大象、瞪羚、大雁等也有迁移习性,它们迁移的原因是气候、食物、空气、水源等环境发生了变化,动物们为了生存,食物和繁殖而进行迁移。
7.冬眠时动物体温下降,血液循环速度减慢,每分钟呼吸次数显著降低,营养物质和能量消耗也大大减少。机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变得非常缓慢,仅仅能维持它的生命。
8.夏眠也叫 "夏蛰"。动物在夏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某些动物对炎热和干旱季节的一种适应。例如地老虎(昆虫)、非洲肺鱼、沙蜥、草原龟、黄鼠等都有夏眠习惯。
9.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它们通过增多毛发,积累脂肪越冬,通过换毛过夏。一些鱼类冬季会沉入水底越冬;昆虫则通过产卵或化蛹适应环境的变化
10.当气候、食物、空气、水源等环境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以此适应改变的环境。
11.每年的6月是非洲动物们的哺乳期,这个时候,大量的小角马会诞生在迁徙路上,刚出生的小角马,几分钟之内就能从基本站立到独立行走,避免跟不上迁移大军而掉队,在迁徙路上,母角马与小角马通过叫声、气味来辨别母子身份,以此护佑小角马的生命安全。
第十七课 保护生物
1.地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孕育滋养着无数的生命。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目前,已知的生物超过了170万种,每一种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而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其生活与其他生物是分不开的,保护每一种生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2.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其他的生物。人类的衣食住行与生物有密切的关系。
3.因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所需用品绝大多数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人类离不开动物、植物、微生物。
4.生物资源是指生物圈中植物、动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各种有生命现象的资源总称。生物资源包括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它们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类的一切需要如衣、食、住、行、卫生保健等都离不开生物资源。
5.破坏生物资源的现象有:①草原过度放牧,造成草原荒漠化,影响畜牧业的发展。②大量砍伐森林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动物大量逃亡。③过度捕捞就会导致鱼类数量锐减,影响渔业的可持续发展。④大量捕杀野生珍稀动物。⑤过度地采挖珍惜药材,导致珍惜药材绝迹。
6.人类需要生物,对生物资源的破坏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我们要保护多种多样的生物。
7.我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了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2建立植物种子库和花粉库;3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4颁布相关法律法规等相关措施。
8.我国的濒危生物有:藏羚羊、朱鹮、大熊猫、扬子鳄、金丝猴、褐马鸡、白鳍豚、华南虎、人参、银杉、水杉、珙桐等。
第十八课 和谐相处
1.人类维持生命所需的一切物质都来源于自然。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过度开发是在毁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而危害人类自身。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珍爱生命,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自然和谐相处。
2.正反双方要明确各自的任务,围绕观点和任务,分头查阅资料,搜集证据;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写出辩论提纲。在辩论过程中要注意倾听本方和对方的辩论内容,可以为本方观点不断补充新的理由;别人提到过的理由,请不必再重复提出,辩论中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防止跑题。
有些自然环境的损失和影响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通过辩论活动,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有些自然环境的损失和影响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有时不得不做出必要的让步。人类在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不能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珍爱生命,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自然和谐相处。
5.乱砍乱伐、过度放牧、乱扔垃圾、排放污水、污水入海、过度捕捞等都是在迫坏自然。大自然可以没有人类,人类不能没有大自然。我们要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6.禁止猎杀野生动物、保护濒危动植物、退耕还林、少用塑料袋、废旧电池回收、爱护花草树木、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城市绿化、低碳生活、建立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植树种草等都是人类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