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1.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2.研读《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栏目,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3.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农村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1978年,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农村放宽政策,把土地借给农民种粮种菜,生产度灾。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皖东等地区的一些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农村改革就此拉开序幕。随后,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设置疑问,导入本课。探究新知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背景【教师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出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改革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稳定的基础;人民公社体制集中劳动,统一经营,吃“大锅饭”,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靠天吃饭,农民非常贫困。(二)实施【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时间和起点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教师活动】讲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分户经营、保证国家集体、自负盈亏的一种土地政策。出示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有关材料及图片《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讲述小岗村的变化。【学生活动】知道小岗村的变化是因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推广【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与推广示意图》。讲述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学生活动】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教师活动】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学生活动】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四)意义【教师活动】出示图片《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联产承包好”》和表格,引导学生感受农村改革前后的历史情境,认识农村改革的必要性,理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变化,进而理解农村改革的意义。【学生活动】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教师活动】出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有关材料,简单介绍乡镇企业的发展。【学生活动】知道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教师活动】过渡: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体会农村经济的继续高涨需要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背景【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当时企业存在的问题。【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企业职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办事效率低。【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思考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迅速改变了中国长期落后的面貌。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它的弊端也逐渐显露。这种体制下,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从原料采购到产品生产、销售都要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国民经济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划管理,造成条块分割严重,割断了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企业和职工的“大锅饭”思想严重,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二)开始【教师活动】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学生活动】知道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时间和标志。(三)内容【教师活动】讲解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学生活动】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教师活动】出示表格《经济体制改革前后的情况对比》,引导学生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后的优点。【学生活动】填写经济体制改革后的优点。(四)中心环节【教师活动】提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增强企业活力。(五)意义【教师活动】以北京天桥百货商场的股份制改革为例,讲述经济体制改革给企业带来的变化和积极意义。【学生活动】知道: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就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师活动】出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材料。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建立的。【学生活动】知道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教师活动】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所有制结构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宏观调控上,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学生活动】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教师活动】提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什么意义?【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课堂小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乡镇企业也发展起来,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都有很大提高。后来,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多种所有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呈现繁荣局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逐步建立起来,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板书设计经济体制改革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背景(二)实施: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三)推广:1983年(四)意义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背景(二)开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三)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四)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五)意义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