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大改造
1.认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和形式,完成的时间及历史意义;明确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提高理解历史的能力。
2.通过走访当地历史悠久的企业、走访身边经历过社会主义改造的老人,了解农业、手工业及相关企业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的情况;在搜集资料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信心。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设备陈旧,工人劳动条件差。在当时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和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积极性不高,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实行公私合营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改善了管理制度和劳保条件,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还是原有的设备,产量却超过设计能力40%。社会主义改造使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它是怎样进行的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
一、农业合作化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
【教师活动】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经过土地改革,我国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发展缓慢,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
【学生活动】理解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教师活动】提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讲解农业合作化初期,以发展互助组为主;从1954年到1955年底,以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1956年,以普遍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
【学生活动】知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
(三)结果
【教师活动】出示表格“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讲述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学生活动】了解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农业合作化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农业合作化后,能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物尽其用,人尽其力,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改善了农民生活。
【教师活动】过渡: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手工业合作化
(一)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教师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城乡手工业劳动者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分散、落后的个体私有制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教师活动】政府引导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把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对手工业的改造的主要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在组织形式上,逐步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社发展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在步骤上,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学生活动】了解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三)结果
【教师活动】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学生活动】了解手工业合作社发展的结果。
三、公私合营
(一)背景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知道: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一度遭受严重困难;私有制大大地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跟计划经济是抵触的。
【教师活动】私营工商业中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进行多次斗争。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营经济力量的增强,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
【学生活动】了解公私合营的背景。
(二)方式和政策
【教师活动】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出示图片《天津盛锡福帽厂挂上公私合营后的新厂牌》,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感受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的情景。
【学生活动】了解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教师活动】讲述同仁堂的公私合营。
【学生活动】了解公私合营后,同仁堂在生产、销售规模和开发新药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
【教师活动】讲述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了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活动】在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实行赎买政策。提问:什么是赎买政策?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讲述“四马分肥”。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深入了解赎买政策。
【教师活动】提问:赎买政策对工人、国家、工商业者和社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工人能改善劳动条件,拥有保障,提高生产积极性。国家工商业得到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每年定期拿到年息、红利;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社会实现了和平过渡,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四、三大改造的意义
【教师活动】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谈谈三大改造对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课堂小结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板书设计
三大改造
一、农业合作化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
(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三)结果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手工业合作化
(一)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三)结果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公私合营
(一)背景
(二)方式和政策
四、三大改造的意义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局限性: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