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知道史学家司马光和史学名著《资治通鉴》。
2.通过赏析《元大都平面图》等,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史料研习,了解宋朝传统节日习俗的特点;搜集宋词名篇、元曲代表作(节选),体会其风格特色。
3.感受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繁荣,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
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是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描写杭州的词句。宋元时期的大都市景象繁华,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宋词元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当时的城市生活是什么样的景象?在宋词元曲的创作上,又有哪些杰出的代表人物?
探究新知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一)宋元时期的大都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宋元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大都市。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
【教师活动】提问:北宋的开封最繁华的是哪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大相国寺。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河南开封大相国寺》及教材第54页《相关史事》。
【学生活动】了解北宋开封大相国寺繁华的都市生活。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元大都平面图》及相关材料,介绍元朝大都的繁荣。
【学生活动】了解元朝大都繁华的都市生活。
(二)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
【教师活动】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出示材料,介绍瓦子是一个综合性的娱乐场所,不出瓦子,就能解决逛街、休闲、饮食的需求。
【学生活动】了解宋代的瓦子。
【教师活动】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有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令人眼花缭乱。瓦子里还有许多摊位,有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十分热闹。出示图片《河南禹州宋代墓葬的歌舞散乐壁画》及教材第55页《相关史事》,引导学生从侧面了解当时的文娱活动丰富。
【学生活动】知道勾栏的概念,了解当时娱乐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瓦子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第一,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的结果;第二,从瓦子的活动内容来看,既有物质生活方面,更有精神生活方面,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领域的扩展。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元朝杂剧演出壁画》,提问: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回答: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进行演出。
【教师活动】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元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提问:宋代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这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为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要求,这是市井文化生活滋长的内在动力。
(三)传统节日与习俗
【教师活动】出示四首关于节日的诗,提问:诗中描绘的分别是哪种节日?
【学生活动】阅读诗句,回答: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春节。
【教师活动】出示教材第56页《相关史事》,讲述宋代的春节及习俗。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出示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请学生连线。
【学生活动】将传统节日对应的习俗用线连起来。
二、宋词和元曲
(一)宋词
【教师活动】市民阶层的崛起除了丰富了当时的都市生活,还对这一时期的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提问:唐、宋、元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唐诗、宋词、元曲。
【教师活动】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词的内容开始大多是描写女性伤离怨别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到宋代才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学生活动】了解词的发展。
【教师活动】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提问: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作名篇。
【学生活动】说出所知道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作名篇。
【教师活动】介绍北宋文学家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达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学生活动】了解苏轼的词作风格。
【教师活动】介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学生活动】了解李清照的词作风格。
【教师活动】介绍南宋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学生活动】了解辛弃疾的词作风格。
(二)元曲
【教师活动】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元杂剧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与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不仅在内容上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学生活动】了解元曲。
【教师活动】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他生性乐观幽默,面对多舛的命运和黑暗的社会现实绝不屈服,有着百折不挠的个性。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10多种,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窦娥冤》写了一个与婆婆相依为命的年轻女子窦娥,遭受无赖陷害,反被受贿的贪官判处死刑。窦娥无处申冤,临死发出誓愿: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她的誓愿感天动地,竟然实现。关汉卿用浪漫的艺术手法,愤怒地鞭挞了黑暗势力。
【学生活动】了解关汉卿和他的代表作《窦娥冤》。
【教师活动】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学生活动】了解元曲四大家。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教师活动】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提问:《资治通鉴》的体例、内容、编写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体例是编年体通史。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00多年的历史,编写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教师活动】后世对《资治通鉴》的评价非常高,说这部史书“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这部史书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另一部史学巨著《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两部史书的作者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资治通鉴》和《史记》作为优秀的史学著作也有共性之处,作者修史态度都极为严谨,文笔生动,语言简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是他们的体例却不同。《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中心,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而《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按照时间先后,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学生活动】了解《资治通鉴》和《史记》的体例,学会通过对比的方式形成历史概念的方法。
课堂小结
北宋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以前“坊”“市”封闭分离的格局被打破,“坊”“市”互通,夜市兴盛,使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这是都市生活繁荣的基础。市民阶层发展壮大,生活水平提高,市民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对业余生活的需求多样化,希望出现满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这是市井文化生活滋长的内在动力。当时的人们,一方面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又从精神上追求世俗的娱乐文化生活。应运而生的“瓦子”“勾栏”“杂剧表演”等,正是市民物质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典型表现。宋词、元曲的流行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句子长短不一,更加便于人们抒发思想感情。因此,词逐渐兴盛起来,并取代诗成为文学的主流。元朝时,国家再次统一,疆域空前辽阔,城市经济繁荣,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元朝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交融,促使元曲发展成为主要戏剧艺术形式。《资治通鉴》的问世,既是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史家对前人历史的反思,也寄托了宋朝君臣对治国之道探索的期待。
板书设计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一)宋元时期的大都市: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
(二)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
(三)传统节日与习俗
二、宋词和元曲
(一)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二)元曲
关汉卿 悲剧《窦娥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体例:编年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