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地理重点问题背诵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地理重点问题背诵

资源简介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4、生活中的证据
认识过程:直觉认识 “天圆地方” (猜测)
根据太阳及月亮形状推测地球可能是球体 (推测)
麦哲伦环球航行 (证明)
人造卫星拍照 (确证)
生活中的证据:①麦哲伦环球航行 ②看帆船出现的过程(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③月食现象 ④地球的卫星照片 ⑤登高望远(站得高看得远)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平均半径:6371 最大周长约:4 万千米 表面积约:5.1 亿平方千米
3、地球仪 地轴 经纬线
4、经纬线 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线圈关系
纬线 经线
线圈形状 圆(除极点外) 半圆
线圈间的关
所有纬线圈都相互平行 所有经线都交于南、北极点


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长度 两极收缩成一点;南、北纬度相同的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纬线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横向) 南北方向(纵向)
5、经纬度 零度线、字母表示、度数变化规律、度数范围、区域划分
纬度 经度
标注原因 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 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
标注起点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度数划分 向南、北各分作 90° 向东、西各分作 180°
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 0°经线以东是东经,用“E”表示
字母表示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0°经线以西是西经,用“W”表示
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东半球经度包括:
半球划分 赤道为南、北半球分界线 20°W——0°——160°E
西半球经度包括:160°E——180°——20°W
0°~30°为低纬度地区,
区域划分 30°~60°为中纬度地区, 以 0°和 180°经线圈分为东经、西经范围
60°~90°为高纬度地区
6、经纬网 定位、定方向、长度和面积比较、确认半球位置
7、地球自转、公转: 旋转中心、方向、周期、意义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意义
①昼夜更替 地球是不透明球体
①自西向东 不停自西向东自转
②北极上空:逆时针 北逆南顺 一天,自转 地轴
③南极上空:顺时针 约 24小时 ②时间差异 太阳东升西落
时间东早西晚
③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
(影子方向和影长的日变化)
①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③四季的更替
④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影长的年变化)
⑤五带的划分
8、比例尺 公式、三种形式转换和书写、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详略关系
定义 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表示 数字式:1:500000(注意:这种表示方法不带单位,但实际单位其实就是厘米)
文字式:图上 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500000厘米
线段式:
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组略;
9、地图中方向确认 3
一般 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四个方向。
指向标定向法 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与箭头相反的方向为南方,垂直于箭头方向左侧是西方,右侧是东方。
经纬网定向法 先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再根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最后将两个方向叠加在一起即可确定方位。
10、图例的识记
11、海拔、相对高度的计算
12、地形部位举例和识别
名称 表示方法 地形特征
山峰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中间高,四周低
从山顶到山麓凸起的高耸部分
山脊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脊之间的低洼部分(山谷常形成河流)
山谷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呈马鞍形
鞍部 相邻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
近于垂直的山坡(适合攀岩)
陡崖 多条等高线重叠
13、应用:引水线、河流有无和流速判读、漂流、爬山路线选择、修路(公路、高速)、水库和大坝选址、土地资
源的利用、居民点
引水线 遵循水自流原则,由地势高处向地势地处流
河流位置及流向 河流位于山谷。从海拔高的地方流向海拔低的地方;也可以借此判读地势。
流速(坡度):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河流流速快
漂流:选择河流流速快的地方;
爬山:老人爬山选坡度缓的,攀岩冒险选坡度大的
修路 普通公路:一般尽量与等高线平行或者少穿越等高线,避开陡崖和陡坡,降低成本和施工难度
高速公路:最短路线连接两地,线路尽可能平直,遇山开隧道,逢河架桥,保障高速平稳运行
水库库区选址 ①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②多条河流在此交汇,水源充足
大坝选址 应选在口袋形盆地出口处,工程量小,降低成本
土地资源的利用 一般平原多为耕地区;山地多发展林业;畜牧业、建筑用地多在平原、交通便利的地方
居民点 尽量建在地势平坦开阔、靠近水源、交通便利、远离污染、向阳的地方
14、地形类型和区分;地势特征的书写
地形 主要特征
类型 共同点 不同点
平原 地表起伏小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坦广阔。
高原 海拔较高(一般在 500米以上),边缘陡峻。
山地 海拔较高(多在 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大于200米),坡度较陡,
地表起伏大 顶部峻峭。山脉是指呈线状延伸的山地。
丘陵 (崎岖不平) 海拔较低(多在500米以下),坡度较缓
盆地 四周高,中部低。
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
数值大,即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即海拔低,地势低;书写方法:哪高哪低(如西高东低)
15、地形剖面图绘制和识别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1、海陆比例及分布特点
地球表层由海洋和陆地构成。海洋面积占 71%,陆地面积占 29%。概略地说,地球表层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七大洲 (轮廓、分布知道)洲界、面积、之最
大洲分界线:(1)亚洲、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2)亚洲、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3)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4)亚洲、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面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之最: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是南极洲;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3、四大洋 (轮廓、分布知道)面积、之最
面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之最: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面积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4、海陆变迁 实例及对应的原因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地壳变动,
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海平面升降
荷兰围海大坝,日本、澳门填海造陆——人类活动
5、大陆漂移学说 提出者、证据 3
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证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轮廓相似、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相似、古老地层的相似性等。
6、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名称、轮廓、运动形式、解释活动题现象、2 个火山地震带
名称:①亚欧板块 ②非洲板块 ③印度洋板块 ④太平洋板块 ⑤美洲板块 ⑥南极洲板块
运动形式:板块张裂处,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挤压处,常常形成高山、岛链或海沟等。
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活动题:
喜马拉雅山脉“长高”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地中海“缩小”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红海扩张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地带
日本多地震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或者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第三章 天气和气候
1、天气和气候的差异
区别 天气:短时间,时刻变化。 气候:长时间,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2、卫星云图的判读 P53
3、常用的天气符号判读
4、风向判断
5、空气质量 判读、措施
空气质量指数越小代表空气质量越好
提高空气质量,我们能够做到的有:
宣传低碳生活; 少用私家车,公交或骑车出行; 不破坏植被
6、气温 日变化、年变化、气温曲线图绘制、等温线图判读、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①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 一天中最低气温
午后 2时左右 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一天中最低气温
②年变化
气温/半球 北半球大陆上 北半球海洋上 南半球大陆上 南半球海洋上
南、北半球最高
月平均气温 7月 8月 1月 2月 温、最低温时间
最高值
相反;海洋最高
月平均气温 1月 2月 7月 8月 温、最低温时间
最低值
比陆地晚一个月
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 — 一年中最冷月平均气温
③气温分布规律(1)世界气温大致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影响因素:纬度因素
(2)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影响因素:海陆因素
(3)在山地或丘陵,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下降 0.6℃ 影响因素:地形因素
7、降水 形式、降水柱状图绘制、降水分布基本规律及影响因素
形式: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分布规律:①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极地地区降水少。 影响因素:纬度因素
②南、北回归线附件,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影响因素:海陆因素
③中纬度地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影响因素:海陆因素
④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影响因素:地形因素
8、气候 判读、特征、分布、影响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气候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赤道附近
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高温少雨 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陆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亚热带大陆东岸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中纬度亚洲东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 南北纬 40-60度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南北纬 30-40度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全年少雨 温带地区大陆内部
寒带气候 全年寒冷干燥 寒带地区
高原山地气候 气候垂直变化大 高海拔的高原、山地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气温 降水
纬度低地区气温高 赤道附件降水多
纬度因素
纬度高地区气温低 两极地区降水少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海陆因素
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 1000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地形因素
米,气温下降 6℃。 背风坡降水少
气候与人类活动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例如生活在 热带 的人们,一年四季只穿单衣;生活在 寒带 的人们,
一年四季都要穿厚厚的衣服;生活在 温带 的人们穿衣服的多少要随季节变化。
(2)气候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气候对 农业 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3)气候影响不同地区植被(自然景观)的分布,热带雨林气候植物终年常绿,许多地方分布有茂密的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树木稀疏,长着较高的草;温带季风气候生长着落叶阔叶林;寒带气候被冰雪覆盖。
(4)气候发生 异常 变化,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从而产生灾害 。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 植树造林 会改善局地气候; 过度砍伐森林 会导致局地甚至全球气候的恶化。
9、全球气候变暖 原因、危害、措施
人为原因:人类燃烧煤、石油等矿物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砍伐森林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导致大气中二
氧化碳增加,全球气温升高。
后果:气温上升,会使极地地区的冰雪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的低地地区可能被淹没。
应对措施:减少对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洁净的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倡导低碳生活。
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
1、人口自然增长率 公式、>=<0 的含义、与经济的关系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年内出生人口/总人口*100%—年内死亡人口/总人口*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0,人口呈现正增长,表示人口增加
人口自然增长率<0,人口呈现负增长,表示人口减少,但不表示人口停止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0,人口零增长,既没增加也没减少
经济: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非洲人口增长最快。
发达国家——欧洲、北美等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欧洲人口增长最慢。
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4+4
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以及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年地区,人口稠密(四密)分布规律:大
部分属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 分布原因: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工业、农业发展早
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自然
条件恶劣,人口稀疏。(四疏)
3、人口问题及措施 2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状况 人口数量过多,增长速度过快 人口增长速度过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住房拥挤,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人口问题
交通堵塞,就业困难 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
人口措施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 鼓励生育
结论 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4、人种、语言、宗教 欧洲西部、亚洲东南部、南亚、巴西、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西亚和北非
欧洲西部 亚洲东南部 南亚 巴西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西亚和北非
人口 白种人 黄种人 白种人 白种人 黑种人 白种人
语言 英语 汉语 英语 葡萄牙语 阿拉伯语
宗教 基督教 佛教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5、三大宗教 产生、建筑
基督教 (信仰人数最多) 亚洲西部 教堂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清真寺
佛教 古印度 石窟、佛塔、佛寺
6、聚落 种类、分布形态
种类:乡村和城市
形态:团块状(平原)、条带状(河流、交通线)
7、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1、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合作模式
分布:
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和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亚洲的绝大多数国家。
合作: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