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寒假】浙教版科学七年级寒假预习讲义 03声音(课件+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快乐寒假】浙教版科学七年级寒假预习讲义 03声音(课件+练习)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声音
0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02
声音三大特性
0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1)产生条件: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发声。
辨析: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1
2
声音停止=声音停止?
余音绕梁
回声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1.5min-
B
2、《陈情令》中魏无羡的兵器——陈情是一只笛子,吹笛子主要是(  )
A.吹笛子的人本身振动发声
B.笛子本身(竹子)振动发声
C.人声带的振动发声
D.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1.5min-
D
3、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
A.放在发声的鼓面上的小纸团在鼓面上跳动
B.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的乒乓球被弹开
C.弹击绷紧的橡皮筋,橡皮筋发出声音
D.水中的鱼被岸上的脚步声吓跑
-1.5min-
D
1、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咧?
(1)传播形式:声波
(2)传播条件:需要介质
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真空不能传声!
现象:声音慢慢变小。
——理想实验法
1、声音的传播
(3)声音传播速度
①大小:15℃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②影响因素:
温度
物质状态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空气(0℃)
空气(15℃)
空气(25℃)
软木
煤油(25℃)
水(常温)
331
340
346
500
1324
1500
海水(25℃)

铜棒
大理石
铝棒
铁棒
1531
3230
3750
3810
5000
5200
一些介质的声速v/(m·s-1)
(特殊情况:v软木<v水)
物质种类
4、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15℃时,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有关
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1.5min-
B
5、当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就能有较强的攻击力,电影《功夫》中极为经典的就是将声波攻击力放大的狮吼功,要阻挡这一功夫的袭击,只需要用薄薄的一层(  )
A.木板
B.钢板
C.真空带
D.塑料板
-1.5min-
C
6、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差异很大。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三次敲击声,请判断传来的三次响声的介质按照先后依次是(  )
A.水、空气、铁管
B.铁管、水、空气
C.水、铁管、空气
D.空气、水、铁管
-1.5min-
B
7、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下列正确的是(  )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1.5min-
D
物质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铅
密度(kg/m3) 1.9 1.43 2700 7900 11300
速度(m/s) 330 316 5100 5000 1300
02
声音三特性
1、音调
(1)含义:声音的高低
(2)决定因素:
“高、低、尖锐、低沉”
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
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例:50Hz=1s钟振动50次
单位:赫兹(Hz)
(3)发声体对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
发声体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发声体越细,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发声体越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短、细、紧——音调高
1
2
3
地震来临之前……
马不入厩
冬蛇出洞
鱼儿出水
这些动物真的是先知吗?
1、音调
(3)人类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B超
蝙蝠、海豚利用超声波捕猎
超声波清洗
①超声波
1、音调
(4)超声波&次声波
次声波
超声波
人耳听觉范围
0
频率/Hz
20
20000
1、音调
(4)超声波&次声波
0
频率/Hz
人耳听觉范围
次声波
超声波
20
20000
“二战”次声波武器
地震、海啸
(某些动物感知)
②次声波
-1.5min-
B
9、蝴蝶在飞行时不停地扇动翅膀,但我们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这是因为(  )
A.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是超声
B.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太小
C.蝴蝶翅膀振动不能产生声波
D.蝴蝶翅膀振动不能发出声音
-1.5min-
B
10、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440次;带花蜜时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30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可以通过听蜜蜂的声音来判断蜜蜂是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声音与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声音相比(  )
A.音调较高
B.音调较低
C.响度较大
D.响度较小
2、响度
(1)含义:声音的大小
(2)单位:
“大、小、强、弱”
(3)影响因素:
①振幅:声音振动的幅度。
②与声源的距离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最后一排
老师我听不见
dB
影响睡眠与休息
60-
70dB
40-
60dB
安静的环境
干扰谈话
70-
100dB
难以忍受,长时间导聋
100-
120dB
全聋
120dB
以上
40dB
图书馆
60-80dB
汽车行驶
80-100dB
夜店噪音
110dB
电钻电锯
130dB
飞机噪音
170dB
直接致死
3、音色
(1)含义:声音的特点。
1
2
(2)影响因素:
①发声体的材料
猜猜哪个是西瓜老师唱的?
②发声体的结构
挑西瓜
到了夏天……
-1.5min-
C
11、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承。如图所示为某比赛场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选手根据鼓声齐心协力划桨,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选手听到鼓声大作,震耳欲聋,说明此时鼓声的响度大
C.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快
D.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听出鼓声,主要是通过鼓声的音色来辨别的
-1.5min-
B
1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 “轻声细语”指的是减小发生声音的响度
D.“声如洪钟”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1.5min-
C
13、下列的日常用语中,所讲的“高”指音调的是(  )
A.引吭高歌
B.请勿高声喧哗
C.这音太高,唱不上去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5min-
D
14、手机具有魔音功能,打电话时,可以把人的声音变换成多种不同的声音。比如:一名声音低沉的男士给朋友打电话,用魔音功能开个玩笑,可以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像是声音尖细的女人,但接电话的人又会感觉很陌生,不像任何一位自己熟悉的女性。魔音功能变声和接话人辨声,分别是依据声音的(  )
A.音调,响度 B.响度,音色
C.音色,音色 D.音调,音色
-1.5min-
D
15、西瓜老师今天去听了一场音乐会,音乐会着重以民乐、民歌的表现形式来突出这场音乐会的特点。有琵琶、二胡、古筝等民乐器参加演奏,也有著名音乐家的独唱、合唱等。以下关于音乐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琵琶、古筝发出的声音是通过弦的摆动产生的
B.二胡演奏中,演奏者通过拉动弓的力度来改变声音的音调
C.男高音和女低音合唱中,女低音的声带振动得更快
D.我们很容易区分二胡和琵琶的演奏,主要是通过声音的音色
-2min-
B
16、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约为1500m/s,西瓜老师开着探测船去玩孤海求生,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能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到,则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为( )
A.900m
B.450m
C.1800m
D.2500m
明天见~~
6
7
8
12
1
2
3
4
5
9
10
11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预习:了解世界为什么五颜六色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科学 第03讲 声音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4.了解声音的特性
5.了解噪声的来源,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途径
6.认识耳的构造,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
1. 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2. 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声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人们利用超声波粉碎内脏中的结石,利用声波探测海水深度等。
(3)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人耳能够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
3. 声音传播的快慢
(1)声音传播的快慢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快慢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2)声音传播的快慢还与温度有关。在15°C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1°C,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m。
1. 音调
(1)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Hz)。
(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人们听到的声音越尖细;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人们听到的声音越低沉。
(3)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大约是65~1100Hz,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2. 响度
(1)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大小)就是响度。响度是人们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也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
(2)在声学上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分贝的符号为dB。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dB—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影响人们谈话,干扰工作效率,长期处于大于100dB的环境中对耳的听力会造成损伤,大于120dB的声音则会导致耳疼痛,甚至会造成永久性听觉障碍而听不到任何声音。
(3)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响度大的声音也不一定音调高。
3. 音色
(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特点,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依据的就是音色。
(2)音色的不同反映到波形图上就是波的形状不同,如图是不同乐器发出C调的“1”(dou)的波形图。
音叉 钢琴 长笛
1. 耳的结构与各部分的功能
耳的结构 各部分的功能
外耳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导声波
中耳 鼓膜 在声波作用下产生振动
听小骨 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
鼓室 与咽相通,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
内耳 半规管 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能感觉头部位置的变化
前庭
耳蜗 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声音振动产生刺激,产生信息
2. 听觉的形成
(1)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2)听觉障碍的主要原因:一是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引起听力下降,称为传导性耳聋;另一种是由于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听力下降或丧失,称为神经性耳聋。
3. 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易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
① 从物理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②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
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不同等级的噪声会对人、动植物产生不同的危害。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
不能超过50dB。
(3)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03 课上配套习题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2、《陈情令》中魏无羡的兵器——陈情是一只笛子,吹笛子主要是(  )
A.吹笛子的人本身振动发声
B.笛子本身(竹子)振动发声
C.人声带的振动发声
D.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3、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
A.放在发声的鼓面上的小纸团在鼓面上跳动
B.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的乒乓球被弹开
C.弹击绷紧的橡皮筋,橡皮筋发出声音
D.水中的鱼被岸上的脚步声吓跑
4、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15℃时,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有关
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5、当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就能有较强的攻击力,电影《功夫》中极为经典的就是将声波攻击力放大的狮吼功,要阻挡这一功夫的袭击,只需要用薄薄的一层(  )
A.木板 B.钢板 C.真空带 D.塑料板
6、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差异很大。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三次敲击声,请判断传来的三次响声的介质按照先后依次是(  )
A.水、空气、铁管
B.铁管、水、空气
C.水、铁管、空气
D.空气、水、铁管
7、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下列正确的是(  )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8、蝴蝶在飞行时不停地扇动翅膀,但我们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这是因为(  )
A.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是超声
B.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太小
C.蝴蝶翅膀振动不能产生声波
D.蝴蝶翅膀振动不能发出声音
9、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440次;带花蜜时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30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可以通过听蜜蜂的声音来判断蜜蜂是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声音与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声音相比(  )
A.音调较高
B.音调较低
C.响度较大
D.响度较小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承。如图所示为某比赛场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选手根据鼓声齐心协力划桨,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选手听到鼓声大作,震耳欲聋,说明此时鼓声的响度大
C.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快
D.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听出鼓声,主要是通过鼓声的音色来辨别的
1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 “轻声细语”指的是减小发生声音的响度
D.“声如洪钟”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12、下列的日常用语中,所讲的“高”指音调的是(  )
A.引吭高歌
B.请勿高声喧哗
C.这音太高,唱不上去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3、手机具有魔音功能,打电话时,可以把人的声音变换成多种不同的声音。比如:一名声音低沉的男士给朋友打电话,用魔音功能开个玩笑,可以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像是声音尖细的女人,但接电话的人又会感觉很陌生,不像任何一位自己熟悉的女性。魔音功能变声和接话人辨声,分别是依据声音的(  )
A.音调,响度 B.响度,音色
C.音色,音色 D.音调,音色
14、西瓜老师今天去听了一场音乐会,音乐会着重以民乐、民歌的表现形式来突出这场音乐会的特点。有琵琶、二胡、古筝等民乐器参加演奏,也有著名音乐家的独唱、合唱等。以下关于音乐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琵琶、古筝发出的声音是通过弦的摆动产生的
B.二胡演奏中,演奏者通过拉动弓的力度来改变声音的音调
C.男高音和女低音合唱中,女低音的声带振动得更快
D.我们很容易区分二胡和琵琶的演奏,主要是通过声音的音色
15、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约为1500m/s,西瓜老师开着探测船去玩孤海求生,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能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到,则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为( )
A.900m B.450m C.1800m D.2500m
参考答案
B
D
D
B
C
B
D
B
B
C
B
C
D
D
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