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全册古诗鉴赏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全册古诗鉴赏 (学案)

资源简介

七上诗歌鉴赏资料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大海烟波浩渺,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岛上树木苍翠丛生,百草繁盛丰茂,秋风萧萧吹起,大海涌起洪波巨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主旨: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分)
答:日月星辰的运行好像都是从大海发出的,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开阔壮丽景象。展现了一个胸襟开阔、气概豪迈,有着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的伟人形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干枯的藤蔓、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散落着几户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悲伤的游子漂泊在遥远他乡。
主旨:表现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凄苦之情和满腔的哀愁。
1.你觉得这首小令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答:“枯藤”“老树”“昏鸦”等等名词的连排,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凄凉萧瑟的氛围,渲染游子在外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柳絮已经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我听说您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要经过五溪。我把为你忧愁与思念寄托给天上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到夜郎的西边。
主旨:表达了对王昌龄真切的关怀和同情
1.首句里写了哪些景物?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答:选取了“杨花”“子规”两个景物。作用是首先是点明了时令在暮春;其次杨花飘忽不定,子规叫声凄切,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表达了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心。
2.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答:拟人,把明月当作使者,让明月带着我的思念和牵挂一直陪朋友到目的地,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译:旅人前行的路在青青的北固山以外,船儿在碧绿的江水上前行。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叶白帆悬挂在高远的江天。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江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主旨:表现了诗人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1.颈联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
答:当残夜还没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颈联体现了时序交替,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旧事物总是会被新事物所取代,人应对生活乐观,积极向上。
2.颔联展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展现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图景。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翻译:半轮秋月高高地挂在峨眉山头,月影映入平羌江,随着那澄澈的江水往前流。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发现到了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翻译: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文采。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主旨】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1.“落花时节”有什么丰富的含义
 写景,点明暮春时令;并且隐喻国运衰微以及自身身世飘零  
2.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正是江南好风景”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落花时节”一语双关,既点明暮春时令,又蕴含着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翻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1.诗中的“故园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故园菊”指开放在沦陷的故乡的菊花,它表达了诗人的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3分)
2.“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运用什么典故表达了什么?
典故: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写出境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翻译: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主旨】描绘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和满心的哀愁。
1.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月色比作秋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 或者
②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翻译: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高爽的蓝天。
1.“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分)
答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对比,热情赞颂秋日风光的美好,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积极乐观、乐观豪迈)的心境。
2.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3分)
答: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高爽的蓝天。
作者借仙鹤直冲云霄的明丽秋景,表达了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夜雨寄北
(晚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翻译: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心里的情思。
1.诗中两处“巴山夜雨”,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这样写妙在何处?(3分)
答:第一处“巴山夜雨”是现实中的连绵秋雨,烘托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1分);第二处则是虚写和家人在未来欢聚时共话当日巴山夜雨的情景,抒发想象中团聚的欢快之情(1分)。两处“巴山夜雨”相对照,更深刻地衬托了眼下的孤寂和深切的思乡之情(1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南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翻译: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主旨: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1.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
答:前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不减壮志形成鲜明对比, 突出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蕴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1分)抒发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1分)与“卧听风雨”的凄凉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
3.诗中的“僵”与“孤”,写出了当时怎样的处境 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诗中的“僵”与“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突出作者坚定的信念。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翻译: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1.请赏析“簇”字的妙处。
答:簇,簇拥,写出了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表现了潼关城高耸入云,巍峨壮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
2.请赏析诗中的三、四两句。
答:这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河水奔流还嫌拘束,山入潼关桀骜不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潼关山水的壮阔,也表现出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