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知识要点二、基础巩固(一)(2023下·山西长治·六年级统考期中)课内阅读。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1.这个片段节选自 写的《腊八粥》。原文写的是八儿 和 的过程,详写的是 。这个片段写的是 的情景。2.对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八儿连叫两声“妈”和“才”字,让我感受到八儿十分着急,突出了他感觉自己已经等了很久很久,想马上喝到粥的急切心情。B.八儿连叫两声“妈”和“才”字,让我感受到八儿十分着急。写出了他脾气急躁,等粥等不耐烦的样子。3.“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一方面写出了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煮熟,另一方面写出了 。4.你最喜欢吃的节日食物是什么?你是怎么急着等待吃它的?请写一个片段。【答案】1.沈从文 等粥 喝粥 等粥 盼粥2.A3.拟人 八儿失望的心情4.示例:我最喜欢吃的是“三月三”的地菜花煮鸡蛋,早晨,我老早就起床了,老远就闻到厨房里飘来阵阵地菜花的香味,我知道这是奶奶在做地菜花煮鸡蛋了。我急忙跑进厨房,望着飘着香味的锅,听着那咕噜噜的冒泡声,我迫不及待地揭开了锅盖。奶奶笑着说:“别急,再等两分钟。”我眼巴巴地望着奶奶盖上锅盖,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解析】1.考查作者作品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段选自沈从文的《腊八粥》。《腊八粥》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表现了腊八粥的香甜和八儿的可爱、机灵;描绘出腊八节时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腊八粥详写了“等粥”的部分,略写了“喝粥”的部分。详写等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可以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而略写喝粥则是为了突出“等粥”这一情节,使主题更加鲜明。概括主要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人十事”的形式,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选段的主人公是八儿,他做的事情是盼粥快点儿熬好,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八儿盼粥的场景。2.考查句子的理解。从句子内容很容易看出这属于语言描写。两声连叫的“妈”写出了八儿缠着妈妈的状态,“才”在这里表示事情结束得晚,这样写充分表现了八儿盼粥时的急切心情。故选A。3.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文中句子“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叹气”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描写锅中的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锅中的粥逐渐粘稠、咕嘟咕嘟冒泡的样子。另一方面,结合语境可知,此时妈妈告诉八儿夜里才能吃腊八粥,八儿因吃不到粥而着急失望,锅内粥的“叹气”也是八儿的“叹气”。4.考查思维扩展。根据要求最喜欢吃的节日食物你是怎么急着等待吃它的?请写一个片段。例:端午节的粽子。 端午的粽香对孩子们的诱惑不可抗拒:在梦里飘过;在掰着数日子的手指上飘过;在一挂粽叶上的光阴里飘过……孩子们最后都是在浓浓的粽香里醒来的。炊烟袅袅,母亲手中的箬竹叶上铺着厚厚的糯米,裹了五香粉的瘦肉条香得迷人,花生也在盘子里等待着。当馅料落在糯来上,又被一把雪白的糯米盖住,粽叶随即裹紧,母亲一手牢牢地握住,一手扯来修长的编条,一眨眼,一个长条形的粽子就躺在盘子里了。 父亲已准备好柴火煮粽子。烈火在灶膛里摇曳着。我端坐在灶头添火。这是份好差事,因为几乎每根柴火都有碗口那么大,放一根柴入灶口,只要看着它慢慢燃尽,再往灶膛里面推一把就行。而坐在灶口,最接近粽香。糯米的甘香、馅料的肉香、粽叶的清香,慢慢在空气中交织出端午的幸福味道。(二)(2022下·湖北十堰·六年级统考期末)课内阅读。《腊八粥》(节选)①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②“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①③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②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③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5.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6.找出与“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这句话相照应的语句,画上波浪线。7.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根据提示完成练习。(1)第①处画横线的句子刻画了八儿 的形象,从中你能感受到八儿 的心情。(2)给第②处画横线句子换一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3)第②处画横线的句子中“跌”字可以换成“掉”字吗?为什么?8.品读文中第③处画横线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答案】5.这段话主要写了八儿猜粥和看粥的过程。6.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7.天真可爱 急切 这的确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 “跌”不可以换成“掉”字。因为“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栗子初入锅里时的硬实,从而体现了腊八粥熬制的火候足,粥浓稠。8.这个句子把“花生仁”当成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生仁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中花生仁呈现出的样子。【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语段选自《腊八粥》。本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家庭亲情的眷念。阅读文段第①段“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第③段“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可知,这段话主要写了八儿猜粥和看粥的过程。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文段第①段“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可知,这句话与“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相照应。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1)阅读句子第②段“‘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知,这个句子是对八儿的语言和神态的描写,刻画了八儿天真可爱的形象,从中你能感受到八儿急切的心情。(2)阅读句子第③段“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可知,这句话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变为肯定句,把“不能不说”改为“确实”,故改为:这确实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3)阅读句子第③段“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可知,“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栗子初入锅里时的硬实,从而体现了腊八粥熬制的火候足,粥浓稠,因此“跌”不可以换成“掉’字。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第③段“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可知,这个句子把“花生仁”当成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生仁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中花生仁呈现出的样子。三、类文阅读(一)(2020下·六年级单元测试)课外阅读。故乡情思腊八粥(节选)朱元璋当上了皇帝,把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些美好的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的腊八粥的诱人甜香。伯母煮的腊八粥我吃过,三婶熬的我也喝过,感觉都不如母亲做的好吃。母亲的手艺巧,精心挑选搭配的各种杂粮豆经过充分的熬煮,再加上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盛在瓷碗里的腊八粥,各种( )的豆粒儿珠圆玉润,在( )的稠液中莹莹地透着亮光,煞是好看。“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袅袅地舞动着升散开来的热气里弥漫着( )、香喷喷的味道,不等入口,感觉已甜到了心里。在那钻进鼻腔的香味不断地诱惑之下,美美地吃上一口,细细咂一咂,慢慢品一品,那感觉简直就是人间难得的美味!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可吃着母亲做的腊八粥,心里却是暖的,不要说营养全面,单是那入口难忘的滋味,就足够让人念想三生啦!现在城里人叫的商店里卖的碗粥和罐装的八宝粥,不知是不是源于我们的腊八粥,有时买来当便餐,比现熬煮省事多了,可吃起来( )的,总吃不出当年的香甜滋味。母亲说,喝了腊八粥,用粥堵着嘴,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因为腊八一过,就算开始过年了。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天天数着算着离大年还有几天,这日子里温馨醇厚的意蕴,也就在人们的期盼里,随着腊八粥的甜香,在纯朴的乡民心里,在淳厚的乡风里,渐渐弥漫开来……9.把下面的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相应的括号里。A.胀鼓鼓 B.甜腻腻 C.黏糊糊 D.甜丝丝10.短文中形容豆粒儿饱胀、晶莹剔透的词语是 。11.文中划线的语句运用了 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腊八粥 的特点。12.第2自然段在短文中起到 的作用。13.短文最后一句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 B.表示说话断断续续。C.表示引文内容的省略。 D.表示语意未尽,引入思索。14.短文写了腊八粥的来历、妈妈煮的腊八粥最好吃、商店卖的八宝粥吃不出当年的味道等内容,其中详写的是 ,其他的则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15.有读者认为第4自然段与短文主题联系不大,属于次要内容,可以去掉,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解。【答案】9.A C D B10.珠圆玉润11.夸张 香、甜12.承上启下(过渡)13.D14.妈妈煮的腊八粥最好吃 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5.示例:不赞同。用第4自然段做对比,能够衬托出妈妈煮的腊八粥最好吃,更有利于作者抒发对母亲、对腊八粥、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解析】9.选词填空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胀鼓鼓:形容胀得鼓起的样子。甜腻腻:形容甜蜜或让人感到愉快。黏糊糊:形容东西黏稠。甜丝丝:形容有甜味。10.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形容豆粒儿饱胀、晶莹剔透的词语”自然要找到描写豆子的语句,然后发现“珠圆玉润”这个词。11.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不等入口就甜到心里,用的是夸张的手法,突出腊八粥的香甜。12.要知道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先读段落内容,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第2自然段承接上文的故事,引起下文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因此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13.考查省略号的作用。结合省略号所在的句子,发现在“弥漫开来”后面,“弥漫开来”就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所以此处的省略号是语意未尽,引人思索的作用。14.详写略写根据篇幅即可判断。有详有略的好处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5.像这样的主观题,先要进行判断,然后说明理由。第四自然段将商店里的腊八粥与妈妈做的腊八粥进行对比,更能突出母亲做的腊八粥好吃,也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二)(2023下·浙江温州·六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一)《腊八粥》节选(沈从文)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二)《谈过年》节选(林清玄)过了二十五岁,过了三十岁,年岁真是连再重的压岁钱也压不住。过年时节恰正是前尘往事却上心头的时节,开始知道了命运,好像命运已经铺设了许多陷阶,我们只是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有许多喜爱的事时机一到必须割舍,有许多痛恨的事也会自然消失,走快走慢都无妨,年还是一个接一个来,生命还是一点一滴地在消失。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在二十岁以前那么期待新的一年到临,而二十岁以后则忧心着旧的岁月一年年的消失呢?最后我得到一个结论,在冠礼以前,我们是“去日苦短,来日方长”。成年以后则变成“来日方短,去日苦多”,这是多么不一样的心情呀!最难消受的还是,不管我的心情如何,挂在墙上的壁钟总是在除夕夜的十二点猛力地摇着钟摆,敲出清亮或者低沉的十二个响声,那样无情,又那样绝然,每到过年,我总也想起和钟臂角力的事,希望让它向后转,可是办不到,于是我醉酒,然后痛下决心:一定要把一年当两年用,把二十四小时当四十八小时来用。16.小文和小博围绕“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一话题展开了交流。17.习俗展区开展节日对对碰活动,布置多个习俗角。以下策划内容不恰当的是( )A.会场的门檐和柱子上雕刻一些蝙蝠,寓意着福气盈门、鸿福吉祥。B.年俗角围绕《腊八粥》《谈过年》进行交流,确定“节日美食”的主题。C.七夕角诵读《乞巧》《迢迢牵牛星》等诗词,可安排穿红绳的体验活动。D.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写成书法作品,布置在中秋角。18.正逢端午节,习俗展区安排了包粽子、做香包等体验活动。很多年轻人觉得费时费劲,没有必要延续这些习俗。针对这种说法,请你在现场做一个即兴发言。【答案】16.(1)①慢②快③因时间过得飞快而感伤④间接描写17.B18.我觉得要延续这些习俗,不光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是传承,是情感,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人去传下去。【解析】16.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①从“今天喜得快要发疯”“眼睛可急红了”可知,八儿着急吃粥,觉得时间过得慢;②从”年岁真是连再重的压岁钱也压不住”可知,“我”觉得时间过得太快。③从“来日方短,去日苦多”可知“我”表达的是作者因时间过得飞快而感伤。④虽写时间过得慢,但作者却没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对八儿的具体描写来表现的,所以是间接描写。17.本题考查节日风俗。B.有误。《谈过年》不是写美食的,写出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叹。18.本题考查口语交际。根据自己实际表达观点即可。示例:包粽子、做香包等体验活动可以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三)(2023下·河南郑州·六年级统考期末)“民以食为天。”中国美食享誉天下。我们的传统食物及餐具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母亲的“土月饼”黄建如①又是一年中秋时,单位发了两盒月饼,包装( ),八个月饼,八种口味,有肉松的、豆沙的、火腿的、莲蓉的……尝了一下,觉得味道很一般。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②在那物资kuì乏的年代,我们是很盼望中秋节的。因为中秋节的到来,就意味着我们能吃上母亲做的月饼。③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月饼用油纸包裹着,剥开油纸,就能看到黄澄澄、油亮亮的月饼了,上面还沾满香喷喷的芝麻。掰开月饼,冬瓜条、花生仁、核桃仁等馅儿就露了出来,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甜的、脊香的、酥酥的。吃的时候,一只小手小心地在下巴下托着,吃完了再把掉到手心里的渣一点点舔掉。但是,那个时候家里穷,能吃这样的一个月饼是很( )的。④母亲为了省钱,每逢中秋节,她都自己做月饼给我们解馋。中秋前夕,母亲从集市买来糯米,经过淘洗、晾干,然后拿到磨坊去磨成米粉。回家后,母亲先把米粉倒进锅里用小火炒好,然后按一定比例掺进点油和水,再慢慢( )成长条,像做馒头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饼,再裹进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薄荷等馅料,然后轻轻把包着馅料米饼的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⑤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模了。月饼模子是木质的,一个模子上有五个凹进去的圆形图案,图案大都是一些花朵或者“福禄寿”字样,边上还有一圈齿状花边。我们洗净双手,小心地往月饼模子里放面团,边放边轻轻挤压,等到月饼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那份满足和幸福溢满了我们的笑脸,清脆的笑声也在屋子里久久( )。⑥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母亲在土灶上放好蒸笼,我们坐在灶下,不时地添加柴火。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钻进了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都勾出来了。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⑦好不容易等到月饼出锅,看着冒着热气的月饼,我急不可耐,趁母亲不注意就抓一个,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桂花香,和着豆沙的甜润,再加上薄荷的清凉,真是无比的美味!⑧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好了,月饼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而且品种繁多、口味各异,价格也越来越贵,可吃在嘴里,总感觉没有母亲做的“土月饼”那么有味。想起母亲的“土月饼”,我的眼睛忍不住又湿润了……(选自《山西经济日报》)19.这篇短文拟题的方法是( )A.以人物命题 B.以事物命题 C.以事件命题20.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bó mú huó B.báo mó hé C.bò mú hè21.结合文意,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精美 奢侈 揉搓 飘荡 B.精致 贵重 揉搓 漂浮C.精致 奢侈 挤压 飘荡22.“在那物资kuì乏的年代”,根据字典解释,“kuì”字应是( )A. B. C. 23.第③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下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时候的月饼的馅料和口味 B.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C.那时候留下的吃月饼的记忆24.母亲做“土月饼”需要哪些工序?请将下面补充完整。买糯米→淘洗糯米→晾干糯米→( )→做米饼→( )→捏雏形→( )→( )25.短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土月饼”的制作过程,请以第⑥自然段为例,结合具体语句(至少一处)加以分析。26.短文写的是母亲的“土月饼”,而第①自然段和第③自然段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单位发的月饼与“那时候的月饼”,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27.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8.读完短文,回想课文《腊八粥》。《腊八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和 两件事。其中, 写得详细, 写得简略。通过比较阅读,我发现《母亲的“土月饼”》这篇短文主要回忆了 和 这两件事。其中, 写得详细, 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答案】B 20.C 21.A 22.A 23.C24.磨成面粉 裹馅料 打模 蒸烤25.“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忽明忽暗的火焰当成人来写,语言生动形象,衬托了作者高兴、期待的心情。26.用单位发的月饼、那时候的月饼和母亲做的“土月饼”作对比,突出母亲做的月饼的好吃,表达出对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并通过写小时候吃月饼的往事引出下文母亲为“我”做月饼的情景。27.首尾呼应,同时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之情。28.等粥 喝粥 等粥 喝粥 吃月饼 做月饼 做月饼 吃月饼 详略得当,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解析】19.本题考查对拟题方法的判断。结合文章题目“母亲的‘土月饼’”可知,中心词是“土月饼”,是一个事物,所以是以事物命题的。故选B。20.本题考查对多音字字音的辨析。薄[báo]1.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对:~片。2.淡:酒味~。3.(感情)冷淡:待他不~。4.不肥沃:~田。[bó]1.微;少;弱:~技。~产。单~。2.不厚道;不庄重:刻~。轻~。3.看不起;慢待:鄙~。厚此~彼。4.迫近;靠近:日~西山。[bò]〔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方形,叶对生,茎、叶有清香味,为清凉解表药,也可提炼出芳香化合物(用于食品、日用品等)。在“薄荷”一词中应读:bò。模[mó]1.法式;规范;标准:~型。~式。楷~。2.仿效:~仿。~拟。3.指模范:劳~。评~。4.姓。[mú](~儿)模子:铅~。铜~儿。在“模子”一词中应读:mú。和[hé]1.平和;和缓:温~。柔~。~颜悦色。2.和谐;和睦:~衷共济。弟兄不~。3.结束战争或争执:讲~。媾~。军阀之间一会儿打,一会儿~,弄得百姓不得安生。4.(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棋。~局。末了一盘~了。5.姓。6.连带:~盘托出。~衣而卧(不脱衣服睡觉)。7.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他~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柜台正~我一样高。8.表示联合;跟;与:工人~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9.加法运算中,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6+4=10中,10是和。也叫和数。10.指日本:~服。[hè]1.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一唱百~。2.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奉~一首。[huò]1.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药。藕粉里~点儿糖。2.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已经洗了三~。二~药。[hu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面。~泥。~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在“和着”一词中应读:hè。故选C。2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精美:(形)精致美好。精致:(形)精巧细致。结合词义,可知,与“包装”搭配的词应选:精美。奢侈:挥霍金钱过多,享受过度的。贵重:(形)价值高,值得重视。结合词义,可知,形容家里穷能吃上月饼是不容易的,应选:奢侈。揉搓:用手揉弄压挤。挤压:从四面往中间压挤压成型。结合词义,可知,对米粉应选:揉搓。飘荡:指在空中随风摆动或在水面上随波浮动。漂浮:指在液体的表面移动或停留。结合词义,可知,形容人的笑声久久不散,应选:飘荡。故选A。22.本题考查对字义的理解。匮乏(kuì):贫乏、缺乏。故选A。23.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通过读第③自然段可知,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对那时候的月饼的怀念,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月饼给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故选C。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结合第④自然段中“中秋前夕,母亲从集市买来糯米,经过淘洗、晾干,然后拿到磨坊去磨成米粉”“像做馒头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饼,再裹进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薄荷等馅料,然后轻轻把包着馅料米饼的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第自然段中“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模了”,第⑥自然段中“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可知,母亲做“土月饼”的工序是:买糯米、淘洗糯米、晾干糯米、磨成粉、做米饼、裹馅料、捏雏形、打模、蒸烤。25.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赏析。结合第⑥自然段中“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中的“舔着”“欢快的舞蹈”可知,作者把“火馅”人格化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而把蒸烤“土月饼”的过程写得更加的生动与具体。26.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赏析。结合第①自然段中“包装精美,八个月饼,八种口味,有肉松的、豆沙的、火腿的、莲蓉的……尝了一下,觉得味道很一般”可知,单位发的月饼有各种口味的,包装也很美但味道却很一般。结合第③自然段“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月饼用油纸包裹着,剥开油纸,就能看到黄澄澄、油亮亮的月饼了,上面还沾满香喷喷的芝麻。掰开月饼,冬瓜条、花生仁、核桃仁等馅儿就露了出来,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甜的、脊香的、酥酥的”可知,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味道却很美。这样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母亲做的月饼的好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还引起了下文的作用。27.本题考查对短文的写法的赏析。通过读第①自然段可知,这一段通过写单位发月饼引出对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的怀念;通过读第⑧自然段可知,这一段再次写“想起母校的‘土月饼’,我的眼睛忍不住又湿润了”,这样就开头与结尾相应照应,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母亲的‘土月饼’”这一中心,从而突出了自己对母亲和“土月饼”的怀念之情。2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课文《腊八粥》是沈从文的早年小说,作者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主要写了他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其中“等粥”这一过程又写了盼粥、分粥、猜粥,故是详写,“喝粥”却只写了两个自然段,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详略得当,突出了腊八粥的美味和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短文中的第③自然段写了作者回忆吃月饼的情景;第④到⑦自然段主要回忆了做月饼的情景,故做月饼是详写,而吃月饼是略写,做到了详略得当,从而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四)(2023下·浙江温州·六年级统考期末)(一)《腊八粥》(节选)①“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②“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住上一冲而已!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A)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③“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④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二)《端午粽香》(节选)煮粽子得用硬柴。棉花杆子、枯树枝,是父亲早就预备好了的,早晨下田干活前,早就扔了两大捆在灶门前。大火烧开,转小火,再靠灰烬的余温慢慢捂(wù)。煮粽子,急不得。这些活,是母亲的专利,她耐心十足。(B)我们再怎么馋,当晚也是吃不成的。等到夜深了,粽子熟了满屋子粽香四溢的时候,我们姐弟三个早就睡着了,睡觉前个个发狠,要陪母亲一起等,必定沦为空话,年年如此。(三)爆米花飘香的童年①不由想起我小时候那些爆米花飘香的岁月。乡村的日子简单质朴,冬季一到,小村庄就像一只冬眠了的小兽,一切都是寂静安然的。农闲季节,人们出门也少了。我正在炉火旁打盹的时候,听到一声吆喝——“爆米花喽……”我一个激灵跳起来,让母亲准备好玉米粒,然后飞快地跑出家门。这时候,孩子大人已经从不同的胡同口出来,涌向了街上。小村庄一下子醒了,热闹起来。②对于孩子们来说,爆米花师傅的到来,无异于一场充满生机的好事,让我们在单调的冬天里看到了温暖缤纷的色彩。孩子们都兴奋极了,把爆米花的师傅围起来。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摇动着一个铁桶罐,说着“别着急,排好队”。(C)我的眼睛盯着那个铁桶耀,它黑乎乎的,肚子滚圆,玉米粒在里面不知要翻滚多少次。那时候我觉得,铁桶罐很普通,一定是爆米花师傅身怀绝技,巧妙发功,才能爆出喷香的爆米花。你看他多么镇定自若,还有几分得意。③等待的时间总是很漫长。爆米花师傅终于把铁桶罐拿下来,那一刻,我们欢呼起来。只见他用力一拉,“砰”的一声巨响,爆米花炸开在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口袋里。(D)瞬间,浓香四溢,孩子们沸腾了,不管是谁家的爆米花,先抓过一把解解馋。又甜又脆,还带着热乎气,真好吃。④终于轮到我了,我讨好地对爆米花师傅说:“大伯,我喜欢吃甜的!给我做甜一点。”爆米花师傅咧开大嘴一笑,说:“好!”其实,那时候所谓的糖不过是一种叫作“糖精”的东西,可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是无法估量的。⑤我把爆米花端回家,我们姐妹们先吃了个够。母亲把剩下的爆米花藏好,她嘱咐我们,不能太贪心,如果三两天吃完了,过后就没得吃了。我明白,母亲想让我们细水长流地享受这点美味和快乐。⑥……⑦爆米花,仿佛岁月深处的一幅画,带给我们节日般的欢欣。童年远去,那些飘香的记忆却会永存。29.联读选文(一)(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一)中的“‘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运用了拟声词,描绘了主人公看到食物时,发出的惊叹。B.选文(二)中“大火烧开,转小火,再靠灰烬的余温慢慢悟”写出了煮粽子的漫长过程。C.选文(一)采用第三人称展开描写,选文(二)则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D.两篇选文都写出了主人公看着锅中的美食,进行猜想的过程。30.读选文(三),“快乐”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很多次,爆米花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哪些快乐?31.同样是等待,三篇选文描写等待的方式是不一样的。(1)请联读选文(一)(二)(三),关注划横线的句子,完成以下表格,发现秘密。等待选文 选文(一) 选文(二) 选文(三)等什么 ( ) 等粽子 ( )怎么等 A 等等猜猜 B ( ) C 边看边等D ( )(2)无论等待的结果怎样,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美食的渴望。细读文字,三篇选文中都有这样的共性,一起来听听小美和小食的对话。读着,读着,我发现选文中A、B、C、D这四处句子描写都非常细腻,从而把等待美食的过程写得很详细。我选择 处写批注:(3)为什么不同的作者都要把自己等待美食的过程写得这么详细呢﹖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①这样的描写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将等待美食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把等待过程进行详细描写,让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③作者仅用精练的语言简单提及等待美食的过程,使整篇文章完整流畅。( )④等待这些美食的过程都寄托了作者的童年美好回忆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答案】29.D30.爆米花师傅到来时的快乐 去爆爆米花的快乐 尝爆米花的快乐31.等腊八粥 等爆米花 等睡着了 边吃边等 A处 这是一处心理描写,是八儿对锅中食物的美妙想象,表现了八儿的嘴馋和天真。 √ √ × √【解析】2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选文(一)第②段,读句子“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可知,写出了八儿看着锅中的美食,进行猜想的过程。选文(二)只描写了我们再怎么馋,当晚也是吃不成的。没有猜想的过程,D项表述错误。故选D。30.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选文(三)第①段,读句子“我正在炉火旁打盹的时候,听到一声吆喝——‘爆米花喽……’我一个激灵跳起来,让母亲准备好玉米粒,然后飞快地跑出家门。”可知,这里写了“爆米花师傅到来时的快乐”;第②段,读句子“孩子们都兴奋极了,把爆米花的师傅围起来。”可知,这里写的是“ 去爆爆米花的快乐”;第③段,读句子“瞬间,浓香四溢,孩子们沸腾了,不管是谁家的爆米花,先抓过一把解解馋。”可知,这里写的是“尝爆米花的快乐”。31.(1)本题考查关键信息的提取。选文(一)节选自《腊八粥》,故等腊八粥;选文(二)读B句子“等到夜深了,粽子熟了满屋子粽香四溢的时候,我们姐弟三个早就睡着了。”可知,姐弟三人等着就睡着了;选文(三)第①段,读句子“我正在炉火旁打盹的时候,听到一声吆喝——‘爆米花喽……’”可知,等的是爆米花;读D句子“不管是谁家的爆米花,先抓过一把解解馋。”可知,孩子们是边吃边等。(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本题答案不唯一,A、B、C、D任选一处即可。如:选C处写批注:本句运用动作描写,一个“盯”字,把作者想吃爆米花的心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①三篇选文都把等待美食的过程写的很详细,一方面是推进事情的发展,一方面是运用心理描写把过程写得更加生动和具体。故正确。②等待的过程写的很详细,包括作者的各种猜想和期盼,也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故正确。③三篇文章都详非常细具体地描写了等待美食的过程,题干表述错误。④三段文字的作者通过对童年等待美食的详细描写,一方面是回忆美好的童年,另一方面是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和思念。故正确。(五)(2023下·四川泸州·六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理解。(一)北京的春节(片段)①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②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③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 、空竹、口琴等——和年画。④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二)腊八粥(片段)⑤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母亲都会给我们煮腊八粥。 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和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⑦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⑧我的母亲是一九三0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每年都在这一天煮腊八粥。( )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 )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里,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三)端午的鸭蛋(片段)⑨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⑩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晩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32.文(一)描写的北京过腊八节的两个习俗是( )和( ),作者对它们进行了( )(详写、略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3.文(一)中,“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这句话把腊八粥比作( ),写出了熬腊八粥的材料( )。透过腊八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年。34.文(一)中画“ ” 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吃的喝的用的一切”写出了大人们为过春节而准备的东西极为丰富。B.“万象更新”写出了人们筹备这些东西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新年时显出新的气象。C.这句话详写了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大人们忙碌的身影D.这句话通过写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说明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寄予了美好的愿望。35.对文(一)中的“京味儿”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杂拌儿”指外形不规则的干果 B.“零七八碎儿”指干果零散不全。C.“玩意儿”指玩具。36.在文(二)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37.文(二)中作者笔下的腊八粥包括( ) (多选)A.糯米 B.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C.各种豆子和芝麻 D.各种糖38.文(二)中的线索是( )A.腊八粥 B.“我”的母亲 C.“我”的第三代孩子39.根据文(三)内容填空。①“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从“吱”字表现了( ) ②“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些写的好处是( )40.下列对文(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不惜笔墨介绍高邮咸蛋的特点,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详写小孩吃鸭蛋。C.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展开联想,由蛋壳做灯笼想到囊萤映雪故事。41.阅读三则文本,完成下面的阅读卡。文本 表达的感情 共同点《北京的春节》 三则文本都是通过对节日的( )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感情。《腊八粥》《端午的鸭蛋》【答案】32.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详写33.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丰富多样 五谷丰登34.C 35.C36.虽然 但是37.ABC 38.A39.高邮鸭蛋油多味美的特点 拟人 表达了作者对高邮鸭蛋的喜爱之情40.B41.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之情 民风民俗 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作者对高邮鸭蛋及家乡的喜爱之情【解析】32.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根据阅读短文(一)第①段第一句“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第②自然段第一句“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可知,北京过腊八节的两个习俗是熬煮腊八粥和泡腊八蒜。根据详细阅读短文可知者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3.本题考查关键词理解与修辞手法。根据阅读第①段最后一句“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可知,句中将“腊八粥”比作了“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根据结合实际,展览会是热闹非凡,种类物品繁多,从而写出了熬腊八粥的材料种类多种多样。根据第①段“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其中“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可知透过腊八粥可以看出这是丰收的年。3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阅读第①段第5句“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可知句中“必须”可以看出。这句话总体概括了大人们在紧张忙碌准备的情形,仿佛让我们看见了大人们忙碌的身影是略写。故选C。35.本题考查关键词的理解A.阅读短文第③段“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可知“杂拌儿”指的是多种干果做成的零食;B.短文第③段中“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可知,“零七八碎”指的也是零食;D.“闲在”指的是清闲自在;故选C。36.本题考查关联词。句子“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上下分句间是转折关系,加关联词“虽然……但是……”。37.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仔细读文可知:作者笔下的腊八粥包括糯米、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以及各种豆子和芝麻。故选ABC。38.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文章的线索是腊八粥,通过这个线索把母亲对她的母亲的怀念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两件事连起来。故选A。39.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与修辞手法。①“吱”生动地写出了红油冒出来的声音,体现出高邮咸鸭蛋油多的特点,写出了吃咸鸭蛋时的兴奋和快乐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②抓住鸭蛋的外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高邮鸭蛋形状多样可爱的特点,反映了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之情。40.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A.由文段(三)第①自然段第一句话“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可知,开头就特别介绍高邮咸蛋有哪些特色,引出下文,为下文具体描述高邮咸蛋做铺垫。B.由文段(三)“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可知,主要描述了高邮咸蛋的特点以及端午节的吃鸭蛋的风俗。C.由文段(三)最后一自然段“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可知,作者通过用鸭壳装萤火虫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故选B。41.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北京的春节》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北京传统习俗的热爱之情。通过阅读《腊八粥》可知,表现作者对家庭亲情的眷念以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通过阅读《端午的鸭蛋》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喜欢之情。三则文本都是通过对节日的风俗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