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科学下册单 第一单元 小小工程师 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科学下册单 第一单元 小小工程师 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小小工程师 知识清单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 单元知识归纳和实验总结
1.1了解我们的住房
1.大到“中国天眼”“神舟”飞船,小到普通民房的建造都属于(工程)。
2.住房的基本结构包括(房屋的框架)、(承重)、(户型)等。
3.住房由(供水)、(供暖)、(通风)、(采光)、(电路)、(网络)等多个系统组成。
4.住房按(楼体结构)分类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混框架结构钢结构等。
5.住房需要经历(明确任务)、(选址)、(设计)、(建造)、(验收)等建造过程,其中(设计)是核心。每个过程都很重要,需要协同发挥作用。
1.2认识工程
1.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2.港珠澳大桥的建造曾面临的限制和挑战以及解决办法。
限制和挑战 解决办法
大桥要经过通向香港的唯一航道,桥面高度必须超过80米,桥塔高度超过200米,而香港机场不允许有超过88米的建筑物出现 在这片水域上修建六七千米长的海底隧道和22.9千米长的跨海大桥
桥梁和隧道需要用岛屿连接,但这片海域上没有任何可用的岛屿 修建人工岛
建岛的海床上有15到20米深的淤泥,机械会滑出,移走淤泥又会对海洋造成毁灭性污染 用圆钢筒围岛
3.梳理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
4.工程项目包含了大量的(科学原理),利用大量的(科学发现),不断推动技术的发展,工程的实施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工程和技术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1.3 建造塔台
1.建造塔台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建造选址)、(塔台样式)、(塔台高度)、(材料选择)、(确保稳固)、(节省成本)、(人员分工)等。
2.制订标书。
(1)从(建塔位置)、(使用材料)、(塔的设计)、(成本预算)、(人员分工)、(时间分配)等方面,制作标书。
(2)竞标要点:(项目成本)和(项目安全性)。
(3)制订标书时,要综合小组内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3.投标发布会。
(1)投标小组可以利用(文字)、(绘图)、(标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
(2)各组依次进行投标,重点介绍本组设计的(优势),阐述如何保证(项目安全性)和控制(项目成本)。
(3)评审小组进行合理的质疑和(评议)。
1.4 设计塔台模型
1.建立模型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工程师常通过建立模型来测试他们的设计。
2.建造塔台模型的过程:(设计)、(制作)、(测试)、(评估)和(改进)。
3.(四边形)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设计塔台模型要考虑的因素。
(1)增加塔台的稳定性:多用(三角形)结构,接口处固定牢固。塔身(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有利于抗风、抗震、增加塔台的稳定性。
(2)防止塔台倾斜:立柱要(等高),结构要(对称)。
(3)抗风的方法:塔身采用(框架)结构,减小受到的(风力)。
(4)抗震的方法:
①耐震增大底部(面积)或增加底部(重量)。
②制震:塔台底部加人(弹簧)。同间街元
③免震:塔台底部加(滚珠)。
(5)控制成本:不能太大、太高,以防(材料不够用)。
1.5制作塔台模型
1.制作塔台模型要与设计方案(相一致)。
2.塔台模型的接口处要(固定牢固),同时也要考虑(节省胶带)。
3.塔台模型:
围栏防护型 脚手架型 底托抗震型 金字塔型
4.制作模型时,小组内要(分工合作),当小组内成员意见不同时,要通过(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
1.6测试塔台模型
1.在一项工程中,(测试)是重要环节。
2.在测试之前,我们要先明确(测试标准)。
3.完成一项测试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
4.我们需要测试(塔高)、(顶端承重)、(抗风能力)、(抗震能力)。
(1)测试(塔高)时,需要使用直尺等工具。
(2)测试(顶端承重)时,需要使用书本或其他物品作为重物。
(3)测试(抗风能力)时,需要使用风扇。
(4)测试(抗震能力)时,需要使用专业仪器进行地震模拟。
1.7评估改进塔台模型
1.工程设计要(反复评估改进),不断完善,才能达到最终的工程要求。
2.评估与改进的过程:(小组交流评估)→(明确问题)→(改进设计)。
3.根据评估结果,(梳理)出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4.将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按照改进后的设计(重新加工),使它更符合建造要求。
实验总结
实验一 标出住房所具有的系统
实验目的:标出住房图纸上所具有的系统。
实验仪器及材料:住房图纸、笔等。
实验步骤:
(1)观察住房图纸,寻找住房的设施,并记录。
(2)通过观察这些设施,指出住房中的系统。
(3)感受住房系统的复杂性。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住房必须有房屋的框架、户型、承重等基本结构和供水、排水、通风、采光、供暖、电路、网络等基本系统。
实验二 制订塔台竞标标书
实验目的:通过制订塔台竞标标书,感受工程中设计的重要性。
实验仪器及材料:塔台竞标标书。
实验步骤:
(1)小组讨论建造塔台时所需要考虑的各方面因素,并记录。
(2)阅读标书项目,了解塔台竞标书的各项内容。
(3)根据标书内容,小组合作研讨建造塔台的具体内容。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标书的制订。
5参加投标发布会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标书。
(6)改进自己小组的塔台设计方案。
实验现象:
塔台竞标标书
日期: 年 月 日
建塔位置:操场跑道边上
使用材料: ①承重——空钢管 、实钢管、钢筋。
②外表——塑料皮 、栅栏、木头、钉子。
③移动——滑轮、固定架等。
塔的设计:
成本预算:材料费3000元,人工费800元。
人员分工:甲同学绘制设计图,乙同学购买材料,丙同学进行建造,丁同学进行测试、评估及改进。
时间分配:前期准备2周,制作1个月,测试并改进1周。
实验结论:工程的关键是设计,项目安全性和项目成本是工程设计的重点,二者的协调统一是工程设计的关键。
注意事项:
(1)制订标书要合理,设计图要图文结合,标注的数据和文字要清晰。
(2)设计中要考虑承重能力、安全性、抗风能力、抗震能力等问题。
(3)重点关注项目安全性和项目成本。
实验三 三角形的稳定性
实验目的: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
实验仪器及材料:正方形框架、三角形框架。
实验步骤:
(1)用食指从正方形框架的上部中点往下压,感受它的承受力,并观察形状的改变。
(2)用食指从三角形框架的上部顶点往下压,感受它的承受力,并观察形状的改变。
实验现象:正方形框架在按压时容易出现形变,三角形框架不容易发生形变。
实验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具有一定的顶端承重能力和抗压性。
注意事项:手指按压的力度要尽量保持一致,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四 制作塔台模型
实验目的: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塔台模型。
实验仪器及材料:70根20厘米长的吸管、剪刀(1或2把)、胶带、尺子(1或2把)等。
实验步骤:
(1)仔细观察并分析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制作塔台模型要与设计方案相一致。
(2)按照“底座搭建→侧面搭建→整体搭建”的顺序,开展塔台模型的制作。
(3)塔台模型的接口处要固定牢固,同时也要考虑节省胶带。
(4)搭立柱时,要控制好立柱的高度,尽量等高,可以防止塔台的倾斜。
(5)在框架中尽量使用三角形结构,可以使塔台稳固。
(6)检查接口处是否牢固以及是否有地方需要修补。
(7)为制作的塔台模型命名。
围栏防护型 脚手架型 底托抗震型 金字塔型
实验现象:完成制作塔台模型。
实验结论:各组制作的塔台模型不完全相同,塔台模型分为围栏防护型、脚手架
型底托抗震型、金字塔型。
注意事项: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实验五 测试塔台模型
实验目的:利用测试工具测试塔台模型。
实验仪器及材料:自制塔台模型、米尺、多本科学书、地震模拟仪、风扇、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
实验步骤:
测试高度 测试顶端承重
测试抗风能力 测试抗震能力
(1)根据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明确测试标准。
(2)分析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
(3)制订科学合理的测试计划。
(4)利用特定的工具测试塔台模型。
①用米尺测试塔台模型的高度:将塔台模型放置于平稳的桌面上,将米尺竖直放在塔台模型旁边,测试塔台模型的高度,平视读出数值。
②用重物测试塔台模型的顶端承重能力:将科学书一本一本地放在塔台模型顶端中间,直到塔台模型不能承受为止,记录本数。
③用风扇测试塔台模型的抗风能力:将塔台模型放在风扇前,先用1挡小风量测试,再用2挡中风量测试,最后用3挡大风量测试,记录塔台模型能承受的风量等级。
④用地震模拟仪测试塔台模型的抗震能力:将塔台模型放在地震模拟仪上方,记录塔台模型的抗震情况。
(5)根据各小组制作塔台模型使用的材料,计算材料成本。
(6)各小组介绍小组分工合作情况,由其他小组对分工合作和美观方面评分。
(7)师生汇总各小组评分情况,分析各小组的优点和不足。
实验现象:不同小组的塔台模型的高度、顶端承重能力、抗风能力和抗震能力各不相同。
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
设计图及文字说明 塔高 顶端承重 抗风能力 抗震能力 材料成本统计 分工合作 美观
一组
二组
三组
实验结论:测试塔台模型的各项功能,需用到不同的工具,“分工合作”和“美观”无法量化,需由其他小组评分。
注意事项:使用风扇、地震模拟仪时注意安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