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提出问题” 主题阅读 (知识梳理+精选阅读)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3-2024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提出问题” 主题阅读 (知识梳理+精选阅读) (含解析)

资源简介

阅读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大自然中茂密的森林、高高的蓝天、浩瀚的大海……都蕴藏着无穷的奥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奥秘被人类解开,但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探索。
本单元将带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科技,培养我们的科学兴趣,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课文时,一边阅读一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琥珀》默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飞向蓝天的恐龙》默读课文,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尝试解决。知道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的依据,了解恐龙向鸟类演化的大致过程。《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和同学交流,感受纳米技术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体会“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含义。《千年梦圆在今朝》朗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最新成就,体会航天人勇于探索、不懈努力、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爱国之情。
1.阅读有方法——解决不懂的问题:查阅资料法
查阅资料法,即通过查阅资料,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比如:“《琥珀》一文中,作者由琥珀假象几万年前的事情”,看似不合理,但查阅相关资料可知,琥珀形成的时间大约为几万年。
2.阅读有方法——解决不懂的问题:联系上下文法
联系上下文法,即联系上下文的关键词句,解决疑难问题。
比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中,有这样一句话: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分析之笔”中分析之笔怎么理解呢?我们可以先联系上文19世纪提出假说但缺乏证据,再联系本句20世纪末的重大发现——获得有力证据,即可理解疑难句意。
3.阅读有方法——解决不懂的问题:结合生活经验
4.阅读有方法——解决不懂的问题:请教他人
知识点补充: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类别 判断标志 举例 作用(答题规范)
举例子 列举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来说明事物,常含的词语有:比如、例如、譬如、据说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举例子、列数字)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列数字 必须要呈现具体的数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比、度数等)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列数字、作比较) 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等一系列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注: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作比较 将说明对象与另一个相似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句中常含有“比” “而”“相对于”“也”“较……相比”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作比较) 这句话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和……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的特征(道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打比方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形象说明,常含的词语有“像……”“仿佛…”“如……”“犹如……” 火箭宛若一条巨龙,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打比方) 这句话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生动有趣。
一、(2022下·海南海口·四年级统考期中)阅读理解。

①蝉是我的邻居。一到夏天,蝉就占据了我屋子前的树。屋里我是主人,屋外却是蝉的天下。
②我喜欢观察蝉脱壳。幼虫蜕皮是从背上开始的。外面的一层旧皮从背上裂开,露出淡绿色的蝉来。先出来的是头,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和折叠着的翅膀,只留下腹部还在那旧皮里。
③蝉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它腾起身子,往后翻下来,头向下倒挂着,原来折叠着的翅膀打开了,竭力伸直;接着,尽力把身体翻上去,用前爪钩住那层旧皮,使它从那层旧皮里完全脱出。那些旧皮就只剩个空壳,成了蝉蜕。整个过程大约要半个小时。
④刚蜕皮的蝉,用前爪把自己挂在蜕下来的空壳上,在微风里颤动,样子很柔弱,颜色还是绿的,直到变成棕色,就跟平常的蝉一样了。刚得到自由的蝉从柔弱到强壮起来飞离树枝,大概要三个半小时。
⑤雄蝉是天才的乐师。它的腹部有发声器,能发出声音。每年夏天,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蝉的乐声总在我耳边。我常常看见一些蝉停息在树枝上,一动不动地狂饮树皮里的水分。夕阳西下时,它们才沿着树枝慢慢地走动。无论饮水的时候,还是走动的时候,它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演奏。
⑥蝉的视觉非常【灵活 灵敏】,它有5只眼睛,左右和上方发生什么事情,它都看得见,只要看见有什么东西来了,蝉就停止演奏,悄悄地飞开了。
⑦蝉的听囊在体内,即使喧哗的声音也不能使它受到惊扰。站在蝉的背后,你尽管拍手,吹哨子,高声讲话,它都满不在乎,仍旧【镇静 平静】地演奏它的音乐,好像没有事一样。
⑧有一回,我借来两支土铳,装满火药,安好引线,搁在门外的树底下,还把窗户打开,怕把玻璃震碎。砰!土铳响了,可是乐师们照常演奏它们的音乐,没有一个表现出受到惊扰的样子,乐声的音调和音量都没有丝毫变化。第二枪跟头一枪一样,对乐师们同样没有什么影响。
⑨我想,经过这次试验,可以说明,蝉虽有听觉,可是它所能接受的声音和人是不一样的。
1.用“/”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蝉的?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图。

3.阅读第③自然段划线句子,这里运用了连续的 (语言 动作)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从中我们体会到作者是进行细致地观察才会有这样准确的表达。
4.阅读时要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下面是一个学习小组的问题清单,请你先从提问角度给问题分类(填序号),再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提出问题。
A.针对内容 B.针对写法 C.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
问题清单 问题1.“刚得到自由的蝉从柔弱到强壮起来飞离树枝,大概要三个半小时”这句话中的“大概”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 问题2.蜜蜂、蜻蜓、蝴蝶也像蝉一样有听觉吗?它们所能接受的声音和人一样吗?( ) 问题3.第③自然段中,“我”为什么说蝉脱壳时是在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
阅读短文后,我还可以 (填序号)提出问题:
5.根据选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我”观察了蝉的幼虫蜕皮,蜕皮的顺序是:背→头→吸管和前腿→后腿和翅膀→腹部。( )
(2)“我”用土铳做实验的目的是测试蝉的视觉。( )
【答案】
1.灵活 平静
2.
3.动作 把蝉脱壳的过程写得细腻生动
4.B C A A 文中的试验揭示了什么现象?
5.√ ×
【解析】
1.本题考查了近义词的辨析。
“灵活”侧重敏捷,不呆板,多指人的手脚和脑筋;还指善于随机应变。“灵敏”侧重应变能力强及速度快捷;还指机器设备的性能。文中指蝉的视觉反应快,故应用“灵敏”,删去“灵活”。
“平静”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心情心平气和,也可用来形容某种气氛,表示平和无波动;而“镇静”一般形容人沉着安定。文中指蝉不受喧哗声音的惊扰,依然镇定地鸣叫,故应选“镇静”,删去“平静”。
2.本题考查了可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阅读文章可知,第②~④自然段主要写了蝉是如何脱壳的;第⑤自然段写雄蝉是天才的乐师;第⑥自然段写蝉的视觉非常灵敏;第⑦~⑨自然段写蝉的听觉很特殊。
因此本文是从“脱壳”“雄蝉是天才乐师”“视觉灵敏”“听觉特殊”这几个方面介绍蝉的。
3.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赏析。
仔细读第③自然段划线句子,“腾起身子”“往后翻下来”“头向下倒挂”“折叠着的翅膀打开”“把身体翻上去”“用前爪钩住那层旧皮”是对蝉连续的动作描写,把蝉脱壳的过程写得细腻生动、活灵活现,仿佛就在眼前,从中我们体会到作者是进行细致地观察才会有这样准确的表达。
4.本题考查了提问的策略。
问题1“刚得到自由的蝉从柔弱到强壮起来飞离树枝,大概要三个半小时”这句话中的“大概”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这是针对文章的写法提问的,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严谨性,故选B。
问题2“蜜蜂、蜻蜓、蝴蝶也像蝉一样有听觉吗?它们所能接受的声音和人一样吗?”是受到了文章中蝉的启示,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其它昆虫蜜蜂、蜻蜓、蝴蝶,故选C。
问题3“第③自然段中,‘我’为什么说蝉脱壳时是在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是针对文章的内容,即蝉脱壳的一系列动作,提出的问题,故选A。
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提问。如针对内容提问,为什么说“屋里我是主人,屋外却是蝉的天下”?
5.本题考查了对文中内容的理解。
(1)从第②自然段“幼虫蜕皮是从背上开始的。外面的一层旧皮从背上裂开,露出淡绿色的蝉来。先出来的是头,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和折叠着的翅膀,只留下腹部还在那旧皮里”可知,蝉的幼虫蜕皮的顺序是:背→头→吸管和前腿→后腿和翅膀→腹部。故该项说法正确。
(2)从第⑨自然段“我想,经过这次试验,可以说明,蝉虽有听觉,可是它所能接受的声音和人是不一样的”可知,“我”用土铳做实验的目的是测试蝉的听觉。故该项说法错误。
二、(2023下·浙江衢州·四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理解。
奇异的激光
①激光是一种人造的光,也是一种奇异的光。它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军事、信息等各个领域。
②激光是最快的刀。那些极硬、极脆、熔点极高的材料遇上它,立刻迎刃而解。我们都知道,钻石是世上最坚硬的东西,想在钻石上打个眼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用激光来钻眼就方便多了。只见闪光灯一闪,比钢还硬的钻石上的小孔就打成了。
③激光刀不仅可以在钻石上打眼,还可以给病人做手术,这样可以减少流血,减轻疼痛,还能防止感染。激光刀已经大量用于切除肿瘤和赘物。【A处】
④激光是目前世界上最准的尺。它测出的距离非常精准,误差仅是其他光学测距仪的五分之一到数百分之一,因而被广泛用于地形测量、战场测量。建筑师建房、造桥、筑路、打隧道用它画线、吊线。气象工作者用它测量云层高度。【B处】
⑤激光还是最大的书。激光光束可以聚集到直径小于1微米~1毫米的千分之一的面儿上,烧刻出“凹坑”,计算机技术会把许多许多的凹坑转化成可以读取的信息,这就是激光存储技术。我们平时使用的光盘,就是激光存储信息的载体。一张普通的光盘能装多少信息呢?以我们的语文书为例,按照每页500字计算,一张光盘的容量,相当于20多万本语文书,得用半间教室装!【C处】
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光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它必将在未来为我们照亮科学、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6.文章围绕“奇异的激光”介绍了“最快的刀”等三个方面的应用,联系短文填一填。
7.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只见闪光灯一闪,比钢还硬的钻石上的小孔就打成了。”中的“一……就……”写出了激光之锋利。( )
(2)用激光做的尺子可以做到无误差。( )
(3)用激光刀给病人做手术,病人就没有疼痛了。( )
(4)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一张普通光盘的容量很大。( )
8.想一想泡泡中的问题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提问的,再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第一类: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的问题
第二类:针对文章写法提出的问题
第三类: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问题
(1)问题①和问题②都属于第 类问题,我能回答问题 ,答案是:
(2)我能从其他两个角度提出问题,我提的个问题是:
9.句子“飞机、导弹、坦克、舰艇、火炮用上它,大大提高了瞄准的精度。”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放在哪处比较合适?( )(填序号)
A.【A处】 B.【B处】 C.【C处】
【答案】
6.最准的尺 最大的书
7.√ × × √
8.一 ① 文中指的是那些极硬、极脆、熔点极高的材料遇上激光,什么问题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激光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处?
9.B
【解析】
6.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第④自然段“激光是目前世界上最准的尺。”和第⑤自然段“激光还是最大的书。”可知,文章围绕“奇异的激光”介绍了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大的书。
7.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1)“只见闪光灯一闪,比钢还硬的钻石上的小孔就打成了。”中的“一……就……”突出了激光灯一闪,把比钢还硬的钻石上的小孔打成了,这说明了激光很锋利。故说法正确。
(2)从第④自然段“它测出的距离非常精准,误差仅是其他光学测距仪的五分之一到数百分之一,因而被广泛用于地形测量、战场测量。”可知,用激光做的尺子有误差的,故说法错误。
(3)从第③自然段“激光刀不仅可以在钻石上打眼,还可以给病人做手术,这样可以减少流血,减轻疼痛,还能防止感染。”可知,用激光刀给病人做手术,减轻疼痛,故说法错误。
(4)从“以我们的语文书为例,按照每页500字计算,一张光盘的容量,相当于20多万本语文书,得用半间教室装!”可知,句子写出了一张普通光盘的容量很大。故说法正确。
8.本题主要考查提问题的能力。
(1)问题①“迎难而解”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是从词语的意思来提问,这是从内容提问;问题②什么是激光存储技术?这是从文中的内容来提问,什么是激光存储技术。故问题①和问题②都属于第一类问题。
回答问题②,从第⑤自然段“激光光束可以聚集到直径小于1微米~1毫米的千分之一的面儿上,烧刻出‘凹坑’,计算机技术会把许多许多的凹坑转化成可以读取的信息,这就是激光存储技术。”可知,激光存储技术指的是激光光束可以聚集到直径小于1微米~1毫米的千分之一的面儿上,烧刻出“凹坑”,计算机技术会把许多许多的凹坑转化成可以读取的信息。
(2)针对文章写法提出的问题:“以我们的语文书为例,按照每页500字计算,一张光盘的容量,相当于20多万本语文书,得用半间教室装!”句子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9.本题主要考查补充句子。
从第④自然段“激光是目前世界上最准的尺。它测出的距离非常精准,误差仅是其他光学测距仪的五分之一到数百分之一,因而被广泛用于地形测量、战场测量。建筑师建房、造桥、筑路、打隧道用它画线、吊线。气象工作者用它测量云层高度。”可知,本段主要写激光是目前世界上最准的尺,飞机、导弹、坦克、舰艇、火炮用上激光,大大提高了瞄准的精度。放B处恰当。故选B。
三、(2023下·江苏苏州·四年级校考期中)阅读理解。
“玉兔号”月球车
①“玉兔号”月球车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首辆月球车。在我国神话传说中,嫦娥怀抱玉兔,玉兔被赋予纯洁善良、敏捷、聪明等多种特质。经过全球征名后,我国首辆月球车被命名为“玉兔号”。
②“玉兔号”月球车的相貌很威武。这个月球车呈长方形盒状,有1.1米高、1.5米长、1米宽。体重嘛,是140千克。周身金光闪闪,耀眼夺目。它的肩部有两片可以打开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好似“黄金甲”上的披风。它的腿部是六个轮状的移动装置,好似哪吒脚下的“风火轮”。此外,它还有一个长长的“耳朵”——地月对话通信天线,四只敏锐的“眼睛”头顶的导航相机与前后方的避障相机,一只灵巧的“胳膊”——负责钻孔、研磨和采样的机械臂。
③“玉兔号”月球车的制作工艺很苛刻。“玉兔号”堪称我国史上最难造的“车辆”之一,十几年时间,一大批科研人员倾尽心血,完成了这个由移动、电源、热控等八个分系统组成的“杰作”——能够耐受月表真空、强辐射和高温差等极端环境的月球车。
④“玉兔号”月球车本领很高强。它通过相机“观察”周围环境,对月面障碍进行感知和识别,然后对巡视的路径进行规划。遇到超过20度的斜坡、高于20厘米的石块或直径大于2米的撞击坑,能够自主判断,安全避让。“玉兔号”会慢慢移动,比人们想象的走得慢,最高速度200米每小时。它的高性能体现在越障能力和通过性,而不是高速度。它在月面巡视时采取自主导航和地面遥控的组合模式,不仅可以自主前进、转弯、后退,还可以原地打转、横向侧摆,确保在危机四伏的月面上畅行无阻。此外,月球昼夜温差非常大,“玉兔号”月球车可耐受300摄氏度的温差。
10.短文写了“玉兔号”月球车哪几方面的内容?根据短文内容,进行概括。
“玉兔号”月球车:名字由来—— —— ——
11.下列关于“玉兔号”月球车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首辆月球车命名为“玉兔号”,是因为它的外形很像兔子。
B.“玉兔号”月球车有一双灵巧的“胳膊”,可以导航或进行前后方的避障。
C.月球上的极端环境导致科研人员研制月球车的难度大大增加了。
D.“玉兔号”月球车在月面能快速行驶。
12.第②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3.“‘玉兔号’会慢慢移动,比人们想象的走得慢,最高速度200米每小时。”句中“最高”能否删掉?为什么?
14.阅读短文第②段画“﹏﹏﹏”的部分和链接材料,想想这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玉兔号”月球车的车身有两片可以打开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底部是六个轮状的移动装置,顶部有地月对话通讯天线、导航相机和避障相机,车身前端有一只机械臂。
【答案】
10.相貌威武 工艺苛刻 本领高强
11.C
12.列数字 具体准确的说明了“玉兔号”月球车的相貌很威武的特点。
13.不能。“最高”在文中指速度200米每小时是“玉兔号”移动速度的极限,删除后与原文意思不符合。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的特点。
14.短文第②段画曲线的部分把“玉兔号”拟人化,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链接材料语言凝练,用词准确严谨。
【解析】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章第②段中“玉兔号”月球车的相貌很威武。第③段中“玉兔号”月球车的制作工艺很苛刻。第④段中“玉兔号”月球车本领很高强。可知本文从名字由来、相貌威武、工艺苛刻、本领高强四个方面介绍了“玉兔号”月球车。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根据第①段中“在我国神话传说中,嫦娥怀抱玉兔,玉兔被赋予纯洁善良、敏捷、聪明等多种特质。经过全球征名后,我国首辆月球车被命名为‘玉兔号’”。故A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第②段中它“一只灵巧的‘胳膊’——负责钻孔、研磨和采样的机械臂”故B选项错误。
D.根据第④段“‘玉兔号’”会慢慢移动,比人们想象的走得慢,最高速度200米每小时。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根据画线句子“1.1米、1.5米、1米、140千克”可知本句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玉兔号”月球车的相貌很威武的特点。
1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语言有准确严谨的特点。句子中的“最高”在程度上加以限制,说明了“玉兔号”移动速度的最高极限。如果去掉,原文就变成了“玉兔号”通常移动的速度是200米每小时,这与事实不相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玉兔号’的腿比作“风火轮”,把“通信天线”比作“耳朵”,把“导航相机和避障相机”比作“眼睛”,把“机械臂”比作“胳膊”,说明了月球车的结构,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而链接材料则用严谨的语言介绍了月球车的结构。
四、(2023下·江苏徐州·四年级统考期中)
河狸建筑师
①嘘,小声点,别惊动了河狸先生。
②这儿是新疆北部的布尔根河下游,沿岸长着茂密的苦杨、土伦柳和香蒲草,浅浅的水边生出一丛丛水葱。四周静悄悄的,几乎没有一丁点儿声音。河狸先生就喜欢这样的环境,它要在这里安家了。
③它首先选择了一处溪流,和家人一起修建水坝。修水坝需要木材,这个好办,就地取材就行了。河狸先生是优秀的伐木工,它那强大无比的门牙,能轻而易举地啃倒碗口粗的大树,再把树啃成几截拖进河里,作为大坝的框架;然后找来树叶、泥土,填塞其中的缝隙。筑坝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好在它不是孤军作战,每位家庭成员都会全力以赴,共同分担。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劳作,一个像模像样的水坝就完工了。
④这个水坝能使附近的水位上升一米左右,从而把溪流改造成宁静的小水库。即使枯水期到来,水面也不会明显下降。有了这样的小水库,河狸先生终于可以放心修筑自己的家了。
⑤它的家建在哪儿呢?
⑥河狸先生把家修筑在河岸边。为了不被敌人发现,“大门”是藏在水面下的。进了“大门”,有一条三四米长的通道。通道是斜着往上的,这样河水就不会漫进家里。通道的尽头离地面有二三十厘米。在这里,河狸先生修建了好几个洞穴,那是它和孩子们的“卧室”。卧室里铺垫着柔软的树皮,住着相当舒适。通道上方,还钻了一个通向地面的小孔,作为透气的天窗。窗口覆盖着草根和树枝,非常隐秘。
⑦河狸先生能改造自己的生活环境,精心建造自己的家,不愧是动物世界中出色的建筑师。
15.河狸先生是怎样精心建造自己的家的?请根据提示,完成思维导图。
16.河狸先生的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至少三个词语来形容吗?
17.本文对河狸先生有两个赞誉:“优秀的伐木工”“出色的建筑师“为什么会给他这么高的评价呢?请写出理由。
“优秀的伐木工”:
“出色的建筑师”:
18.四(1)班的同学读了文章后,提出了一些问题,请你帮他们归归类,看看这些问题是从什么角度来进行提问的。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B.针对文章写法提问
①河理先生一般会把家选在什么地方呢?( )
②文章的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③文章的第⑤节是设问句吗?可以省略吗?( )
④河狸先生的卧室长什么样?( )
我也来提问:四(1)班同学的问题。大多是针对课文内容和文章写法来提问,请你根据文章得到的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一个问题。(2分)
19.文章第3段中说“筑坝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好在它不是孤军作战,每位家庭成员都会全力以赴,共同分担”,请你想象当时的场景,写一段话。
【答案】
15.和家人一起修建水坝 然后填塞其中的缝隙 最后筑坝 通道 洞穴
16.安静、舒适、隐秘
17.它那强大无比的门牙,能轻而易举地啃倒碗口粗的大树,再把树啃成几截拖进河里,作为大坝的框架。 河狸先生能改造自己的生活环境,精心建造自己的家,不愧是动物世界中出色的建筑师。
18.A B B A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河狸先生的什么品质呢?
19.河狸爸爸先选择适合的木材用它那强大无比的门牙,啃倒碗口粗的大树,再把树啃成几截,小河狸们把树干拖进河里,作为大坝的框架。然后,它们有的找树叶,有的找来泥土,填塞其中的缝隙。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劳作,一个像模像样的水坝就完工了。
【解析】
15.本题考查短文内容概括。
文中第③自然段和第⑥自然段,描写了河狸先生精心建造自己家的情形。其中首先选择了一处溪流,和家人一起修建水坝的过程是:先啃倒大树,然后填塞其中的缝隙,最后筑坝。自己的家包括:大门、通道、洞穴。
16.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从文章第②自然段“四周静悄悄的,几乎没有一丁点儿声音。河狸先生就喜欢这样的环境,它要在这里安家了”和文章第⑥自然段“卧室里铺垫着柔软的树皮,住着相当舒适。通道上方,还钻了一个通向地面的小孔,作为透气的天窗。窗口覆盖着草根和树枝,非常隐秘”可知,河狸先生精心建造的家的特点是安静、舒适、隐秘。
17.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第③自然段“它那强大无比的门牙,能轻而易举地啃倒碗口粗的大树,再把树啃成几截拖进河里,作为大坝的框架”可知,“河理先生是动物世界中出色的优秀的伐木工”的原因。文章第⑦自然段“河狸先生能改造自己的生活环境,精心建造自己的家,不愧是动物世界中出色的建筑师”可知,“河狸先生是动物世界中出色的建筑师”的原因。
18.本题考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①河狸先生一般会把家选在什么地方呢?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河狸先生就喜欢这样的环境,它要在这里安家了”可知是针对课文内容提问的。
故选A。
②文章的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问到文章段落的作用,可知是针对文章写法提问的。
故选B。
③文章的第⑤节是设问句吗?可以省略吗?问到文章句式以及是否可以省略,可知是针对文章写法提问的。
故选B。
④河理先生的卧室长什么样?文中第③自然段“它那强大无比的门牙,能轻而易举地啃倒碗口粗的大树,再把树啃成几截拖进河里,作为大坝的框架”,可知是针对课文内容提问的。
故选A。
根据文章得到的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一个问题。
从文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河狸先生的筑家本领以及筑家的特点还有河狸一家的团结协作。
例:河狸先生还有哪些本领值得我们学习呢?
19.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结合内容想象合理即可。例:河狸爸爸完成一系列工作后,河狸妈妈把河狸爸爸遗留下的细枝末节更加耐心地补充完整,河狸爷爷将一些繁琐的工作承包在自己身上,河狸奶奶腿脚不便负责照顾好小河狸。
五、(2023下·湖南邵阳·四年级统考期中)课外阅读。
动物的睡眠
①大多数动物的睡眠姿势都是长期演变而来的,因为动物睡觉的时候处在最危险的状态,它们会寻找最安全的睡眠姿势以保证自身的安全。
②蝙蝠是夜行动物,终日倒吊着睡觉,用翅膀把自己包裹起来,远远看去,就像黑色的塑料袋。食蚁兽蜷着身体睡,并且把尾巴盖在身上,就像一块厚厚的毯子。树懒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懒的动物,它们都是挂在树上睡觉的,好像一丛枯叶似的。猴子总在树上睡觉,入睡时把头藏在两腿之间,两臂紧抱住树干,缩成一个圆球,与树干融为一体。刺猬睡觉时,全身都会缩成一个圈,只露出鼻孔透气,身上的尖刺也会全部竖起来,像一个坚硬的榴莲,所以在刺猬睡觉的时候,没有动物敢去碰它。
③各种动物睡眠的时间也不一样。蝙蝠能够很容易地进入持续20个小时左右蛰伏状态的睡眠;大象一夜只睡2~3小时;羚羊只睡1个小时左右。科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哺乳动物睡觉时间的长短和睡得好不好,同动物的体重及其所处的环境有关。一般来说,小动物比大动物睡的时间长些,捕食其他动物的动物比被捕食的动物睡得更踏实些。
20.选文分别介绍了动物睡眠的 和睡眠的 。
21.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写出动物的睡眠姿势奇特可爱,请提取文中关键信息,补充图表。
22.阅读选文后,小伙伴们提出了许多疑问,请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尝试回答问题。
我选择的问题(填序号): ,选用的办法(填序号): 。
我的解答:
①动物的睡眠姿势为什么各不一样? ②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姿势,是怎样的? ③为什么捕食其他动物的动物比被捕食的动物睡得更踏实? A.联系上下文 B.结合生活经验 C.运用课外知识 D.查阅相关资料 ……
23.说到科普读物,你一定阅读了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请和大家分享一个你学到的科学知识。
【答案】
20.姿势 时间
21.塑料袋 毯子 枯叶 圆球
22.① A 因为动物睡觉的时候处在最危险的状态,它们会寻找最安全的睡眠姿势以保证自身的安全,所以睡眠姿势各不一样。
23.示例:我知道了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使燃烧的物体与空气隔绝。
【解析】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大多数动物的睡眠姿势都是长期演变而来的”和第③自然段“各种动物睡眠的时间也不一样。”可知,选文分别介绍了动物睡眠的姿势和睡眠的时间。
2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第②自然段“蝙蝠是夜行动物,终日倒吊着睡觉,用翅膀把自己包裹起来,远远看去,就像黑色的塑料袋。食蚁兽蜷着身体睡,并且把尾巴盖在身上,就像一块厚厚的毯子。树懒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懒的动物,它们都是挂在树上睡觉的,好像一丛枯叶似的。猴子总在树上睡觉,入睡时把头藏在两腿之间,两臂紧抱住树干,缩成一个圆球,与树干融为一体”可知,说明蝙蝠、食蚁兽、树懒、猴子的睡眠姿势奇特可爱的词语依次为:塑料袋、毯子、枯叶、圆球。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尝试回答问题即可。
示例:我选择的问题是②,选用的办法是D。
我的解答:猫头鹰、鱼、变色龙会睁眼睡觉。
23.本题考查对课外知识的积累。
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写出《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个科学知识即可。
示例:为什么星星会一闪一闪 我们看到星星一闪一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
六、(2023下·福建漳州·四年级统考期中)阅读说明性文本,完成以下小题。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①要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首先必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椭球体,它的半径长约6370公里,从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738.14公里,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56.76公里。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中间一层叫地幔(或叫中间层),最里面的核心部分叫地核。
②地壳主要由一层一层的岩层构成,平均厚度约33公里。地壳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层,下层主要为玄武岩,一般厚约10公里,是一个布满全球的圈层。上层主要为花岗岩,这是构成大陆的主体。
③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为2900公里。它的上部也是一些岩石,主要是超基性岩(如橄榄岩)和榴辉岩。
④地核在地幔之下,半径约为3470公里,其外部表现出液体的性质,在内部可能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公里的固体内核。
⑤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20~30公里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
⑥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层里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这是由于那里的岩石在力(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这个破裂处就是震源,地震活动便从这里开始。
⑦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地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24.我们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椭球体,从地球的两极到地心的距离是(  )。
A.3470公里 B.6370公里 C.6356.76公里 D.6738.14公里
25.地球内部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由内到外的按顺序排列是(  )。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壳、地幔、地核
C.地幔、地核、地壳 D.地壳、地核、地幔
26.地震一般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多少公里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呢?(  )
A.10-20 B.20-30 C.30-40 D.40-50
27.发生较大的地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的原因是什么?(  )
A.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等于横波。 B.纵波与横波都无法被人类感觉到。
C.横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纵波。 D.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
28.“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这句话中的“大多数”能否去掉?为什么?
2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说明有什么作用?
【答案】
24.C 25.A 26.B 27.D
28.不能去掉。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如果去掉“大多数”就变成所有的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这跟事实不符。
29.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简明扼要,又准确具体,一目了然,能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
【解析】
24.本题考查找关键信息的能力。
仔细读文,由第①段句子“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椭球体,它的半径长约6370公里,从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738.14公里,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56.76公里”可知,从地球的两极到地心的距离是6356.76公里。故选C。
2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仔细读文,由第①段句子“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中间一层叫地幔(或叫中间层),最里面的核心部分叫地核”可知,排列顺序为地核、地幔、地壳。故选A。
2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仔细读文,由第⑤自然段句子“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20~30公里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可知,离地面20-30公里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故选B。
2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仔细读文,由第⑦段句子“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地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可知,晃动的原因是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故选D。
28.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的特点。
读句子“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这句话中的“大多数”不能去掉,因为“大多数”有远超过多数、大部分的意思,但不是全部,如果去掉就太绝对化了,不符合实际,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9.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第①段,读句子“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椭球体,它的半径长约6370公里,从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738.14公里,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56.76公里”中的“6370公里、6738.14公里、6356.76公里”可知,本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地球的大小,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