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2023年高考地理江苏卷解析把握命题方向,调整学习方法试卷评价1. 引领新课改,重核心素养2. 考点覆盖广,难易度明确江苏省是新课改的先锋,教考相长,走在其他省份的前列,今年的试题仍延续去年,立足基础,突出学科主干知识,重核心素养考查,接地气,不玄学。突出考点包括:地球运动、垂直地带性、洋流、天气系统、乡村布局、文明扩散、交通选线与经济发展、等高线地形图、区域发展差异等。重点考查读图能力(如8-10题、11-13题、23题)、信息提取与运用能力(1-2题、25题)、综合分析能力(5-7题、11-12题、18题、25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23(2)题、25(1)题)等。江苏卷选择题共22小题,综合题3题,其中1-13题、23题为自然地理,14-22题、24题、25题为人为地理,自然与人为比例相当,江苏卷题量较全国卷和大部分地区卷大,可以覆盖更多知识点,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体现。试卷难度与往年接近,其中难度较大题目包括(5-7题、11-13题、17-18题、23(2)题)。试卷评价3. 命题辨识度高4. 命题的不严谨江苏卷命题风格与全国卷差异明显,辨识度高,全国卷侧重题干文字信息提取与分析,而江苏卷一般题干信息很少,侧重图片信息提取与分析,或侧重运用所学进行知识迁移。因此复习时要根据自己所在省份命题风格选取相适应的练习。江苏卷的另一风格,生活情景类题目占比较大(如1-2题海豚、3-4题四星伴月、14-16题古村落等),有新意,少学术气,接地气。如13题,问“来来我国受该气旋过境影响最大的地区”,答案“A.华中地区 B.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有两处需要注意,1.未来的时间长短问题,是几个小时还是几天,随着气压场的瞬息变化,答案也会不同;2.地区划分方法有多种,一般认为华北包括(内蒙古、山西、河北等)与华北平原不同,学生容易混淆,初高中教材没有特别强调小分区的行政划分。还有17题““草原之路”成为东西方农牧业扩散主要通道的原因”,属于研究阶段的学术问题,资料显示结论与题目答案有差异。1.游客在蒙基米亚全年都能与野生海豚互动,主要取决于( )A.海水密度 B.海水盐度 C.海水温度 D.海水水质2.最有利于游客与野生海豚互动的蒙基米亚海底剖面形态是( )A. B. C. D. 1海水性质和海底地形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蒙基米亚拥有典型的砂质海岸,该地是游客全年与野生海豚互动的最佳地点。下图为“游客与野生海豚互动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影响生物迁移的因素有:繁殖、觅食、季节变化引起的迁徙(温度或水分变化)、重大自然灾害引起的迁徙等。从全年都能互动的时间变化看,温度稳定是重要的因素。由于纬度较低,水温季节变化不大,海豚不会迁移。ABD选项与海豚不迁移关联性不大。C正确。2. 西部海岸为砂质海岸,说明沿海地形较平坦,海水较浅,A选项正确。【答案】1.C 2.A2天文现象与地球运动2022年4月27日黎明时分,某地出现金星、火星、木星与土星“四星伴月”的天文现象。此时中国空间站过境该地上空,与“四星伴月”同框,形成壮美景观。下图为“某时刻中国空间站在轨位置上方俯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与图示时刻中国空间站在轨位置相符的是( )A.B.C.D.4.“四星伴月”这一天文现象难得一见,主要是因为各天体( )A.自转周期不同 B.体积大小不同C.自转方向不同 D.公转周期不同【答案】3.C 4.D3. 考查地球、地图认知,材料图片中包含经纬网(度)、海陆分布、空间站在轨位置信息,图示空间站位于澳大利亚南部,再结合90°和180°经线,可知空间站位于南半球中纬,120°E和150°E之间,C正确。4. 考查宇宙空间概念,天体在天空的投影好似同一球形平面(视觉错位),而实际上(太阳系内行星)各天体都有自己的轨道,在天空中位置邻近能够被观察到,是因公转到巧合的位置,而各行星公转周期不同,因此难得一见。D正确。3垂直地带性和地方性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及云杉林亚带的植被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图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决定的,其推断依据是( )A.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带C.山体海拔 D.基带类型【答案】5.B5. 由图中垂直带谱可知,该山地基带为草原带,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基带之上出现针叶林带,表明随海拔升高水分条件改善,影响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为其上部林带的分布下限,因此林带的分布高度差异影响了草原带的分布,B正确;山地坡度、山体海拔影响较小,AC错误;基带类型没有差异,D错误。3垂直地带性和地方性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及云杉林亚带的植被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该山地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原因是山体顶部( )A.面积小 B.降水多C.风力大 D.气温低7.该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其主要影响因子是( )A.水分 B.土壤C.温度 D.光照【答案】6.A 7.D6. 草甸带以下,由于山体体量庞大,对两坡的阻隔作用明显,导致两侧气温、光照、降水差异明显,从而导致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但山体顶部面积较小,阻隔作用变弱,各影响因素差异变小,导致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A正确;降水多少、风力大小、气温高低与分布高度差异无直接关系,BCD错误。7. 考查小尺度区域内的差异性,即地方性。由图中可知,Ⅲ2、Ⅲ3、Ⅲ4均为云杉林亚带,由于乔木层密度不同导致的林下光照条件不同,乔木越茂密林下光照条件越差,林下只能发育喜阴苔藓类植被;乔木越稀疏,光照条件越好,林内垂直结构就越多样。因此光照条件是主要影响因素,D正确。4洋流(图表)西风漂流绕过南美大陆南端后部分向北形成北上寒流,与巴西暖流交汇后东流。下图为“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36°S和41°S附近两个截面逐月洋流流量及变化趋势图”(数值表示流量大小;正负表示流向,北向为正,南向为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从总体上看,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 )A.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都增B.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都减弱C.北上寒流增强,巴西暖流D.北上寒流减弱,巴西暖流增强【答案】8.D8. 考查读图能力。西南大西洋海区36°S附近为巴西暖流,41°S附近为北上寒流。根据图片可知(正值为向北,负值为向南),36°S海区为负值,且平均流量增大,说明南下巴西暖流增强;41°S海区为正值,且平均流量减小,说明北上寒流减弱,D正确。4洋流(图表)西风漂流绕过南美大陆南端后部分向北形成北上寒流,与巴西暖流交汇后东流。下图为“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36°S和41°S附近两个截面逐月洋流流量及变化趋势图”(数值表示流量大小;正负表示流向,北向为正,南向为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与该海区洋流强弱变化趋势直接相关的是( )A.极地东风带向南极方向收缩B.盛行西风带向南极方向移动C.极地东风带向低纬方向扩张D.盛行西风带向低纬方向移动【答案】9.B9. 西风漂流的直接成因是盛行西风,巴西暖流是补偿流,因此二者的强弱变化直接关联的是西风带,由上题分析可知,北上寒流减弱、巴西暖流增强,说明盛行西风向高纬(南极)方向移动,B正确。其他选项(风带)即使移动方向正确,但都无直接关联。4洋流(图表)西风漂流绕过南美大陆南端后部分向北形成北上寒流,与巴西暖流交汇后东流。下图为“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36°S和41°S附近两个截面逐月洋流流量及变化趋势图”(数值表示流量大小;正负表示流向,北向为正,南向为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下图中反映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年内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10.C10. 西风漂流的成因是西风带,因此二者交汇位置取决于西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如图,南半球夏季(1、2月),风带南移,导致交汇处纬度位置偏南;南半球冬季(7、8月),风带北移,导致交汇处纬度位置偏北,③曲线符合,C正确。5锋面气旋蒙古气旋是发源于蒙古国的温带气旋。下图为“某年4月9日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天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图中蒙古气旋总体上( ) A.气压梯度小,冷锋活动弱B.气压梯度大,冷锋活动强 C.气压梯度小,暖锋活动弱D.气压梯度大,暖锋活动强【答案】11.B11. 由图可知,蒙古气旋(低压)附近等压线密集,且为大风区,水平气压梯度大。左侧冷锋(锋后)附近等压线比暖锋更密集,风力更强劲,说明冷锋活动强于暖锋,B正确。5锋面气旋蒙古气旋是发源于蒙古国的温带气旋。下图为“某年4月9日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天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此刻影响乌尔特地区的气团性质是( )A.冷干 B.冷湿C.暖干 D.暖湿【答案】12.C12. 根据图中冷暖锋位置关系可知,乌尔特地区位于暖锋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说明温暖。乌尔特附近气象站显示,站点气温为19°C(实际气温),露点温度(水汽饱和气温)为-13°C,实际气温远高于露点温度,与周边气温数值比较,实际气温与露点温度相差更大,说明水汽饱和度更低,空气干燥,C正确。5锋面气旋13.来来我国受该气旋过境影响最大的地区是( ) A.华中地区B.华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蒙古气旋是发源于蒙古国的温带气旋。下图为“某年4月9日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天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答案】13.B13. 该题考查区域认知(中国政区)及天气系统运动规律。并涉及区域界定,华北地区包括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从目前蒙古气旋及冷暖锋位置来看,主要覆盖内蒙古北部,由于冷锋势力强于暖锋,且冷锋受西北部高压推送作用,冷锋运动路径应为西北向东南方向,故主要影响的区域为内蒙古地区,故以华北地区影响最大,B正确。网络答案C东北,仅供参考。注意华北地区和华北平原的区别。中国政区小分区概念在初高中阶段并没有很好统一界定,且容易与地形区混淆,该题欠考虑。6乡村土地利用14.早期铁索桥位置选择在两河交汇处的上游,主要考虑的是( )A.村寨布局B.洪水威胁C.地形坡度D.方便劳作古村落的研究与保护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图为“我国中部山区某传统村寨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答案】14.B14. 村寨背靠山地,受河流干流阻隔,铁索桥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村寨的位置直接影响了铁索桥的位置(就近原则),且位于支干流交汇处的上游河流水量较小,受洪水威胁较小,利于保障铁索桥的安全,B正确;一般来说,先有村寨后有桥,因果关系错误,A错误;两河交汇处的上游与下游地形坡度差异较小,C错误;农田和果园主要分布在村寨同侧,不必经过铁索桥,D错误。6乡村土地利用15.早期风雨桥成为村寨重要公共建筑空间的原因是( )A.日常使用频率高 B.远离村民的住宅C.便于接待外村人 D.建筑成本比较低16.该村寨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恢复村寨传统特色的最大挑战是( )A.街巷景观还原 B.传统住宅修缮C.精神家园重塑 D.基础设施完善古村落的研究与保护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图为“我国中部山区某传统村寨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答案】15.A 16.C15. 风雨桥位于村寨内部跨越河流,说明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成为早期村寨重要的公共建设空间,A正确;B错误;风雨桥对内,铁索桥对外,C错误;与建设成本高低无关。16. 街巷景观还原、传统住宅修缮、基础设施完善都属于基建工程,相对实施难度较低,ABD不符合题意;精神家园建设为意识层面的,相对难度较大,需要的时间较长,C正确。7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17.距今4000多年以前,“草原之路”成为东西方农牧业扩散主要通道的原因是其( )A.地广人稀有利于东西方农牧业扩散B.距离东亚和西亚农牧业中心位置近C.与东西方农牧业中心生产条件相似D.环境对东西方农牧业扩散的阻碍小考古研究发现,从距今6000年到距今2200多年,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和农牧业扩散先后形成了“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两个主要通道。下图为“欧亚大陆农牧业扩散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答案】17.D17. 从论文材料信息看,气候变化是导致4000多年以前,“草原之路”成为主要通道的重要原因。地广人稀不利于农牧业扩散,A错误;从纬度位置看,“草原之路”确实更近(“绿洲之路”东中西段纬度接近,实际距离反而较远),有可能是原因之一;东亚与西亚气候类型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C错误;“草原之路”中段地形较平坦,通行较容易,也可能是原因之一。答案存在争议。倾向D。4000~2200a BP农牧人群的扩散是推动新石器时代草原之路-绿洲之路沿线地区生业模式时空变化的主要动力,青铜-早期铁器时代跨大陆交流网络的建立和强化加速了生业模式空间格局的变化。重大气候变化事件可能是影响史前欧亚大陆农牧业扩散主要通道转换(由北向南)和生业模式时空格局变化关键事件的重要因素。7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18.距今2200年以前,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据此可推断出( )A.“草原之路”农业生产规模达到极限B.河西走廊以东农业生产模式更加多样C.中亚地区的适农生产区域整体向东移D.西亚种植业规模超过畜牧业生产规模考古研究发现,从距今6000年到距今2200多年,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和农牧业扩散先后形成了“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两个主要通道。下图为“欧亚大陆农牧业扩散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答案】18.B18. 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使得“草原之路”农业区(中段)的发展受到影响,增速变缓,生产规模并未达到极限,A错误;河西走廊以东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多样),随着农牧业交融,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模式更加多样,B正确;中亚气候干旱,适农地区多靠近水源,基本不会迁移,C错误;西亚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以畜牧业为主,只是在绿洲地区发展种植业,其规模较小,D错误。7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19.早期农牧文明交融过程中,“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沿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A.人口扩散迁移B.交通工具变化C.文化语言交流D.聚落规模扩大考古研究发现,从距今6000年到距今2200多年,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和农牧业扩散先后形成了“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两个主要通道。下图为“欧亚大陆农牧业扩散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答案】19.A19. 人口迁移扩散是文化扩散的重要驱动力。文化语言交流、聚落规模扩大都是人口扩散迁移的结果,所以主要驱动力是人口的扩散迁移,A正确。CD错误;交通工具变化只是方便人口扩散,B错误。8乡土地理--交通(江苏)20.江苏省高铁选线途经哪些城市,常有多种优选方案,其原因最可能是( )A.替代交通方式多样B.城市等级体系完善C.人口流动方向多变D.城市发展比较均衡目前,江苏省13个设区市实现了高铁(各类型动车组)市市相通。下图为“江苏省高铁线路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答案】20.D20. 高铁选线原则以经过重要城市直达为主,途径城市有多种选择,说明高等级城市较多,且分布较均匀,江苏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发展水平和分布比较均衡,D正确;高铁的替代交通方式较少,A错误;城市等级体系表现为高等级城市和低等级城市梯度,关联性小,B错误;人口流动方向多变只能增加线路而不是多种优选取其一,C错误。8乡土地理--交通(江苏)21.徐州至苏州的高铁线基本与京杭运河走向一致,主要考虑的是( )A.已有城市分布格局的影响B.能够避开大型湖泊的影响C.京杭运河对铁路工程影响D.利于铁路与京杭运河联运目前,江苏省13个设区市实现了高铁(各类型动车组)市市相通。下图为“江苏省高铁线路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答案】21.A20. 京杭运河为历史时期开凿,很多城市在古代就沿运河建设,或运河因城而过,所经城市多为重要城市,而且线路贯通江苏南北,所以徐州至苏州的高铁线基本与京杭运河走向一致,A正确;避开大型湖泊的影响不一定要与京杭运河走向一致,B错误;京杭运河对铁路工程影响较小,C错误;高铁客运为主,运河货运为主,联运程度较低,D错误。8乡土地理--交通(江苏)22.未来构建覆盖更广的江苏全域高铁网,其主要目的是( )A.降低物流运输成本B.优化城市空间结构C.加快乡村城镇化进程D.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目前,江苏省13个设区市实现了高铁(各类型动车组)市市相通。下图为“江苏省高铁线路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答案】22.D20. 在现有线路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覆盖江苏全域高铁网,可以进一步提高江苏省不同区域之间的交通通达度,便于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在省内的流通,能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D正确;高铁主要为客运,A错误;城市空间结构为内部结构,高铁属于城市对外交通,无明显影响,B错误;对于乡村城镇化进程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目的,C错误。23.某地规划的铁路穿过一冲积扇。下图为“某地地形及规划铁路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用给定图例符号标出陡崖位置 ,并写出判断理由 。(2)描述图中冲积扇的主要地貌特征 ,并从物质来源、动力机制等角度简析冲积扇的形成条件 。9等高线地形图(1) 理由:该处等高线重合(2) 大致呈扇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规模较大(从扇顶到扇缘约5km),落差较小(40米左右);扇面有起伏,有沟谷发育。(2) 河流上游山区有丰富的碎屑物质,提供物质来源;河流上游流速快,到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泥沙大量堆积形成冲积扇。(3)从地貌角度,分析图中冲积扇区域建设铁路面临的不利条件。9等高线地形图23.某地规划的铁路穿过一冲积扇。下图为“某地地形及规划铁路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3)地形起伏大,且穿越河流,不利于施工;有山洪风险,威胁铁路安全;地基物质松散,不利于路基轨道建设。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科显示:江苏昆山、福建晋江、浙江慈溪和义乌4个县级市的城市人口规模均超100万,跃居我国大城市之列。材料二:下表为“2021年4个县级市人口与经济指标统计表”。(1)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简述4个县级市优势产业形成的相似条件。10区域差异与发展项目 昆山 晋江 慈溪 义乌常住人口(万人) 211.2 206.9 185.9 188.5GDP(亿元) 4748.1 2986.4 2379.2 173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产值(亿元) 4.34 2.71 2.25 1.47优势产业 电子信息 体育鞋服 小家电 小商品(1)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地理位置优越,对外程度高;开发较早,产业基础好,专业化生产协作好;政策扶持,产业创新环境好。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科显示:江苏昆山、福建晋江、浙江慈溪和义乌4个县级市的城市人口规模均超100万,跃居我国大城市之列。材料二:下表为“2021年4个县级市人口与经济指标统计表”。(2)依据晋江、慈溪和义乌的优势产业类型,分析其人均GDP较昆山存在的差异及其主要原因。10区域差异与发展项目 昆山 晋江 慈溪 义乌常住人口(万人) 211.2 206.9 185.9 188.5GDP(亿元) 4748.1 2986.4 2379.2 173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产值(亿元) 4.34 2.71 2.25 1.47优势产业 电子信息 体育鞋服 小家电 小商品(2)差异:低于昆山。原因:三市均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较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产值较低。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科显示:江苏昆山、福建晋江、浙江慈溪和义乌4个县级市的城市人口规模均超100万,跃居我国大城市之列。材料二:下表为“2021年4个县级市人口与经济指标统计表”。(3)说明优势产业对4个县级市发展成为大城市的促进作用。10区域差异与发展项目 昆山 晋江 慈溪 义乌常住人口(万人) 211.2 206.9 185.9 188.5GDP(亿元) 4748.1 2986.4 2379.2 173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产值(亿元) 4.34 2.71 2.25 1.47优势产业 电子信息 体育鞋服 小家电 小商品(3)同类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益,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劳动力,扩大人口规模,促进城镇化进程。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希腊萨索斯岛位于爱琴海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萨索斯岛历史悠久,早期居民多从事农矿业;20世纪60年代后旅游业发展,居民逐断移居新镇,形成古镇—新镇的“双子镇”模式。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新镇多为现代建筑。材料二:左图为“萨索斯岛古镇与新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图”。(1)简述萨索斯岛古镇和新镇的空间分布特征。11城镇区位与发展(1)古镇:多位于岛屿内部依山(腰)而建,且多沿河谷分布;新镇:多位于沿海及河口。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希腊萨索斯岛位于爱琴海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萨索斯岛历史悠久,早期居民多从事农矿业;20世纪60年代后旅游业发展,居民逐断移居新镇,形成古镇—新镇的“双子镇”模式。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新镇多为现代建筑。材料二:左图为“萨索斯岛古镇与新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图”。(2)分析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11城镇区位与发展(2)建筑坐北朝南,利于采光;建筑排列紧密,节省土地;石木建筑,就地取材;坡面屋顶,利于排水;白色墙面,利于夏季降温。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希腊萨索斯岛位于爱琴海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萨索斯岛历史悠久,早期居民多从事农矿业;20世纪60年代后旅游业发展,居民逐断移居新镇,形成古镇—新镇的“双子镇”模式。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新镇多为现代建筑。材料二:左图为“萨索斯岛古镇与新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图”。(3)评价“双子镇”模式对萨索斯岛旅游业发展的影响。11城镇区位与发展(3)新镇与古镇并存,增加旅游资源多样性,吸引更多游客;新镇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能够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提高舒适度;新镇和古镇分工协作利于旅游业发展;古镇人口流失,传统精神风貌减弱,不利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总结2023年高考地理江苏卷,延续之前的命题风格,没有偏怪题目,注重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更能反映学生平时所学,学以致用。注重四种能力的培养: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4. 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