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35张PPT 内嵌视频)-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35张PPT 内嵌视频)-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课程导入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全国人民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但是没有经验,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我们到底该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呢?当时的中国是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呢?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时空观念:通过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探索建设道路的对比使学生感知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执着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01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02
家国情怀
03
史料实证:通过搜集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史料,认识到文革的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灾难和教训。
历史解释:对本课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形成较为客观的历史认识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感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培养学生珍惜国家建设成果和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时空定位】
工业现代化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农业现代化
两个问题:
国防现代化
1957年
1964年
1958年
1956年
双百方针
中共八大
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七千人大会召开
四个现代化
三大外交成就:
八字方针
1962年
1966年
1971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60年
中日建交
中美关系正常化
四个现代化:
科学技术现代化
一条主线:
两大失误: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阶级斗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2年
1976年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文革“结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背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①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② “一五”计划建设即将完成。
③苏共二十大后,中共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初,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从苏共二十大我们得到的教益,“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吴冷西《忆毛主席》
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仿效苏联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史料阅读
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不同: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毛泽东:关注重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
表明:中国初步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①是中共借鉴苏联经验并吸取教训,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的起步。②从思想上、理论上为八大的召开做了准备工作。
③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以苏为鉴”,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意义:






时间
1956年
内容
意义
①明确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主要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实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中国开始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中共八大(1956年)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概况
内容
实质
意义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性和多样性,是政治民主化在文学、艺术上的体现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历史纵横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1956年4月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在随后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他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作了阐释: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发,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说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以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此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接着,全党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整风运动
全国反右派斗争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学思之窗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你怎样理解毛泽东的这段话?
告诚全党和全国人民要从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胜利的高度来认识全党、全国团结的重要性。而能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又是能否实现团结的重要保证。
区分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
概况
1957年春,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
评价
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常步骤。提高了全党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改进了作风
但由于极少数右派分了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
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
整风运动
反对官僚主义
反对宗派主义
反对主观主义
良好的主观愿望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
“党天下”、“轮流坐庄”。
“毛主席领导好是好,再过两年有米讨;毛主席万万岁,买什么东西都站队。”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出现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现象
到1958年7月运动结时,全国共划右派分子55万多人,与最初估计的4000相比,扩大了130多倍。还有众多未戴帽子的“中右”分子,一些人虽未划为“右派”或“中右”也被处理了,伤及的人数远超于此。在这55万右派中,党外是主体,党内也不少。除了那些被广为关注的高层民主人和著名文化人外,还有一个数量庞大的“小人物”右派群体。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由整风运动到反右斗争扩大化,使中国的知识精英受到整体伤害,阻塞了中国走向民主和法制的道路,动摇和修改了中共八大提出的政治路线。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概念阐述】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在1958年春的一系列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不断革命”,要“破消极平衡,立积极平衡”;“好社会主义之大,喜社会主义之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做”;“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等言论,有极大的鼓动性。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1958年5月,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超英赶美平常事,踏翻地球顶破天。
从我记事时开始,外面总是装着高音喇叭,没黑没夜地乱嚷嚷。从这些话里我知道了土平炉可以炼钢,从那些话里我还知道了一亩地可以产三十万斤粮,然后我们就饿得要死。总而言之,从小我对讲出来的话就不大相信,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我越是不信。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农业上浮夸风盛行,工业上大炼钢铁,高指标、求速度、瞎指挥
“大跃进”运动主观上是希望用最快的速度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但客观上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性的损失。
总路线 大跃进(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
特点 多快好省 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一大二公
危害 左倾冒进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损害农民积极性
错误 滋生左倾情绪 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客观规律 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
结果 忽视客观规律+经验不足+自然灾害=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评价:
①总路线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肯定发展生产力是根本途径,坚持走工农业并举等工业化道路。②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发展。
严重困难
湖南农民有一句话,他们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刘少奇选集》
1959-1961年的饥荒,直接原因是国家实行了高征购。1958年,农业部汇总全年粮食估产高达10000亿斤,比1957年3900亿斤增长1.6倍。后来核实的粮食产量只有4000亿斤。
1958年年景并不坏,可是几千万人正在山上大炼钢铁,粮食烂在地里无人收割。
高征购还与城乡分割户籍制度和统购统销政策有密切关系。
农村饥荒的加重,还由于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制度。由于收走了自留地,没有家庭副业,在大饥荒面前,农民家庭毫无自救能力。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1959~1961年三年共死亡3602万人。按1957年正常死亡率三年应扣除2061万人,余下1541万人为非正常死亡。——袁永熙《中国人口》
政策调整 恢复发展
3、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1964年)
结果: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接近并超过建国以来最高水平。但左倾错误思想并没有得到根本纠正
2、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的总结了经验(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1962年)
1、八字方针:
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 国民经济)
核心是:调整 即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搞好综合平衡。
调整农、轻、重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调整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调整城乡关系: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

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党的执政理念在一定时期存在历史局限性,“左”倾思潮在党内泛滥,夸大了阶级对立和斗争;
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遭到了严重破坏,权力过于集中,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现象盛行;
受复杂严峻的国际外部环境影响,中苏论战,苏联对中国施加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
1
3
2
4
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饥荒,昭示一场空想社会主义实验的失败,本应是中国走上改革的一次契机。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却走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 道路。
原因
“文化大革命”
全 面 发 动
周恩来主持工作,批判极左思潮
1966年夏
1971年9月
1972年
1975年
1976年
1976年10月
一月风暴
全面夺权
中共
九大
林彪反革命集团武装政变
邓小平整顿工作,经济形势好转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1967年初
1969年4月
毛泽东逝世
这次文化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毛泽东
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
经过
四五运动
二月抗争
如何认识“文化大革命”?
材料1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历史已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2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习近平同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认识:
(1)对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的破坏
①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②使中国失去宝贵的发展机会。 
(2)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①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②国家机关被破坏,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③文化大革命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
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教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扬民主,依法治国。

伟大的建设成就
(一)时间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1949)到三大改造完成前,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简称过渡时期。
从三大改造完成(1956年底)到文革(1966)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年到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知识梳理】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
领域 建设成就
工业 逐步建成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
改善了工业布局。
国防 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人造卫星。
农业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杂交水稻),提倡科学种田,
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育 医疗 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时代 精神 形成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涌现。
外交 打开外交新局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等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型杂交水稻,成功研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经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
禾下乘凉梦,
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
历史纵横 三线建设
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事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
内容: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备战、备荒、为人民”
作用:①增强了国防力量;②改善了工业布局;③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④为后来西部大开发打下基础。
中苏珍宝岛冲突
美国台湾军演
北部湾事件
历史上三次西部开发
▲ 抗日战争工业西迁
▲ 西部大开发战略
英模精神永传承
◎“铁人”王进喜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地质之光”李四光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两弹元勋”邓稼先
学思之窗
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时代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无私奉献
爱国主义;勇于创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合作探究: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成功与失误?试总结其经验教训。
成功:中共八大、双百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要思想、八字方针、“文革”中周恩来及邓小平的整顿。
失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经验教训:
(1)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2)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外交成就——开创外交新局面
【环境】20世纪中后期,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有利于中国 ; 中国自成立以来,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美苏争霸的因素;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打开外交新局面。
①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②1972年,中美两国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④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成就】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
周恩来与田中角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956
1976
十年探索
1956-1966
十年文革
1966-1976
正确
失误
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
四个现代化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对政治经济文化造成极大破坏
国家领导人的挽救调整
探索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建设道路;
虽有失误,
也有重大成就;
认识到事务发展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2023浙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就是
A.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
B.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
C.“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
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A
(2021天津高)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
A.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
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B
(2021江苏) 东北机器制造厂尉风英曾被授予“毛主席的好工人”称号。她回忆:“在五六十年代,大搞技术革新时,我们简直入了迷、着了魔。从1953年到1965年这12年的时间里,我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他们的技术革新
A.是为了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B.体现了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
C.提高了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东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B
(2020江苏)下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A.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
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
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C
(2021浙江)新中国成立时,科技人员不足五万人,除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一片空白。20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这得益于
①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确立
②中央与地方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设立
③“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实施
④一批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C
(2021浙江)2005年11月,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堪称中非合作典范的中非峰会在北京召开。与会领导人郑重宣示,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回顾历史,下列项中,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史实有
①1954年,日内瓦协议达成,结束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非洲民族独立国家掀起建交高潮③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的不结盟运动诞生
④阿尔及利亚等国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2020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
正常化。
原因: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
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
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