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课件(共19张PPT)--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9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课件(共19张PPT)--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第29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课标要求:
年份 试卷 考点
2019 浙江卷 邓小平理论
2020 天津卷 经济建设成绩
浙江卷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空间技术领域)
2021 湖北卷 时代精神(女排)
海南卷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022 辽宁卷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北京卷 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非关系)
山东卷 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非关系)
2023 浙江卷 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医疗卫生)
山东卷 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全国新课标卷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美对外关系的政策(42)
近几年的全国和地方高考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一)含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二)邓小平理论:
1.形成过程:
(1)酝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政治路线: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2)提出:中共十二大(1982年)
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成为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即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行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实践开辟的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
1.形成过程:
(3)初步形成:中共十三大(1987年)
内容:①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基本路线;
②确立了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意义:第一次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
(4)理论成熟、形成体系: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1992年)
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最终形成:中共十五大(1997年)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2.核心: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即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意义:
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知识拓展: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1)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
①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髓)
②建设道路: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③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⑤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
⑥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
⑦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3)在祖国统一问题上: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含义: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形成: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
3.核心: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5.地位: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科学发展观:
1.形成: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同志
江泽民同志
2.核心: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
3.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4.地位:
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背景:
①中共十八大提出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②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内容:
“总目标”、“总任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两个一百年:
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核心: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地位:
①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②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被载入国家根本大法。
5.意义:
①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同志
问题探究: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给我们什么启示?
启示: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坚持党的领导;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本国实际相结合;
(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阶段 理论 领导人 解决问题 确立为指导思想 意义
形成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
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
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 习近平
知识归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97年中共十五大
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2002年中共十六大
2007年中共十七大
2017年中共十九;2018年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写入宪法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一)综合国力概念:
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主要的表现:国民经济、基础建设、国防军队、文化事业等。
(二)提升的表现:
1.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2021年达到1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1万,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2.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1)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总里程都居世界第一。
(2)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
(3)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 港珠澳大桥
▲“神威 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二)提升的表现:
2.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4)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
(5)以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物流全自动分拣流水线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3.思想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1)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2)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3)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基础概念:
1.军委管总:指的是军委是最高决策机构,决定未来部队建设、作战方向、资源分配等方面的重点工作,是强化军委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战略指挥,战略管理的功能。
2.战区主战:是指战区作为应对某一战略方向的主要机关,在战区层面,建立联合作战指挥机构,使得战区实现主营作战,负责日后该方向的作战指挥。
3.军种主建:指的是军队发展专业化趋势,如空军、海军、陆军,只负责部队建设,不能插手具体的指挥事务。
歼20战斗机
辽宁舰
(二)提升的表现:
4.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突破:
(1)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2)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3)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
国产航母、新型核潜艇、歼-20、运-20、东风系列导弹等。
(4)解放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一)原因:
1.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2.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3.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表现:
1.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即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具体表现:
①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
②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③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④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
⑤中国同欧洲、拉美的关系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亲、诚、惠、容”
1.亲:就是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
2.诚:就是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
3.惠:就是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4.容:就是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
“真、实、亲、诚”
1.真:对待非洲朋友;
2.实:开展对非合作;
3.亲:加强中非友好;
4.诚:解决合作中的问题。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二)表现:
2.以联合国为中心发挥大国作用:
①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②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表现:
①推动《巴黎协定》生效;
②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
③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三)国际影响:
(1)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2)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3)国力强大与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充分说明了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知识拓展:
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讲,全面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呼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十三届全国人大次会议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我国究宪法序言。
【知识链接】改革开放以来的其他成就
1、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和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选一P80-83)
2、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选必一P54,P56)
3、改革开放后的关税以及个人所得税(选一P94-95)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选一P41)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选二15课)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选二3课)
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化的城市化进程(选二P62-63)
8、中华人民共和国陆海空交通的发展(选二13课)
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成就(选二P8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教育的发展(选必三第6单元)
学校教育的发展(P78) 图书馆的成长(P80)
博物馆的建设(P81)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P84)
世界遗产公约(P85)
思维导图:
(2022·辽宁高考)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与此论断相关的史实是
①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③“两弹一星”试验成功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考点:中国的改革开放。
材料要求提供的是改革开放成就的史实支撑,四个现代化目标提出是1964年,两弹一星试验成功发生于曲折探索时期,而经济特区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
高考真题演练:
B
高考真题演练:
(2023·浙江高考)21世纪伊始,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为深入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该组织是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二十国集团
C.上海合作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解析】 考点: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在上海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即上海合作组织,其宗旨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故选C项;1967年,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排除A项;二十国集团是由八国集团财长会议于1999年倡议成立,由中国、韩国、印度、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2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组成,排除B项;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构,1989年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排除D项。
C
(2023·山东卷)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 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 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 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 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解析】 考点:新时期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据所学可知,影响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题干中提及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说明与周边国家交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因为周边国家与中国可以深化合作共谋发展,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国家之间不可能消除分歧,而且中国之所以重视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主要也不是为了增进互信,而是为了国家利益需要,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据所学可知,人类也很难构建均衡发展格局,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国与周边地区,只涉及世界局部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高考真题演练:
C
高考真题演练:
(2022·北京高考) 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解析】 考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据材料可知,中非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友好互动,相互学习和借鉴,有利于推动中非友谊和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对世界各类型国家的开放)战略的一部分,故选C项;南非等非洲国家不是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金砖国家”指五个主要的新兴市场,分别为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南非,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C
高考真题演练:
(2022·山东高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解析】 考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据材料可知,中国对非洲提供经援贷款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互利共赢,这符合国际经济新秩序平等互利的诉求和方向,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选D项;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指由同一区域若干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中非在地理位置上不相邻,排除A项;中国一贯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不会致力于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材料只强调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援助、技术合作,排除B项;“均衡”说法错误,排除C项。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