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礼记〉二则》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文化自信: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语言运用: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思维能力:学习文中类比说理的方法,了解《虽有嘉肴》的主题及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审美创造: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两篇文章蕴含的道理,明白学习道德礼仪的重要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资料链接】:本文节选自《正义》(《礼记集解》)。《正义》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虽有嘉肴》【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词。虽有佳肴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不知其善也教然后知困学学半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也然后能自反也4.解释下列句子。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4)故曰:教学相长也。(5)《兑命》曰:“学学半。”【合作探究】1.这篇短文跟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2.本文讲授“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拓展延伸】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达标检测】1.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2)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2.本文的中心句是3.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句子。《大道之行也》【预习导学】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内容。(1)《大道之行也》选自《 》,《礼记》是 家经典之一。大约是 之际,儒家学者托名 的答问的著作。(2)儒家经典著作是“四书” “五经”。“四书”是《 》,《 》,《 》,《 》。“五经”是《 》,《 》,《 》,《 》,《 》。2.熟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天下为( )公 选贤与( )能 矜( )寡男有分(( ) 货恶( )其弃 不必为( )己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大道之行也( ) (2)讲信修睦( )(3)不独亲其亲( ) (4)不独子其子( )(5)男有分( ) (6)女有归 ( )(7)货恶其弃于地( ) (8)力恶不出于身( )(9)外户而不闭( ) (10)是谓大同(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1)选贤与能 通 : 。(2)矜寡孤独 通 : 。【合作探究】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主要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特征的?3.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拓展延伸】1.“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2.说一说,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22《〈礼记〉二则》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文化自信: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语言运用: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思维能力:学习文中类比说理的方法,了解《虽有嘉肴》的主题及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审美创造: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两篇文章蕴含的道理,明白学习道德礼仪的重要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资料链接】:本文节选自《正义》(《礼记集解》)。《正义》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虽有嘉肴》【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嘉肴(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词。虽有佳肴 即使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味美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不知其善也 好教然后知困 困惑学学半 同“敩”,教导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所以然后能自强也 勉励自己然后能自反也 自我反省4.解释下列句子。(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4)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5)《兑命》曰:“学学半。”《兑命》说:“教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合作探究】1.这篇短文跟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作者先用类比论证论述的,再引用《兑命》的话加以佐证,全文论证严密,结构浑然一体。2.本文讲授“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运用类比手法,自然过渡到教与学的关系,为教与学提供了有力的论据。【拓展延伸】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达标检测】1.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1)是 故/学/然 后 知 不 足(2)知 困/然 后/能 自 强 也2.本文的中心句是 教学相长 。3.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句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道之行也》【预习导学】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内容。(1)《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 儒 家经典之一。大约是 战国至秦汉 之际,儒家学者托名 孔子 答问的著作。(2)儒家经典著作是“四书” “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2.熟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天下为( wéi )公 选贤与(jǔ)能 矜(guān)寡男有分( fèn ) 货恶( wù )其弃 不必为(wèi)己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大道之行也( 施行 ) (2)讲信修睦( 和睦 )(3)不独亲其亲(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 )(4)不独子其子(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 )(5)男有分(职分) (6)女有归 ( 女子出嫁 )(7)货恶其弃于地( 扔,丢弃 ) (8)力恶不出于身( 憎恶 )(9)外户而不闭( 泛指大门 ) (10)是谓大同( 指理想社会,有和平的意思)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1)选贤与能 与 通 举 : 选拔、推举。(2)矜寡孤独 矜 通 鳏 : 老而无妻的人 。【合作探究】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主要特征是什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特征的?①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②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3.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孔子的“大同“说的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也就是要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拓展延伸】1.“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桃花源中的生活现象和“大同”社会的理想是一样的。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2.说一说,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2《〈礼记〉二则》导学案(学生版).docx 22《〈礼记〉二则》导学案(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