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活处处有规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则是社会有序运行的保障。2.懂得规则对每个人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护,了解规则的作用。3、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并懂得自觉遵守。二、教学重点认识规则,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以及如何自觉遵守规则。三、教学难点1.认识规则的作用。2.如何自觉遵守规则。四、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通过“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小运动让学生放松。(二)游戏体验,认识规则。1、认识规则——“筷子夹物”小游戏。第一次“筷子夹物”男女两队人数不同,夹取物品不同,让学生体会到不公平,从而引导学生制定约定。教师出示规则定义。(板书:规则)2、体验规则——再玩小游戏。有了规则后,进行第二次“筷子夹物”,让学生明白合理的游戏规则,可以玩的更公平、更快乐。(三)活动探究1.课前调查,寻找生活中的规则(1)校园处处有规则通过课前的表格调查进行小组讨论,校园小组以平面图的形式了解校园规则并知道规则的作用。组图、视频出示让学生明白各项校园规则汇集就形成了《中小学生守则》,在这些校园规则的约束下,学生的学习和安全才能得到保障,学校才会井然有序!(2)医院处处有规则医院小组以文字调查表的形式了解医院的规则并知道规则的作用,其他同学补充规则,让学生明白医院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单位,有着非常严格的管理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对每一位患者负责,形成良好的就医环境。(3)景区处处有规则景区小组以图片形式了解公园规则并知道规则的作用,让学生明白规则能让旅游时风景与文明同行!(4)道路处处有规则道路组以实物的形式了解道路规则并知道规则的作用,教师补充道路交通规则的法律条文,让学生明白交通法规才能让我们的出行更顺畅、更安全!(5)生活处处有规则教师补充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有规则。比如博物馆、动物园、加油站、图书馆、超市......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有规则。(板书:生活处处有)2.认识规则的作用(1)假设没有规则,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设想,如果上下楼梯时、驾驶汽车时及上下公交车时,没有规则,会有怎样的后果?让学生进一步设想假如世界各处都没有规则,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学生思考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有什么感受?让学生明白规则就像一根“细绳”,时刻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保障着我们的社会的有序运行。(板书:有序运行)有了规则不遵守,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通过学生表演情景剧《过马路》来体会到集体闯红灯,会造成盲目跟风的“随大流”行为。播放交通事故的视频使学生体会到“随大流”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让无辜的人受牵连等后果。在以后的生活中要自觉遵守各项规则、不盲目跟风,当一个自觉守规的小学生。只有每个人在心中牢牢树立规则意识(板书:规则意识),才能让自觉遵守规则成为一种习惯。(四) 文明诊断书1.病因分析——不文明现象学生分析因不遵守规则而导致的不文明现象有很多,比如在医院内挂号插队,在学校内乱扔垃圾,过马路时闯红灯不走斑马线,在图书馆内占座,公共场所破坏公物等。教师补充乱涂乱画、高空坠物、公共场所吸烟、过马路时翻越护栏等。2、对症治病——整改建议针对不守规则的现象写一份“诊断书”,让学生注意要写明诊断的对象、开出的相应的“处方”。文明诊断书主治医师(你自己):xxx医治对象(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在 xx随地吐痰症 状(产生的影响):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没有遵守《城市管理规则》,既不文明,也不卫生,不仅破坏了环境,还容易传播疾病。处 方(给出的建议):在电视上播放公益广告,向全社会加强对随地吐痰的危害的宣传,对随地吐痰者进行惩罚...... 3、经验交流——成果共享学生上台展示诊断书然后明白不遵守规则,小则影响个人利益,大则影响国家利益。守规则,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我们必须用行动来自觉践行规则。(板书:践行规则)(五)拓展为了能让社会有序运转,全社会的人在不懈的努力着——(出示视频)规则是规范人类行动的准则,是社会生活的核心部分,只有人人守规则,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幸福、美好!(六)课后践行课下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的班级规则是否全部合理?如果遇到不合理的规则你会打算怎么做?《生活处处有规则》课后反思《生活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知道规则是社会生活有序运行的保障。懂得规则对每个人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护,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规则的意义。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积极的表现情景,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思考、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秉承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最高理念——“回归生活”,设计了游戏导入、初识规则,合作探究、体验规则,深化感悟、理解规则,课后践行、应用规则四个环节。每个环节衔接自然,层层深入,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体验、感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课堂开始以“筷子夹物”小游戏作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无规则”的特殊情境,引出本节课要交流的话题。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校生活情境图片、小组合作学习表格,让学生回顾、寻找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初步建立“规则概念”和“规则意识”。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大胆放手。组织学生把自己的收获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不同形式交流汇报,学生能真正走进探讨过程中,感受也自然真实。整堂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从儿童熟悉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对规则的体验和认知。本节课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资源,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使他们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为时间限制的原因,还有好几个小组的精彩汇报没来得及呈现,这也是这节课的遗憾之处。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生活性应该更浓,把更多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发挥他们更大的潜能,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